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二部分 常用单味中药 第三章 妇科常用中成药
- 格式:doc
- 大小:726.00 KB
- 文档页数:8
中药专业知识(二)记忆宝对比记忆法汇总第一章解表药(分)一、辛温解表药1、麻桂香姜发汗,香麻利水力缓;麻黄宣肺平喘,和中化湿寻香。
桂枝解肌助阳,温通经脉用常。
姜紫发散解表,鱼蟹中毒可疗;生姜温胃止呕,温肺止咳可投;紫苏行气宽中,胎动恶阻可控。
2、羌防苍藁祛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可靠。
防风解痉擅长,苍耳通窍除湿止痒棒。
羌活善治肩痹,藁本巅顶尤宜。
3、苍芷辛细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均好。
苍耳上能通脑,苍耳止痒除湿,上下内外通使。
白芷善治阳明,止带排脓止痒;辛夷通窍绝妙。
细辛专攻少阴,温肺化饮止咳棒;4、荆芥西河柳祛风透疹,荆芥解表,散风通用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炒碳止血;西河柳除湿。
二、辛凉解表药:1、薄荷牛蒡子与蝉蜕,疏风利咽透疹兼备;薄荷疏肝清利头目,牛蒡解毒消肿祛痰;蝉蜕明目退翳,开音止痉。
2、桑菊木贼与蝉蜕,疏风明目病邪退;桑菊均可平肝阳,菊花清热解毒良。
桑叶木贼凉血止血,桑叶清肺润肺效切,蝉蜕开音止痉特别。
3、葛根柴胡与升麻,发表退热疗效佳;升阳原理各不一,升柴举陷配黄芪。
葛根升阳以止泻,项背强痛效特别,解肌缓急生津切。
升麻葛根又透疹,升麻解毒是特征。
柴胡和解少阳,疏肝调经效强。
4、蔓荆薄荷疏散,清利头目同甘;蔓荆祛风止痛性寒,薄荷透疹利咽疏肝。
5、淡豆豉发表,除烦;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第二章清热药(分)一、清热泻火药1、石知天芦四药对,清热泻火入肺胃。
石膏敛疮止血生肌,芦知花粉滋阴生津。
知母善润上中下,肺胃肾阴全靠他;花粉排脓消肿,引产孕妇禁用。
芦根清肺透表,除烦止呕利尿。
2、栀子竹叶淡竹叶,利尿泻心除烦热。
栀子解毒消肿止痛强,凉血止血利湿而退黄。
3、密蒙青箱谷决夏,清肝明目效不差。
决明善通便润肠,夏枯消肿散结效良,谷精疏散风热常用。
二、清热燥湿药三黄燥湿泻火解毒,龙胆专攻肝胆效宏;苦参尤善祛风止痒,下行利尿杀虫效强。
三、清热凉血药玄地凉血养阴润肠,玄参解毒散结火降。
赤紫丹凉血活血,牡丹退虚热效确,赤芍止痛清肝热。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重要知识点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一、重点药对比学习香薷麻黄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
此外,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荆芥防风生用辛散,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涩敛而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则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弱,又能胜湿止痛,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小儿惊风。
均性微温,均能发汗解表,且药力较麻、桂平和,既善治风寒表证,又治风热表证。
桑叶菊花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柴胡、升麻、葛根虽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主治有别。
首先,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微甘微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其次,虽均能升阳,但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
其三,升麻、葛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其四,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竹叶淡竹叶竹叶卷心竹叶源于乔木或灌木状竹的叶,清心除烦力强,并能生津,热病心烦多用;又兼辛味,清中兼散,能凉散上焦风热,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
《中药二》常用单味中药总结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平喘宜蜜炙,主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药理作用:升压、强心。
2.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阴暑证。
水煎凉服。
夏月麻黄。
3.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既走表,又走里。
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
4.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5.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呕家圣药。
6.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炒炭)。
解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治风通用药。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上半身风寒湿痹痛,太阳头痛。
9.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寒饮伏肺要药。
10.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阳明头痛。
11.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颠顶头痛。
12.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治鼻渊头痛要药。
13.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4.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平喘宜蜜炙,主治风寒表实无汗证,药理作用升压、强心:麻黄既走表,又走里。
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桂枝主治阴暑证,水煎凉服,夏月麻黄: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香薷解鱼蟹毒:紫苏、生姜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上半身风寒湿痹痛:羌活寒饮伏肺要药:细辛止痒:苍耳子、荆芥透疹:荆芥、西河柳解肌:桂枝、葛根风寒湿痹痛:羌活、白芷、藁本、苍耳子通窍: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鼻渊头痛要药)头痛:少阳头痛:柴胡、阳明头痛:白芷、太阳头痛:羌活、少阴头痛:独活、细辛、颠顶头痛:藁本、项背强痛:葛根第二节辛凉解表药1.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2.牛蒡子(寒):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上清宣肺气而祛痰止咳,下利二便而导热毒外出。
3.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利咽开音。
咽痛音哑。
4.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证。
(4)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3)风寒客肺的咳嗽。
(4)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4)(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防风-治风通用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2)风寒湿痹,风湿疹痒。
(3)破伤风,小儿惊风。
羌活【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
(2)风寒湿痹。
细辛【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1)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
(2)鼻渊头痛。
(3)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4)寒饮咳喘。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中成药第3章妇科常用中成药一、最佳选择题1、产复康颗粒除了补气养血外,还可A、祛瘀生新B、舒肝养血C、通络下乳D、活血止血E、散寒止痛2、生化丸与产复康颗粒共有的功能是A、养血祛瘀B、补气养血C、温经止痛D、舒肝养血E、养血调经3、产后大出血者禁用的是A、生化丸B、产复康颗粒C、妇科千金片D、宫血宁胶囊E、坤宝丸4、生化丸的组成不包括A、当归B、川芎C、桃仁D、红花E、干姜5、八珍益母丸的功能是A、补气养血,调经止带B、滋阴清热,养血调经C、益气养血,活血调经D、益气养血,养血调经E、补阴养血,活血调经6、安坤颗粒除了滋阴清热外,还可A、疏肝理气B、养血调经C、活血调经D、养血行气E、补气养血7、既滋阴清热,又固经止带的常用中成药是A、加味逍遥丸B、宫血宁胶囊C、元胡止痛片D、七制香附片E、固经丸8、能疏肝理气,养血调经的常用中成药是A、七制香附丸B、八珍益母丸C、益母草颗粒D、乌鸡白凤丸E、安坤颗粒9、能滋补肝肾,养血安神的常用中成药是A、痛经丸B、坤宝丸C、妇科千金片D、元胡止痛片E、益母草颗粒10、妇科十味片除了养血舒肝,还可A、通经消癥B、滋阴清热C、调经止痛D、调经止带E、理气活血11、更年安片的功能是A、凉血止血,清热除湿B、滋阴清热,除烦安神C、滋补肝肾,养血安神D、益气养血,理气活血E、温经活血,散寒止痛12、既补气养血,又调经止带的常用中成药是A、四物合剂B、益母草膏C、更年安片D、乌鸡白凤丸E、艾附暖宫丸13、宫血宁胶囊的组成是A、重楼B、地黄C、龟甲D、何首乌E、地骨皮14、固经丸主治的月经不调是A、阴虚血热所致B、血虚气滞所致C、下焦虚寒所致D、寒凝血瘀所致E、气血两虚所致15、益母草颗粒的功能是A、活血调经B、养血舒肝C、通经消癥D、暖宫调经E、固经止带16、以下关于大黄(庶虫)虫丸的说法错误的是A、孕妇禁用B、气虚血瘀者慎用C、体弱年迈者慎用D、体质壮实者可久用E、服药后出现皮肤过敏者应停用17、体现“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祛其闭”的方剂是A、大黄(庶虫)虫丸B、益母草颗粒C、妇科十味片D、七制香附丸E、安坤颗粒18、妇科常用中成药的分类不包括A、调经剂B、止带剂C、产后康复剂D、疗杂病剂E、治瘰核乳癖剂19、艾附暖宫丸除了暖宫调经外,还可A、散寒止痛B、补气养血C、散寒活血D、理气养血E、调经止带20、以下不是保妇康栓适应证的是A、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B、霉菌性阴道炎C、老年性阴道炎D、宫颈糜烂E、滴虫性阴道炎21、消糜栓的给药方式是A、直肠给药B、阴道给药C、鼻腔给药D、口服给药E、舌下给药22、保妇康栓的功能是A、补气养血,去瘀生新B、清热解毒,杀虫止痒C、清热解毒,燥湿止带D、清热解毒,燥湿杀虫E、行气破瘀,生肌止痛23、以下不属于千金止带丸的使用注意的是A、孕妇慎用B、肝郁血瘀证慎用C、湿热证慎用D、热毒证者慎用E、气滞血瘀者慎用二、配伍选择题1、A.舒肝养血B.清热除湿C.滋阴润燥D.益气养血E.燥湿杀虫<1> 、下乳涌泉散除可以通乳外,还可A B C D E<2> 、通乳颗粒除可以下乳外,还可A B C D E2、A.生化丸B.保妇康栓C.花红颗粒D.产妇康颗粒E.妇科十味片<1> 、治疗产后受寒、寒凝血瘀所致的产后病的是A B C D E<2> 、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的是A B C D E3、A.下乳涌泉散B.产妇康颗粒C.通乳颗粒D.生化丸E.桂枝茯苓丸<1> 、产后缺乳属气血虚弱者慎用的是A B C D E<2> 、产后缺乳属肝郁气滞证者慎用的是A B C D E4、A.千金止带丸B.固经丸C.桂枝茯苓丸D.产复康颗粒E.消糜栓<1> 、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可以选用的成药是A B C D E<2> 、气虚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产后出血过多、淋漓不断、神疲乏力、腰腿痠软可以选用的成药是A B C D E5、A.七制香附丸B.妇科十味片C.益母草颗粒D.八珍益母丸E.少腹逐瘀丸<1> 、治疗气滞血虚所致的月经不调宜选用A B C D E<2> 、治疗气血两虚兼有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宜选用A B C D E6、A.血热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B.血虚气滞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C.气血两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D.肝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E.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1> 、更年安片的主治病症是。
泻下药 —— 京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千金子、玄明粉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泻下通便,以排除胃肠积滞、燥屎及有害物质(毒、瘀、虫等);或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或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从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根据本类药物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
其中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尤以后者为甚;润下药能润滑肠道,作用缓和。
使用泻下药应注意的是: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
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应当忌用。
应用作用较强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京大戟Radix Euphorbiae Pekinensis[来源] 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En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含乳汁。
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
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8cm,宽5~13mm,全缘。
伞形聚伞花序顶生,通常有5伞梗,腋生者多只有工梗,伞梗顶生1杯状聚伞花序,其基部轮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苞片5,杯状聚伞花序总苞坛形,顶端4裂,腺体椭圆形;雄花多数,雄蕊1;雌花1,子房球形,3室,花柱3,顶端 2浅裂。
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有疣状突起。
花期4~5月,果期6~7月。
[药材性状] 根长圆锥形或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5~4cm。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扭曲纵沟纹及横长皮孔,根头膨大,有多数圆形茎痕。
执业药师中药二经典例题解析:妇科常用中成药2017NO37A.某女,40岁,少腹有包块2年,逐渐增大,3个月前闭经至今未行,伴见面色黯黑,潮热羸瘦,肌肤甲错,证属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经闭,治当活血破瘀,通经消癥,宜选用的成药是A.女金丸B.乌鸡白凤丸C.大黄虫丸D.七制香附丸E.少腹逐瘀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大黄虫丸【功能】活血破瘀、通经消癓2015 A 益母草颗粒的功能是A.活血止血B.活血调经C.活血行气D.活血散寒E.破血消癥『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益母草颗粒【功能】活血调经。
A.滋阴养血,补心安神B.滋阴清热,除烦安神C.舒肝解郁,安定神志D.清心养血,镇惊安神E.滋补肝肾,养血安神2015 B 坤宝丸的功能是2015 B 更年安片的功能是『正确答案』E、B『答案解析』坤宝丸【功能】滋补肝肾、养血安神。
更年安片【功能】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2017 X. 某女,38岁,患慢性盆腔炎与慢性宫颈炎。
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小腹胀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
病证属湿热瘀阻所致妇科带下病,腹痛,医师处以妇科千金片,药师在售药时,向其详述了该成药的用法与注意事项,其中注意事项有A.孕妇慎用B.气滞血瘀者慎用C.寒凝血瘀者慎用D.糖尿病患者慎用E.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正确答案』ABCDE『答案解析』妇科千金片【注意事项】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证者慎用。
孕妇慎用。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
糖尿病患者慎用。
2016A.某女,42岁,患慢性宫颈炎数年,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臭秽,小腹胀痛,微酸疼,神疲乏力,治当清热除湿、益气化瘀,宜选用的成药是A.坤宝丸B.消糜栓C.花红片D.妇科千金片E.保妇康泡沫剂『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妇科千金片【功能】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A.桂枝茯苓丸B.妇科千金片C.千金止带丸D.益母草胶囊E.妇炎平胶囊2017 B.某女,42岁。
患月经不调、带下病,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多或淋沥不尽、色淡无块,带下量多、色白清稀,神疲乏力,腰膝酸软。
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三章妇科常用中成药第一节调经剂调经药的分类活血行气调经剂大黄蛾虫丸、益母草颗粒、妇科十味片、七制香附丸补虚扶正调经剂安坤颗粒、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女金丸温经活血调经剂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固崩止血剂固经丸、富血宁胶囊安坤除烦剂更年安片、坤宝丸调经药的分类调经剂功能主治活血行气调经剂活血化瘀、通经消瘾、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瘀滞所致的瘢瘕闭经、月经不调补虚扶正调经剂滋阴清热、益气养血、补虚调经阴虚血热的月经先期等证温经活血调经剂温经散寒、暖宫祛瘀寒凝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固崩止血剂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阴虚血热的月经先期、量多,以及血热崩漏安神除烦剂滋阴清热、除烦安神绝经前后诸证本类中成药主要有活血破瘀、疏肝理气、滋阴益气、固崩止血、温经散寒等作用。
适用于瘀血内停、肝郁气滞、阴虚内热气血两虚,以及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绝经前后诸证,亦兼治产后恶露不尽等证。
一、活血行气调经剂1.大黄螗虫丸【药物组成】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地黄、白芍、黄芩、炒苦杏仁、甘草。
口诀:曹将军折旗忙逃,性情邀弟干水酒。
【功能】活血破瘀,通经消瘕。
【主治】瘀血内停所致的瘢瘕、闭经【配伍意义】君药——熟大黄:攻积导滞,逐瘀通经、破瘾消积,推陈致新;炒土鳖虫:泄散,专人血分,能破血逐瘀、消瘸散结。
二者相须为用,破血逐瘀、通经消瘾。
臣药——制水蛭:咸平苦泄;炒虻虫苦寒泄降,制蛴螬咸软微温,均有小毒而善破瘀血、消瘕结;煅干漆:破血攻坚;桃仁:祛瘀生新。
佐药——地黄:凉血清热,养阴益血;白芍:酸敛阴,甘养血与地黄同用,能养阴、补血,以防破血太过,损伤正气;黄芩:助大黄清瘀热;炒苦杏仁:助桃仁破血壅、润燥结。
使药——甘草:甘缓性平,既缓和虫类药之峻猛药性,又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口服。
水蜜丸一次3g,小蜜丸一次3~6丸,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气虚血瘀、体弱年迈者慎用体质壮实者当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用。
服药后出现皮肤过敏者应停用。
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2.益母草颗粒【功能】活血调经。
【主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
【用法用量】口服。
颗粒剂:一次15g,开水冲化,一日2次。
膏剂:一次10g,一日1~2次。
胶囊剂:一次2~4粒,一日3次。
口服液: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月经量多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月经不调者当慎用。
不宜过量服用。
3.妇科十昧片【功能】养血舒肝,调经止痛。
【主治】血虚肝郁所致月经不调、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症见行经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行经小腹疼痛,血块排出痛减,经前双乳胀痛、烦躁,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气血两虚之月经不调者慎用。
服药期间慎食辛辣刺激食物。
4.七制香附丸【功能】舒肝理气,养血调经。
【主治】气滞血虚所致的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症见胸胁胀痛、经行量少、行经小腹胀痛、经前双乳胀痛、经水数月不行。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湿热患者慎用。
忌食生冷。
二、补虚扶正调经剂1.安坤颗粒【功能】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主治】阴虚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注意事项】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八珍益母丸(胶囊)【功能】益气养血,活血调经。
【主治】气血两虚兼有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注意事项】孕妇、月经过多者禁用。
湿热所致的月经不调者慎用。
3.乌鸡白凤丸(片)【功能】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主治】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注意事项】月经不调或崩漏属血热实证者慎用。
服药后出血不减或带下量仍多者请医生诊治。
服药期间慎食辛辣。
4.女金丸【功能】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湿热蕴结、阴虚火旺所致月经失调者慎用。
月经量多者服后经量不减者,应请医生诊治。
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三、温经活血调经剂1.少腹逐瘀丸(颗粒)【功能】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痛经、产后腹痛【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湿热或阴虚有热者慎用。
治产后腹痛应排除胚胎或胎盘组织残留。
服药期间忌食寒凉食物。
2.艾附暖宫丸【功能】理气养血,暖富调经。
【主治】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热证、实热证者慎用。
服药期问忌食寒凉食物。
四、固崩止血剂1.固经丸【药物组成】酒龟甲、炒白芍、盐关黄柏、酒黄芩、麸炒椿皮、醋香附。
口诀:伯父要擒蠢龟【功能】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主治】阴虚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注意事项】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实证瘀滞者不宜使用。
服药期问忌食辛辣油腻。
【配方意义】君药——酒龟甲:滋阴退热、凉血止血;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二药合用,能滋阴养血、凉血止血臣药——盐关黄柏:泻火坚阴、燥湿止带;酒黄芩:清泄燥湿,又泻火止血。
二药合用,助君药泻火止血。
佐药——炒椿皮:苦涩性寒,既燥湿止带,又收敛止血;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二药合用,既助君臣药固经止带,又兼行散,以防凉涩太过而留瘀。
2.宫血宁胶囊【功能】凉血止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治】血热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宫缩不良出血及子宫功能性出血,以及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结所致者【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虚证及血瘀出血妊娠期出血者不宜。
暴崩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服药期间忌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
五、安坤除烦剂1.更年安片【功能】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主治】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脾肾阳虚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服药期间,应忌辛辣食物。
2.坤宝丸【功能】滋补肝肾,养血安神。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脾肾阳虚者慎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食物。
第二节止带剂止带剂的分类健脾祛湿止带剂千金止带丸清热祛湿止带剂白带丸、妇科千金片、妇炎平胶囊、红花颗粒(片)、消糜栓、保妇康栓各类止带剂功能、主治止带剂功能主治健脾祛湿止带剂健脾补肾、祛湿止带脾肾两虚所致的带下证清热祛湿止带剂清热利湿、燥湿解毒、杀虫止痒湿热下注或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本类中成药主要有健脾补肾、清热利湿、燥湿解毒等作用。
适用于脾肾两虚、湿热下注,或湿热夹瘀所致的带下病,亦兼治月经不调。
一、健脾祛湿止带剂1.千金止带丸【功能】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主治】脾肾两虚所致的月经不调、带下病。
【用法用量】口服。
水丸:一次6~9g,一日2~3次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肝郁血瘀证、湿热证、热毒证者慎用。
二、清热祛湿止带剂1.白带丸【功能】清热,除湿,止带。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注意事项】肝肾阴虚证者慎用。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2.妇科千金片【功能】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腹痛【注意事项】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证者慎用。
孕妇慎用。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
糖尿病患者慎用。
3.妇炎平胶囊【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杀虫止痒。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阴痒。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脾肾阳虚所致的带下者慎用。
月经期前至经净3天内停用,切忌内服。
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4.花红颗粒(片)【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
【主治】湿热瘀滞所致带下病、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口服。
颗粒剂:一次10g,开水冲化,一日3次;七日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服2~3疗程,每疗程之间停服三天。
片剂:一次4~5片,一日3次;七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服2~3疗程,每疗程之间停服三天。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气血虚弱所致腹痛、带下者慎用。
忌食生冷、厚昧及辛辣食物。
5.消糜栓【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腐生肌。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月经期前至经净3天内停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6.保妇康栓【功能】行气破瘀,生肌止痛。
【主治】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用法用量】栓剂:洗净外阴部,将栓剂塞入阴道深部,或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每晚1粒。
泡沫剂:为阴道用药。
一日1次,睡前使用。
使用前先装上导管,振摇均匀,倒置容器,将导管轻轻插入阴道约7cm,掀压阀门,以泡沫刚好溢出阴道口为准。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带下属脾肾阳虚者慎用。
月经前至经净3天内停用。
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第三节产后康复剂产后康复剂的分类化瘀生新剂生化丸、产复康颗粒调理通乳剂下乳涌泉散、通乳颗粒各类产后康复剂的功能、主治产后康复剂功能主治化瘀生新剂养血活血、祛瘀通经寒凝瘀滞或气虚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调理通乳剂下乳产后肝郁乳汁不通,或气血亏虚的少乳、无乳或乳汁不通本类中成药主要有补虚活血、通络下乳等作用。
适用于产后恶露不尽、淋沥腹痛或乳少、乳汁不通等。
一、化瘀生新剂1.生化丸【药物组成】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炒炭)、甘草。
口诀:蒋干当逃【功能】养血祛瘀。
【主治】产后受寒、寒凝血瘀所致的产后病【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l丸,一日3次。
【注意事项】产后出血量多者慎用。
血热证者不宜使用。
【配伍意义】君药——当归:补血活血、祛瘀生新、调经止痛。
臣药——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桃仁:活血通经、祛瘀生新。
二药合用,助君药活血祛瘀止痛。
佐药——干姜炒炭即为炮姜,其苦辛温散,微涩收敛善温经散寒止痛。
使药——甘草:甘缓性平,既补中缓急又调和诸药。
2.产复康颗粒【功能】补气养血,祛瘀生新。
【主治】气虚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用法用量】开水冲服,含蔗糖者一次20g,无蔗糖者一次5g,一日3次:5~7日为一疗程产褥期可长期服用【注意事项】产后大出血者禁用。
血热者慎用。
若阴道出血时间长或量多应进一步查找出血原因,采取其他止血方法。
二、调理通乳剂1.下乳涌泉散【功能】舒肝养血,通乳。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产后乳汁过少【用法用量】水煎服。
一次1袋,水煎2次,煎液混合后分2次服。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产后缺乳属气血虚弱者慎用治疗期间,要注意调和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以免郁怒伤肝,影响泌乳;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
2.通乳颗粒【功能】益气养血,通络下乳。
【主治】产后气血亏损,乳少,无乳,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口服。
含蔗糖者一次30g,无蔗糖者一次10g,一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产后缺乳属肝郁气滞证者慎用。
调和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影响泌乳。
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
第四节疗杂病剂活血消瘕剂:桂枝茯苓丸一、活血消瘸剂1.桂枝茯芩丸【药物组成】桂枝、桃仁、牡丹皮、赤芍、茯苓。
口诀:贵妇少逃单【功能】活血,化瘀,消瘾。
【主治】妇人宿有瘢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
【配伍意义】君药——桂枝:温经通脉、行散瘀滞;茯苓:健脾利湿,以利行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