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 格式:docx
- 大小:22.27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预测预报是煤矿生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地测防治水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充分发挥地质“尖兵”作用,超前、准确地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矿井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划分(1)防治水中心职责1、负责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实《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2、编制矿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临时预报,并跟踪验证分析和总结。
3、负责《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编制上报工作。
4、负责督促施工队组按照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或临时地质预报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负责施工队组超前探放水、地质钻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务的安排及报工工作。
(2)调度室职责1、负责井下开掘及回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条件变化时信息的传递。
2、负责地质构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关协调工作。
(3)瓦斯队职责负责提供各采掘开头面实测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数据、分析预测结果,用来作为地质预测预报资料。
(4)采掘队组职责1、根据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负责在掘进或回采过程中水文发生异常时,及时向矿调度室和防治水中心汇报。
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1、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中已经查明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陷落柱、冲刷带、褶曲、薄煤区、查明的水文地质情况等进行预测预报。
2、根据巷道在掘进、回采过程中实际揭露水文地质情况,利用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的规律,对相邻巷道或工作面进行预测预报。
3、根据超前钻探和物探探查结果,发现地质构造或富水区,进行补充临时水文地质预报。
4、根据精查地质勘探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5、根据巷道施工过程中实际揭露巷道顶板淋水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6、利用有关水文地质科研成果进行预测预报工作。
7、探查井田地质构造的导水性,总结地质构造的导水规律,预测预报矿井涌水情况。
三、预测预报工作要求1、防治水中心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及《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考核定级办法》的要求,收集每月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等原始资料,作为开展预测预报的基本工作内容。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统和机制。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灾害。
这些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遥感卫星等手段,对潜在的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从而获取灾害发生的前兆信号和趋势变化。
2.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利用地质灾害的规律和模型,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时间和空间分布。
3.预警发布:将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受灾区域、防护建议等等。
4.防治措施: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疏散人员、加固建筑、修复地质环境等,以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
5.评估与优化:对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预测准确度和预警速度,提升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减少地质灾害的灾害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二)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且有效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对于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范本,供参考。
一、制度背景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制定本制度旨在确保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二、预测预报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预测预报依托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相关领域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2. 准确性原则:预测预报结果应基于充分而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以尽可能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指矿管、气象等相关部门基于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地质背景和降水发展趋势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会商、研判做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预测联合向社会公众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并要求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二、等级划分。
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一级(兰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二级(绿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三级(黄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四级(橙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五级(红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等级确定。
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测系统软件根据实时降雨、气象预测等相关因素进行预测。
预测四级及以上时应经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组织会商、尽量细化具体范围后发布并根据气象临时预报信息及时跟进调整。
四、发布方式。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采用手机短信发布;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通过广播、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电子终端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形式发布发送。
五、发布对象。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只对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除向社会发布外还通过手机短信向特定对象发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工作人员;地质灾害点(乡镇和行政村)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
基于ArcObjectss的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GHR1.0薛群威[1]张徽[2][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2](南京邮电学院,南京,210003)一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概况中国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的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从2003年6月1日起启动。
每年汛期(5-9月份),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时段向社会发布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中国大陆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许多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汛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经常造成重大损失。
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
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将充分利用两部局在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方面的技术力量及成果,提高中国大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的科技含量和预测预报精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由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联合署名发布,通过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广播等新闻媒体在气象预报节目中播报。
预报等级统一划分为5级: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其中,3级在预报中为注意级,4级在预报中为预警级,5级在预报中为警报级。
二系统框架基于ArcObjects的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GHR1.0完成对雨量监测数据、雨量预测数据、地质灾害区划数据、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地形数据、地貌数据等的实时获取,并利用相应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地质灾害预警等级。
系统的目标是实时生产出中国大陆地质灾害预警等值线。
系统由数据层、分析层、表达层构成,如图2-1。
图2-1 系统结构基于ArcObjects的中国大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GHR1.0运行中涉及的数据源众多、数据流量大,运行时产生的数据流如图2-2。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模版一、制度背景和目的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灾害性现象。
为了及时准确地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出以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模版。
目的:1. 确保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 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3.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二、预测预报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预测预报组织机构:1.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组织机构由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部门牵头建立,组织相关部门的专业力量参与。
2. 预测预报组织机构下设综合研究组、监测预警组和预报发布组。
人员编制:1. 综合研究组:由地质、地理、气象、水文、测绘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组成。
2. 监测预警组: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
3. 预报发布组:由科学家、宣传工作者、媒体代表等组成。
三、预测预报工作流程1. 综合调研和数据收集预测预报组织机构综合调研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
2. 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综合研究组分析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如地震、地表变形监测数据等,以及气象、水文等其他相关数据,发现异常情况,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3. 预警指标制定监测预警组根据监测数据和研究分析结果,制定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和预警级别划分标准。
4. 预测预报发布预报发布组根据预警指标和预警级别,发布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包括预警信息、提醒措施、安全疏散路线等。
5. 预报结果评估和修订根据预报发布后的实际情况,进行预测预报结果的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预测预报指标和方法。
四、预测预报信息发布1. 预测预报信息发布渠道预测预报信息通过官方网站、电视、广播、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确保及时传达给公众。
2. 信息内容包括预测预报信息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类型、预警级别、预警地区、预警时段、危险程度、安全疏散路线、应急措施等。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标准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标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区域的特点和气象条件,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气象因素进行预测和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标准。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在气象影响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例如强降雨、暴雨、台风等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因此,在地质灾害区域内,需要及时监测气象信息,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标准。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标准通常包括以下要素:
1.气象预警等级:通常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对
应着不同的风险等级。
2.气象预警时效:根据对气象状态的分析,制定出预警时间和
范围,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气象预警内容:即告知地质灾害区域内可能出现的天气因素
和预计影响,以及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4.气象预警指令:即指导地质灾害区域内应急机构和群众根据
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急措施。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标准的制定,在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及时、准确的预警,可以有
效降低地质灾害对人员、财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大,并具有成灾快、爆发突然等特点,因此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区域性地质灾害发生越发频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日渐增多,为了保障居民人身安全,降低经济损失,强化区域性地质灾害预防势在必行。
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是预防灾害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与人员伤亡的关键,本文结合地质灾害工作实践,对其预报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中图分类号:P694;P49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8.23.072林旭,王兆博,付晓春,张卓,李鑫(辽宁省机场管理集团朝阳机场有限公司,辽宁朝阳122000)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害非常大,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为了降低这些危害,进一步研究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非常必要。
通过科学预报,可以有效地提升地质灾害预防实效,大幅降低区域性地质灾害爆发的频率。
1基于气象因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地质灾害的预警报系统,主要有警报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
首先,通过监控系统,能够根据被检测地区的实际情况完成信息的预测工作,对包括雨情、地震情况等灾害进行有效的把控,一旦出现有危险情况的因子被监测到,系统会在决策专用的处理器进行数据的换算和分析,判断灾害的等级情况与危险程度后,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对区域范围内的广大群众进行灾害信息的警报信息播报。
现有的系统能够将灾害发生地点、时间、危险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御措施及时播报。
其工作的原理在于,通过对预先模型的数据,只要经由系统进行信息的采集工作,包括地质情况、人工情况以及水文地质等,进行系统性的模型分析与数据处理,就能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反馈信息,以供天气系统人员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使用。
2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而言,稳定、高效的平台是对其信息发布的最有利支持,同时对系统的稳定流畅使用存在极大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辽宁省营口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应用探讨
徐林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总结营口地区多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营口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多年实际降雨量及受灾情况等资料,依据过程降雨量统计数据及,采用统计法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徐林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辽宁大石桥11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1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研究新思路 [J], 高维英;李明;杜继稳;王雁林
2.安徽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研究 [J], 朱省峰;王博;赵付明;杨世伟;侯捷
3.辽宁省东南部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 [J], 寇英杰;王颖
4.辽宁省东南部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 [J], 寇英杰;王颖
5.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探讨--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例 [J], 宋光齐;李云贵;钟沛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