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诗》失收诗人及其佚诗丛考精品文档15页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5
补《全宋诗》34首《全宋诗》的编纂,乃一世之工程,其所取得的成就,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可以断言,在今后的岁月中,她必将泽惠更多的学人。
然正因其工程浩大,遂难免挂漏之失。
自其陆续问世以来,已有不少学者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本着对她的推崇爱护之心,不惮翻检之劳,纷纷进行补直拾遗的工作,庶几使之臻于完美之境。
出于同样的态度、感情和目的,笔者不揣谫陋,有此补遗之文作。
本文所补18家34首诗,全部辑自清末归安姚氏刊本《凤墅残帖释文》以下简称《释文》。
《凤墅残帖》乃南宋曾宏父字幼卿所刊《凤墅法帖》的残存部分。
虽非全帙,但系据宋人手泽模刻上石,故其文献真实性毋庸置疑。
关于此法帖的原貌,道光年间姚衡有过如下描述曾宏父凤墅帖,每卷前篆书凤墅法帖卷第几,石约高今衣工尺一尺余工部营造尺一尺一分一厘。
原纸屡经裁裱,不复可考,宽四寸五分,字高九寸二分。
每卷后载石自某年至某年,共若干帖,并对真迹,镌石于庐陵郡凤山别墅,系第几卷,曾宏父谨识;次行铃凤山二字鼎印,清江开国朱文方印,末行书亳社张节模丹上石,刻工欧阳信明,字稍偏左,前载计几千几百几十几字,共几片几十板,每一札后钤曾氏家藏长亚字印,每札前有长栏居行之中标书者姓氏、官位,有谥则书谥,下旁书某宗某某几年,亦有止书一姓空二格不书者。
是帖卷帙次第备载宏父《石刻铺叙》中。
宋时书翰之盛,莫备于此。
顾传世久远,罕有全帙。
汉阳叶东卿郎中藏正帖六卷,续帖二卷,为真定梁氏故物,墨光如漆,生动欲飞,希世珍也。
因依次备录,庶几后有遇者,四十卷灿然具足,岂独好古之幸,亦斯帖之幸也。
关于此帖的渊源及价值,这里拟引用乾隆三十四年1769钱大昕的跋语作说明。
钱氏云《凤墅法帖》者,南宋曾宏父幼卿所刻。
正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皆宋人书。
其云‘凤墅’者,镌于庐陵郡之凤山别墅故也。
予所得仅两卷,一为‘南渡名相帖’,一为‘南渡执政帖’。
……卷中所载,皆诸公书翰,而与其父少师往还之帖居其太半。
古人书问,不轻假手门客。
㊃文学研究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19.01.021‘全宋诗“补遗二十五首赵逵夫,赵祥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陇南石刻文献中有23首宋诗不见于‘全宋诗“及‘全宋诗“之补遗文献,甘肃方志文献中有2首也不见于‘全宋诗“及其补遗文献,现一并校录㊂在校录中诗后以按语的形式对诗人及相关地名㊁景点等予以说明或作必要的考定,文末对‘全宋诗“补遗文献中所收录的2首诗据石刻作了校补,以供‘全宋诗“的增订和学者研究时参考㊂关键词:陇南石刻;全宋诗;补遗O S I D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9)01-0104-06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收录宋代诗歌作品27万首左右,辑考精审,其汇集㊁保存两宋诗歌成绩巨大,为宋代诗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对一些作家创作活动的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㊂这样大的工程不可能一次全部到位,不可避免地有所缺漏㊂‘全宋诗“自20世纪末出版至今校补类的论文有120余篇[1]㊂专著有2种:陈新㊁张如安‘<全宋诗>订补“[2],对‘全宋诗“作了校订,辑补了1600多诗人数千首诗;汤华泉‘全宋诗辑补“[3],煌煌12大册,辑得近2800人22000余首诗㊂不断有人做辑补工作也充分说明了这部断代诗歌总集的巨大价值㊂近年我们发现陇南石刻文献中有23首诗不见于‘全宋诗“及其补遗文献,现予以校录,以供‘全宋诗“的增订和学者研究时参考㊂其中见于‘全宋诗“的诗人有5位,诗6首;可能见于‘全宋诗“作者2位,诗2首;‘全宋诗“未收作者13位,诗15首㊂另外,在考校过程中,从‘乾隆甘肃通志“‘民国重修镇原县志“中发现的不见于‘全宋诗“及其补遗文献中的诗2首,一并列于此㊂文末对‘<全宋诗>订补“‘全宋诗辑补“中所收录的2首诗据刻石作了校补㊂为了解文意,其中有的缺字根据碑文中所述有关环境及诗的平仄格式㊁韵律等试补,用[]标出,仅供参考㊂一㊁诗人见于‘全宋诗“者按‘全宋诗“中作者顺序排列,作者名下依顺序注明所在的册㊁卷及页数,其间用斜线分隔㊂1.李周(8/431/5294) 大云寺题诗(上缺)著作佐郎知河池县李周㊂ѲѲѲѲ穴,空山凝白云㊂ѲѲѲѲ日,犹认九苞文㊂ѲѲѲѲ意,叹歌徒尔云㊂ [龛中]ѲѲ暗,蝙蝠自成群㊂再题大云 寺ѲѲѲ[千]仞,危途转入盘㊂ѲѲѲѲ腹,楼殿出云端㊂ѲѲѲ花落,溪风过夏寒㊂ѲѲѲѲ当,星斗挂栏干㊂嘉祐庚子夏六月初三日留题㊂(上缺)月九日,同谷县令牛逢原立石㊂按:碑仅存下半,在大云寺院内㊂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牛逢原立石㊂‘全宋诗“收李周诗3首㊂‘乾隆甘肃通志“卷三二云: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㊂嘉祐五年知河池㊂ 河池县,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徽县西北银杏树乡㊂北宋开宝五年(972年)迁置固镇(今徽县)㊂元至元初于县置南凤州(后改为徽州),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徽州㊂碑为同谷县令所立㊂同谷县,西魏恭帝时改白石县置,为广业郡治,治所即今甘肃成县㊂唐宝应初没入吐蕃,咸通十三年(872年)复置,为成州治㊂元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成州㊂收稿日期:2018-08-10;收修日期:2018-10-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 Z W 130)作者简介:赵逵夫(1942 ),男,甘肃西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㊁古典文献学;赵祥延(1983 ),男,甘肃榆中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㊂㊃40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39卷 第1期 2019年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39N o .1J a n .2019大云寺,俗名睡佛寺㊂‘乾隆成县新志“卷三载: 大云寺,县东南七里,俗名睡佛寺㊂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㊂2.刘季孙(12/723/8364)[题]张真人洞鸑鷟山开古洞深,苍崖老木共阴森㊂游人看取溪中水,只此无尘是道心㊂ѲѲѲѲ几春秋,洞[里]ѲѲ[日]夜流㊂会得(下缺)按:‘全宋诗“收刘季孙诗一卷共41首㊂刘季孙(1033 1092年),字景文,大将刘平少子,祥符(今河南开封)人㊂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 1063年)从左班殿值监饶州酒务㊁提州学事㊂至陇南一带当在其后,故作于神宗(1068 1085年)前后的可能性较大㊂仕至文思副使㊂经苏轼推荐,知隰州(今山西省隰县),旋卒于任㊂苏轼将其视为 慷慨奇士 ,谓其 笃志好学,博通史传,工诗能文,轻利重义 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四十余年,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 (苏轼‘乞赙赠刘季孙状“),其风神可以想见㊂至于其何时游历至两当登真洞,暂不详㊂张真人洞,即张果老洞,又名登真洞㊂位于陇南两当县鸑鷟山,距县城5公里㊂‘道光两当县新志“卷三‘山川“载: 登真洞,东十五里㊂鸑鷟山下,唐张果老修真处,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顶注于石池㊂俗名石鼓洞㊂ ‘全唐诗“卷八六O收录张果‘题登真洞“,诗前云: 张果,两当人㊂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㊂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礼致之,肩舆入宫,擢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㊂ 张果,即后来道教 八仙 中的 张果老 ㊂3.游师雄(15/843/9763)仙人崖玉作官簪石作核,道衣褐氅就崖裁㊂精神似转灵丹就,气象如朝玉帝来㊂两眼远视狮子洞,一身遥望凤凰台㊂自从跨鹤归先去,直到如今不下来㊂按:‘全宋诗“收游师雄诗6首㊂游师雄于元祐五年(1090年)任陕西转运判官㊁提点秦凤路刑狱,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九日游成县凤凰山㊁狮子洞,均有题记,则此题诗也应在元祐六年正月㊂仙人崖,又名七仙崖,位于陇南成县南3.5公里的南山之巅㊂峻岭横峙,列嶂为屏,正面峭壁如削,岩缝折叠宛转,状若仙人,故名㊂4.宋京(24/1394/16027)游鸑鷟山登真洞二首运使少卿留题成都宋京仲宏羽客琳房一水垠,蜀程从[此路]中分㊂山前岁久无丹凤,洞[里](下缺)㊂按:‘全宋诗“收宋京诗19首㊂宋京(1079 1124年),字仲宏㊂‘全宋诗“据‘舆地纪胜“作 宏父 ㊂据其子宋炗(光)撰‘炎宋陕西转运副使宋公大卿内志“(宋京墓志,下简称‘墓志“)曰: 先考讳京,字仲宏父㊂ 诗碑作 成都宋京仲宏 ,下缺㊂父为男子之称,尊之也㊂其‘墓志“并云: 宣和六年四月十一日戊午以疾终于长安本司之正寝,享年四十有六㊂ 据此以补其生卒年㊂题言 二首 ,今只存1首,且缺8字,第2首缺㊂诗当作于宋京晚年 以忤贵倅出知邠州,就除陕西转运副使,权泾原帅 (见‘墓志“)游历两当登真洞时㊂登真洞,见前刘季孙‘[题]张真人洞“按语㊂5.毌丘恪(37/2072/23371)万象洞题诗并跋绍熙改元三月十日,游万象洞,偶成五十六言,阆中毌丘恪厚卿㊂一筇拄破白云端,来扣灵[扉]访列仙㊂羽葆珠幢眩凡目,玉芝石髓垂馋涎㊂直疑高澈虚无顶,岂但潜通小有天㊂兴尽却归到城郭,问今几世复何年?后来他的门生宇文景仁对此诗作了说明:万象洞奇异环怪,甲于此州㊂前后游者非一,而初未有赋之者㊂太守毌丘公,暇日领客来游,独首抉其秘,见之于诗㊂凡天下名山水,未尝不因骚人词客而显,岂非有所待耶?是游也,景仁实以僚友从公,亲拜重况,谨勒公佳句妙画,镵之洞中,为后来唱㊂门生福津令二江宇文景仁题㊂按:‘全宋诗“收毌丘恪诗凡1首,系据明代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九收,诗题‘次袁尚书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并见‘宋诗纪事“卷五二㊂本诗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毌丘恪游历武都万象洞时所留题㊂万象洞,位于陇南武都区东12公里白龙江南岸杨庞村,为一巨型钟乳石岩洞,长达10公里㊂因洞内乳石成型奇特,万象森列,故名㊂二㊁诗人‘全宋诗“可能收者1.黄某宪使黄公题独石寺依山临水好楼台,日照林扉昼不开㊂只少惠休裁丽句,窗中飞出碧云来㊂将利尉兼主簿解安㊁将利县令刘晋㊂元祐辛未四月十五日立石㊂㊃501㊃赵逵夫,等:‘全宋诗“补遗二十五首按:此诗作者应是黄廉㊂黄廉(1034 1092年),字夷仲,洪州分宁人㊂‘全宋诗“录诗8首(12/ 726/8409)㊂黄廉于熙宁十年(1077年)官拜监察御史里行,故称 宪使 ㊂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廉以户部郎中按察川路茶法,六月,以直秘阁提举川陕茶马事,至次年十二月召还为左司郎中(见‘全宋文“卷一七九二所收黄廉‘论蜀茶疏“);元祐五年(1090年)充陕西都转运使㊂见‘宋史“卷三四七本传及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八‘叔父给事行状“㊂诗碑为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立,此诗当作于其任陕西都转运使之初㊂碑为将利尉兼主簿解安㊁将利县令刘晋所立㊂将利县,北周改安育县置,为武都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区㊂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东移100余公里,在今甘肃康县西北境㊂元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阶州㊂独石寺,又名大蟒寺㊂据民国吕钟祥‘新纂康县县志“卷九 坛壝 载: 大蟒寺,在县西百余里之平洛属中寨,系古独石山,大蟒寺即建于此石上㊂ 宋嘉祐元祐间转运使陈㊁黄二公先后题诗,尚有碑碣可考㊂2.鲁某鲁公题登真洞诗(上缺)提举秦凤等路常平等Ѳ三千行满未骖鸾,闲卧空山不记年㊂云锁洞门清叩玉,石流甘液泠飞泉㊂青驴去踏红尘里,白鹤来归玉柱前㊂试看高真栖隐处,此中疑是蔚蓝天㊂政和二年十一月旦日㊂(以下小字漫漶不清)按:此诗作者极有可能是鲁百能㊂‘全宋诗“(19/1150/12985)据‘方舆胜览“收鲁百能诗2首,其一为‘醉仙崖“,原注: 在天水县连凤山㊂ 诗云:高倚青冥插酒星,山崖谁作醉仙形㊂从来天地为衾枕,应笑人间有独醒㊂又题‘同庆府“一首云:山占仇池地,江分白马氐㊂潭深龙自蛰,亭迥凤曾栖㊂由此可见,鲁百能曾游历过天水㊁陇南一带,路过两当寻幽探古至登真洞,也在情理之中㊂再从年代上来看,鲁百能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距诗碑上刊刻的政和二年(1112年)27年,时间上亦有可能㊂登真洞,见前刘季孙‘[题]张真人洞“按语㊂又,‘乾隆甘肃通志“卷四八 艺文 亦载鲁百能‘鸡山“一诗,为‘全宋诗“所未收㊂录之如下:鹫岭何年辟,鸡巢此地传㊂松声长似雨,峦气自成烟㊂梦散疏钟外,心清古佛前㊂欲从仙吏隐,结宇共栖禅㊂按:鸡山,甘肃有两座山名鸡山:一在张掖,‘乾隆甘州府志“卷四 鸡山,城东南羌中祁连之支山㊂‘水经注“曰 黑水之所自出,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 ㊂一在成县,又名鸡峰,在县西南15公里处,奇峰孤耸,状如鸡头,故名㊂‘乾隆成县新志“卷三载: 光祥寺,县西二十里鸡山上㊂极顶有普贤殿,皆宋时建㊂ 由此诗内容来看,所咏乃成县鸡山,其因有三:其一,今张掖地区在北宋时期属西夏,鲁百能作为大宋官员题咏的可能性不大;其二, 心清古佛前 ,张掖鸡山并无曾有佛寺记载,而成县鸡山上宋代就修有佛殿;其三,与上文所说鲁百能所游历之地域相合㊂三㊁诗人‘全宋诗“未收者以刻石年代为序,年代不详者置后㊂1.高宝臣万象洞题留庆历五年孟冬初四日,因游洞,过卧龙坪,留题四十字,以示来者㊂待骑蟠蛰洞中春,怒激风雷尽四昏㊂天命为霖腾跃去,隐然鳞甲此坪存㊂按: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福津知县高宝臣游万象洞,过卧龙坪后于岩壁上题留㊂序中言 留题四十字 ,据文意看,实不足,疑缺下款㊂福津县,唐景福元年(892年)改覆津县,属武州,治所在将利城(今甘肃武都区东南)㊂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徙治今武都区,为阶州治㊂元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州㊂万象洞,见前毌丘恪‘万象洞题诗并跋“按语㊂2.陈述古留题独石山院转运使尚书郎陈述古㊂吏役驱驱石火间,偶逢佳景便偷闲㊂无人会我登临兴,千万山中独石山㊂嘉祐庚子仲春十八日㊂县令宋炤立石并书㊂按: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宋炤立㊂陈述古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一 职官 载,治平(宋英宗年号,凡4年,1064 1067年)时任陕西都转运使㊂‘乾隆华阴县志“卷一七载陈述古‘玉泉院“一诗,当其任陕西都转运使时作,亦‘全宋诗“所未收,并录于后㊂‘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一七载:治平二年春正月,夏国侵泾原㊂副总管刘九请岀兵防守,陕西都转㊃601㊃第39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1月运使陈述古以为张皇生事,后 数日之间,夏人果大举犯边 ㊂独石山院,即独石寺,见前‘宪使黄公题独石寺“按语㊂玉泉院山荪亭足欹屏石,仙掌峰跟喷玉泉㊂乍到林峦迷眼界,欲将泉石较心田㊂一泓潜利终归海,五色焰辉未补天㊂物我无言空自笑,慢将新句愧磨镌㊂按:‘雍正陕西通志“卷八载: 玉泉,在张超谷口,其水色如浆,相传云玉井渗出者㊂清冽而甘,服之可去沉疴,因置玉泉院㊂ 玉泉院,在今陕西省华阴市㊂3.柴元瑾留题凤凰寺大理评[事]柴元瑾㊂岧峣高阁迥崖临,下瞰仇池远望心㊂不见明岐嘉瑞凤,乱山空锁白云深㊂嘉祐庚子岁仲春清明后十日记㊂按:凤凰寺即今成县东南约4公里的大云寺,见前李周‘大云寺题诗“按语㊂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柴元瑾题㊂4.紫金山人大云寺残碑幸与ѲѲѲѲѲ,ѲѲѲ断青云梯㊂ѲѲѲѲѲѲ句,石壁尤存ѲѲ[诗]㊂ѲѲ楼台参柏栝,山ѲѲѲѲ蓬藜㊂宪公诗笔动惊俗,ѲѲѲѲ下玉瑅㊂元祐三年三月十(下缺)㊂同谷县(下缺)㊂紫金山人(下缺)㊂按:碑残,仅存左上角㊂从所存文字看,应是一首七律㊂今补出各行所缺文字之缺文号并加断句,亦据上下文意与韵部补出1个字㊂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记,作者暂拟为紫金山人㊂大云寺㊁同谷县,并见前李周‘大云寺题诗“按语㊂5.俞贲送赵使君直弟之官岷州戍感共孤苦,西岷难与行㊂荒村冲晓雾,野馆听寒更㊂霜雪饶穷塞,风沙足古城㊂黯然空洒涕,临别若为情㊂又:执手相看何忍去,纷纷泪落空无数㊂百岁浮生能几时,还是三年阻歧路㊂赵使君直来榷本镇酒税,ѲѲ练有诗饯行,观其词,Ѳ遒美意,爱敬笃诚,可尚也㊂余深嘉之,亦因君直之Ѳ遂摹诸石㊂绍圣二年二月望日,梁台俞贲谨识㊂右侍禁监㊁岷州骨谷镇酒税仓草场赵士垺立石㊂按:二诗为俞贲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时㊂宋岷州骨谷镇遗址在今陇南西和县长道镇㊂6.孙冲残诗白云门对赤沙冈,ѲѲѲѲѲѲѲ㊂已向西州倦尘土,谁知此地ѲѲѲ㊂层台花雨随朝呗,净室天龙护夜香㊂最好薰修结莲社,补陀岩伴祝后王㊂政和元年九月㊂(上缺)管句学事劝农公事孙冲㊂(上缺)判官张(下缺)㊂按:残碑存武都区安化镇高寺,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立㊂作者当为孙冲㊂宋代两位孙冲均有文章传世,分别见‘全宋文“卷五五㊁二九六㊂‘全宋诗“卷一五二㊁‘全宋文“卷五五所收孙冲为同一人,字升伯,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㊂本诗作者孙冲与‘全宋文“卷二九六所收‘常州江阴县寿圣渊禅师塑像记“一文的作者孙冲为同一人,证据有二:其一,官衔相同㊂据‘民国江阴县续志“卷二一载此文为 通仕郎新授滁州全椒县令管句学事管句劝农公事孙冲撰并书 ㊂其二,创作年代接近㊂该文作于大观三年(1109年)十月,与本诗创作时间上只隔1年㊂此孙冲为常州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大观中为通仕郎㊁滁州全椒县令㊂7.佚名鲁班阁摩崖潜而勿用已沉残,起倒阶州顾七年㊂从日初与云雨士,方纵或跃舍崖间㊂南宋绍兴二年㊂按:鲁班阁在今陇南宕昌县,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题,作者佚名㊂ 倒 ,原字有残损,或录为 料 ,于意不通㊂据宋陈师道‘宿柴城“ 卧埋尘叶走风烟,齿豁头童不计年㊂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之意,则应作 起倒 ,今录作 倒 ㊂8.卑牧郡假守卑牧勉次提刑大着游山二诗韵星轺[之]乐乐融融,十里旗穿晓日红㊂访古直寻丹穴外,造幽更指碧潭中㊂接身幸作卑飞燕,附翼惭非六翮鸿㊂荣甚载名诗榜上,归时犹喜Ѳ涵空㊂㊃701㊃赵逵夫,等:‘全宋诗“补遗二十五首凤台空双阙,藤苍垂翠绅㊂岩泉藏胜迹,草木丽芳辰㊂久废登山屐,谁[能比]古人㊂皇华因按部,提挈与ѲѲ㊂Ѳ共公余乐,都捐世俗尘㊂ѲѲѲѲ刻,吟咏泣山神㊂酌酒ѲѲѲ,ѲѲ檐可巡㊂边烽虽(中缺)整顿乾坤(下缺)㊂按:碑残,在大云寺院内㊂无年月,由 郡假守卑牧 可知作者为卑牧㊂卑牧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狮子洞题记“曰 郡守卑牧 ,淳熙十四年(1187年)冬有‘西狭题记“,无明确言 郡假守 或 郡守 ,则此篇为淳熙十四年所作可能性较大㊂‘西狭题记“称 河间卑牧 ,知其为今河北人㊂大云寺,见前李周‘大云寺题诗“按语㊂9.宇文子震题王氏园郊垧ѲѲ出尘埃,ѲѲ幽扉为我开㊂异[石]横陈浑住立,飞流瀑注自天来㊂桃园图里如曾见,灵鹫峰前莫谩猜㊂增损须凭诗眼巧,好于稳处看楼台㊂右郡守成都宇文子震题王氏园㊂按:宇文子震,字子友,成都人㊂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绍熙中任成州知州㊂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知潼川府(今四川三台县)㊂宇文子震有‘赋龙峡草堂“(见后),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此摩崖刻石原在今成县东南飞龙峡王氏园崖上,今已不存,此诗亦当作于其知成州时㊂10.西和知州大潭皇觉寺留题大潭皇觉寺留题ѲѲ通判㊁西和州知州事鸩毒深怀戒宴安,驱驰王事敢辞艰㊂玉尘不动弎百里,星点骅骝冲晓寒㊂庆元元年捌月弌日,ѲѲѲѲѲ奏辟,知西和州大潭县主管㊁劝农营田公事兼兵马监押唐文炳谨刊㊂按:诗为当时西和州知州所题㊂诗后之跋文为唐文炳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所写㊂知州之名已不清㊂大观元年(1107年)‘南山妙胜廨院碑“ 通判秦州军军使 为郭思,知州亦称㊂‘全宋诗“卷一二五一所收与其同名郭思(? 1130年)诗2首㊂11.灵江西万象洞题记洞深寰寰栋龙蛇,怪石高幢水滴花㊂此景已非民俗Ѳ,莫于何处龙仙家㊂庆元二年三月初十灵江西作㊂按:题记在万象洞黄泥坝右手石岩上㊂灵江西,生平无考㊂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题㊂万象洞,见前毌丘恪‘万象洞题诗并跋“按语㊂12.释寂空敕赐净严院砌法堂基阶记颂铭圣宋绍定二年岁次己丑五月旦日比丘寂空志时世从教景物殊,一心终不背真如㊂假使海山浑变异,妙理常存合太虚㊂按: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释寂空作㊂宋代净严院,今通称鱼池寺,位于陇南两当县鱼池乡上滩村㊂释寂空当为净严院住持,绍定二年年饥岁馑,净严院砌法堂基阶㊂当饥馑之年而修寺院,看似有伤人力,其实这正是助民度荒之办法:寺院借此出资㊁出粮,不仅使献技艺㊁出劳力者可以活命,而且可以养活家口㊂当年范仲淹知杭州,当灾荒之年即动员各大寺院大兴土木,旁观者不解,至有上书朝廷者,范公说其缘由,明哲之士无不赞其精明有法,寂空之作法正同于此㊂另,此诗不见于朱刚㊁陈钰‘宋代禅僧诗辑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㊂13.王俞登真洞偶因公事便,仙岛亦追游㊂鸑鷟名犹在,丹砂事已休㊂雷声惊石皷,琼乳洴灵湫㊂便觉尘凡逈,超然物外俦㊂按:王俞,宋代两当县令,见秦武域‘两当县志㊃志人㊃职名“㊂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六 人物类一 载: 王俞,字用之,永福人㊂ 此王俞为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见‘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六 选举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蔡京亲吏高揀: 当蔡氏盛时,官至拱卫大夫,领青州观察使㊂靖康台评所谓厮养官为横行是也㊂有王俞者,与之同列,官亦相等㊂靖康间,俞停废,揀犹以武功大夫为浙东副总管㊂ 如中进士以30岁计,至靖康元年(1126年)已93岁,故此王俞与前恐非一人㊂暂存疑,以待进一步考索㊂登真洞,见前刘季孙‘[题]张真人洞“按语㊂四㊁校补‘全宋诗“补遗文献中所收录的2首宋诗1.喻陟玉绳泉摩崖题诗万丈潭边万丈山,山根一窦落飞泉㊂㊃801㊃第39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1月玉绳自我题崖石,留作人间美事传㊂按:此摩崖刻石原在甘肃成县东南之飞龙峡,已毁㊂‘乾隆成县新志“所收录如上㊂陈新㊁张如安‘<全宋诗>订补“据‘方舆胜览“卷七收,题作‘题玉绳泉“(第288页),诗第一句作 万丈潭边方丈山 ,第三句作 玉绳自我题岩石 ㊂我们认为:第一,诗题应据‘方舆胜览“作‘题玉绳泉“,‘玉绳泉摩崖题诗“系编纂成县县志时所加㊂第二, 万 方 差异,据诗意及周边环境,作 万 字是㊂ 万 为 萬 之简化字,在北魏魏灵藏‘造释迦石像记“㊁佚名‘怀令李超墓志铭“中均有用例,此摩崖石刻当用 万 字,‘方舆胜览“中以形近兼涉下而误作 方 字㊂第三, 岩 崖 差异,应据‘方舆胜览“更为可靠,‘成县新志“作 崖 , 崖 岩 形近而误㊂2.宇文子震赋龙峡草堂燕寝香残日欲西,来寻陈迹路逶迤㊂江涛动荡一何壮,石壁崔嵬也自奇㊂鸡犬便殊尘世事,蛟龙长护老翁诗㊂草堂欻见垂扁榜,却忆身游濯锦时㊂右赋龙峡草堂㊂绍熙癸丑Ѳ十七日㊂郡守成都宇文子震题㊂按: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宇文子震知成州之时,诗碑存成县子美草堂㊂汤华泉‘全宋诗辑补“据‘陇右金石录“收(见第7册第3337页),题作‘题飞龙峡草堂“,‘陇右金石录“题作‘飞龙峡草堂诗碑“㊂‘全宋诗辑补“未收落款,颔联上句中 壮 字作缺文号 Ѳ ,尾联上句中 欻 作 倏 ㊂以上2诗刻石为‘全宋诗“辑补文献提供了可靠的版本㊂参考文献:[1]杨玉锋.2005年以来‘全宋诗“辑佚成果文献综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7-107.[2]陈新,张如安.‘全宋诗“订补[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3]汤华泉.全宋诗辑补[M].合肥:黄山书社,2016.T w e n t y-f i v e A d d e n d u m P o e m s o f T h e W h o l e P o e t r y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Z HA O k u i f u,Z HA O x i a n g y a n(C o l l e g e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L a n z h o u73007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r e a r e t w e n t y-t h r e e S o n g p o e m s i n L o n g n a n's s t o n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s,w h i c h a r e n o t f o u n d i n T h e W h o l e P o e t r y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o r i t s A d d e n d u m.I n a d d i t i o n,t w o o f t h e l o c a l C h r o n i c l e s o f 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a r e n o t f o u n d i n s u c h d o c u m e n t s e i-t h e r.T h e a u t h o r w i l l e x p l a i n o r m a k e n e c e s s a r y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n t h e p o e t a n d t h e r e l e v a n t p l a c e n a m e s a n d s c e n i c s p o t s i n t h e f o r m o f n o t e s.A t t h e e n d o f t h i s p a p e r,t w o p o e m s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e a d d e n d u m o f T h e W h o l e P o e t r y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a r e r e v i s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t o n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s.I t c a n b e u s e d a s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r e v i s i o n o f T h e W h o l e P o e t r y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 s t u d y o f s c h o l a r s.K e y w o r d s:T h e W h o l e P o e t r y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a d d e n d u m;L o n g n a n s t o n e i n s c r i p t i o n(责任编辑:韩大强)㊃901㊃赵逵夫,等:‘全宋诗“补遗二十五首。
《全宋诗》补59首宋代宫廷或官府举行宴会,常令舞乐队进祝颂词。
这种多由文人代撰的颂词称作乐语或致语。
乐语和致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四六骈文,第二部分为七言绝句或律诗。
宋人在这些诗歌前常注明“口号”二字,欧阳修《会老堂致语》云:“敢陈口号。
”何梦桂《宴交代窦府判全器乐语》云:“辄陈口号。
”“口号”本为古体诗的题名,梁简文帝萧纲有《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一诗,庾肩吾、王筠亦有同题之作。
后沿用为诗题,表示随口吟成,唐代李白、杜甫等均有口号之作。
明?王昌会《诗话类编》卷一:“曰口号者,或四句、或八句,草成连就,达意宣情而已也。
”宋人将乐语和致语中的附诗称之为“口号”,盖因其为宴会时即兴所作,乃“草成连就”。
除“口号”之称外,宋人还将这些附诗称为“欢谣”、“雅歌”,或“俚颂”、“鄙辞”、“俳谐之语”。
前者体现了这些诗歌作为祝颂之词的特性,即“欢”而“雅”;后者则表达了作者的自谦。
《全宋诗》作为一部宋代诗歌全集,对宋人乐语和致语中的口号之作多有收入,然亦难免有疏漏之处。
本文则从宋人别集中的乐语和致语中辑录了59首“口号”,庶几可补《全宋诗》之缺。
原文中注明“口号”者,则以“乐语口号”或“致语口号”为诗题,原文中未注明“口号”者,或以他名称之者,则于括号内添注“口号”二字,以见体例之统一。
《全宋诗》未收之诗人,则于人名之后冠以小传。
另于按语中注明所据之别集名称及其卷数。
乐语和致语中的四六骈文,限于篇幅,此处一概不录。
欧阳修(六首)圣节五方老人祝寿乐语(口号)东方老人祝寿乐语(口号)东海蓬莱第一仙,遥瞻西北祝尧天。
愿皇长似东君寿,与物为春亿万年。
西方老人祝寿乐语(口号)华岳?o头万叶莲,开花今古世相传。
愿皇长似莲峰久,结实盘根不记年。
中央老人祝寿乐语(口号)嵩?{维岳镇中天,王气盘基降寿仙。
惟愿吾皇等嵩岳,三灵齐祝万斯年。
南方老人祝寿乐语(口号)南极星中一老人,南山为寿祝吾君。
愿君永奏南?`曲,当使淳音万国闻。
《全宋诗》(1-2卷)录诗人9800余人,荟萃了两宋300年间全部诗作《全宋诗》是宋代的诗作。
继唐诗的高度繁荣之后,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家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清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印刷业发达,刻印方便,曾出现大量的诗文集。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明代中期对宋诗的排斥,大量作品散佚无存。
至明末清初的集子有《宋诗钞》、《宋诗别裁集》、《宋诗纪事》及《补遗》等流传至今,作品数量超过《全唐诗》数倍,诗总集。
收录诗人9800余人,荟萃了两宋300年间的全部诗作。
风格或流畅自然、或清新放逸、或古硬奇峭。
他们的作品由此确立了宋诗的基本特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随后的发展方向。
由于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宋代诗歌在神宗年间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
这期间,诗人辈出,流派纷呈,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受欧阳修影响,他们都较重视思想内容,并且不同程度地有着以文为诗或以议论为诗的习气。
王安石的诗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晚年讲求诗律精严,开宋人师法杜甫风气。
苏轼的诗则是才气奔放,随物赋形,风格多样。
而且其门下诗人如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也各具特色。
宋诗发展至苏轼,完成了自晚唐、西昆以来的一次诗风转变,使宋诗于唐诗之外另辟天地。
黄庭坚则在这新天地中对诗歌的表现形式、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意、句法、用韵、用典等方面自出机杼,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北宋灭亡后,面对国运的衰微和江西诗派在流行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一些作家开始跳出江西派的藩篱,自立门户,并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其中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的出现,标志着宋代诗歌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
此期能别具一格的诗人尚有姜夔。
南宋后期出现的四灵派、江湖派则彻底放弃自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而来的传统,转学贾岛、姚合等人,内容上或写山水田园,不谈世事;或写落拓文人的生活和情感。
全宋诗补1摘要:《全宋诗》有不少疏误。
本文就温州地方文献中发现的《全宋诗》编者所失收的作品及疏误之处,进行了辑佚和订误。
为《全宋诗》的完善及温州地方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宋诗》[1] 有不少疏误。
自它出版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辑补订正先后发表 100 余篇文章并出版了《全宋诗订补》[2] 一书。
笔者今仅就温州地方文献中发现的《全宋诗》编者所收作者失收之作及疏误之处,按其册、卷、页数顺序补其缺、订其误、校其失,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至于《全宋诗》未收作者之作已辑百余首,容另文补遗。
本文对《全宋诗》的完善及温州地方史的研究将有一定的价值。
6/340/4129赵抃诗失收《游陶山湖》:十里平湖一画船,短篙慢桨恰相便。
风随雨意来无定,云伴山容出自然。
煮茗得泉资味永,弹琴近水觉声玄。
兹游自信俱清绝,留与陶峰野老传。
[3] (卷 22)当补。
7/398/4885石景立小传云:“仁宗时知温州。
与赵抃有交”。
其实仁宗时知温州,与赵抃有交者为石牧之。
查《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宦职》,石牧之下注:“职方郎中知,元丰元年”。
石景立下注:“朝散郎知,(元符)三年”。
彼此任职相距二十二年之久,赵抃卒于元丰七年,石景立无缘和赵抃相见。
赵抃有《答太守石牧之》诗,可见石景立为石牧之之误。
石景立诗误收石牧之《迎赵清献公游雁荡》,当改入石牧之名下。
出处又云“明宋谏《雁山志》”,其“宋”乃“朱”之误。
石景立失收《游鹿山》诗佚句“峰对九疑闻鹤唳”。
[4](卷26)当补。
8/408/5017石牧之诗失收《题仰孝子适堂》:羡君高蹈喜幽居,悬席尤多长者车。
落叶满阶风任扫,素檐延月景常虚。
四时催老何曾较,万虑关心亦自如。
诗酒为娱应笑我,区区怀绂岂多馀。
[3] (卷22)当补。
8/409 /5034杨蟠诗失收《登孤屿》:天暖风光起,侵晨到此间。
花飞春北去,潮落水东还。
双峙江心塔,层分海上去。
圣君恩不浅,令我养疏闲。
《观澜轩》:萍实柢如斗,练江都熨开。
水清当自鉴,无为濯缨来。
作者: 高印宝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幸元龙;何希之;《全宋诗》;辑补
摘要:《全宋诗》自出版以来多有学者对其进行补遗,然不免仍有遗漏.明清时期所编纂的宋人文集亦有助于《全宋诗》的辑补工作,譬如现存宋人幸元龙《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何希之《何希之先生鸡肋集》便是明清时期二者的后人所编纂,而未被《全宋诗》作者利用,导致遗漏.现通过考辨两人文集真伪,进而辑补其佚诗共35首,虽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不仅可丰富《全宋诗》的诗歌内容,亦可对研究二者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及宋元易代之际的文坛情形有所裨益.。
《全宋诗》及其“订补”失收诗人七家补遗
查雪巾
【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明初编纂的大型中国古代诗词总集《诗渊》被称为“古诗,尤其是宋诗辑佚之渊薮”,在《全宋诗》的编纂及其订补过程中虽然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然而尚多有遗珠.考订该书所录宋诗,《全宋诗》及其“订补”所失收者尚多有之,今择其要者凡诗人7家12题31首,公诸同好,并就教于方家.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查雪巾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2
【相关文献】
1.《全宋诗》、《全宋诗订补》失收金山诗 [J], 吴宗海
2.《全宋诗》失收吉安诗人拾补 [J], 吴宗海
3.《全宋诗》、《全宋诗订补》补遗辨正 [J], 张焕玲
4.《全宋诗》《全宋文》李良臣小传及所收诗文订补 [J], 吴昊
5.《全宋诗》失收吉安诗人拾补 [J], 吴宗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宋诗》失收诗人及其佚诗丛考宋元之际遗民于济、蔡正孙编集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下简称《诗格》)二十卷,融诗格、选本及评点等多种批评方式于一体,分为300余格,每一首诗都有蔡正孙的评释。
此书元代以后在中国本土久佚,但在日、韩两国流传不替,据日人山本信有《新刻唐宋联珠诗格序》称此书有“爱日楼所藏元刻本、绿阴茶寮朝鲜本、平安翻刻元版本、朝鲜版翻刻本、活字本、正德本、巾箱本、别版巾箱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朝鲜的古刻本。
此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收藏,韩国一些图书馆亦藏有残本。
朝鲜时代的书目,如《考事撮要册板目录》全罗道罗州下及庆尚道庆州下就著录有此书的刻板。
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二和卷五也著录了徐居正等人的《精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增注》,一为弘治壬戌(1502)朝鲜刊本,一为燕山朝甲寅(1494)字刊本。
另外韩国的柳希龄仿此书编有《大东联珠诗格》,可见《诗格》对韩国诗学的影响。
山本信有说:“《唐诗选》,伪书也;《唐诗正声》、《唐诗品汇》,妄书也;《唐诗鼓吹》、《唐三体诗》,谬书也;《唐音》,庸书也;《唐诗贯珠》,妄书也;《唐诗归》,疏书也;其它《唐诗解》、《唐诗训解》等俗书,不足论也。
特有宋义士蔡正孙编选之《联珠诗格》,正书也。
” 对其评价甚高,并认为此书“可必传者有三焉” 。
日本有五山版及多种翻刻本,比较常见的是天保二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须静主人(贯名海屋)刊本(有朝鲜人徐居正等人的增注),以及大?D行(天民、诗佛)校,日本文化元年(1804)江户金兰阁须原屋孙七等刊本(无增注,仅保留蔡正孙的自注)?隆4耸樵谖难?批评史上占有重有的地位,其文献价值也亟需重视,特别是此书的辑佚价值?谩2坏?载录了很多《全宋诗》已收诗人的佚作,而且还保存一大批《全宋诗》未收诗人的佚作,同时蔡正孙自注中还保留一些诗人的生平资料。
本文将以《诗格》中《全宋诗》部分失收的宋代诗人为中心,勾稽相关资料考证其生平,并辑考其佚诗,以期有助于《全宋诗》之补订。
1.陈爱山,《全宋诗》未见。
元郭翼《林外野言》卷下《与顾仲瑛书》:“窃见昆山人物之盛,非他州可及,有耆儒硕学若李季高蓉月先生、卫培月山先生、二山郑渔溪、陈爱山。
”可见陈氏可能为昆山(今属江苏)人。
《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载有陈爱山,可见陈氏是南宋末年临安之艺人。
《文渊阁书目》卷二著录:“《陈爱山诗稿》一部三册。
”放在元人诗集之中,则陈氏已入元。
元曹伯启《曹文贞公诗集》卷三有《和陈爱山》及《再和》,疑陈氏与曹伯启有交游。
《诗格》载其佚诗一首:山中樵人归后鹿成群,几树青松鹤自分。
天外夕阳沉未尽,春风吹起一山云。
(卷十九)2.陈人杰(1218~1243),一名经国,字刚父,号龟峰,闽(今福建)人。
著有《龟峰词》。
《全宋词》第五册收其词31首。
《诗格》载其佚诗一首:书怀可怜玉帐几韩刘,收拾关山不到头。
青草黄云江北岸,雁声依旧送边愁。
(卷十二)3.陈镜湖,生平不详,惟元郭豫亨《梅花字字香》前集引其诗一句:“何时更约孤山去”(此句《全宋诗》亦未收)。
按其《撤戍》诗蔡正孙自注云:“时理宗戊戌(1238年)春,议和罢戍。
”则知陈氏为南宋后期人。
《诗格》载其佚诗三首:吴门怀古枫叶飘零满眼秋,五湖烟阔水悠悠。
不知范蠡舟能大,载得吴王一国愁。
(卷十)撤戍闻说边头卸铁衣,依依杨柳亦舒眉,人情莫道春和好,只恐西风有冷时。
(卷十三)促织金菊芙蓉绕宅深,夜长辛苦为谁吟。
红妆总是秦筝手,不上寒机枉费心。
(卷十七)4.陈月观,宋元之际时人,《鄱阳五家集》卷一宋黎廷瑞《芳洲集》有《金陵陈月观同年三首》。
可见陈氏可能为金陵(今南京)人。
黎廷瑞(1250~1308),字祥仲,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度宗咸淳七年(1271)赐同进士出身。
陈氏与之同年,则亦为咸淳七年中科举。
宋亡后,陈氏可能漫游北方,汪梦斗《北游集》卷上《山阳寄陈月观》云:“幽州此去三千里,行客当归六月期。
”又王奕《玉斗山人集》卷二有《见陈月观二首》之二云:“燕台接武何多隗,吴国孤骞未见云。
”多年未回江南(“几年不踏江南路”)。
与之交游者有黎廷瑞、王奕、汪梦斗。
《诗格》载其佚诗六首:四月峙?绿暗林塘,底处人家燕子忙。
我亦钩帘静相对,一编《周易》一炉香。
(卷六)墨竹玉立萧萧竹数竿,风枝露叶带清寒。
旧年湖曲人家见,底事移来纸上看。
(卷七)晚归乱山扰扰水洄洄,桥畔荼蘼烂熳开。
一塔夕阳红未了,微风低送雨花来。
(卷十七)海棠点点川红撮绛纱,人间谁敢斗?华。
风流若使遗山见,那有心情向杏花。
(卷十八)?月菊健倒东篱已后期,霜寒风劲半开时。
如今却被诗人笑,谁道秋香一夜衰。
(卷二十)孤村流水图绿水青山绕屋庐,寒鸦老树隔菰蒲。
几年不踏江南路,还有人家似此无。
(卷二十)5.陈自斋,生平不详。
林希逸《竹溪?e斋十一稿续集》卷二十二《崇禧陈吏部墓志铭》云:“以国史武谕陈自斋之状来谒。
”铭中的陈吏部即陈梦庚,卒于咸淳二年(1266),陈自斋曾为其作行状,可见陈自斋亦为晚宋时人。
《诗格》载其佚诗四首:寄雁洒泪裁书寄雁归,吾庐松径小柴扉。
天长海阔应难问,只傍白云飞处飞。
(卷十三)劝农清晓松间喝道声,劳烦父老出郊迎。
卧庐应有高人笑,自不归耕却劝耕。
(卷十四)宫妆浅画娥眉薄傅腮,淡妆雅称寿阳梅。
丁宁不用梳高髻,勾引朝臣谏疏来。
(卷十七)冯唐庙千百年前汉老郎,晚来灯火晓来香。
祠前不用寻碑记,刻在班书数十行。
(卷十七)6.胡德方,生平不详。
据蔡正孙自注,胡德方,号柏岩。
《诗格》载其佚诗一首:宿湖上青灯明灭月穿纱,香梦初回落杏花。
门外啼鹃天寂寂,不知身在羽人家。
(卷十二)7.李珏,《全宋诗》未收,《宋诗纪事》卷七十六有其传:“李珏,字元晖,号鹤田,又号庐陵民,吉水人。
年十二,通书经。
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批差充干办御前翰林司,主管御览书籍,除阁门宣赞舍人。
宋亡后,不出,年八十九而终。
有杂著四集、《钱塘百咏》行于世。
”《宋诗纪事》载其诗五首,残句一联。
又《元诗选》癸集亦载其诗四首,并有小传。
《诗格》载其佚诗一首:秋怀莼老吴江一半秋,月砧烟笛几人愁。
西风不管繁华事,斜日寒芜燕子楼。
(卷八)8.王?#?生平不详。
《诗格》卷十四载其诗《简王式之》,此诗重出于卷五,署作王沧湾,可能王?#?号沧湾。
《全芳备祖集》前集卷十二引王沧湾诗一联:“秋风为我语篱菊,且耐寒香伴白云。
”(此联《全宋诗》亦未收)。
置其名于吴子良(荆溪)、赵葵(庸斋)等人之后,可见王氏可能为南宋中后期人。
《诗格》载其佚诗一首:简王式之传杯有约误前回,我欲无诗奈此梅。
正好倚阑天又雨,莫教容易上苍苔。
(卷五)9.王斗山,生平不详。
《诗格》中蔡正孙本人之诗,多次引用其评语,可能为蔡正孙诗社之诗友,亦为宋末元初时人。
《诗格》卷十七蔡正孙《扫花》蔡氏自注称王斗山为“故友”,《诗格》成书于1300年,则此时王氏已卒。
《诗格》载其佚诗二首:野棠如笑如悲又似痴,枝头未洗旧?E脂。
强将颜色媚行客,毕竟不如庭院时。
(卷十三)巧夕梦挟飞仙上碧天,天孙携手步机前。
愿言回纳三分巧,乞与人间拙十年。
(卷二十)10.王秋江,生平不详。
唯明宋绪《元诗体要》卷九录其《秃笔》一诗,又《元诗选》癸集载其诗二首,则其已入元。
《元诗选》癸集小传云其为“上饶人”。
他与《诗格》编者蔡正孙是诗友,《诗格》卷十七载蔡正孙本人诗《寄讯王秋江》云:“忆着骚坛老作家,暮云春树楚天涯。
扁舟若到秋江上,为说吟髭又白些。
”蔡氏自注云:“仆与秋江翁未见颜色,诗简往来者十馀年矣,所谓千里神交,若合符契。
读和章为之起舞,握手论心未知当在何日。
”则知蔡氏与王氏并未谋面,乃文字之交,《诗格》卷十七亦载王秋江和诗《答蔡蒙斋》赠蔡正孙。
蔡氏所选王氏之诗,可能为王氏所寄之文集,《诗格》卷七载吴季子《题秋江集》云:“水面天心一段奇,和秋领取入诗脾。
等闲洒向空江上,红蓼白苹都是诗。
”诗中不但嵌了王秋江的名字,而且还用了古人的诗句来赞美其诗。
王氏《戏马》一诗,蔡正孙自注云:“秋江亦喜书字。
”可见王氏爱好书法。
《诗格》载其佚诗二十一首:戏为文如王勃徒轻体,字若羲之祗俗姿。
二十年前多用力,如今一事亦无之。
(卷一)琴服道人休羡壁间琴,绿服朱弦遇赏音。
何似峄阳孤绝处,饱沾风露长清阴。
(卷四)戏为多言谩聒他人耳,行事无非往圣书。
可惜参乎多一唯,不如回也只如愚。
(卷四)观梅一见冰姿便解颜,教人魂梦忆孤山。
年来心定无闲事,只在林家水月间。
(卷五) 和尹存吾富贵争驰紫陌尘,饥寒不到耦耕民。
相逢说着忘机处,林下如今信有人。
(卷六) 山行门前山月尚昏昏,唤起山童又出门。
山色不移人事改,向来山市尽荒村。
(卷八) 禾锹石荒洲落落水茫然,谁把长铲植岸边。
料想耦耕人已远,向来此地是桑田。
(卷八) 感慨冻雪摧残老柏柯,东风闹热海棠窠。
他时我辈消磨尽,此事谁知感慨多。
(卷九) 凌云峰霞佩翩翩出相门,凌云峰下去修真。
可怜偃月堂中老,不似深闺一妇人。
(卷十二) 昭德观柏老柏亭亭黛色同,分明四柱直凌空。
孔明千载功臣庙,不似仙家雨露浓。
(卷十二) 钓台饶舌从教奏客星,衮衣争似一丝轻。
当时只道归来好,不道归来更得名。
(卷十二)观梅冷淡生涯静更嘉,不须竹外一枝斜。
岁寒正好全孤节,莫被行人知有花。
(卷十四) 吴缅洞利名如海正趋澜,那得山中半日闲。
归去尚嫌收拾晚,洞门牢倩白云关。
(卷十五) 答蔡蒙斋忆昔方平会蔡家,蓬莱清浅渺无涯。
苦吟未换神仙骨,定有丹砂愿觅些。
(卷十七) 大夫松祖龙冲雨过林端,污我清阴百尺寒。
空把黄尘惊白鹤,苍官元不受渠官。
(卷十八) 戏为红药纷纷蝶打围,绿杨寂寂鸟吹?}。
满前春意浓如许,那有心情问客谁。
(卷十八) 游衡岳衡山山上白云堆,曾记昌黎笑傲来。
见说山云今翳甚,不知近日为谁开。
(卷十九) 依仁斋人亦何依曰此仁,吾心无限好精神。
君还会得依仁意,李核桃穰总是春。
(卷十九) 闻蛙新绿才深雨乍干,细听鼓吹客衾寒。
想应多在公田里,彻夜喧鸣只为官。
(卷十九)赠杨震斋试问江湖杨震斋,乾坤气数几时回。
无人共说中原梦,袖手青山自打乖。
(卷二十)赠黄秋月熙宁壬子中秋月,曾照杭州蓬岛居。
茅屋市楼俱有命,只今造化定何如?(卷二十)11.魏草窗,生平不详。
据蔡正孙自注,魏草窗为《诗人玉屑》编者魏庆之之子,则为福建建安人。
草窗,可能为其号。
《诗格》载其佚诗一首:春寒独凭栏干怯牡丹,檐花才听雨声干。
无端又被东风恶,划地多添一夜寒。
(卷十八)12. 叶?,宋代名叶?者有二人:其一,《万姓统谱》卷一百二十四有传云:“叶?,字仲实,建安人。
为赣县尉,居官不能俯仰,罢去,再起为宣城丞。
久之,调奉新令,不赴。
少尝著《易传》,推明太衍之数,时号为精确云。
”其二,《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四元?v三年(1088)李常宁榜有叶?,为丽水人。
不知《诗格》所载叶?为谁。
《诗格》载其佚诗一首:香奁体梅子青青柳絮肥,绿阴庭院困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