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18.82 KB
- 文档页数:4
龙源期刊网
张勋复辟失败也和手下有关
作者:
来源:《百家讲坛》2017年第11期
1917年,張勋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拥戴逊位清帝溥仪出来再做皇帝,上演了一场
复辟闹剧。
当时,张勋亲率辫子军5000人进京之前,他吩咐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徐州镇守使张文生在徐州好好看家,还和他约定了一个暗号,自己宣布复辟后,让张文生再调派40个营开往北京。
为防止泄密,他们约定在电报上只写“速运花卉40盆来京”,此电一到,大兵即刻出发。
张文生一口答应,表示一定照办。
后来张勋在北京宣布了复辟,也给徐州发来了电报。
但坐镇徐州的张文生看形势不对,并没有发兵,而是命人从花园中取出40盆花卉,派了两个副官押运,送到了北京。
张勋一见花盆,气得咬牙切齿,连呼:“坏了,坏了!这小子也抽我的梯子了!”而张勋宣布复辟后,段祺瑞立即誓师讨伐,张勋带去的5000兵力经不起段祺瑞的攻击,仅十余天的时间,复辟即宣告失败,张勋不得不从北京逃往天津。
张勋复辟这场闹剧在社会上有没有引起轰动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想要知道张勋复辟始末还要从那时候的背景说起。
在1917年中段祺瑞黎元洪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在那段时间中反而让张勋找到了复辟的借口,段祺瑞原本也是打算利用他来对抗黎元洪的,于是张勋带领着五千人想要在北京谋划复辟的事情。
在张勋复辟的始末中,其实可以看出他十分的想要再过上在清朝的日子,于是在他的坚持和谋划之下,溥仪做到龙椅上当起了傀儡皇帝。
其实说起来张勋复辟的始末就像是一场闹剧一样,改了年号又换上了旗子,许多人们开始又穿上了清朝的长褂子,然后带着或真或假的长辫子在街上游荡。
张勋复辟就这样开始了。
可是事情结束的也非常快,大多数的国人们知道了张勋复辟的始末都是反对的,很多进步人士例如李大钊、孙中山等人都发表了严肃愤怒的声讨行为,段祺瑞抓住了时机没费多少力气,就让张勋复辟的闹剧结束了。
其实在张勋复辟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拥护的是清朝,可是其实说白了张勋复辟的始末就是各派的力量借着复辟的由头在进行一场利益争夺战,虽然张勋失败了,可是反对他的人却得到了很大利益,同时这件事也导致了之后军阀混乱战争的开始,并且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在实质上开始了分裂。
张勋复辟时间张勋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人物,为什么要说他著名呢?话还要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明一下,本来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了,偏偏张勋进行了一场复辟行为,为当时本就复杂的形势又增添了一个闹剧。
那么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张勋复辟时间是1917年的6月,当时张勋一心想要恢复大清王朝,于是便抓住了机会带着辫子兵进了京城,又召集了许多同样拥护清朝的几位元老,不仅重新组建了内阁,而且把溥仪还推了出来,于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复辟行动。
既然张勋复辟时间这样的明显,为什么还要问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其实在张勋复辟的时间,同时对那个时期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张勋在1917年进行复辟,其实也是钻了空子的,当时社会情况比较复杂,本来在袁世凯时期他还是一员大将,后来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清朝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那个时期军阀之间还有着很大的矛盾,张勋选在这个时候复辟也算是费尽心机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辫帅”张勋趣闻导演复辟闹剧响应者却寥寥导语: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
清末任云南、甘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
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
1913年镇压讨袁军。
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
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
后病死于天津。
张勋听说老袁称帝后,常气呼呼地对人说:“老袁也忒不是东西了吧!人家皇上在宫里待得好好的,他不扶皇上出来,居然单干了!别看他吓得怕革命党,可是他吓不怕老子!要是惹得老子发毛了,随便一挥手,十万辫子军就打进北京了。
”老袁听说后忙送了老张十万以示安慰,老张毫不客气地收下,又说:“看见没?他老袁还是怕俺!”在张勋眼里,北洋那些人一个都瞧不上,心里只有“圣上”溥仪。
黎元洪?算个鸟啊,当大总统还是被人逼上台的;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更不值得一提,全不过是一些武夫草莽而已!还有袁世凯,别看你当了几天皇帝,可最后还不是被气死了?当年你在溥仪面前像个缩头乌龟一样。
只有溥仪,老张坚信,无论天下再乱,只要“万岁爷”溥仪下一道“圣旨”,天下即刻便会太平。
陈文运在徐州听说田中义一与张勋密谈数小时,力劝张回北京恢复帝制,拥宣统重新出来执政。
于是,陈文运便找机会问张:“田中跟您生活常识分享。
专题20 辛亥革命结合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联系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阶段性、急迫性、探索性和进步性,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准备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年5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同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2)称帝: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派系纷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直系、皖系、奉系等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很快失败。
4.护法运动起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经过: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展开护法运动结果: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很快失败5.参加“一战”: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勋复辟的事件经过仅仅百日张勋复辟宣布失败导语:张勋当即命令他的“辫兵”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来,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张勋当即命令他的“辫兵”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来,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
”接着他告诉众人,今日傍晚,他已进宫面圣,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明晨请皇上复位。
议罢厉声问道:“诸位尊意如何?”王、江、陈、吴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弄得心惊肉跳。
王士珍壮着胆子问道:“各省及外交部接洽过吗?”张勋回答:“外交确有把握。
冯国璋、陆荣廷均表赞意,并有电来催。
各省督军也一致拥护。
”王士珍等默默无语。
张勋又说:“我志在必行。
你们同意,则立开城门,放我兵马进来。
否则请各归布置,决一死战!”王士珍等面面相觑,不敢再说什么。
张勋遂下令打开城门,5000“辫子兵”全部进城。
接着,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翎,带领康有为以及王士珍、江朝宗、陈光远、吴炳湘文武官员,乘车进宫。
已是凌晨。
7月1日凌晨3时左右,于 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才12岁的溥仪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的护导下,来到养心殿召见张勋一干人等。
张勋见小皇帝坐上了龙椅,便立即甩开马蹄袖,领着众人匍匐在地,向溥仪行三跪九叩首大礼。
接着由张勋奏请复辟说:“(五年前)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按照陈宝琛的指点表示谦让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立即赞颂:“皇上睿圣,天下皆生活常识分享。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下)》知识点归纳一、原因(根源) 因素关键前提条件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真理,其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3.造成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4.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很快失败的主要的原因:违背社会发展趋势(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卖国和复辟不得人心。
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和民主革命相继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7.清朝统治结束不久,出现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直接原因:中央政权的严重削弱(或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8.张勋复辟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9.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0.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1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统治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2..新文化运动把反对矛头指向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根本原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14.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的根本原因:当时的政权是封建性的。
15.护法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西南军阀的破坏。
16.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民族工业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7.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8.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19.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最主要原因:孙中山等人对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依靠力量有了新认识。
张勋复辟原因及影响探究作者:刘文龙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2期摘要:张勋复辟,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的又一场复辟帝制运动。
研究者在探讨张勋复辟原因时,多论及张勋复辟保守思想,笔者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当时各种政治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相互利用,不惜以国家为赌注,以谋一己私利,以及张勋周围幕僚鼓动,亦是重要因素,而论者多未予以足够重视。
关键词:复辟;张勋;北洋军阀;遗老辛亥革命后仅仅五年,便发生了丁巳复辟的历史闹剧。
以张勋为首的清朝遗老遗少、文臣武,趁着袁世凯死后乱局,以效忠清室自居,贸然发动丁巳复辟,招致身败名裂。
许多研究者以往在分析复辟成功的原因时,多着重批判张勋的复辟保守思想。
但是,“复辟之役张勋虽为主角,却不能说是唯一主动者。
”因此只看到张勋的个人因素是表面的,其幕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当时各种集团利益争夺所产生的结果。
张勋只不过是充当了一枚重要的政治棋子而已。
丁巳复辟之所以是张勋,而不是其他人发动,是因为较其他人而言,张勋有更坚定的复辟清朝的思想。
溥仪逊位后,张勋发誓要复辟血仇,迎回清帝。
“辛亥革命后,百姓和军队一律剪去了长辫子,军队换上了民国陆军制服,唯独张勋统率的定武军全体官兵仍然拖着大辫子……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清朝的遗制。
”张勋之所以有复辟清朝的野心,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有很强的稳定性,很难改变。
而张勋是个地地道道农民出生的军人,几乎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受传统思想影响深厚,形成了保守守旧、反对革命的思想。
“‘癸丑复辟’阴谋泄露后,张勋讨袁之举未能实现,黄兴在南京获悉,便派人来游说张勋,找到张勋的拒绝。
1913年3月,黄兴派冷御秋进攻韩庄,包围袁军手下一个旅。
袁军请求张勋救援,张勋不念旧恶,派人救下袁世凯的军队。
”由此可见,张勋内心仇恨革命家远甚于袁世凯。
第二,宗法制下的等级观念、集权观念影响,使得帝制在传统农民心中有了归属感,形成了奴性,张勋正是这一典型代表。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张勋复辟点评:清帝退位后,清朝皇室成员,包括溥仪的生母、瑾妃,恭亲王溥伟、肃亲王等积极谋划复辟活动。
张勋,作为当事军阀中唯一死忠于前清的悍将,一直在策划复辟活动。
张勋有4万精兵,200门大炮,400挺马克西姆机枪,其部属的战斗力,在当时北洋军阀中首屈一指。
而袁世凯死后的权力真空,引发了黎元洪为代表的革命党,和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冲突。
张勋复辟,得到了英、美、日的支持,在徐州会议上,各省督军们也本来一致拥护复辟,但实际上这部分是段祺瑞所策划的圈套。
时机固然不对,但也有很大的可能成功。
国务总理段祺瑞实际上是一光杆司令。
而因为拒绝徐世昌当摄政王而失去徐笼络的北洋军阀们的支持,而带兵太少又是一大失误,没控制黎元洪和段祺瑞又是一大失误,没调兵北上也是一大失误,最后没有又高名位笼络曹锟,使得曹锟大怒而讨伐张勋则又是关键的一点。
下文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张勋复辟,不一样的北洋。
张勋策动丁巳复辟失败经过商公泽先父商衍瀛字云亭,广东番禺人。
前清癸卯翰林,清末曾任翰林院侍讲兼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
公元一九一二年清帝逊位后,先父携我前往青岛,因为我的弟弟们当时都在青岛上学。
那时所谓遗老们,去青岛的还不多。
我记得前清亲贵中。
第一个首先携眷来青岛的,是溥伟,他是旧历九月间到的(后迁居大连)。
随后遗老们如徐世昌、赵尔巽、周馥、吴郁生、刘廷琛、陈毅、于式枚、劳乃宣等,连翩接踵而来。
他们时相过从,密谋恢复满清帝国,因而将青岛造成丁巳复辟的策源地。
一九一四年(甲寅)先父又参加了徐州戎幕,充当张勋的长江巡阅使署顾问,所以对于丁巳复辟的前因后果,知之较详。
复辟失败以后,先父常向我述及当日经过情形,兹就先父记载关于复辟的一部份遗稿,并记忆所及,分述于后:辛亥后张勋的反革命行动辛亥十月武昌起义,两湖总督瑞徵逃亡,清廷闻报,手足失措,袁世凯利用时机,东山再起。
攫得政权后,逼迫清廷于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下诏,改国体为共和制。
初张勋任江南提督,他所统的江防营,仅有五千人,大半分布在长江下游一带,驻南京的不过两千人,城广兵单,不足言守。
[键入文字]“辫帅”张勋个人生平简介揭秘张勋复辟始末原因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帅”。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一看辫帅张勋简介以及张勋复辟始末。
张勋早年丧父母,于1884 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参加军队,坦率直白、敢作敢当,随清军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
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
1899 年升至总兵。
1901 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
1909 年(宣统元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顽抗革命军。
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为表示忠于清廷,张勋及所部均留发辫,张勋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
1913 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11 月,任中国孔教会(总会会长康有为,主任干事陈焕章)名誉会长。
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
旋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
1915 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 年,袁世凯去世,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
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
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拼凑实力,积极策划清室复辟。
1。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材整理1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统治的确立(1)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到北京。
(2)假装拥护共和,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
2.二次革命(1)背景①1913年,刺杀宋教仁于上海。
②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用于镇压革命,讨好列强。
③革命党人抵制,江西、安徽、广东通电反对。
④袁世凯派兵南下镇压。
(2)战况①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
②1913年夏秋之际历时一个多月。
(3)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深度点拨] 二次革命的实质二次革命是在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激化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教材整理2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1.“洪宪帝制”(1)使帝制程序合法化①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②1914年,炮制出《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
③炮制出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3)大造帝制舆论①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②组织“请愿团”,请求变更国体,制造“民意”借口。
③帝国主义代言人也大造复辟舆论。
(4)操纵国会投票,获得“全票拥护”君主制的结果。
(5)“洪宪帝制”确立①袁世凯下令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②标志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9[学思之窗],想一想:这样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你对此有何感触?【提示】不能。
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政院负责。
感触:从头到尾都是骗局,民主、民意已成为一种摆设。
3.护国运动(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2)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溥仪披露张勋复辟失败败因徐世昌争当议政王
导语:这个退位诏并没有发出去。
当时公布的只有裹夹在大总统命令中的一个内务府的声明。
大总统令据内务部呈称:准清室内务府函称:本日内务府奉
这个退位诏并没有发出去。
当时公布的只有裹夹在大总统命令中的一个内务府的声明。
大总统令
据内务部呈称:准清室内务府函称:本日内务府奉谕:前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因全国人民倾心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民国共和,并议定优待皇室条件,永资遵守等因。
六载以来,备极优待。
本无私政之心,岂有食言之理。
不意七月一号张勋率领军队,入宫盘踞,矫发谕旨,擅更国体,违背先朝懿训。
冲人深居宫禁,莫可如何。
此中情形,当为天下所共谅者。
著内务府咨请民国政府,宣布中外,一体闻知,等因。
函知到部,理合据情转呈等情。
此次张勋叛国矫挟,肇乱天下,本共有见闻。
兹据呈明咨达各情,合亟明白布告,
咸使闻知。
此令!
中华民国六年七月十七日
国务总理段祺瑞由自认“临朝听政”的退位诏,一变为“张勋盘踞,冲人莫可如何”的内务府声明,这是北洋系三位元老与紫禁城合作的结果。
想出这个妙计的是徐世昌太傅,执行的是冯国璋总统和段祺瑞总理。
紫禁城在这次复辟中的作为,被轻轻掩盖过去了。
紫禁城从复辟败局既定那天所展开的新活动,不再为外界所注意了。
这是醇亲王记在自己日记中的(括弧内是我注的):二十日。
上门。
张绍轩(勋)辞职,王
生活常识分享。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学目标1、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的斗争2、难点:两次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是必修部分没有的内容,学生不够熟悉。
所以,作为一节新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详细掌握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导入新课】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是否继续实行呢?我们先来看一幅漫画:《刀大杀人多》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
这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讲授新课】思考: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3)未改变社会性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目标一:请依据课本89 页内容,概括分析二次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性质。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一)袁世凯专权1、对内:制造“宋教仁案”、武力镇压革命党人2、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目的)(二)“二次革命” (1913)1、背景:袁世凯武力镇压南方革命力量2、时间:1913 年夏秋之际经过:结合二次革命的形势图掌握概况3、意义:革命派反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结果:失败失败原因:A 、主观:革命党人力量焕散;革命具有软弱性B 、客观:袁世凯力量强大。
5、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1、对内:(五个步骤)1)武力镇压“二次革命”(2)1913 年10 胁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3)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4)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5)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2、对外:1915 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二)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复辟的准备(1)国内:①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②组织复辟“请愿团”,制造“民意”借口(2)国外:帝国主义为其制造复辟舆论古德诺《论共和与君主》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 年“洪宪帝制”3过程: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补充《中华民国约法》的相关内容,强调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最关键一步)《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的宪法性文件,又称“袁记约法” ,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基础探究导读】【基础梳理整合】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专权(1)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临时政府也迁到北京。
(2)假拥护共和,加快复辟帝制的道路。
2、二次革命(1)背景①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遇刺。
②袁世凯对外“善后大借款”用于镇压革命,讨好列强。
③革命党人抵制,江西、安徽、广东等省通电反对。
④袁世凯派兵南下镇压。
(2)战况: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展开,历时一个多月。
(3)结果:革命党人方面失败。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1、“洪宪帝制”(1)使帝制程序合法化①1913年10月,威胁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②1914年,炮制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
③炮制出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2)寻求帝国主义支持: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3)大造帝制舆论①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②组织“请愿团”,请求变更国体,制造“民意”借口。
③帝国主义代言人也大造复辟舆论。
(4)操纵国会投票:获得“全票拥护”君主制的结果。
(5)“洪宪帝制”确立:1916年,袁世凯下令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标志着其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
2、护国运动(1)背景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②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③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
(2)经过①1915年,蔡锷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
②贵州、广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③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3)结果①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最后在忧惧中死去。
②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1)原因:“府院之争”,政局混乱。
(2)经过①张勋以“调停”为名,拥戴溥仪复辟。
②张勋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勋复辟失败的原因张勋复辟有没有引起轰动
导语:张勋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人物,为什么要说他著名呢?话还要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明一下,本来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了,偏偏张勋进行了一场复辟
张勋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人物,为什么要说他著名呢?话还要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明一下,本来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了,偏偏张勋进行了一场复辟行为,为当时本就复杂的形势又增添了一个闹剧。
那么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张勋复辟图片
其实张勋复辟时间是1917年的6月,当时张勋一心想要恢复大清王朝,于是便抓住了机会带着辫子兵进了京城,又召集了许多同样拥护清朝的几位元老,不仅重新组建了内阁,而且把溥仪还推了出来,于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复辟行动。
既然张勋复辟时间这样的明显,为什么还要问张勋复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其实在张勋复辟的时间,同时对那个时期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张勋在1917年进行复辟,其实也是钻了空子的,当时社会情况比较复杂,本来在袁世凯时期他还是一员大将,后来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清朝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那个时期军阀之间还有着很大的矛盾,张勋选在这个时候复辟也算是费尽心机了。
他趁着矛盾加剧的时候,带着兵力进了城,又设计排挤掉了黎元洪,将溥仪扶上了皇位,又进行了一些恢复清朝的行为,但是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很快就失败了。
其实张勋复辟时间并不能代表着什么,可是在那个时期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了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历史是要进步的,可是张勋复辟的时间就是让历史倒退,这种行为从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张勋复辟多少天
生活常识分享。
专题检测评估十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年的流行语都会留下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回答1~2题。
1.流行语属于( )①物质②意识③社会存在④社会意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流行语属于社会意识,不属于社会存在,故②④符合题意,选C。
答案:C2.上述材料表明( )A.人们的社会意识都是一样的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同步变化发展的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解析:由“每年的流行语都会留下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可知D正确;A说法不符合实际;B与题意无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是同步变化发展的,可见C错误,故选D。
答案:D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回答3~4题。
3.之所以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④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②说法正确,③④说法错误。
答案:A4.下列对我国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说法错误;我国的改革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而不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④说法错误。
答案:B5.我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闹剧,这些闹剧都以失败而告终。
张勋复辟之一地鸡毛作者:冯磊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20期1917年六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由,率领5000辫子兵进入北京,之后,又急招各地的遗老遗少进京密谋。
在康有为等人的共同商议下,年仅12岁的溥仪被请了出来。
这一年,改元为宣统九年。
不久,段祺瑞等人调集军队奔赴京城。
复辟的把戏宣告破产。
时隔近百年,当我们重新回首这段历史,感觉所谓复辟,颇有一种游戏的味道。
一次占卜引发的政变民国建立,各类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不仅张勋等旧臣,就是康有为等这些当年的立宪派也耿耿于怀,渴望通过复辟实现君主立宪式的政治格局。
故而,张勋进京,仅仅是一种表象。
深层次的原因是,遗老遗少们仍然具备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甚至,有扭转乾坤的渴望与能力。
1917年,距离五四运动还有两年。
这个时候,张勋渴望复辟,但不敢轻举妄动。
需要说明的是,张勋以及大批的遗老们相信扶乩这种把戏,他们经常借助这种手段卜问吉凶。
据《复辟半月记》一书称,闹剧之前,张勋每月都要派人去鸾坛询问复辟的吉凶。
让他感到快慰的是,每次占卜的人都告诉他“无不大吉”。
渐渐地,张勋开始有了信心。
这年阴历四月,立宪派遗老康有为也到鸾坛占卜此事。
扶乩的卜者写了一句诗:“落梅时节又逢君。
”这句诗,本来是老朋友重逢的佳句。
此处的“君”,当然是老朋友。
但康有为理所当然地理解成了君主。
随后,意志坚定的康有为找到了同样坚定的张勋。
康有为说,古诗中有“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句子,看起来,复辟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五月。
张勋听了点头称是,二人于是谋定。
有意思的是,读书破万卷的康有为进京担任“弼德院”副院长的时候,身边随行的王乃征、沈曾植等人,都是占卜的好手。
一件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竟然靠迷信来决断,难怪这件事要失败了。
一次滑稽的分蛋糕把戏不仅中国,无论哪个国家,历史上的政变都是在重新切蛋糕。
被当作蛋糕分而食之的一方当然痛苦郁闷,而能够分享到美味者无不欣喜若狂。
时任直隶省长的朱家宝就是如此。
张勋复辟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张勋复辟失败的原因在张勋复辟之前虽然他已经在袁世凯手下身居要职,可是恐怕真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是就因为复辟这件事,人人都知道了张勋是谁,这出闹剧让许多人非常的愤慨。
张勋复辟失败是早已经注定好了的,而张勋复辟失败也是有据可循的。
为什么说张勋复辟一定会失败呢?首先从根本上来说,张勋复辟是一场有违历史发展的行为,当时已经进入了民国时期,人们刚刚从封建社会的压迫中翻起身来,虽然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可是相比于封建王朝已经是好了许多了,平民百姓的地位也有所提升,而且社会上逐渐涌现出了许多进步人士,中国正一点点朝着正确的道路、进步的道路上发展,可是张勋这时候却要社会回到从前的封建压迫中去,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进步人士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有这些人清晰的头脑在,张勋复辟失败是一定要出现的结局。
除此之外说张勋复辟失败也还有着其他原因。
张勋复辟失败和他内部的矛盾也有关系。
虽然表面上来看这些人都是为了拥护清王朝才开始复辟的,但是根本上却并不是这样,他们的这种利益之间也是不和谐的,这种不坚定的立场就算是进行正义的活动也是会失败的,何况张勋复辟行为呢?张勋复辟的影响是什么张勋复辟是一场笑料百出的闹剧,就因为他心
中始终怀念清王朝的生活,于是就想要所有国人都恢复到那种封建压迫当中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置国家置百姓为不顾,这样自私自利又非常愚蠢的行为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其实说起来张勋复辟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毕竟对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来说,张勋复辟也是历史行为,那么张勋复辟的影响是什么呢?张勋复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天就被人们推翻了,但是这个十二天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张勋复辟之前本来军阀势力之间就有着很大矛盾,在张勋复辟之后两大军阀势力迅速凸显起来,但是军阀之间的矛盾却更加厉害,甚至从之前的比较和较量,变成了后来的兵戎相见,这其实都是张勋复辟带来的影响,之间已经十分稳固的总统制度也完全被打翻。
张旭复辟影响到了军阀冲突和矛盾,也使民国时期的矛盾变化成新的局面了。
除此之外张勋复辟还影响了民国一直以来的制度,本来总统的权力受到了影响,各地纷纷以张勋复辟这件事作为一个分界线,军阀和革命先进人士之间的矛盾加剧,也渐渐开始向军事较量上发展,新一轮的博弈开始了,另外张勋复辟还影响了一批新的势力出现,他们就是以冯玉祥等人为代表的进步人士,他们的存在让民国的局面开始进入新的时期,而张勋复辟尽管是一出闹剧,但是能带来这些可以改变中国的力量也算是将功补过了吧。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张勋复辟有没有引起轰动呢?张勋复辟的时
期正好是军阀割据的开端时期,当时社会上由于军阀势力也比较混乱,所以才让张勋找到了复辟的机会,从他扶持溥仪上位直到最后失败总共十二天的时间,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张勋复辟有没有引起轰动呢?其实当时因为张勋复辟,许多百姓家里都挂上了黄龙旗,而大清朝时期盛行的长辫子也开始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剪了辫子了,于是有人干脆戴起了假辫子在街上装腔作势。
在百姓中间张勋复辟也算是引起轰动了,但是除此之外张勋复辟还有没有引起轰动呢?张勋复辟这种有违历史的行为很快也遭到了进步人士的反对,就在那一天李大钊就直接离开了北京跑到了上海去,而鲁迅更是冒着大雨也要把这件事提到教育部,并且提出辞职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就连孙中山也十分的愤怒,最后干脆立即就发表了宣言,表示要对张勋复辟的行为进行讨伐。
其实张勋复辟确实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时间中国爱国人士纷纷表示要同他的行为进行抗议,各地有组织的人士也都誓要讨伐张勋,中国各地对此更是愤慨不已,张勋的复辟几乎引起了举国上下的轰动效应,这也是他很快就失败了的原因之一。
猜你感兴趣:1.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介绍2.张勋复辟的历史秩事3.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4.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有哪些小技巧5.掌握中考历史这六大答题技巧助你拿高分6.广东佛山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