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辩证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37
中医骨伤的基本辩证治疗及施护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伤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骨伤的基本辩证治疗及施护包括了辨证论治和施护两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辨证论治1. 骨折的辨证论治: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被破坏,中医辨证论治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
常见的辨证有寒热、气血虚实等。
治疗时,可以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固折生骨等方法,如采用温针疗法、艾灸、拔罐等进行治疗。
2. 脱位的辨证论治:脱位是指骨头从正常关节位置移位,中医辨证论治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
常见的辨证有寒热、气血虚实等。
治疗时,可以采用复位、活血化瘀、固位等方法,如采用推拿、拔罐、贴敷等进行治疗。
3. 软组织损伤的辨证论治:软组织损伤是指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损伤,中医辨证论治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
常见的辨证有寒热、气血虚实等。
治疗时,可以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方法,如采用艾灸、拔罐、热敷等进行治疗。
二、施护1. 骨伤的施护:在进行骨伤施护时,应根据骨伤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施护方式,如固定、保护等。
固定可以采用石膏、夹板等固定器材,保护可以采用软垫、护具等保护患处。
2. 疼痛的施护:在进行疼痛施护时,可以采用按摩、温敷、贴敷等方式进行缓解疼痛。
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患处周围的肌肉、穴位等,温敷可以通过热敷患处,贴敷可以采用草药贴敷等方式进行。
3. 肿胀的施护:在进行肿胀施护时,可以采用局部冷敷、提高患肢位置等方式进行缓解肿胀。
局部冷敷可以通过冰敷、冷敷药膏等进行,提高患肢位置可以通过垫高患肢,促进淋巴回流。
4. 功能障碍的施护:在进行功能障碍施护时,可以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恢复功能。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运动疗法、功能锻炼等进行,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电疗、磁疗等进行。
5. 预防复发的施护:在进行预防复发施护时,可以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如加强肌肉锻炼、避免过度劳累等。
对中医骨伤内伤病三期辩证得理解三期辩证就是损伤内治法中常用得辩证方法,在临床使用上,应根据损伤愈合得病理生理变化,结合并人得全身情况,分早、中、晚三期辨证施治。
早期辩证早期指伤后一到两周.发生骨折、脱位、伤筋时,轻则震荡经脉,使经气逆乱,气结不散;重则损伤学脉,恶血留滞,拥塞脉道,气血不得畅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因此,损伤早期得病症治以祛瘀为主,在具体应运时,尚因恶血留内与气结不散各有偏重,分为攻下逐瘀与行气消淤血。
一、攻下逐瘀损伤早期,淤血内蓄,腹中满痛,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数体实得病人宜用功下逐瘀法治疗。
本法有破血逐瘀与泻热止痛得作用,多用于躯干损伤得治疗,如肋骨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
常用方药如下:上焦淤血,用内伤丸.内伤丸(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组成:三七泽兰大黄桃仁名雄黄用法:研末,为丸或片剂,日三次,每三可。
功效:攻逐三焦淤血。
主治:伤后血瘀三焦,吐血咳血,或咳嗽,呼吸时痛如刀割。
中焦蓄淤,用鸡鸣散鸡鸣散(伤科补要)组成:归尾桃仁大黄用法:煎水服,加少许酒为引。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从高坠下或木石所致,胸腹淤血凝集,痛不可忍.下焦蓄瘀,用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组成: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用法:煎水服,芒硝后下功用:攻下逐瘀。
主治:伤后下焦蓄瘀,腹满作胀,大便不通,或发热发狂等症。
二、行气消淤肢体损伤,气滞血瘀,气结不散,多见胸满腹胀,走窜作痛,痛势广泛,通无定处,常用行气消淤法治疗,使瘀滞消散,经脉畅通,则肿痛自然消除方用如下:宽胸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柴胡枳壳郁金杏仁瓜壳丹参赤芍泽兰玄胡功用:行气宽胸。
主治:胸胁伤,胸痛彻背.腹伤瘀滞,用腹伤汤。
腹伤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枳实乌药青皮砂仁玄胡苏木赤芍桃仁红花灵脂车前仁功用:疏肝行气逐瘀。
主治:血瘀气滞,腹中胀满,游走不定。
中期辩证中期指伤后3~6周。
骨伤科疾病中医学辨证治疗现状分析摘要: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骨关节及其软组织疾患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传统的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既不利于发挥中医辨证特色施法与用药,又不能满足骨伤科快速发展的要求。
因此,本文特意就骨伤科疾病中医学辩证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骨伤科疾病中医辩证治疗前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医骨伤的治疗方法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研究、采用 , 中医的疗效和技术被广泛接受,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骨伤科技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零散到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1.概述1.1中医骨伤治疗的发展中医骨伤学是以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研究人体骨折和关节脱位以及有关损伤的一门临床学科。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骨伤科医家,大量的骨伤科专著涌现,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且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堪称我国骨伤科发展的兴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变革,中医伤科从分散的个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形式过渡。
1.2中医骨伤科技术的特点从对资料的查阅、分析看,中医骨伤科技术主要表现出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零散到全面的发展历程。
但是没有从人体生理解剖学入手研究,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理论缺失、纯经验性的现象,这是中医骨伤科技术的突出问题。
在古代用手摸心会的诊断方法凭借的便是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中医骨伤科用药技术,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
由此可见中医骨伤科技术纯经验性的特点。
古代骨科医生没有系统的解剖知识。
重视临床实用技术的发明,而忽视基础解剖生理的发现,是中医骨伤科技术与中国法医解剖学的历史错位的重要原因。
2. 骨伤科疾病与中医学辨证治疗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应,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
中医骨伤科学从辨证着手的治疗之道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它在治疗骨伤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
在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中,从辨证着手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过程,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辨证同样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首先,我们来谈谈病因辨证。
导致骨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外力损伤、劳损、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
外力损伤包括跌扑、撞击、扭挫等,这些直接的暴力往往会造成骨折、脱位等明显的损伤。
而劳损则是长期反复的轻微损伤,如长期弯腰工作可能导致腰部的慢性劳损。
外感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火,也可能侵袭人体,影响筋骨的正常功能。
比如,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容易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七情内伤,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导致筋骨失养。
病机辨证在中医骨伤科学中同样重要。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
在骨伤疾病中,常见的病机有气血瘀滞、筋骨失养、经络阻塞等。
气血瘀滞往往是由于损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形成瘀血,表现为疼痛、肿胀、青紫等症状。
筋骨失养则可能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原因,导致筋骨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出现酸软无力、容易受伤等情况。
经络阻塞会影响气血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
病位辨证则是明确损伤发生的具体部位。
中医骨伤科学将人体分为不同的部位和区域,如头部、颈部、肩部、腰部、四肢等。
不同部位的损伤,其症状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腰部损伤多与肾有关,因为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肩部损伤则可能与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有关。
病性辨证是判断疾病的性质,如虚实、寒热等。
实证多由外伤、瘀血、痰湿等引起,表现为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等;虚证则多因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症状相对较轻,常伴有乏力、腰膝酸软等。
寒证常见于感受寒邪或阳虚所致,表现为疼痛遇寒加重,得热则缓;热证则多由热毒内蕴或阴虚火旺引起,局部红肿热痛。
骨伤的辩证论治原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伤是指人体骨骼受到损伤和损伤后的病理性改变。
骨伤辩证论治原则是中医针对骨伤病症所制定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定治、辨病定治、辨损定治、辨机定治四个方面。
辨证定治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问诊等综合情况,确定病情的性质和机理,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骨折伴有寒凝,患者表现出寒邪凝滞,治疗时可采用温阳化寒的中药治疗。
而对于骨折伴有热毒侵袭的情况,治疗时则应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辨证定治是中医治疗骨伤的基本原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定治是指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和位置,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损伤范围,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不同类型和位置的骨折,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开放性骨折,需要及时处理伤口,防止感染,采用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
而对于闭合性骨折,可采用传统的中药疗法结合物理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辨病定治是中医治疗骨伤的重要原则,有助于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辨机定治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身体状况,确定治疗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虚弱的患者,可能需要调理气血,增强体质,促进骨折的愈合。
而对于年轻健康的患者,则可以采用较为激烈的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来促进康复。
辨机定治是中医治疗骨伤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助于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骨伤的辩证论治原则包括辨证定治、辨病定治、辨损定治、辨机定治四个方面,是中医治疗骨伤的基本原则。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希望患者在面对骨伤时,能够及时就医,接受中医的辩证论治,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文章字数: 709】第二篇示例:骨伤是指因外力作用导致骨骼和周围组织受到损伤的一种疾病,常见的骨伤包括骨折、脱臼、挫伤等。
在中医治疗中,骨伤的辩证论治原则非常重要,正确的辩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骨伤科学膝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中医在治疗膝关节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膝关节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痰湿瘀阻等。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风寒湿痹型风寒湿痹型膝关节炎多因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致使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关节,气血痹阻不通而发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关节肿胀,皮色不红,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治疗上应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乌头汤、薏苡仁汤等。
乌头汤中乌头、麻黄温经散寒,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薏苡仁汤中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防风、麻黄祛风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同时,可配合针灸、拔罐、艾灸等外治法,以增强疗效。
二、风湿热痹型风湿热痹型膝关节炎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与湿相并,或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受风湿之邪,郁而化热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上应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等。
白虎加桂枝汤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桂枝疏风通络;宣痹汤中防己、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此外,还可选用中药外敷、冷敷等方法,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三、痰瘀痹阻型痰瘀痹阻型膝关节炎多因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痹阻关节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畸形,肌肤麻木不仁,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治疗上应以化痰行瘀、蠲痹通络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双合汤、桃红饮等。
双合汤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化痰除湿;桃红饮中桃仁、红花、当归尾活血化瘀,威灵仙祛风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