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13.87 KB
- 文档页数:2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 引言
外照射防护是指在X射线、γ射线和高能粒子等外照射辐射源的
作用下,为了保护人体健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护辐射,减少辐射
损伤的过程。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隔离、屏蔽、距离和时间的四
个方面,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2. 隔离防护
在辐射源附近设置隔离区,目的是将辐射源的辐射减少到人体可
接受的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混凝土、铅、钨等高密度材料来
制造结构,限制辐射源向周围的辐射,从而保护工作场所和居民区。
3. 屏蔽防护
在辐射源周围设置屏蔽材料,从而减少辐射的照射。
屏蔽材料的
种类根据不同的辐射类型决定。
例如,X射线和γ射线的屏蔽通常使
用铅、钨、混凝土等高密度材料;中子的防护则需要使用氢化物材料
等中子垫料。
4. 距离防护
离辐射源越远,受到的辐射就会越小。
因此,在进行辐射作业时,要根据辐射源类型和强度量进行合理的距离控制。
在距离辐射源3~5
倍的地方,可以将辐射强度降低到1/1000以下。
5. 时间防护
受辐射时间过长,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越大。
因此,在进行辐射作业时,要尽可能的缩短辐射时间,减少辐射量。
通常需要进行接触工作的人,要使用辐射计来实施剂量监控以防止受到过度辐射。
6. 结论
综上所述,外照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护辐射,减少辐射损伤的过程。
其中的基本原则是隔离、屏蔽、距离和时间的四个方面,我们应该严格遵循基本原则,加强辐射危害的认识和管理,降低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与外照射的辐射损伤,以保护人类健康。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距离原则:距离是影响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距离越远,接受的辐射剂量越小。
因此,在可能受到辐射的情况下,尽量远离放射源。
2. 屏蔽原则:屏蔽是指用物质阻挡辐射,减小辐射剂量。
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钨等。
在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时,如何有效地利用屏蔽材料减小辐射剂量是至关重要的。
3. 时间原则:接受辐射的时间越长,接受的辐射剂量越大。
因此,在接触放射源时,要尽量缩短接触时间。
4. 照射方向原则:照射方向对辐射剂量的大小有很大的影响。
当放射源的方向与人体的方向垂直时,接受的辐射剂量最小。
5. 个人防护原则:在需要进行放射性物质操作的工作场所,人员应戴上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如铅背心、铅手套、防护面罩等,以保护自身免受辐射伤害。
总之,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量远离放射源,采用屏蔽、缩短接触时间、选择最佳照射方向,并进行个人防护。
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有助于保护人类免受辐射伤害。
- 1 -。
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
(一)、辐射危害:
1、放射性辐射的危害:
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一次或数次照射,可引起急性放射病,常在短时间内引起呕吐,发热,惊厥,休克以致死亡。
人长期接受超过允许剂量的体外照射或放射性物质经常少量进入并蓄积在体内,可引起慢性放射病,它能引起神经损伤,癌症,白内障,损伤遗传物质。
2、电磁辐射的危害:
在中、短波高频作用下,可引起中枢神经的机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失调,出现神经衰弱症状。
微波作用于人体后,除产生热效应外,还可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对血象、视觉、性机能、骨髓、脏器组织等造成危害,并破坏脑细胞。
(二)、辐射防护措施:
1、放射性辐射外照射防护措施:
(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3)、屏蔽防护;
2、放射性辐射内照射防护措施:
3、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1)、设备漏能和对辐射源采取屏蔽防护;
(2)、对作业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射线对人体的照射有两种:一种是人体处在空间辐射场中所受的外照射;另一种是摄入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或人体某些器官组织所形成的内照射。
两者的防护都是必要的,但究竟哪个更重要,主要有放射源的性质、状态以及操作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对密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来说,X 、γ、β射线造成的外照射是主要的照射;而对于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操作,内照射的影响可能成为主要的照射。
为了减少电离辐射源对人体的辐射照射,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通常,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可采取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措施;对内照射的防护措施是阻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或加快促使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排出。
一、时间防护工作人员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时间成正比关系,即受照时间越长,个人所受累积剂量也就越大。
在一般情况下常通过对受照时间的控制来限制或减少人员所受的累积剂量。
因此,在一切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
工作中应力求熟练、迅速和正确。
在某些场合下,例如抢修设备或排除事故,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强辐射场内进行工作,并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应采用轮流、替换的方法来限制每一个人的操作时间。
二、距离防护增大人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可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率。
对于点状辐射源,辐射剂量率水平与离辐射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二者关系见下式:221221R R X X =••式中1•X 、•2X 分别为离辐射源距离为1R 、2R 处的辐射剂量率。
可见距离若增加一倍,人员的受照剂量率即可减少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尽可能采用长柄钳、远距离自动控制装置和机械手等。
三、屏蔽防护在实际工作中,单靠缩短受照时间和增大距离还不一定能完全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通常需要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适当的屏蔽物质,以减弱射线照射。
对于不同辐射类型,其屏蔽材料选择要求也不同,如对β射线的屏蔽可选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铝、有机玻璃或塑料等),对X 、γ射线的屏蔽可采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铅、铁或混凝土等),对中子则可采用含氢原子量较高的材料(如水、石蜡或含硼材料等)。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减少辐射的暴露时间。
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在辐射场中的时间。
2. 增加距离。
增加距离可以减少辐射的强度。
例如,在使用射线设备时,医务人员应远离辐射源。
3. 屏蔽辐射。
使用屏蔽物(如铅板、混凝土)可以减少辐射的强度。
4.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例如,穿戴防辐射服、戴上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5. 收集、处理和处理辐射源。
例如,在使用放射性物质时,应遵循正确的处理程序,以确保辐射源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总之,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人体不受外部辐射的危害,以确保人体健康和安全。
- 1 -。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
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三要素:
时间: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
距离: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点源)。措施: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
能直接用手操作;注意β射线防护。
屏蔽:措施:设置屏蔽体。屏蔽材料和厚度的选择: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
量、活度;在进行屏蔽防护时,应考虑屏蔽设计、屏蔽方式及屏蔽材料等问题。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阻断放射
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
的水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有三种,即放射性核素经由(1)食入、(2)
吸入、(3)皮肤(完好的或伤口)进入体内,从而造成放射性核素的体内污染。
下图概括了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是“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以及“遵守规
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在开放型放射操作中,“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往往是联合使用。
如在高毒性放射操作中,要在密闭手套箱中进行,把放射性物质包容在一定范围
内,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同时要在操作的场所进行通风,把工作场
所中可能被污染的空气通过过滤净化经烟囱排放到大气中得到稀释,从而使工作
场所空气中放射性浓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这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可以得到良
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