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2.63 KB
- 文档页数:3
民事诉讼法法条中关于起诉的规定是什么民事诉讼法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基本法律。
在民事诉讼法的各个条款中,有关起诉的规定是指导当事人进行民事纠纷诉讼的基本规则。
下面将根据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起诉的相关法条,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
一、起诉的主体和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这表明任何合法主体都有权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民事纠纷提起诉讼。
而根据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直接状告,也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法律工作者代为状告。
这意味着起诉可以由当事人本人或代理人代为进行。
二、起诉状和起诉状的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起诉应当提交起诉状。
起诉状是诉讼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书面表达。
根据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起诉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所;2.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住所;3.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委托他人起诉的,代理人的姓名、职业、住所;4. 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5. 证据种类、证据名称和证据来源;6. 处理方式和正确的期限;7. 自愿选择的诉讼地或者法定规定的管辖与专属管辖。
三、起诉状的送达和补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起诉状应当直接送达被告。
被告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到起诉状的,根据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法院可以通知原告补正起诉状,但原告延长期限后又未及时补正的,法院不予受理。
四、起诉费用和案件受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条的规定,原告在起诉时应当支付案件的受理费。
法院对贫困原告免收或者减收受理费。
根据第一百九十一条的规定,法院于受理后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后,立即发出传票通知被告。
五、被告的答辩和提起反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被告在收到传票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
试析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的区别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文件、一般性规范性文件及对其不作为的行为提起的解决行政争议的诉讼。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是行政诉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容易混淆的问题。
本文将试析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的区别。
一、行政诉讼起诉期限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是指行政争议当事人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处理行政行为的期限。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为60日。
行政行为发布之日起,当事人必须在60日之内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或直接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期限是强制性期限,不得延长,逾期不予受理。
起诉期限是保证行政诉讼迅速解决争议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保障。
二、行政诉讼诉讼时效行政诉讼诉讼时效是指行政争议当事人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处理行政行为的追诉期限。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时效为二年,而行政诉讼时效为六个月。
诉讼时效是诉讼权利的重要保护措施,它可以避免因争议时间过长而导致的证据丢失、记忆模糊等影响争议解决的情况。
表面上看,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似乎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很大的。
三、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的区别1、起诉对象不同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是指起诉行政机关,即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处理行政行为的期限。
起诉期限已经确定了起诉的对象,是针对行政机关而言的,是对行政行为的限制。
而行政诉讼诉讼时效是指要求重新处理行政行为的追诉期限,针对的是当事人而言的,是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限制。
2、性质不同起诉期限是行政诉讼机制中对当事人要求重新处理行政行为提出起诉申请的限制,它的本质是程序性规则。
而诉讼时效则是对争议解决的时间范围限制,是时间性规则。
两者的性质不同,体现了它们在行政诉讼机制中的不同作用。
3、适用范围不同起诉期限适用于行政行为的诉讼,而诉讼时效除了适用于行政行为诉讼外,还适用于行政合同的争议解决。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依法与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签订的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合同,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招投标合同、供水合同、供电合同等。
作者: 张弘[1]
作者机构: [1]辽宁大学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法学
页码: 34-43页
主题词: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起诉期限;诉讼时效;《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具体行政行为
摘要: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由于《行政诉讼法》对起诉期限的规定比较简单,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两次进行了司法解释。
针对理论问题,本文就起诉期限规定的立法目的、起诉期限与诉权的关系、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区别与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实践问题,本文对些许实践中易混淆、难判定的问题如复议期限与起诉期限冲突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同时为完善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提出了若干建议。
诉讼时效和期限第一节概说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一)时效的概念时效,指当事人对财产的占有或不行使权利的行为,经过一定的时间,发生当事人取得权利或权利效力减损法律效果的制度。
(二)时效的性质时效是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适用时效制度,当事人取得权利或权利效力减损的法律效果,是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结果,因此时效制度属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
由于取得权利或权利效力减损非基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所以时效制度属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
时效制度的设立,属于强行性规定,当事人不得约定不受时效限制或变更法定的时效期间。
(三)时效的种类根据引起时效发生的事实状态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法律效果的不同,将时效区分为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即消灭时效)。
前者的事实状态为占有他人财产,法律效果为占有人取得财产所有权;后者的事实状态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法律效果为权利效力减损。
法国、奥地利、日本等国民法建立统一的时效制度,将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一并规定。
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将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分立,将取得时效规定于物权篇,将消灭时效规定于总则篇。
我国现行民事立法无取得时效制度之设,《民法通则》只规定了诉讼时效。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一)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在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是指对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人,使其丧失诉权的法律制度。
(二)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我国现行法上,与诉讼时效类似的法律制度为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期间届满后,权利归于消灭。
在使某种权利消灭这一点上,除斥期间与消灭时效一致,但两者存在如下区别:1.诉讼时效的期间是可变期间,可以中止、中断、延长;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能中止、中断或延长。
2.诉讼时效并不使没有得到及时行使的权利本身消灭,而只是消灭附着于其上的诉权;除斥期间使权利本身消灭。
3.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能行使请求权之时起算;除斥期间自权利成立之时起算。
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有什么区别提起诉讼是解决纠纷的重要⽅式,⽽我国的诉讼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刑事诉讼、⾏政诉讼和民事诉讼,⽽诉讼是有时效和期限规定的,那么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有怎样的区别?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有什么区别起诉期限是⾏政诉讼中的名词,诉讼时效是民事诉讼中的名词。
两种时间间隔的规定虽然都有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惩罚“权利的睡眠者”的作⽤,但⼆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1.⼆者性质不同。
起诉期限是诉之合法的要件,即起诉能够被法院予以受理的法定条件,规定在⾏政诉讼法中,系诉讼程序法律制度;诉讼实效是诉之有理由的要件,即原告的诉讼请求能够成⽴的前提。
诉讼时效属于民事实体法律制度,规定在民法通则中。
2.⼆者⽴法⽬的不同。
⾏政诉讼法中之所以设⽴起诉期限,在于督促相对⼈尽快⾏使权利,提⾼⾏政机关执法效率,维护⾏政管理秩序的稳定。
如果允许相对⼈任何时候都可以对⾏政⾏为申请救济,势必使⾏政⾏为⼀直处于被质疑和否定的状态,既影响了⾏政效率,⼜将给⾏政管理秩序带来混乱。
民事实体法中规定诉讼时效,其⽬的在于经过法定期间使原权利⼈丧失权利,使长期存在的事实状态合法化,有利于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的稳定。
3.⼆者的起算时间不同。
⾏政诉讼的起诉期限从相对⼈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政⾏为之⽇起计算,其采取的是客观⾏为的标准,强调“⾏为”;⽽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从当事⼈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起,以当事⼈主观感知权利被侵害为标准,强调“权利”。
4.⼆者的期间有⽆变化不同。
起诉期限是⼀个固定期间,不存在中⽌、中断的情形。
除⾮有正当事由,并由⼈民法院决定,才可以对被耽误的法定期限予以延长。
⽽诉讼时效属于可变期间,只要具有法定事由,便可将其中⽌、中断和延长。
5.⼈民法院对⼆者超过法定期间的处理⽅式不同。
⼈民法院可以依职权审查起诉期限。
相对⼈超过起诉期限起诉的,⼈民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受理后发现超过起诉期限的,裁定驳回起诉,即相对⼈丧失了起诉权。
李小平、朝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劳动、社会保障)二审行政裁定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受理【审理法院】辽宁省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辽宁省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1.03.16【案件字号】(2021)辽13行终26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胡文涛王敏一郭继飞【审理法官】胡文涛王敏一郭继飞【文书类型】裁定书【当事人】李小平;朝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当事人】李小平朝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当事人-个人】李小平【当事人-公司】朝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代理律师/律所】杨旺山辽宁司平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杨旺山辽宁司平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杨旺山【代理律所】辽宁司平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原告】李小平【被告】朝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本院观点】一、上诉人李小平的起诉是否超过法定的起诉期限。
【权责关键词】行政确认废止证据改判发回重审【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一致。
另查明,上诉人李小平于2019年5月29日领取退休证,记载参加工作时间为1979年11月。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一、上诉人李小平的起诉是否超过法定的起诉期限。
行政诉讼法解释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本案,被上诉人于2019年2月21日作出《职工参加工作时间及连续工龄核定表》确定上诉人李小平参加工作时间为1979年11月,未告知诉权及起诉期限。
2019年5月29日,上诉人领取退休证,记载参加工作时间为1979年11月。
上诉人于2020年9月1日向法院起诉已经超过一年的起诉期限,其起诉应予驳回。
上诉人李小平称,行政诉讼时效的起算一般是从行政相对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所谓“知道”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以书面形式告知相对人行为内容,如以口头形式告知的,必须制作笔录。
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宁娇吕研
在诉讼过程中,许多当事人甚至律师将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与行政诉讼中的起诉期限相混淆,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两种概念,甚至将行政诉讼中的起诉期限等同于诉讼时效,并称之为“行政诉讼时效”。
其实二者虽然理论基础有共通之处,但确是两种独立的法律制度,相比较之下有明显区别。
起诉期限,是诉之合法的要件,关系到起诉是否能被法院受理的法定条件,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中。
具体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起诉可以由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法定期限。
诉讼时效,是民事实体法的法律制度,而不是诉讼法概念。
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力的法律事实持续满一定期限后该权利人丧失胜诉权的法律效果。
首先,二者的立法目的不同。
二者虽都是为了能够督促当事人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起诉期限关乎到行政法律秩序的稳定,因行政机关管理公共事务要遵循及时高效的原则,若行政行为一直处于被质疑和否定的状态,定会影响到行政效率,使行政管理秩序陷入混乱。
而诉讼时效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力,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进而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的交易秩序。
其次,二者的起算时间不同。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
条的规定,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起算日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
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权利人指导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即从权利人能行使请求权之日开始计算。
再次,是否可变不同。
起诉期限是一个固定期间,一般不存在中止、中断的情形。
现行只有两种例外情形:一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自身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可以直接予以扣除;二是确有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应由法院查明后可以延长。
而诉讼时效属于可变期间,只要有法定事由,便应依法中止、中断和延长,相对比较宽松。
最后,超过起诉期限与超过诉讼时效的结果不同。
起诉期限属于起诉的条件,人民法院应当依职权审查起诉期限。
行政相对人超过起诉期限起诉的,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受理后发现超过起诉期限的,应裁定驳回起诉,此时行政相对人丧失了起诉权。
而超过诉讼时效当事人并不丧失起诉权,人民法院仍应受理案件,且根据诉讼时效制度的私法属性,在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上应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如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经审理查明无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情形,原告超过诉讼时效起诉的,应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起诉期间与诉讼时效有诸多不同之处,不能仅从字面意思上简单认为凡是诉讼都存在时效问题,而应严格区分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并分别适用,避免造成二者在适用范围上的混
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