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第1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1.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含义

宏观经济统计:也叫国民经济统计,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体现的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的实践活动。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资料认识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过程,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所进行的实证经济统计分析。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经济学的关系 P9-10(了解)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例: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并指导斯通和米德创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选题和具体研究,往往要直接参考经济学理论。

2、反过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不断深入,可以推动宏观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完善。(1)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统计是宏观经济学的实证基础,它提供了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数量特征的系统方法和系统数据;(2)依据宏观经济分析的各种目的,建立统计模型或计量经济模型,从事科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以及政策的具体量化研究,可以验证宏观经济学中的各种理论假说和数理经济假说。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P11(了解)

宏观经济统计学是一门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统计方法论科学,也称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基础。

4.常用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P12-17(了解)

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1. 静态分析法:也叫静态均衡分析法,是指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基本经济条件稳定不变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2. 比较静态分析法: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转变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3. 动态分析法:是指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看做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4. 比较动态分析法:如果说动态经济分析是就一个经济过程所进行的分析,那么比较动态经济分析就是对两个经济过程的比较分析,而且这种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变量之间的时滞关系,另一是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即参数的变动。

5. 均衡分析法: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动的状态。所谓均衡分析法,是指分析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方法。它又分为一般均衡分析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分析方法。

6. 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它着重分析自变量变动与因变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对于离散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

对于连续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理论研究。

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描述分析经济运行整体的数量特征。用好这种方法,既需要经验,也需要理论,还需要统计技术或技巧。

专门的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指数分析、因素分析、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如移动平均、指数平滑、季节比率、经济周期分析等)、弹性分析、以及开发专门使用的综合分析指标或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常常将这些方法结合运用。

5.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步骤 P18-19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对象和主要目的。这是分析的选题阶段。

2.初步调研。这是开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的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搜集和整理文献,即搜集整理有关分析选题方面的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文献,也就是做好定性分析的准备。

(2)对分析对象的现状作初步调查与整理,增强对分析对象的整体认识。

(3)研究分析的反映体系,包括统计指标体系和有关统计资料。

3.分析体系的设计。主要是研究统计分析方法和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的运用问题,选定为分析所用的科学方法,搭建分析的理论框架。

4.搜集、整理和计算在分析中所需的统计资料,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

5.撰写分析报告。

第10章 经济增长统计分析

1.基于总量生产函数μβαe L K e rt 0A Y =,给出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以及分析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的表达式。【最好了解其推导过程】 在建立经济增长模型时,通常基于以下假设条件:资本与劳动可以以任何比例的组合进行相互替代。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也就是把生产要素的质量变化全部归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并按固定的指数增长率增长。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

式中,Y 表示t 时期的产出,K 为t 时期的资本投入,L 为t 时期的劳动投入,A0为基期的技术水平,r 是技术进步率,μ为随机误差项。α、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上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2012-10-23 19:45:32) 分类:公差设计统计六标准差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一.引言 公差设计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 ,又称正计算) ,即已知组成环的尺寸和公差,确定装配后需要保证的封闭环公差;另一类是公差分配(Tolerance Allocation ,又称反计算) ,即已知装配尺寸和公差,求解组成环的经济合理公差。 公差分析的方法有极值法和统计公差方法两类,根据分布特性进行封闭环和组成环公差的分析方法称为统计公差法.本文主要探讨统计公差法在单轴向(One Dimension)尺寸堆叠中的应用。 二.Worst Case Analysis 极值法(Worst Case ,WC),也叫最差分析法,即合成后的公差范围会包括到每个零件的最极端尺寸,无论每个零件的尺寸在其公差范围内如何变化,都会100% 落入合成后的公差范围内。 <例>Vector loop:E=A+B+C,根据worst case analysis可得 D(Max.)=(20+0.3)+(15+0.25)+(10+0.15)=45.7,出现在A、B、C偏上限之状况 D(Min.)=(20-0.3)+(15-0.25)+(10-0.2)=44.3,出现在A,B、C偏下限之状况 45±0.7适合拿来作设计吗? Worst Case Analysis缺陷: ?设计Gap往往要留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同时也可能造成组装困难; ?公差分配时,使组成环公差减小,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提高,制造成本增加。

以上例Part A +Part B+ Part C,假设A、B、C三个部材,相对于公差规格都有3σ的制程能力水平,则每个部材的不良机率为1-0.9973=0.0027;在组装完毕后所有零件都有缺陷的机率为:0.0027^3=0.000000019683。这表明几个或者多个零件在装配时,同一部件的各组成环,恰好都是接近极限尺寸的情况非常罕见。 三.统计公差分析法 ?由制造观点来看,零件尺寸之误差来自于制程之变异,此变异往往呈现统计分布的型态,因此设计的公差规格常被视为统计型态。 ?统计公差方法的思想是考虑零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尺寸误差的实际分布,运用概率统计理论进行公差分析和计算,不要求装配过程中100 %的成功率(零件的100 %互换) ,要求在保证一定装配成功率的前提下,适当放大组成环的公差,降低零件(组成环) 加工精度,从而减小制造和生产成本。 ?在多群数据的线性叠加运算中,可以进行叠加的是『变异』值。 四.方和根法 计算公式(平方相加开根号) 假设每个尺寸的Ppk 指标是1.33并且制程是在中心

统计分析报告概述及范文

统计分析报告概述及范文 什么是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统计分析报告,就是指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独特的表达方法和结构特点,表现所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应用文章。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论点、论据、结论的集中表现;它不同于一般的总结报告、议论文、叙述文和说明文;更不同于小说、诗歌和散文;它乃是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数字与文字相结合,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的表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通过表格式、图形式和文章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文章式的主要形式是统计分析报告。它是全部表现形式中最完善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表格、图形等形式;可以表现出表格式、图形式难以充分表现的活情况;可以使分析结果鲜明、生动、具体;可以进行深刻的定性分析。 统计分析报告有哪些类型 由于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和作用不同,统计分析报告的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 1、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是政府统计机构通过报刊向社会公众公布一个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由国家、省一级以及计划单列的省辖市一级的统计局发布的。如《国家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进度统计分析报告 进度统计分析报告主要以定期报表为依据,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影响和形成的原因。如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和年度分析。从时间上看,它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期中的和期末的统计分析报告;从内容上看,它又可分为专题和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两种。 进度统计分析报告必须讲究时效,力求内容短小精悍,结构简单规范,看后一目了然。 3、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第三章宏观经济分析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1)意义和方法 意义:1.判断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 2.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 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基本方法 1.总量分析方法(GDP、投资额、消费额等) 2、机构分析法(静态分析 (2)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指标 ①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1.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C+I+G+(X-M) 2.工业增加值(生产法、收入法) 3、失业率 4、通货膨胀(常用指标: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平减指数等) 5、宏观经济运行景气指数—PMI 6、国际收支 ②投资指标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外商投资 ③消费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大项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等)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包括居民手持现金和单位存款) 3、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所得税-个人缴纳社会保障支出

④金融指标 、总量指标 a、货币供应量 B、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C、金融资产总量 D、社会融资总额 E、外汇储备(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款项权和 IMF储备头寸) F、外汇占款 2、利率(1)贴现率与再贴现率 (2)同业拆解利率(伦敦同业拆解利率) (3)回购利率 (4)各项存贷款利率 3、汇率 ⑤财政指标 1、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3、赤字或结余 ⑥主权债务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与证券市场 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企业经济效益 2、居民收入水平 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 4、资金成本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1、GDP变动 2、经济周期变动 3、通货变动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 1、手段及其影响①国家预算5⑤财政管理体制 ②税收⑥转移支付制度 ③国债④财政补贴 2、种类及其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中性

统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统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1.总体与样本-------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许多个体的集合, 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的特点。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样本同样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2.标志和指标-------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有可以用文字说明 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区分,所有的指标都是或只能用数字来表示。 变量数列-----又称变量分布数列,是总体按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数列。 变量数列分为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 4.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分组, 又分平行分组和交叉分组两种情况。复合分组便于对总体内部的差别和关系有更深入的分析。 5.中位数、众数----两者都是位置平均数。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标志 值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众数则是 在分组的情况下,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标志值。数列中可以没有众 数,也可以出现两个以上的众数。 6. 标准差-----是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变异指标。数值越小反应分布越 均匀或平均数的代表性越高。它是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的平方根。(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表示) 7. 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 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水平,属于动态平均数。 8. 时点指标,时期指标-----两者是总量指标的不同形式。时点指标反映 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达到的水平;时期指标则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累计达到的量。时期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不同时间的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指标正好相反;时点指标一般是不连续登记,而时期指标则是连续登记获取的。 9. 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严格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 系。当一个现象发生变动时,另一个现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其

最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试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试 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试卷 一、回答以下小题(每个5分) 1.“大中电器”是一个专门从事电器零售的民营连锁企业,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部门分类标准,应该如何确定其部门归属? 2.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指标中,有些用于描述某方面的时点状态,即经济存量;有些则是描述一段时期的活动总量,即经济流量。以下指标哪些具有时点特征,哪些具有时期特征?A.国民总收入;B.进出口差额;C.固定资产总价值;D.持有资产损益;E.总储蓄。 3.有关投入产出表,以下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 x21表示第2个部门提供给第1个部门使用的产品数额; B. 每一个部门的总投入恒等于其总产出,所以每部门的增加值恒等于其最终产品价值; C. 第一产业行、固定资本形成列交叉点上的数字代表该产业当期固定资产积累; D. 一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较高,该部门就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4.以下对外交易活动中,哪些应该记入经常帐户,哪些应该记入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A. 向联合国交纳会费;B. 货物服务进出口;C. 购买美国国债;D.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E. 外国来华投资企业对国外母公司支付的投资收益。 二、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核算方法,说明利用其核算资料可以分析哪些宏观问题。(25分)

三、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组成,如果经常帐户和金融帐户都是顺差,那么储备资产变化项目会怎么样?为什么?(25分) 四、计算分析题(30分) 下表提供了住户部门有关资料,要求:就住户部门,以增加值为起点,计算其原始收入、可支配收入、总储蓄和净借入/净贷出;并对住户部门在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过程中的态势做简要分析说明。 单位:亿元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GDP在衡量一国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时存在着哪些不足? 答: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它等于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GDP只计算了那些在市场中存在并能够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无法反映非市场活动及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 (2)GDP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GDP水平高并代表居民生活质量高。 (3)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结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无法通过GDP 衡量。 (4)GDP没有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带来的成本,不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名义GDP、实际GDP与潜在GDP这三个概念之间有哪些区别? 答:名义GDP衡量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剔除了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 实际GDP是指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与名义GDP相比,实际GDP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化。 潜在GDP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 3.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要目标是什么?宏观经济学对于产出增长的探讨有什么特点? 答:(1)在封闭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学的三大目标包括: 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实际GDP的增长),稳定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也显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正逐步获得提升。经济增长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在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②维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于维持一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减少了一个市场化国家以货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时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物价的不稳定通常是与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三章-陈正伟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习题三解答 1.从广义来讲,国民收入是由下列指标组成:()。-多选 A 国民总民收入 B 国民净收入 C 按要素成本价格计算的国民净收入 D 个人收入(PI) E 个人可支配收入(GDP) 2.从狭义来讲,国民收入(NI)仅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填空3.简述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简答 答: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净值保持着从生产收入分配的内在联系。二者的关系是: 国民总(净)收入=国内生产总(净)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在封闭的经济假设下,国民总(净)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净)值相等。因此,往往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来源,也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生产过程的结束与收分配的开始正是在这两个总量指标之间实现转换的。 4.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填空 5.初分配属于()。-单选 A 微观分配 B 宏观分配 C 既属于微观又属于宏观 D既不属于微观又不属于宏观6.再分配属于()。-单选 A 微观分配 B 宏观分配 C 既属于微观又属于宏观 D既不属于微观又不属于宏观7.再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成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填空 8.初分配的构成公式为:GDP=折旧(企业)+报酬(个人)+净税(国家)+盈余(企业)。-填空 9.国民收入初分配的构成项目有()。-多选 A 折旧 B 报酬 C 净税 D 盈余 E 医疗保险收入 10.下列使用初分配的项目有()。-多选 A 退休金 B 所得税 C 净税 D 企业盈余 E 物价补贴 11.下列使用再分配的项目有()。-多选 A 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金 B 抚血金 C 净税 D 党费 E 物价补贴 12.简述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形成。-简答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成为:在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个原始收入获得者或者按照分配制度的规定,或者按照自身的意愿,无偿转让其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也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流程。 1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项目有那些?-简答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项目有:(1)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的收支。(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3)其他经常转移收支。 14.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填空 15.国民收入要素分配:要素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投入生产的要素很多,有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等,也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管理等现代要素。-名词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一.引言 公差设计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 ,又称正计算) ,即已知组成环的尺寸和公差,确定装配后需要保证的封闭环公差;另一类是公差分配(Tolerance Allocation ,又称反计算) ,即已知装配尺寸和公差,求解组成环的经济合理公差。 公差分析的方法有极值法和统计公差方法两类,根据分布特性进行封闭环和组成环公差的分析方法称为统计公差法.本文主要探讨统计公差法在单轴向(One Dimension)尺寸堆叠中的应用。 二.Worst Case Analysis 极值法(Worst Case ,WC),也叫最差分析法,即合成后的公差范围会包括到每个零件的最极端尺寸,无论每个零件的尺寸在其公差范围内如何变化,都会100% 落入合成后的公差范围内。 <例>Vector loop:E=A+B+C,根据worst case analysis可得 D(Max.)=(20+0.3)+(15+0.25)+(10+0.15)=45.7,出现在A、B、C偏上限之状况 D(Min.)=(20-0.3)+(15-0.25)+(10-0.2)=44.3,出现在A,B、C偏下限之状况 45±0.7适合拿来作设计吗? Worst Case Analysis缺陷: ?设计Gap往往要留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同时也可能造成组装困难; ?公差分配时,使组成环公差减小,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提高,制造成本增加。 以上例Part A +Part B+ Part C,假设A、B、C三个部材,相对于公差规格都有3σ的制程能力水平,则每个部材的不良机率为1- 0.9973=0.0027;在组装完毕后所有零件都有缺陷的机率为:0.0027^3=0.000000019683。这表明几个或者多个零件在装配时,同一部件的各组成环,恰好都是接近极限尺寸的情况非常罕见。 三.统计公差分析法 ?由制造观点来看,零件尺寸之误差来自于制程之变异,此变异往往呈现统计分布的型态,因此设计的公差规格常被视为统计型态。?统计公差方法的思想是考虑零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尺寸误差的实际分布,运用概率统计理论进行公差分析和计算,不要求装配过程中100 %的成功率(零件的100 %互换) ,要求在保证一定装配成功率的前提下,适当放大组成环的公差,降低零件(组成环) 加工精度,从而减小制造和生产成本。 ?在多群数据的线性叠加运算中,可以进行叠加的是『变异』值。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第1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1.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含义 宏观经济统计:也叫国民经济统计,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体现的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的实践活动。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资料认识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过程,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所进行的实证经济统计分析。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经济学的关系 P9-10(了解)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例: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并指导斯通和米德创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选题和具体研究,往往要直接参考经济学理论。 2、反过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不断深入,可以推动宏观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完善。(1)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统计是宏观经济学的实证基础,它提供了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数量特征的系统方法和系统数据;(2)依据宏观经济分析的各种目的,建立统计模型或计量经济模型,从事科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以及政策的具体量化研究,可以验证宏观经济学中的各种理论假说和数理经济假说。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P11(了解) 宏观经济统计学是一门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统计方法论科学,也称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基础。 4.常用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P12-17(了解) 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1. 静态分析法:也叫静态均衡分析法,是指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基本经济条件稳定不变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2. 比较静态分析法: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转变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3. 动态分析法:是指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看做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4. 比较动态分析法:如果说动态经济分析是就一个经济过程所进行的分析,那么比较动态经济分析就是对两个经济过程的比较分析,而且这种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变量之间的时滞关系,另一是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即参数的变动。 5. 均衡分析法: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动的状态。所谓均衡分析法,是指分析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方法。它又分为一般均衡分析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分析方法。 6. 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它着重分析自变量变动与因变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对于离散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 对于连续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理论研究。

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 一、緒論 統計品管 .以統計方法為基礎的品管技術稱為「統計品管」(,簡稱)。 統計分析在公共工程品管上之應用 .公共工程包括設計、進料、施工、驗收及使用五大步驟,因此公共工程之全面品管(,)和製造業一樣包括五大管制,每一階段之品質管制均可使用適當的統計方法,簡述如下: ()設計管制:訂定品質目標、設定材料與施工公差、工程可靠度分析等。 ()進料管制:隨機抽樣、管制圖製作等。 ()製程管制:訂定製程目標、隨機抽樣、檢驗結果分析、管制圖製作等。 ()驗收管制:設計抽驗計畫、抽樣檢驗等。 ()維護管制:相關因素迴歸分析、預測維護時機、工程可靠度分析等。 各品質管制階段之特性不同,所採用之統計方法亦有差異,本章著重於施工階段之品管,以介紹進料管制與製程管制兩項作業所常用到之統計方法為主。 二、隨機抽樣 隨機抽樣概述 .工程實務上,因為檢驗具破壞性或經濟上等之限制,很少能作檢驗(簡稱:全檢),而普遍採用抽樣檢驗(簡稱:抽檢)。抽樣分立意抽樣()與隨機抽樣()兩類。 ()立意抽樣:由抽樣者在母體()中主觀選定代表性樣本(),抽樣快速,但難免會因抽樣者之主觀或抽樣習慣而來之偏差,在統計品管上通常 不用立意抽樣。 ()隨機抽樣:以隨機方式由母體客觀選定樣本的方法,一般所用之「抽籤決定」即為一種隨機抽樣,統計學所指之抽樣蓋指隨機抽樣。現代 工程施工規範常規定以隨機抽樣選定樣本。但某些特殊情況可能不用 隨機抽樣,例如混凝土構造物之鑽心試驗,通常由有經驗之工程師選 定具代表性且安全之位置鑽取試樣。 隨機抽樣具以下特性: (1)母體中的每一個樣本單位被抽中機率相同。

(2)可由樣本大小( )控制抽樣誤差;抽愈多誤差愈小。 (3)樣本統計量可以不偏估計母體參數。 註:不偏估計( )指估計值比真值偏高與偏低之機會相等。 (4)抽驗過程客觀公平,檢驗結果較具說服力。 隨機數 .隨機數( )又稱「亂數」 .常用由、、…至共計一千個數所組成之三位隨機數。 .1 自製隨機數 .依序每三數組成一隨機數,並以小數表示: 註:萬一產生重號,捨棄後者再行抽取補足。 .2 查隨機數表 .使用時,先以適當隨機方法選定一起點,然後依序取出所需個數之隨機數(通常由左往右取)。 .3 以計算機產生隨機數 .()鍵啟動隨機數功能. 2.3.1 簡單隨機抽樣 .簡單隨機抽樣為最基本方法,但抽樣量大時作業不便,有時抽樣位置會局部集中,宜盡量避免採用。 2.3.2 分層抽樣 .分層抽樣法計算較麻煩,但可確保樣本分散到母體的各層,容易被接受,在抽樣量不多時最宜採用。 2.3.3 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法最適於抽樣量很大之情況。但若母體成週期性變化,且變化週期恰為抽樣間距的倍數時,會發生嚴重偏差,不可採用。 三、數據整理 數據一覽表 .數據整理之第一步為將數據按品管需要適當分類將重要項目依時間順序登記製成

最新春季学期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2014年春季学期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一、复习的总体要求 考试的范围主要是本提纲中列出的达到掌握和理解层次的内容,以及极少数“了解”层次的内容。 “了解”指的是能大致说出概念的含义和模型的内容。“掌握和理解”指的是熟悉相关理论和模型的核心观点和原理以及政策含义,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计算核心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用图形推导相关理论。 大部分考题只涉及一个“掌握和理解”层面的知识点,约有两道考题会综合2-3个“掌握和理解”层面的知识点,极少数小题涉及“了解”层面的知识点(分值<10分)。 因此,复习的总体最低要求是熟悉提纲中列举出来的重点知识点,能大致说明其具体内容及原理,能大致明了其运用。 二、复习资料 教材: 1、《中级宏观经济学》,张延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视频教学课件:张延,《宏观经济学》视频教学课件,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作业题(重要复习资料):作业内容务必掌握,考试出题形式与作业相似,但是仅仅看作业题对于这门考试显然是不够的。作业题答案将由继续教育学院通过作业系统于5月26日向大家公布。 面授课PPT:是课程内容(张延老师视频教学课件)的缩略版(见课程论坛,共5次) 期末复习提纲(重要复习资料,见课程论坛) 语音答疑资料(见课程论坛,共2次) 关于教材和视频教学课件的关系: 张延老师编写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与视频教学课件知识点顺序基本一致,章节编号和内容均是同步的。同学们可以上继续教育学院的视频点播系统在线学习。 三、考试题型分布: 1、不定项选择题 2、简答题

3、计算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四、复习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学科,尤其注重对关键概念和模型的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期末复习主要从教材、视频教学课件和作业题入手。另外由于宏观经济学包含知识点繁多,我们的作业题不可能完全包括所有的考试题,但计算题类型基本一致,希望同学们好好练习作业中的计算题,同时,从第二次面授课课件开始,每次面授课课件中也会有计算题的练习题,同学们可以下载来看,并且能够做到合上书本独立完成计算题。 在全面对教材知识和作业进行复习之后,同学们可以对照复习提纲中列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根据每个知识点后标明的掌握层次进行自我检测。在复习中,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该理解的概念一定理解清楚;重点的理论要熟悉其主要的理论内容;计算类型的知识点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做一定训练。 五、关于考核方式和成绩分布 六、复习要点 复习提示:宏观经济学的复习主要围绕两个重要的模型展开,即收入-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重点掌握两个模型及其背后的政策含义,特别关注如何设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来解决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等问题,以及背后的传导机制。运用数学方法来计算几个核心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用图形来分析一些重点曲线也是考试的重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pdf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概述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最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从统计学知识体系和经济学知识体系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在两个知识体系相互融合,且遵循宏观经济理论的情况下,分析经济发展规律,最终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进一步验证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经济学的核心,不断发展。这也侧面说明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剂量经济学。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是不应该把计量经济学视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因为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计划管理是直接统计经济的工具,通过一系列的计划管理来促进我国经济操作系统的稳步发展,而事实证明计划经济发展良好。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当纳入到计量经济学内,有侧重性的展开。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为了推动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立足于现实层面,对近些年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实际情况予以了解,确定其存在一些基本问题。具体表现为:(一)统计分析方法比较落后。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这对于推动我国良好发展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前提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到位、可行。而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深入研究,确定因为统计分析方法的不适用性,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带来较大的影响,致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造成统计分析方法滞后,一方面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观念意识陈旧,在工作之中未能推陈出新,习惯应用传统方式方法来处理工作内容,进而导致统计分析结果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是利用传统的方式方法来收集、整理、分析及统计各项数据信息,致使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信息未能提取出来,相应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大打折扣。(二)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市场机制是维系和鼓励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顺利展开的关键推力,所以出于保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能够在国民经济发展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但对近些年我国市场机制实施的实际情况予以分析,确定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机制逐渐表现出疲软的现象,相应的其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大大降低。那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市场机制疲软呢?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贴息政策的实施,扩大了投资的范围,给市场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外部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减弱,致使市场出现通货紧缺的现象,相应的市场上供货需求矛盾不断加深,这也使得市场机制疲软。(三)缺乏对大数据时代基本特征的合理认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使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此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优化调整统计分析模式,以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时俱进,能够为国民经济良好发展保驾护航。但立足于现实层面,对大数据时代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了解,确定诸多不切合实际的分析结果并不能有效的调控国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主要是现阶段所展开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特点不符,相应的其难以准确的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国民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四)没有适时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态势。当前国内较为看重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包括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软件应用等技术的应用,都为大数据的进步提供了优良的前进空间和条件。此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同样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态势,指出国民经济发展违背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而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推动国民经济良好发展。但事实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灵活且有效的运用先进技术来分析数据,向相应的统计分析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高,难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合理化意见。 三、强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有效措施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现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佳,如若不能积极且有效的改善现状,那么国民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影响。基于此,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并总结自身工作经验,提出的建议是:(一)加强对相关统计分析理念的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必须要以有效规范的发展理念来—22—撑,主要包含生动性、进步性、多元化、详细性的理念。基于此,在时代不断发展情况下适时适当的调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念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做到这一点,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面临的新局面和新形势,进而优化调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念。此种情况下,为了能够科学化、合理化的展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念,也就是积极组织学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及理念指导,使之能够在统计分析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市场经济,结合相关课题来全面分析国民经济,为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提供有利支持。(二)建立规范合理的指标系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体系越来越不适用,如果不能及时且有效的做出改革之举,那么国民经济难以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了改变此种局面,在强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之际,应当建立规范的合理的指标系统,也就是详细且全面的分析国民经济体系,明确国民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综合分析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等等相关方面,总结国民经济发展规律及宏观经济调控标准,从而合理构建指标体系,以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之中真正发挥作用。(三)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态势。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大数据时代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表现出诸多不适用性,如若不能切实有效的改变现状,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为了避免此种情况持续发生,还要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创新统计分析模式,以便真正创新宏观经济统计

宏观经济学概论

宏观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第一,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第二,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 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宏观经济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概述 一、基本分析的概念 分析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据此预测证券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判断证券内在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基本分析的内容 基本分析注重于证券价值的发现,力图用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动.

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 中短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对我国这样的新兴股票市场,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即由一定时期股票的总量和资金总量的对比力量决定。 (一)证券市场的供给方—股票的数量 证券市场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由已上市的老股票和新上市的新股票构成。 股票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 (二)证券市场的需求方 ——证券市场投资者(资金数量) 1.使得证券的发行有了保证,直接融资渠道得以建立。 2.证券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保证了证券市场资金和证券转换的连续性。 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自然人,指从事证券买卖的居民。 机构投资者:一切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法人机构。 股票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1. 股权分置改革 2.《证券法》和《公司法》的重新修订 3. 融资融券业务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1.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在转型经济体中,宏观经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1.总量分析法 分析对象: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 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的变动规律的分析等,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 2.结构分析法 分析对象: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 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分析、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 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 (一)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C+I+G+(X-M)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2.工业增加值 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 分析意义——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 3.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失业率的上升或是下降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于潜在GDP的变动为背景的.失业率高,意味着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4.通货膨胀 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的上涨 .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一、引言 公差设计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 ,又称正计算) ,即已知组成环的尺寸与公差,确定装配后需要保证的封闭环公差;另一类就是公差分配(Tolerance Allocation ,又称反计算) ,即已知装配尺寸与公差,求解组成环的经济合理公差。 公差分析的方法有极值法与统计公差方法两类,根据分布特性进行封闭环与组成环公差的分析方法称为统计公差法、本文主要探讨统计公差法在单轴向(One Dimension)尺寸堆叠中的应用。 二、Worst Case Analysis 极值法(Worst Case ,WC),也叫最差分析法,即合成后的公差范围会包括到每个零件的最极端尺寸,无论每个零件的尺寸在其公差范围内如何变化,都会100% 落入合成后的公差范围内。 <例>Vector loop:E=A+B+C,根据worst case analysis可得 D(Max、)=(20+0、3)+(15+0、25)+(10+0、15)=45、7,出现在A、B、C偏上限之状况 D(Min、)=(20-0、3)+(15-0、25)+(10-0、2)=44、3,出现在A,B、C偏下限之状况 45±0、7适合拿来作设计不? Worst Case Analysis缺陷: ?设计Gap往往要留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同时也可能造成组装困难; ?公差分配时,使组成环公差减小,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提高,制造成本增加。 以上例Part A +Part B+ Part C,假设A、B、C三个部材,相对于公差规格都有3σ的制程能力水平,则每个部材的不良机率为1-0、9973=0、0027;在组装完毕后所有零件都有缺陷的机率为:0、0027^3=0、3。这表明几个或者多个零件在装配时,同一部件的各组成环,恰好都就是接近极限尺寸的情况非常罕见。 三、统计公差分析法 ?由制造观点来瞧,零件尺寸之误差来自于制程之变异,此变异往往呈现统计分布的型态,因此设计的公差规格常被视为统计型态。?统计公差方法的思想就是考虑零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尺寸误差的实际分布,运用概率统计理论进行公差分析与计算,不要求装配过程中100 %的成功率(零件的100 %互换) ,要求在保证一定装配成功率的前提下,适当放大组成环的公差,降低零件(组成环) 加工精度,从而减小制造与生产成本。 ?在多群数据的线性叠加运算中,可以进行叠加的就是『变异』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