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物(1)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上课用)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10.63 MB
- 文档页数:63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教案范文(通用2篇)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优秀范文篇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以及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观看资料、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教学准备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莴笋;卢柑。
(分别装在八个小塑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一)食物含有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作用。
1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不同的食物?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中的营养》。
(板书课题)2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几种营养素?它们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看完蛋白质录像后回答两个问题: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
讲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成人体的“建筑材料”。
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体积越小、肉质颜色越浅的动物越有营养。
(2)播放录像: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糖类)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2. 让学生掌握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以及如何做到合理膳食。
3.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2. 教学难点: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素。
2. 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讲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
3.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了解其含有的营养素,让学生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丰富多样。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做到合理膳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绘制食物营养图、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食物中营养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如是否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是否能正确判断食物中的营养素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食物营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食物营养的认识。
2. 邀请营养师或医生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科学《食物中的营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使学生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二、教学重点1. 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
2. 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
2. 学会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所学内容。
3. 准备一些实物食物,如水果、蔬菜、肉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食物,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提问:“你们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2. 新课:教师利用PPT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展示相关食物图片,让学生了解食物来源。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己带来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讲解:教师总结各组汇报的内容,强调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并提出改进措施。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营养物质的认识。
7. 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晚餐的食物,分析其营养成分,并尝试合理安排晚餐。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家长参与,了解家庭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成分,家长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使饮食更加健康合理。
2.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农场、食品加工厂等,让学生深入了解食物的生长、加工过程,增强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生物说课稿说教材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来自植物,肉、蛋、奶来自动物,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食物的来源日益广泛,有的食物来自异国他乡,有的来自遥远的海洋深处。
总之,主要是生物圈的其他生物给人类提供了营养物质,能理解这些问题就达到到了安排本节的目的。
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识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营养物质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1.教师:(1)将学生分成4至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
(2)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2.学生:(1)调查当地人们都常吃哪些食物。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现成的装置,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
(3)预习与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的知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丰富以上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小品在课堂上表演。
教学设计过程 1.学习内容 2.学生活动 3.教师活动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二、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来源广泛。
三、探究活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它:水与无机盐、维生素的种类、营养素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膳食纤维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每个人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思考:A.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B.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食品包装中营养成分的对比认识,能说出食物中含的营养物质。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知道三大营养物质成分及在人体中的作用。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知道维生素的种类、来源及缺乏症和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及缺乏症。
【教学重点】
维生素的来源及缺乏症。
【教学难点】
举例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教材分析】
本节概述了食物中含有的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六大类营养物质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
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
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无机盐和维生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食品包装袋,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
糖类:主要的供能物质
蛋白质: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脂肪:储备能源物质
有机物维生素A缺乏易患皮肤干燥、夜盲症等
维生素维生素B1缺乏易患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缺乏易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维生素D缺乏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
无机物
无机盐构成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钙,铁,碘等。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 知道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能力目标:1. 学会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能够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关注饮食营养。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讲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3. 分析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第二课时:营养素的摄入与平衡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素摄入的重要性。
2. 讲解营养素的摄入标准和平衡原则。
3. 学习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合理搭配食物。
第三课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
2. 讲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3. 学习如何辨别和选择安全的食品。
第四课时: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1. 导入: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2. 学习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制定膳食计划。
3. 分享优秀的膳食计划案例。
第五课时: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2. 讲解如何通过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学习健康饮食的习惯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
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物中的营养》2. 课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营养素的摄入与平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
《食品中的营养》讲课稿《食品中的营养》讲课稿(优选 3 篇)我说的课的题目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品》中的第2课《食品中的营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课。
一、教课过程:第一讲话导入新课,先发问学生吃过什么食品,食品中有哪些营养,各个营养成分的判定,随后是几个拓展活动:(1)做个游戏,淘米水和牛奶的划分。
(2)查资料,标签,就少去了。
二、课前准备:买很多食品,也到菜摊买了很多菜,才发现固然相同是锅巴,却有三种不一样的营养成分不一样。
三、未预想到的:(1)先操作没有脂肪的食品,再操作含有脂肪的食品,就不会把手弄污。
(2)纸上纤维质的,竟然也会变色。
(3)学生对碘酒的盛行趣更浓,而对脂肪查验没兴趣。
(4)不要以为糖类都变蓝,因此,我就用蔗糖做了一次,让学生理解只是淀粉碰到碘酒变蓝。
四、授课中严重错误:在演示淀粉实验时,要侧重重申变蓝含有淀粉,不变蓝的不含有淀粉;演示脂肪实验时,也犯相同的错误。
五、活到老学到老:我在备课时,在资猜中查到香蕉和莲藕都含有淀粉,我就特意买了些香蕉和莲藕,而在实验中,香蕉有轻微的变蓝,而莲藕没有任何反响。
学生的喜悦度太高了,课前武老师也来遏止学生不要过激,下课时停都停不下来。
固然是料想中的事,但因为学生的过分配合而造成课的进行困难。
我今日讲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品》单元的第二课《食品中的营养》。
我将从教材剖析,教课目的和重难点,教课准备,教课方法,教课流程及设计企图这五个方面进行讲课。
教材剖析1、课程剖析本课是《食品》单元的第二课,是承前启后的一课。
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入到“食品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上来,最后将丰富的食品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表此刻学生眼前,为后边的平衡饮食看法的建立做好准备。
2、活动剖析本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食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活动二:在一天的食品中,我们能获取哪些营养。
活动三:鉴别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 掌握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3. 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观念,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1. 多种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如何搭配饮食。
2. 如何根据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做出不同的饮食选择。
一、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次课讲解的内容。
2. 让学生列举一些食物,讨论其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 食物的营养成分(5分钟)
(1)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能量,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同时也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
(2)蛋白质:参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维修,是构成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基本物质,同时也可以制造抗体,预防疾病等。
(3)脂肪:提供能量,保护器官,维持身体温度等。
(4)维生素:协助身体吸收营养,调节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5)矿物质: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基本物质,参与细胞代谢、神经传递等生命活动。
1. 按照以上的食物营养成分,学生们分别写下自己每天饮食的各类营养成分的比例。
2. 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搭配饮食,满足身体对营养成分的需要。
1. 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述。
2. 强调学生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一定要掌握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及其在身体中的功能,能够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老师应该适当启发学生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吃糖、油腻食品的习惯。
第一章合理膳食平衡营养第一节食物一、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教材分析人生活在生物圈中,并从中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对物质与能量的需求。
怎样健康饮食呢?第一课时“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本册的开篇章节。
考虑到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中,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所以,本节课安排了淀粉的探究实验、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实验,最后归纳总结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这样处理教材比原来直接讲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更符合课标的要求。
此外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正是新陈代谢过程的起始部分,为下面课程的讲解做了准备。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验证食物中是否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
难点是“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书中已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表达能力也较好。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想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技能性目标1.尝试正确使用生物实验用具。
2.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性目标参与小组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溶液准备包括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蛋清液)、橘汁、碘液、10%的氢氧化钠、3%的硫酸铜溶液、清水、蒸馏水等;实验用具包括研钵、试管、解剖剪、解剖针、刀片、纱布等。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材料“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制定一份营养全面的午餐食谱,并在课上带来食谱中的食物(每样食物少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