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城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56.93 KB
- 文档页数:2
通过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国大学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贵阳花溪大学城为例|专题研究|通过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国大学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贵阳花溪大学城为例文/刘晗茵摘要:随着我国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步伐,全国各地也努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由此大学城应需而生。
通过近些年各地大学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城建设发展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本文将以贵阳花溪大学城为例,通过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来探析大学城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大学城矛盾分析法发展大学是一座城市高等教育的标志,但是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建校时间都比较早,学校校区的大小和硬件设施都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求,为了解决高校早中心城区布局过紧的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各个地区的高校纷纷整合资源扩建校区或者建设新校区,大学城也就渐渐成型。
随着2000年中国第一座大学城廊坊市东方大学城的交付使用,我国各地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已经将近一百多座。
一、大学城建设发展的优点(一)大学城的建设解决了高校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大学城都是有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用地面积充足,以贵阳花溪大学城为例,大学城内各个高校的面积基本均在1000亩以上。
有宽阔的校区作为支撑,学校的教学楼、寝室楼等建筑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教学所需设备,这也解决了老校区因为校舍陈旧无法进行设备更新的问题。
(二)大学城的建设带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学城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学校招生的需要,大学城将会聚集大量的学生,这将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1]。
花溪大学城目前已以容纳师生将近二十万,且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员。
学生的到来为贵阳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贵州交通业的发展。
(三)大学城的建设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和创新发展大学城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教育空间,学校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更多的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4中国高校科技2011・12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水平大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改善,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也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与困境。
这些问题和困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乃至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1.1办学定位不明确,盲目攀比和趋同办学定位是一所大学发展方向的根本判断,是一所大学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也是一所大学顶层设计的核心和基础。
一般而言,其主要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规模定位、学科定位、特色定位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分层、分类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一背景之下,高等学校是否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合理的办学定位,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综观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可以发现不少高校在办学目标定位的选择上存在一些误区。
这主要体现为:办学目标定位空泛、不明确,既没有深入研究国家及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趋势和要求,也缺乏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同时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平大学的目标定位,“然而,究竟如何体现各自的区域特色,进而解决特色学科选择与培育、当地人才培养、稳定优化师资队伍、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问题,似乎还没有找到准确的定位”。
在办学类型和层次上,存在盲目的攀比现象,不根据当地社会需要及自身条件,一味地追求“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导致办学模式趋同,形成千校一面的状况,缺乏个性与特色。
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发展上,盲目“贪”大、“求”全,从而造成师资紧缺、校舍紧张、设备不足、图书资料缺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高校校园基本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开始建造新校区,基本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成为了重点。
笔者根据在高校多年基建工程管理工作实践,分析了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在一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基本建设;管理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的加快,高校现有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已远远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高校开始建设新校区,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投入的大量资金。
在新形势下,如何高效率的对新建工程进行管理,如何把正确的管理办法很好的使用在基建工程中,已经成为摆在每个高校基建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因此作者结合多年基建工程管理实践,分析了当前高校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对策。
1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分析近几年来,高校基建规模在逐步扩大,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使得高校基建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不少问题主要源自高校对基建工作认识上的偏差、管理上的不规范等。
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1.1 对基建计划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国家为加强对基本建设的宏观控制,对各单位基建年度计划都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经批准的年度计划要严格执行,如因特殊情况变更计划的,应重新申报审批。
有的高校对基建年度计划不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有的因资金不到位、建设场地无法及时清场或前期工作无法按时完成等原因;也有的因项目需提前完成、提高了工程标准等原因造成超计划投资等等诸多现象。
1.2 法规意识淡薄我国目前基本建设方面的法规比较健全,从项目立项、设计及其变更、概算、预算、开工前各种许可证的办理、招投标、开工条件,到施工、监理、签证变更、工程结算、结算审计、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入账、基建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等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高校基建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这些法规都是熟知的,但由于某些管理人员法规意识淡薄,遇到一些客观原因而违反法规。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分析及其完善作者:司林波刘天伟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02期摘要:我国大学城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大学城的建设因基础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基于对大学城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比较分析可知,大学城在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建设盲目性、投资主体较窄、监控不到位、规划不合理、定位不清晰等,对此应加强大学城建设的规划,回归本真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
关键词:大学城;建设模式;资源共享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115-04大学城是一种高等教育现象,是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1],被称作“大学城(CollegeTown)”。
概括地说大学城就是“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
本文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类型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背景及现状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高校的扩招使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教育资源紧张的现象。
传统的大学布局规模较小、校园分散、设施配备落后,高等教育发展“小而全”体制造成的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逐渐明显。
适应高校扩展和资源集约需求的大学城建设应运而生。
廊坊东方大学城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在2000年8月正式“开城”,首批7所大学的近万名学生入驻。
自此,我国的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仅仅两年的时间,全国各地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到了50多座。
我国大学城分布较密集,主要分布在文化底蕴深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东北工业发达地区等。
建设规模大、占地面积大、投资大是大学城建设的特点,比如广州大学城占地4 000多公顷,投资多达300亿元[1]。
大学城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
银川市大学城发展规划问题的研究及改进措施的探讨Study on Yinchuan City University City DevelopmentPlanning Problem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指导老师:张居平摘要:《教育大词典》将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为高等教育提供生存发展的适时的充足的物资与精神资源。
大学城总体特点是:第一,建设模式多样化(有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多元发展型等);第二,大学城空间布局集化,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带;第三,大学城建设规模大化,占地庞大,耗资惊人。
大学城这一新生物的迅猛发展有于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提高办学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发展现实中大学城建设扩大了区域的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然而现如今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思考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必要条件以及对国内外优秀大学城建设案例的思考和借鉴,对银川大学城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希望实现银川大学城对银川乃至宁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Abstract: "educatio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 dictionary of University City: around the University established in the commun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5-10 million, can provid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nvenient accommodation for students. The traffic conditio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ly provide enoug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City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re: first,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pattern (a government dominated society. Lead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Etc); second, university city space layout set,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such a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ird, University City construction scale big, sprawling, too cost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ity this new creature there is in favor of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higher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development".University City Community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has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The lif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cialization.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expands the area of consumer market,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development. But now the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nd thinking of cas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university city and the model, propose a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University City of Yinchuan, hope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Yinchuan University City of Yinchuan and Ningxia. Keywords: University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 sharing目录第一章:大学城的概述1.1大学城的概念1.2大学城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1.3大学城建设的必要性1.4大学城的特性第二章:银川大学城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银川大学城的规划定位1.2银川大学城的规划政策及定位1.3银川大学城现状1.4银川大学城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国内外大学城发展建设优秀案例综合分析1.1日本筑波大学城1.2斯坦福大学城1.3广州大学城1.4国内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实现银川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建议1.1大学城的发展趋势1.2宁夏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及其政策支持1.3实现银川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措施第一章、大学城的概述1.1大学城的概念"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
普谊立论2.0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中国大学城项目的比比皆是,关于大学城项目讨论也日益增多。
大学城的理念最早来自于西方,大学在长期的合作交流中自发自由形成类似城市的区域,彼此之间潜移默化地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看到西方的经验,中国地方政府争相仿效,大学城建设如火如荼。
判断大学城项目的利弊。
(标准我不会想)我方认为,中国大学城项目弊大于利,下面,我方将从大学城建设目的,以及大学城造成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国大学城项目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达到其目的,有利之处没有充分显现。
政府进行大学城的建设规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利用大学城大学间距离之便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各大学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然而,各高校资源共享的需要还不够迫切;各高校利益冲突导致资源共享的动力不足;加上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单靠政府强制要求大学资源进行共享,不顾学校的本身意愿和自身发展需求,所达到的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实际上,现在的中国大学城除了医院地铁等少数公共设施达到了共享,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核心资源共享的路还很长。
再则,大学城项目造成了对高等教育的不良影响。
由于大学城远离市区,等于是把大学生“圈养”起来,使他们与社会发展脱节。
另一方面,造成老师“走教”现象,使身处市区的老师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均大大提高,也造成了老师上课来去匆匆,集体只教书、不育人的尴尬结果。
另外,由于大学城项目是政府的行政规划,没有了像西方大学成那样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本来各具特色的大学被分配到只具有地理方位概念的区域当中,各个区域的建筑乏味雷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变得索然无味。
最后,大学城项目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大学城项目往往不顾大学实际需要,盲目扩大规模,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土地资源利用并不合理。
由于大学城的建设规模大,不少大学城都负债累累,为了还债,开发商不仅建设了教学楼,也建起了别墅、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甚至夜总会,这些娱乐设施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宇翔侯曼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5期一、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动因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已明显教育资源匮乏,无论是教师办公、生活住宅,还是学生教师、图书馆以及宿舍都已经特别拥挤,不但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及教师的要求,更无法达到教育部对本科教育评估时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下限标准。
所以合理扩大办学用地对学校发展意义十分深远,这也是新校区建设的动因之一。
新校区建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力量的推动。
西安未央区地方政府规划把西安多所大学的新校区集中在一块,建设成北郊大学城或者北郊高校园区。
这样做既可实现各高校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又能在大规模的大学城建设中给未央政府带来很多外部效益,例如:拉动了草滩镇的内需、给当地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带动草滩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大学城周边农村的土地商业价值等。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边设计边施工,论证不够由于新校区建设时间紧,因此,设计方案跟不上施工需要,有的设计与实际严重脱离,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有严重问题需要再重新改动,导致很多不按规范程序操作带来的工程质量不保证等恶果。
其次,很多我校新校区选址离咸阳老校区太远,给教职工来回往返造成了诸多不便。
本来据专家考证显示,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半小时车程才是科学合理的。
可事实上学校两校区之间的距离却有近一个小时,偶尔塞车,耗时更长。
另外,新校区的选址往往在城市郊区,城市基础设施很不到位,天然气、超市、学校等都不配套,结果为了解决教职员工工作学习需要就得自己要进行配套的工程建设,不但加大了校园建设复杂程度,同时也使得建筑工程造价提高,最终得不偿失。
(二)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学生、教师需要紧急入住的情况下,建设施工一味强调进度、速度而忽视了质量,使得新校区的建筑质量极为粗糙,甚至使用才一两年就存在大量诸如房间漏水、裂缝及面砖脱落等问题,在师生员工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Vo l.32No .1J an.2011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为满足高校的扩招与合并后对校区扩张的需求,全国各地的大学城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我国目前所说的“大学城”,是指在社会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高校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从办学主体分离出来,由社会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是大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条件下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开发基地[1]。
大学城的兴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对高校治安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城建设中存在的治安问题(一)大学城治安任务艰巨,防范力量薄弱从资源经济节约的角度考虑,大学城的选址一般都在地价比较低廉、远离市区中心的地段或郊区。
目前在大学城建设中教工宿舍建设往往滞后,使得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入住校园。
到了晚上和节假日只有保安人员、少数辅导员和值班人员留守校园。
随着大学城的兴建,高校校园呈现出地大、人多、事杂、信息量大等特点,日益复杂的校园及周边环境也对高校治安提出了新的挑战,治安任务十分艰巨。
各个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的同时并没有加强校园保安力量,尤其在大学城建设中高校普遍存在保卫机制的建立、人员编制的落实滞后现象。
一些高校安全保卫措施还不够到位,保安或安保人员配备率低,保卫人员素质不高,视频监控安装率低,防范力量十分薄弱。
同时,我国法律上并没有赋予高校保卫部门有相应的执法权力,从而也降低了保卫人员工作的权威性。
(二)学校生源多而复杂,设施欠完备,治安管理压力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学校的生源结构也日趋复杂。
大学城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内统招生、委培生、自费生等,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知识结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性格爱好。
对校区的建议
校区的建设一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支撑。
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校园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出一份力。
以下是我对校区建设的一些建议:
1.更加注重绿化
在校区内增加更多的绿地和花园,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以通过在教学楼前或办公室外种植一些树木和鲜花,增加室外的美感,同时也有助于减缓空气污染。
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参与到绿化活动中来,一起为校园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2.加强科技应用
在学校内推行智能化系统,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强教学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可以建立智能化设施和信息化平台,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让校园更具有现代化风格。
3.增加公共设施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应该更加注重学校公共设施的建设。
可以增加新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健身房、游泳馆等公共设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学生的乐趣。
4.推广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比赛等,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
5.加强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是学生和老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学校应加强对校区的巡逻和安保力度,让校园更加安全。
可以安装摄像头和报警器,增加学校安全的监管能力。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校区建设的重点是增加绿化,加强科技应用,增加公共设施,推广校园文化,加强校园安全。
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才能让学校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