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外照射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03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 引言
外照射防护是指在X射线、γ射线和高能粒子等外照射辐射源的
作用下,为了保护人体健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护辐射,减少辐射
损伤的过程。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隔离、屏蔽、距离和时间的四
个方面,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2. 隔离防护
在辐射源附近设置隔离区,目的是将辐射源的辐射减少到人体可
接受的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混凝土、铅、钨等高密度材料来
制造结构,限制辐射源向周围的辐射,从而保护工作场所和居民区。
3. 屏蔽防护
在辐射源周围设置屏蔽材料,从而减少辐射的照射。
屏蔽材料的
种类根据不同的辐射类型决定。
例如,X射线和γ射线的屏蔽通常使
用铅、钨、混凝土等高密度材料;中子的防护则需要使用氢化物材料
等中子垫料。
4. 距离防护
离辐射源越远,受到的辐射就会越小。
因此,在进行辐射作业时,要根据辐射源类型和强度量进行合理的距离控制。
在距离辐射源3~5
倍的地方,可以将辐射强度降低到1/1000以下。
5. 时间防护
受辐射时间过长,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越大。
因此,在进行辐射作业时,要尽可能的缩短辐射时间,减少辐射量。
通常需要进行接触工作的人,要使用辐射计来实施剂量监控以防止受到过度辐射。
6. 结论
综上所述,外照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护辐射,减少辐射损伤的过程。
其中的基本原则是隔离、屏蔽、距离和时间的四个方面,我们应该严格遵循基本原则,加强辐射危害的认识和管理,降低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与外照射的辐射损伤,以保护人类健康。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范文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是核辐射防护的两种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主要是通过屏蔽和远离辐射源来减少人员暴露于辐射场中的剂量;而内照射防护则是通过控制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来降低内部辐射剂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一、外照射防护1.屏蔽防护屏蔽防护是外照射防护中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使用透射较小的物质来减少或阻挡辐射的穿透。
常见的屏蔽物有混凝土、铅、钢、水等。
屏蔽物的选择应根据辐射的种类、能量和强度来确定。
较高能量的辐射通常需要较厚的屏蔽物,例如对于γ射线防护,通常使用厚重的混凝土结构。
2.距离防护距离防护是指通过远离辐射源来减少辐射剂量。
辐射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在外照射防护中,通常建议尽量保持远离辐射源,并确保在辐射源附近的人员都戴上辐射防护器具,如铅背心、铅手套等。
3.时间防护时间防护是指减少人员暴露于辐射场的时间。
辐射剂量与暴露时间成正比,所以减少暴露时间可以降低辐射剂量。
在外照射防护中,人员应尽量缩短在辐射场中工作的时间,并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工作顺序,减少辐射暴露时间。
4.射线监测与控制射线监测与控制是外照射防护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不断监测辐射场的强度和辐射源的位置,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调整屏蔽物的位置和厚度,确保人员在辐射场中的剂量不超过安全限值。
同时,也需要定期检查辐射防护设备的运行状况,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二、内照射防护1.工作场所控制工作场所的控制是内照射防护的关键步骤。
通过严格管理放射性物质的进出和使用,可以有效减少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机会。
工作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和洁净度控制,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沉积。
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掌握正确使用和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方法。
2.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是内照射防护的重要手段。
在接触放射性物质的过程中,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器具,如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以避免直接接触和摄入放射性物质。
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外照射防护的背景和重要性2.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a.时间防护b.距离防护c.屏蔽防护3.总结正文(篇1)外照射防护的背景和重要性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外照射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外照射防护主要是针对电离辐射在外部环境对人体的照射进行防护,其目的是减少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从而降低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些方法通称“外防护三原则”。
a.时间防护:在辐射源剂量率不变的情况下,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因此,尽量减少在辐射源附近的工作时间,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方法。
b.距离防护:在辐射源剂量率不变的情况下,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尽可能增加人体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减小辐射剂量。
c.屏蔽防护:通过使用屏蔽材料,如铅板、混凝土等,对辐射源进行屏蔽,可以有效地减小辐射剂量。
总结外照射防护是保护人体免受电离辐射危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辐射剂量,保护人体健康。
目录(篇2)1.外照射防护的背景和重要性2.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3.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的具体操作方式4.外照射防护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5.外照射防护的效能和局限性6.结论: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对于保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重要作用正文(篇2)一、外照射防护的背景和重要性电离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
外照射防护就是为了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地保护了工作人员和环境。
二、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时间防护:通过减少工作人员暴露在辐射下的时间,来降低辐射剂量。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范本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保护人们工作和生活环境免受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以下提供一个范本,介绍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1. 建筑物和屏障:建筑物和屏障是最基本的外照射防护方法。
通过使用合适的材料如厚重的混凝土和铅,可以有效地减少辐射物质的透射。
建筑物和屏障的设计应考虑辐射防护,并确保其结构完整,以优化防护效果。
2. 放射性源的隔离与安全存放:放射性源应在专门的隔离区域内进行存放,以防止人员接触到辐射物质。
这些隔离区域应该符合相关的辐射安全标准,并且应设有适当的标识和警示牌。
此外,对于高放射性源,应采取额外的措施,如使用密封容器进行安全存储和运输。
3. 工作操作规范:在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制定详细的工作操作规范。
这些规范应包括正确的装备和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如防护服、手套、面具等。
同时,工作人员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危险性,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4. 监测与检测:监测和检测是保障外照射防护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辐射监测设备,如辐射计和剂量测量仪,可以及时检测和测量辐射水平。
同时,设立辐射监测点,定期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内照射防护】1. 饮食与饮水:内照射防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饮水来降低辐射物质的摄入。
建议优先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食材和饮用水源,并避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
此外,饮食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有助于减少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2.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内照射的风险。
经常洗手、洗澡和洁净的衣物能减少身上的污染,避免辐射物质进入体内。
另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也是重要的措施。
3. 物理防护:物理防护是一种有效的内照射防护方法。
通过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和口罩,可以减少身体接触到辐射物质的机会。
此外,使用辐射屏蔽器如铅或钨块等,可以在必要时提供额外的防护。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是两种不同的辐射防护方法,用于保护人体免受外部放射源和内部放射源的辐射。
外照射防护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合适的工作场所。
在一些辐射强度较高的工作场所,如核电厂、医院放射治疗室等,需要加强辐射防护设施和设备的建设,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其次,使用防护屏蔽材料。
对于外部放射源,如X射线、γ射线等,可以使用铅、钨等高密度材料制作屏蔽装置,减少辐射的穿透。
这些屏蔽装置可以用于医疗设备、实验室等场所,有效降低辐射暴露风险。
再次,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对于高辐射环境,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鞋套等装备,以降低辐射接触。
此外,还可以使用防护眼镜和面罩等,保护面部和眼睛免受辐射伤害。
另外,定期监测辐射水平。
对于一些潜在的辐射源,如医院放射治疗室、工业生产场所等,需要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辐射超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
最后,加强辐射安全培训和宣传。
对于从事高辐射工作的人员,需要接受辐射安全培训,了解辐射危害和防护知识。
此外,还需要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辐射安全意识,减少辐射暴露的风险。
与外照射防护相比,内照射防护方法主要用于防护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如内部污染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照射防护方法。
首先,控制环境中的污染物。
对于一些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需要采取措施限制其进入人体。
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确保工作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不超过安全标准。
其次,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对于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的工作人员,需要戴上合适的防护手套、口罩等装备,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摄入和吸入。
再次,定期检查和监测。
对于可能受到内照射的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健康检查,以确保身体健康和辐射安全。
另外,加强个人卫生和清洁。
对于可能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应保持身体的清洁和个人卫生,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残留和吸收。
最后,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外照射的防护外照射的防护外照射的防护就是采⽤⼀定的⽅法减⼩⼈员可能受到的外照射剂量。
我们知道:(外照射)剂量 = 剂量率 × 时间减⼩⼯作场所剂量率或减少受照时间都能有效地减⼩外照射剂量。
⼀般⽽⾔,外照射的防护⽅法有时间防护法、距离防护法、屏蔽防护法和源项控制法。
1 时间防护法所谓时间防护法,就是尽量减少辐射源对⼈体的照射时间,以减少受照剂量。
在剂量率不变的条件下,受照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因此想⽅设法减少暴露,是减少受照剂量的有效⽅法。
⼀般说来,减少受照时间有下述⼏种⽅法:(1)对受外照射的公众,躲在建筑物内,可减少外照射量。
(2) 就⼯作⼈员个⼈⽽⾔,应提⾼技巧,熟练操作,有效缩短⼯作时间。
对于难度较⼤的操作,应事先组织培训,进⾏模拟练习,达到熟练⾃如的程度。
熟能⽣巧,事半功倍,花费时间⾃然就少。
(3)必要时,可采⽤“剂量分担”的⽅式。
这种⽅式就是对于某些集体受照剂量可能较⾼的操作(如蒸发器检修等)可以采⽤多⼈(组)轮换操作的⽅式,这样每⼈(组)⼯作的时间就少⼀些,相应受照剂量就少⼀些。
2 距离防护法所谓距离防护法,就是尽量增加⼈体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以减⼩⼈体受照的剂量。
研究⼀个点状r源,它向各个⽅向均匀地发出辐射。
对于r点源来说,某点的剂量率与该点到源的距离的平⽅成反⽐。
简⾔之,对于⼀个特定的r点源,某点距源的距离是另⼀点距源的距离的n倍,则该点的剂量率是另⼀点剂量率的1/n2。
需要注意的是,平⽅反⽐规律仅仅适⽤于点状源,⽽在实际的⼯作场所,⼏乎所有的辐射源都不是点源,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这⼀规律。
对于⾮点状源,当离源的距离为源的线度10倍以上时,可以将这辐射源近似地当成点源来对待。
总之,从距离防护的观点出发,⽆论什么形状的辐射源,通常离源远⼀点,剂量率就会⼩⼀些。
在实际的⽣产活动中,我们可以利⽤长柄⼯具、机械⼿或远距离控制装置等以尽量增加⼈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或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作位置,尽量远离“热点”等,以减⼩⼯作处的剂量率,从⽽减少受照剂量。
第三章第八节 X线的防护1、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的限制。
2、X线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3、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4、时间防护是指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人员受照射的时间。
因为受照剂量与时间成正比,缩短受照时间,即可达到降低剂量的目的。
5、距离防护是指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延长人员到X线管和散射体的距离。
6、屏蔽防护是指在放射源和人员之间,放置能有效吸收放射线的屏蔽材料,从而衰减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7、在选择屏蔽防护材料时,必须从材料的①防护性能;②结构性能;③稳定性能;④经济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
8、防护性能好是指衰减射线的能力强,产生的散射线少。
9、屏蔽材料除应具有很好的防护性能,还应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能,包括材料的物理形态、力学特性和机械强度等。
10、所有的屏蔽材料应成本低、来源广泛、易加工,且安装、维修方便。
11、防护X线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铁、砖、混凝土和水等。
12、把达到与一定厚度的某屏蔽材料相同屏蔽效果的铅层厚度,称为该一定厚度屏蔽材料的铅当量,单位:毫米铅(mmPb)。
13、屏蔽材料的铅当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随射线的能量、材料的厚度而变化,还与照射野的大小有关。
14、凡谈到防护材料的铅当量,必须说明是什么材料、多大厚度、在多大射线能量下的铅当量。
15、比铅当量是指单位厚度(mm)防护材料的铅当量。
16、透射量计算法:对X线的初级(主)防护屏蔽厚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B=Pd2/(WUT),B为有用射线的最大允许透射量;P为周剂量限值,对工作人员:P=1mSv/W,对公众:P =0.1mSv/W;d为参考点到焦点的距离,单位:m;WUT为有效工作负荷,其中W为周工作负荷,单位:mA•min/W;U为利用因子;T为居留因子。
17、次级(副)防护是对散、漏射线的防护,其屏蔽厚度的确定比较复杂,一般不采用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