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1)
- 格式:ppt
- 大小:515.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 x 1 ng② [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 e o② [村居]词题。
③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 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 [翁媪]老翁、老妇。
⑤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1 我会写: 宿: 住宿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 徐徐徐缓 徐步 清风徐 来 不疾不徐 篱: 丙. 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 下W Uo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 U宿舍xi口一宿xi u星宿剥:b o剥削b a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疏(疏远)蔬(蔬菜)茅(茅屋)矛(矛盾)篱(篱笆)离(离开)蜻(蜻蜓)晴(晴朗)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古诗三首》预习单一、《将进酒》1. 作者:李白2. 创作背景:唐代,李白辞官后游历江湖,写下此诗。
3. 主题:抒发豪放不羁、热爱生活的情感。
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
5. 内容梳理:(1)第一部分(第1-4句):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宴会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比喻人生短暂,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描绘了人生的无常,青春逝去如同朝露般短暂。
第三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鼓励人们珍惜当下,尽情享受生活。
第四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乐观。
(2)第二部分(第5-8句):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宴会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第五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描绘了宴会的欢乐氛围,鼓励人们尽情畅饮。
第六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邀请朋友共同畅饮,共享美好时光。
第七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音乐的热情。
第八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表达了诗人对美酒佳肴的向往和对快乐生活的追求。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创作背景:唐代,王之涣任官时游览鹳雀楼,写下此诗。
3. 主题:表达作者登高远望、胸怀壮志的情感。
4.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共四句。
5. 内容梳理:(1)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鼓励人们勇攀高峰,实现自己的抱负。
(3)第三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生百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第四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分层作业作业内容分层要求【识字写字】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宿.(sù xiǔ)建德江(2)移舟泊.(bó pō))烟渚,日暮客愁新。
(3)卷.(juǎn juàn )地风来忽吹散.(sǎn sàn),望湖楼下水如天。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zhuǎn zhuàn)溪桥忽见.(xiàn jiàn)。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_ 绝句(2)诗中点明标题“宿建德江”的句子是_ 。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暮”指_ ,“愁"指,从这两句必做题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本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口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 )②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靠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当、逼真。
(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七八个”说明了_ ,“两三点”说明了,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2)“忽见”的意思是_ 。
词中“,”和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了_ 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整齐,增添了词的音韵美。
请再默写一个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诗词名句:_。
【阅读与鉴赏】必做题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下列字词在这首词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B.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C.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D.见:看到,看见(2)这几句以动写静,用、、蛙声等动景衬托了夏季月夜的 ,同时作者从“”联想到了将来的丰收之景,写出了乡村夏夜的以及望见丰收的喜悦。
五年级《古诗三首》五年级的《古诗三首》分别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泊船瓜洲》。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深秋的夜色中,月亮落下,寒鸦啼叫,满地白霜,江边的枫树摇曳着,渔船上的灯火映照着,使愁绪难眠。
在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里,半夜时分敲响了清脆的钟声,悠悠地飘到了客船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作,描绘了枫桥夜泊时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富有深秋特色的景物,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忧愁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和愁思。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愁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路向榆关那边行进。
入夜时分,已是深夜千帐灯火。
风雪交加,一直未停,这种声音吵得人难以入眠。
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水、风雪等景物,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等句子的描写,突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