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文集》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4.39 KB
- 文档页数:4
上周末,难得有次清闲,随手捧起《贾平凹文集》读起来,对中篇小说《腊月·正月》体会颇深。
《腊月·正月》是一部描写农村改革,极富生活实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围绕退休教师韩玄子与农民专业户王才的冲突展开描写的。
韩玄子有学问、有名望,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又被委任为镇文化站的站长。
家里有四个人是国家户口,拿固定工资,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本村的统治权。
而他曾经的学生,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普通村民王才,是个上学的时候还尿炕的穷小子,本来是镇上的“下层社会”,但随着生产形式由集体化改为个体责任承包,全社会的改革开放,王才靠开办个体食品厂逐步成了镇上的首富,于是一切都颠倒过来:人们的尊敬与羡慕从韩玄子身上转移到了王才身上。
县委马书记去王才家拜年,甚至韩玄子的儿媳妇也偷偷地去王才的厂里做工了。
而韩玄子,最后只有孤独地到四皓墓地里去哀叹:“他娘,我不服啊,我到死不服啊!等着瞧吧,他王才不会有好落脚的!”
贾平凹,这个陕南秦巴山地的汉子,用他那清新隽永,明丽自然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清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西北农村的变革画卷,他成功塑造了韩玄子这个时代的落伍者和王才这样一个崭新的农民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历史,总是不断进步的。
始于30年前的这场大变革,犹如二月春风拂面,让人禁不住长舒一口气:春天终于来了!。
《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贾平凹的散文具有哲理意味,极富情致和个性等特点。
读者看完他的散文,有何感触?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范文五篇,希望你有所收获。
《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1】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
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
(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
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
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
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
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
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
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2】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
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
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
贾平凹散文选集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角落。
最近,我读了贾平凹的散文选集,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的世界。
贾平凹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
他就像是一位邻家的大叔,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那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韵味。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
他写乡村的山水,那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把山水融入到了乡村人的生活里,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比如他写那条流淌在村边的小河,河水的清澈、鱼儿的嬉戏,还有河边洗衣的妇女们的欢声笑语,仿佛一幅活生生的乡村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他写山上的树木,不是单纯地描述其形态,而是讲述了这些树木与村民们的故事,如何在困难的岁月里为人们提供了柴火,如何在丰收的季节里成为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他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那些乡村里的老汉、妇女、孩童,一个个都仿佛从书里走了出来,站在我的面前。
他写一个卖豆腐的老头,从老头的吆喝声,到他脸上的皱纹,再到他粗糙的双手,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同时也透露出老头对生活的乐观和坚韧。
还有那个村里爱唠叨的大妈,贾平凹把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描写得那么逼真,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听隔壁大妈在唠叨家长里短。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写的一篇关于农村集市的文章。
他把集市上的热闹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他写卖水果的摊位,那些水果新鲜得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摊主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熟练地给顾客称斤两;他写卖小吃的铺子,热气腾腾的锅里煮着香喷喷的馄饨,老板熟练地包着饺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写那些在集市上闲逛的人们,有的在挑选着衣服,有的在和摊主讨价还价,还有的只是来凑凑热闹,和熟人打个招呼。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农村集市的那种独特的魅力。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书笔记《自在独行》是贾平凹的一部散文集,通过作者对自然、人文、历史的感悟,展现了孤独与自由之间的深刻联系。
这篇读书笔记将从文本主题、语言特色、情感表达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文本主题:孤独与自由的交织《自在独行》的文本主题主要围绕孤独与自由展开。
在贾平凹的笔下,孤独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的方式。
他通过描绘自然、人文和历史等元素,表达了对于孤独与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贾平凹认为,只有真正经历过孤独,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在。
在文本中,贾平凹展现了孤独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迁和人文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孤独与自由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促进。
孤独让人们深入思考和寻找自我,而自由则是在孤独中获得的内心解脱和超越。
这种理解使得贾平凹的散文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二、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运用了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可信。
他用平实的话语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历史,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自在独行》的语言也具有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生动场景和画面,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孤独与自由的深刻内涵。
此外,贾平凹在语言运用上也十分考究,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他运用比喻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他运用拟人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情感表达:深沉内敛,感人至深在《自在独行》中,贾平凹的情感表达深沉内敛,感人至深。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历史等元素,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虽然没有强烈的感情宣泄,但却更加真实、深刻和感人。
贾平凹在散文中表达了对自然、人文和历史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孤独与自由的追求和理解。
这些情感表达深沉而内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贾平凹散文集》读书笔记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本《贾平凹散文集》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总体印象:《贾平凹散文集》是一本内容丰富多样的书籍,包含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对贾平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描绘出了中国大地上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深情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主题探索: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探索了以下几个主题:生活、乡愁、人性、自然和社会现实。
他通过描写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让读者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他对乡愁这一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通过回忆和怀旧,让读者感受到了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另外,贾平凹在他的散文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没有回避人性的丑陋和矛盾,而是勇敢地揭示出来。
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同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元素的运用也非常出色。
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感悟,又通过自然与人的关系,抒发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
写作特点: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在写作特点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细腻的观察力、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叙述风格。
首先,贾平凹的观察力非常细腻。
他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珍贵的瞬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中的细节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其次,贾平凹能够真实地表达情感。
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他所描绘的人物和事物,与之产生共鸣。
最后,贾平凹的叙述风格独特而鲜活。
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画面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贾平凹散文集》的文字排版非常整洁美观,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每篇散文都有明晰的段落,语句通顺,流畅自然,让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
经典篇章:在《贾平凹散文集》中,有几篇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故园灯火》这篇作品。
读贾平凹的散文集有感_贾平凹的散文集读后感贾平凹的散文具有哲理意味,极富情致和个性等特点。
读者看完他的散文,有何感触?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贾平凹的散文,希望你有所收获。
贾平凹的散文篇一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
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
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
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
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
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
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
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商州三录》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
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
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
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
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
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
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
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
贾平凹散文选集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本好书,犹如遇见一位知心老友,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文字所构建的美妙世界里。
最近,我有幸读了贾平凹的散文选集,感受颇深。
贾平凹的散文,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出了世间万象。
他的笔触细腻而真实,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叙事,都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陕西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
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生动。
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有街头巷尾的小贩,也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这些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有着各种缺点和优点的普通人。
但正是这种真实,让我觉得他们仿佛就是我身边的邻居、朋友,亲切而熟悉。
比如在《我的老师》中,他描写的孙涵泊小朋友,那种天真无邪、善良正直的品质,让人不禁为其纯真所打动。
贾平凹通过对孙涵泊言行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孩子眼中纯粹的世界,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的那份纯真。
贾平凹对于景色的描写更是一绝。
他能将大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景之中。
在《商州又录》中,他写道:“山洼里一片桃林,桃花开得正旺,粉嘟嘟的,宛如少女的脸蛋。
”这样简洁而生动的描写,瞬间就让那片桃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不仅描绘出了景色的外在美,更传达出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
贾平凹的叙事散文同样引人入胜。
他以平和的语调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丑石》中,一块被人们嫌弃的丑石,最终却被天文学家发现是一块珍贵的陨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仅凭外表来判断事物的价值,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内在美的眼睛。
这种通过小事传递大道理的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贾平凹的散文,还能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他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古老的习俗、传统的技艺,让这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瑰宝重新焕发出光彩。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一)这几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
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
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还不会因为一时荣辱而狂妄火消沉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丑石》。
作者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很丑,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让人绊倒,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希望把这不吉利的东西搬走。
有一天,一位天文学家被丑石吸引了。
经鉴定,这是陨石,已经落下两三百年了。
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耻和丑石的伟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伟大。
这篇佳作,被作为“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
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道理:认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质。
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确很丑,但它是以丑为美,而我觉得它的美更是价值之美,内在之美。
丑石不屈于误解和寂寞是因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们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误解、诬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视。
但我们同样有自尊。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丑石”。
表面上一无是处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现出来,却是很优秀的。
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一块“丑石”,他是位个子高高的男生,没什么方出类拔萃。
可再一次校艺术节闭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还不错。
他那潇洒的动作,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这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马路清洁工。
()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拿着棒冰待在凉爽的空调室里,清洁工却拿着扫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为的是让我们城市干干净净。
清洁工和丑石,一样是默默的承受,认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无奇,不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二)贾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觉得好。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商州三录》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
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
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
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
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
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
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
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
贾平凹散文选集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读了贾平凹的散文选集,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感触颇深。
贾平凹的散文,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腻地描绘出来。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他的笔下,乡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满了生机和韵味。
他写乡村的田野,那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成长,秋天的收获,冬天的沉睡,四季的轮回在他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而真实。
他写乡村的人们,那些勤劳善良的农民,他们的笑容、泪水、忧愁和欢乐,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生活的艰辛。
他对于乡村的热爱,不仅仅是对那片土地的眷恋,更是对那种淳朴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这种对乡村的深情描绘,让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对乡村生活有了新的向往和理解。
他的散文中也不乏对城市生活的描写。
城市的喧嚣、繁华、冷漠和孤独,在他的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看到了城市发展背后人们内心的迷茫和失落,也看到了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逐渐失去的那份宁静和纯真。
他的文字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是否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贾平凹对于人性的洞察也是十分深刻的。
他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有善良、正直、勇敢的一面,也有自私、贪婪、虚伪的一面。
他没有对人性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这让我明白了,人无完人,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好坏,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接纳他人。
在他的作品中,我还感受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常常引用诗词、典故,让文章充满了文化底蕴。
他对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的描写,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读贾平凹的散文,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
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的哲理,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成长。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商州三录》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
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
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
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
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
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
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
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贾平凹散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
读了他的散文,大家怎么写读后感呢?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一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
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
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
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
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
(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
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二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
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
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
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贾平凹文集》读书笔记上周末,难得有次清闲,随手捧起《贾平凹文集》读起来,对中篇小说《腊月·正月》体会颇深。
《腊月·正月》是一部描写农村改革,极富生活实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围绕退休教师韩玄子与农民专业户王才的冲突展开描写的。
韩玄子有学问、有名望,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又被委任为镇文化站的站长。
家里有四个人是国家户口,拿固定工资,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本村的统治权。
而他曾经的学生,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普通村民王才,是个上学的时候还尿炕的穷小子,本来是镇上的“下层社会”,但随着生产形式由集体化改为个体责任承包,全社会的改革开放,王才靠开办个体食品厂逐步成了镇上的首富,于是一切都颠倒过来:人们的尊敬与羡慕从韩玄子身上转移到了王才身上。
县委马书记去王才家拜年,甚至韩玄子的儿媳妇也偷偷地去王才的厂里做工了。
而韩玄子,最后只有孤独地到四皓墓地里去哀叹:“他娘,我不服啊,我到死不服啊!等着瞧吧,他王才不会有好落脚的!”小说深刻、生动地揭示了农村改革过程中人物复杂、敏感的心理状态。
王才精明能干,“踏踏实实干事,本本分分.做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却不乏进取精神。
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正在造就他成为农村新人。
但王才虽然有了钱,由于对改革不确定性的忧虑,思想上总背着一个包袱,行动上总也不敢放开手脚。
尽管他知道韩玄子在背后与他为难,但还是卑卑缩缩地去巴结韩玄子,小心规避,一再退让。
因为,在王才眼里,韩玄子代表传统,代表权威,掌握着他的前途和命运。
韩玄子在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变得那样可怜、卑鄙。
一方面对王才进行恐吓,在背后拆台,一方面硬充好汉借了钱摆阔,用别人的尊敬和笑脸来安慰自己,获得心理平衡。
但当县委马书记登门给王才拜年而置他于不顾的时候,这个“精神贵族”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受到了致命的一击。
他知道自己的时代确实过去了,于是突然间衰老。
作为一种社会势力的象征,他的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一)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
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
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
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
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
*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
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
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
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
丑,且一无是处。
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
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
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
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
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
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
《贾平凹散文诗选》读书笔记读后感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进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贾平凹散文好句好段:1) 或压根不是夫妻,是同志,是邻居,甚或是情人,这情人是才有了关系还是偷情了数年?你注意到了吗?立于人行道的这边,看男人对女人的回头率是最好的角度了。
2) 这一瞥的惊美,或是永留记忆,常忆常新,引无穷冲动,或是一小时,几分钟后淡然忘却,或是看了后影,期望值太高,脸面甚是败兴,这就要无声地自己嘲弄自己了。
3) 所以,这样的男人就要在一个巷口把头耷拉下来,由于那女子并没有进他所企望的巷口,而提早拐进了另一个巷口,或者如愿以偿,这是街头常有男人突然哼了歌子的原因。
《贾平凹散文诗选》读书笔记读后感这些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选集》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看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快乐来了又去,这是天地之间的快乐的内容,也是一个没法消灭的进程。
正是这种难以捉摸的内容,所有的事物都在寻觅,并且每个事物都完成了自己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现在开始看到问题,做事情的时候,头脑不会那么狭隘,眼光不会那么短视。
也不会为了小利去尔虞我诈,也不会由于一时的荣辱而骄火低沉。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入的是那块《丑石》。
作家的房子前面有一块大石头。
它非常丑陋,毫无用处,有时还会绊倒人。
一天,一位天文学家被这块丑石吸引住了。
它被确认为一颗陨星,已经陨落了二三百年。
作者感遭到了自己的羞辱和丑石的伟大,感遭到了不屈的误解,孤独的伟大丑石。
这部优秀的作品被认为是置身于人群中,摸索群山之美。
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不仅要看事物的外表,还要看事物的本质。
我也知道丑石真的很丑,但它由于丑而美,我认为它的美是价值之美,是内在之美。
丑石之所以不屈服于误解和孤独,是由于它有真谛,它知道它不一样,而我们只有真谛,即便被误解、诬陷,乃至被所有人轻视。
《自在独行》贾平凹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的目的是写给世界的翩翩行路人,希望他们懂得生活之中孤独的真实含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少一些焦灼。
下面,的小编整理了《自在独行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有帮助!!!自在独行读书笔记【一】散文集《自在独行》,能带领读者走进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这本书是贾平凹创作40多年的散文精粹。
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他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
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作家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玩物、天地、人事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安宁的抚慰。
贾平凹说:“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
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他还说:“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
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读后,感觉品味孤独的人,懂得与人为善,用善意赞美生活。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
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
如在《说房子》中,他写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而在《看人》中,他写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贾平凹文集》读书笔记
上周末,难得有次清闲,随手捧起《贾平凹文集》读起来,对中篇小说《腊月·正月》体会颇深。
《腊月·正月》是一部描写农村改革,极富生活实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围绕退休教师韩玄子与农民专业户王才的冲突展开描写的。
韩玄子有学问、有名望,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又被委任为镇文化站的站长。
家里有四个人是国家户口,拿固定工资,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本村的统治权。
而他曾经的学生,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普通村民王才,是个上学的时候还尿炕的穷小子,本来是镇上的“下层社会”,但随着生产形式由集体化改为个体责任承包,全社会的改革开放,王才靠开办个体食品厂逐步成了镇上的首富,于是一切都颠倒过来:人们的尊敬与羡慕从韩玄子身上转移到了王才身上。
县委马书记去王才家拜年,甚至韩玄子的儿媳妇也偷偷地去王才的厂里做工了。
而韩玄子,最后只有孤独地到四皓墓地里去哀叹:“他娘,我不服啊,我到死不服啊!等着瞧吧,他王才不会有好落脚的!”
小说深刻、生动地揭示了农村改革过程中人物复杂、敏感的心理状态。
王才精明能干,“踏踏实实干事,本本分分
做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却不乏进取精神。
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正在造就他成为农村新人。
但王才虽然有了钱,由于对改革不确定性的忧虑,思想上总背着一个包袱,行动上总也不敢放开手脚。
尽管他知道韩玄子在背后与他为难,但还是卑卑缩缩地去巴结韩玄子,小心规避,一再退让。
因为,在王才眼里,韩玄子代表传统,代表权威,掌握着他的前途和命运。
韩玄子在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变得那样可怜、卑鄙。
一方面对王才进行恐吓,在背后拆台,一方面硬充好汉借了钱摆阔,用别人的尊敬和笑脸来安慰自己,获得心理平衡。
但当县委马书记登门给王才拜年而置他于不顾的时候,这个“精神贵族”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受到了致命的一击。
他知道自己的时代确实过去了,于是突然间衰老。
作为一种社会势力的象征,他的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
在韩玄子和王才两个主人公之外,作者还着重刻画了二贝夫妇来衬托他们两个人。
二贝是接爹的班,做了个乡村教师,由于能及时学习党的新政策、了解改革新精神,所以,他赞同改革,积极推动改革。
他给王才出点子卖商芝,在被韩玄子臭骂一顿后,后又偷偷背着韩玄子指点王才食品加工,帮着王才修改申请面粉、油、糖供应指标的报告。
白银是农村改革的第一批践行者,她穿拖鞋、套西装、烫头发。
二贝夫妇是农村年轻人的代表,是推动农村改革的主体力量,作者其实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
上。
同时,作者也点缀了像光头狗剩、秃子、气管炎等一类小人物,他们是农村改革的投机者,那里有利那里钻。
一会巴结韩玄子,一会又向王才靠近,结果两边都不把他们当人看,更加地衬托出作者这样一个结论:谁坚定地支持改革谁就是更大的受益者!小说对韩玄子在竞争中迅速败北的结局安排,充分显示出经济变革对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对农民观念意识、习惯带来的重大变动和令人惊叹的变化。
这种种变化的本质,是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和新的价值观念的重建,它更直接地从正面否定了传统观念、传统道德中落后、消极的成分,更有力地否定了时代的落伍者。
面对种种变化,作家的倾向性是鲜明的。
“腊月·正月”既是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象征着不可逆转的时光流逝(腊月过去就是正月)和新旧交替的时代(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
小说把韩玄子称作“商山第五皓”,与秦时四皓并列,实际是暗示韩玄子的落伍和被时代抛弃的必然性。
作者坚定地站在新的社会力量一边,热烈称颂当今生活中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观念和新的人物,表现了作者要从更高的立足点上反映社会变革和臧否人物的倾向。
小说通过现实主义的描写提供了一种真实、丰富的生活形态,因而其意蕴也必然是丰富的。
贾平凹,这个陕南秦巴山地的汉子,用他那清新隽永,明丽自然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清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西北农村的变革画卷,他成功塑造了韩玄子这个时代的落伍者和王才这样一个崭新的农民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历史,总是不断进步的。
始于30年前的这场大变革,犹如二月春风拂面,让人禁不住长舒一口气:春天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