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人的护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38.00 KB
- 文档页数:44
肥胖患者的护理由于肥胖本身对健康的损害,以及肥胖的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对健康的危害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并成为重要的世界健康问题。
一、护理评估(一)有无肥胖及其程度1.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 /身高(m)2。
该指标考虑了身高和体重两个因素,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简单且易测量,不受性别影响。
但对特殊人群如运动员,难以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程度。
1997年WHO公布,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
由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上述标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
2000年国际肥胖特点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BMI达23~24.9为超重,≥25为肥胖。
鉴于我国人群情况的特殊性,2003年4月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公布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以BMI达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
2.腰围腰围较腰臀比更简单可靠,现更倾向于用腰围代替腰臀比预测中心性脂肪含量。
评价肥胖的方法必须包括腰围的测量,因为腰围减小时,即使体重无改变,也可显著降低与肥胖有关疾病和并发症的危险。
WHO建议男性腰围≥94cm,女性腰围≥80cm为肥胖。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诊断界值。
3.腰臀比(WHR) 分别测量肋弓下缘至髂前上棘之间中点的径线(腰围)与股骨粗隆水平的径线(臀围),再算出其比值。
白种人成人男性≥1.0,女性≥0.85被定义为腹部脂肪堆积。
4. CT和MRI测量第4腰椎和第5腰椎水平CT和MRI扫描可计算内脏脂肪体积,是诊断内脏型肥胖最精确的方法。
但费用昂贵,不适合群体调查。
(二)肥胖的原因(1)有无肥胖家族史或患有与肥胖有关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史。
(2)饮食情况,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每日主食量、种类)、餐次、进餐时间等,有无吃零食、甜食等嗜好。
(3)体力活动情况,工作性质和体力强度,日常运动和休闲方式、时间、量等。
肥胖症患者的护理常规肥胖症(ObeSity)是由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分布异常、体重增加的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
根据肥胖的病因,可分为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两大类。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无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病因引起的肥胖,它属于非病理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
许多城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是不同的。
本节主要讲述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护理。
【病因与发病机制】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说,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
正常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少数纤维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胶原物质组成。
脂肪组织平均含脂肪约80%,含水约18%,含蛋白质约2%。
深部脂肪组织比皮下脂肪组织含水略多,肥胖者脂肪组织含水量增多。
当肥胖发生时,一般仅见脂肪细胞的明显肥大,但是当缓慢长期持续肥胖时,脂肪细胞既肥大,同时数量也增多。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肥胖,但是女性单纯性肥胖者发病多在分娩后和绝经期后,男性多在35岁以后。
喜欢进食肥肉、甜食、油腻食物或啤酒者容易发胖。
睡前进食和多吃少动为单纯性肥胖的常见原因。
一般轻度肥胖症无自觉症状。
中重度肥胖症可以引起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焦虑及忧郁等。
肥胖症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脂肪肝、胆囊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静脉血栓等疾病伴发。
【辅助检查】1.体重指数(BMI)BM1=体重(kg)/身高(m)2,是较常用的指标,可以更好反映肥胖的情况。
我国正常人的BMI在24以下,≥24即为超重,228为肥胖。
2.理想体重(idea1bodyweight,IBW)可衡量身体肥胖程度,主要用于计算饮食中热量。
40岁以下,IBW(kg)二身高(CnI)—105;40岁以上IBW(kg)二身高(cm)-100,但通常认为合理体重范围为理想体重正负10%o3.腰围(WC)WHO建议男性WO94cm,女性WO80cm诊断为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