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液的形态
黄白色,较粘稠,无臭
创面情况
肉芽色,较稀薄,无臭
肉芽少,周围皮肤浸润发红
绿脓杆菌
绿色,有甜醒味
肉芽不生长,或生长后溶化
多种菌混合
黄褐色,有或无臭味
肉芽生长慢,可见坏死细胞
厌氧菌
棕色,较稀薄,有腥臭味,可有气泡 可见肌坏死
白色念球菌
5. 伤口的清洁、消毒和处理 根据伤口种类使用不同的换药方式。 对于手术一期缝合的清洁伤口,可用碘酊、乙醇棉球依次由内向外 消毒切口、缝线和周围皮肤。缝线未拆除时,针眼周围可能发红, 为缝线反应所致,拆线后即可恢复。
切口继发感染时,可见针眼周围暗红、肿胀、针眼处有脓点或见脓 液渗出,为线结脓肿。小的脓点可先用无菌干棉球压出脓液,再涂 以碘酊和乙醇。感染较深、切口周围明显红肿时应拆除该处缝线, 甚至用镊、钳撑开切口处皮肤和皮下组织,敞开引流脓液。
对于感染伤口,根据创面大小、深度,分泌物的量、性状,创缘和 创底组织变化,肉芽生长情况,结合细菌培养结果、体温变化、血 常规改变,明确致细菌种类(表1)。处理时先以碘酊棉球、乙醇 棉球由外向内擦拭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再以生理盐水棉球沾吸处去 伤口内的分泌物及脓液,较深时用镊子伸入脓腔尽量去除脓液。以 盐水棉球清洗伤口中央到边缘,反复数次。坏死组织较多时用优锁 尔液湿敷或清洗;肉芽水肿时宜用3%~5%高渗氯化纳液湿敷;绿 脓杆菌感染伤口,可用0。5%苯氧乙醇、磺胺嘧啶银软膏等。根据 创面、伤口情况选用引流物,浅部伤口常用凡士林或石蜡油纱布; 伤口较小而深时,应将凡士林纱条送达疮口底部,但不可堵塞外口, 个别小的引流口需再切开扩大。由于肉芽组织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 一般无需在局部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