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变形观测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5
新疆****公司**露天煤矿边坡监测月报表(*月)编制部门:生产技术处编制人员:总工程师:矿长:目录一、边坡工程概况 (1)1、采场边坡 (1)2、排土场边坡 (1)二、监测方案 (2)1、监测方法和目的 (2)2、监测点布置和监测项目 (4)三、边坡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和评述 (5)1、自动化监测 (5)2、人工监测 (8)四、边坡巡查及隐患整改 (8)1、边坡巡查 (8)2、隐患整改 (8)五、监测结论及下步工作建议 (9)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边坡工程概况1、采场边坡**露天煤矿2009年建矿生产,至今形成深度约200米的采坑。
根据新采区设计,采场南帮、西帮、北帮为工作帮,东帮为到界边帮。
采场东帮为到界边帮,最终边坡角35°,已开始内排,形成内排土场东部边界,为稳定型边帮。
南帮为单斜地层,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产状:94.6°∠14°-16°;地层岩性主要为侏罗系砂岩、泥岩、煤层互层。
边坡表现为逆倾边坡,沿煤层顶板局部有少量涌水,冬季表现为冰柱,夏季潮湿,对边坡稳定影响不大。
设计台阶高度10米,安全平盘宽5米,台阶坡面角70°,最终边坡角36°,边坡稳定系数大于1.3,相对稳定。
西帮为单斜地层,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产状:94.0°∠15°-18°;地层岩性地表局部为第四系河床冲积砂砾层,其它为侏罗系砂岩、泥岩、煤层互层。
边坡岩层走向与边坡坡面为横交关系,为向西推进的工作帮,边坡角整体约11°,局部最大24°,边坡稳定系数不低于1.3,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北帮为单斜地层,产状:94.0°∠15°-18°,边坡为顺倾边坡。
北帮2380m 以上部位13-2煤层已采剥完毕,露出底板砂岩,为到界边坡,边坡角为底板砂岩倾角;2380m以下为不同标高的煤台阶形成的工作帮,边坡角保持26°左右,边坡稳定系数1.215,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边坡变形监测滑坡监测包括施工期监测和运行期监测网,两者统筹安排,结合布置。
5.2.2.1 运行期监测(1)运行期主要根据设计监测布置图布置的位移测点进行位移监测。
同时辅以地表巡视检查(记录滑坡表面出现裂缝、渗水、塌滑等情况)。
(2)运行期监测第1 年每月观测2 次,以后每月观测1 次。
(3)当位移测值出现陡增时,应加密监测,并及时进行巡视检查,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告有关方面,以便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5.2.2.2 施工期监测(1)施工期除运行期的测点外,边坡的桩顶均设表面水平位移测点,并于桩顶以下削坡以前起测,主要观测削坡开挖和锚固引起抗滑桩的变形。
(2)施工期观测时间和次数根据施工具体情况由监理工程师确定,但每月观测不少于2 次。
(3)施工期除采用以上各项监测设施进行定点监测外,还应特别重视对滑坡的巡视检查,及时记录滑坡表面出现裂缝、渗水、塌滑等情况。
(4)当位移测值出现陡增时,应加密监测,并及时进行巡视检查,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告有关方面。
5.2.2.3 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网点应根据现场情况选定,测点墩应坐落在稳定岩或原状土基上,并保证通视要求。
(2)网点的高程由施工高程控制网并按二等水准的要求接测,固定点初始坐标由施工控制网施测。
(3)水平位移监测网按一等全测边测角网观测,观测要求按《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 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4)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每年观测1-2 次。
5.2.2.4 水平位移测点水平位移测点的位移采用测边交会法观测,边长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1.0mm+1.0ppm)测距仪测量。
边坡监测报告模板边坡监测报告模板报告编号: [编号]日期: [日期]1. 摘要在本次边坡监测中,我们对边坡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测量,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本报告旨在总结边坡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必要的建议和措施以确保边坡的稳定和安全。
2. 监测目的本次边坡监测的目的是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并检测任何可能导致边坡变形或滑坡的预警信号。
3. 监测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监测方法对边坡进行了监测:- 定期巡视:记录边坡的变化情况,包括裂缝的变化、土壤的位移等。
- 勘测测量:利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设备对边坡进行测量,包括测量边坡的高程、坡度等。
- 监测仪器:使用倾角计、应变计等监测设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
4. 监测结果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边坡的裂缝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减少了 [具体变化]。
- 边坡的位移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减少了 [具体变化]。
- 边坡的倾斜角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减少了 [具体变化]。
5. 评估和建议根据边坡监测结果,我们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 建议加强边坡的排水系统,确保土壤的排水性能良好。
- 建议加固边坡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挡土墙或加固土体。
- 建议定期维护和监测边坡,以及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6. 结论根据本次边坡监测的结果和评估,我们认为边坡的稳定性还可以接受。
然而,为了确保边坡的安全性,我们建议根据上述建议和措施进行相应的工程改进和维护。
7. 附件本报告附带有边坡的监测数据、测量图纸和照片,供参考和进一步分析。
以上是本次边坡监测的报告摘要和模板,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边坡位移观测允许范围1. 引言边坡是指山体或河岸等地质形态的斜坡部分,其稳定性对于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边坡位移观测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手段,旨在实时监测边坡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围绕边坡位移观测允许范围展开讨论,包括允许范围的定义、影响因素、判断方法等内容。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旨在为边坡位移观测提供科学准确的指导。
2. 允许范围的定义边坡位移观测允许范围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边坡发生变形时被认为是正常和可接受的范围。
在进行边坡位移观测时,可以根据允许范围来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安全。
3. 影响因素3.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影响边坡位移观测允许范围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边坡,其允许范围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岩石边坡中,由于岩石的高强度和稳定性,其允许范围可能相对较大;而在土质边坡中,由于土壤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其允许范围可能相对较小。
3.2 边坡高度和坡度边坡的高度和坡度也会对位移观测允许范围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边坡高度越大、坡度越陡,其位移观测允许范围应该相对较小。
这是因为在高度大、坡度陡的边坡上,重力和其他力的作用更加明显,容易导致位移增大。
3.3 岩土体特性岩土体的特性也是影响位移观测允许范围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岩土体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点。
例如,在粘土地层中,由于粘聚力和黏聚力的作用,边坡位移相对较小;而在砂土地层中,由于颗粒间的摩擦力较大,边坡位移相对较大。
4. 判断方法4.1 监测数据分析位移观测中所得到的监测数据是判断允许范围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位移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可以判断边坡是否发生了异常变形。
一般来说,当位移超过一定阈值时,可以认为边坡发生了超限变形。
4.2 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判断允许范围的方法。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可以对边坡的变形进行预测和分析。
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判断边坡是否处于允许范围内。
边坡勘察报告边坡勘察报告是对某个区域的边坡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的重要文档。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边坡工程的规模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因此,做好边坡勘察工作尤为重要,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边坡勘察报告的必要性、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边坡勘察报告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边坡是指坡度较陡的土地或山坡,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问题。
边坡工程施工前,必须对边坡进行全面勘察,以了解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状况、地下水位等信息。
通过边坡勘察报告,可以及早发现边坡稳定性问题,预测边坡变形的趋势,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边坡勘察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形地貌的调查,包括边坡的坡度、高差、地貌特征等。
其次是地质勘察,了解边坡的岩土性质、分布情况和力学特性。
还要针对边坡上的地下水位、水流方向及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以评估边坡稳定性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进行地面测量和测斜观测,分析边坡位移情况并预测可能产生的变形。
边坡勘察报告的实施过程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
首先,需要选派地质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测量师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勘察团队。
其次,勘察团队需要根据工程需求,合理选择使用的勘察方法和仪器设备。
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数据采集和记录,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边坡勘察报告的编制需要对勘察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综合评估,确定边坡的稳定性、变形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同时,还需要结合工程设计要求,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边坡勘察报告的重要性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边坡工程建设关系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对边坡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至关重要。
边坡勘察报告的编制需要科学、严谨,以提供准确的工程数据和决策依据。
同时,对于已经建成的边坡工程,也应定期进行勘察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边坡的长期稳定性。
综上所述,边坡勘察报告是评估边坡稳定性和变形趋势的重要工作。
边坡沉降观测记录1.边坡基本信息:记录边坡的位置、尺寸、土壤类型、施工时间等基本信息,以便了解边坡的背景和特点。
2.观测日期和时间:记录每次观测的具体日期和时间,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3.观测点设置:描述观测点的选择和布设情况,包括观测点的编号、坐标、深度、间距等参数。
4.观测方法和仪器:记录使用的观测方法和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测斜仪等,以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数据: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包括沉降量、位移、倾斜角度等,通常以表格形式呈现。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速率和位移速率,并进行趋势分析,判断边坡的稳定性。
7.结果讨论: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对边坡的沉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沉降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8.风险评估和预测:基于观测结果和讨论,对边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9.后续监测计划:根据观测分析的结果,制定后续的监测计划,确定监测频率和方法,以便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
边坡沉降观测记录的编写应准确、详尽,并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
其中,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至关重要,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关键。
只有积累了充分的历史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才能更好地了解边坡的变形特点和演化规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边坡沉降观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地质、土力学、结构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
同时,观测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安全事项,确保观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综上所述,边坡沉降观测记录是对边坡沉降监测结果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边坡的沉降速率和位移速率,并判断边坡的稳定性。
边坡沉降观测记录的编写应准确、详尽,并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基坑类别:一级基坑形式:大放坡基坑深度:米编号:
监测A基准点假设坐标:X=,Y=,监测B基准点假设坐标:X=,Y=,基准点A假定高程
首次观测值:1# X=,Y=;2# X=,;3# X=,;4# X=,;5# X=,
6# X=,Y= .首次观测高程:1#: 2#: 3#: 4#: 5#: 6#:
累计位移:1#: 2#: 3#: 4#: 5#: 6#: 累计沉降:1#: 2#: 3#: 4#: 5#: 6#: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
基坑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
编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
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边坡变形观测是甲方委托规范规定
边坡变形观测旨在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对边坡进行连续、实时的监测,以获取边坡变形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帮助甲方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
边坡变形观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边坡的位移、变形速率、变形形态等。
为了准确获取这些信息,通常会在边坡上安装一系列的监测设备,如位移传感器、倾斜仪、应变计等。
这些设备将会连通到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甲方可以及时获取边坡变形的情况。
边坡变形观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边坡的变形趋势,准确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并根据观测数据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边坡的变形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引发边坡滑坡、坍塌等严重事故。
因此,边坡变形观测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甲方的委托,边坡变形观测需要按照规范进行。
这些规范通常由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规定,其中包括了观测设备的选择、安装位置的确定、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甲方委托的监测单位需要严格遵守这些规范,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边坡变形观测是甲方委托规范规定的一项重要工程监测任务。
通过对边坡变形的连续观测,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文件编号:广珠城际轨道交通DKXXX~DKXXX区段沉降变形观测报告(样本)编制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中铁XX局广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经理部年月日提交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声明我单位对提交的DKXX~DKXX区段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绝无虚构、作假、不真实情况,如因提交不真实、不可靠数据而引起的责任和后果由本单位全部承担。
单位:(公章)提交人:年月日目录1 工程概况 (4)1.1区段范围 (4)1.2地质条件 (4)1.3工程类型 (4)1.4施工过程 (4)2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5)2.1测量等级、精度及技术要求 (5)2.2人员、设备 (5)2.2监测网布置 (5)2.2观测频次 (5)3 沉降变形观测成果 (5)3.1观测成果概况 (5)3.2沉降变形分析 (5)3.3异常情况 (6)3.4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6)3.5沉降观测记录表 (6)1 工程概况1.1 区段范围评估区段的里程范围、计划铺板日期。
以表格形式说明区段内结构物分布范围表(按里程顺序填写)。
表X 区段内结构物分布概况1.2 地质情况说明评估区段所处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等。
可附照片辅助说明情况。
1.3 工程类型评估区段内的工程类型简介,可根据区段内的工程类型进行分段说明,应包括:路基:说明填挖高度范围、地基处理方式(换填、CFG桩等)等;过渡段:说明过渡段形式、填料类别、地基处理方式等;桥梁:说明桥跨布置、基础形式、桩身嵌岩深度等;隧道:说明围岩类别、断层等情况;涵洞:说明涵洞的结构形式、地基处理方式。
1.4 施工过程2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情况2.1 测量等级、精度及技术要求沉降观测执行的等级、精度、技术要求,并说明依据。
2.2 人员、设备说明沉降观测人员的组织结构,观测仪器的配置、型号、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等。
2.3 监测网布置说明基准点的布置、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及依据,附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属性信息表、代表性沉降观测设计图等。
变形监测观测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个工程项目进行变形监测观测的报告和分析。
通过变形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工程项目在施工或运营阶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
背景变形监测是指通过观测和测量工程项目中各种要素的形变情况,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来评估工程的变形情况。
变形监测可以用于监测地下隧道、桥梁、建筑物、土体等工程项目的变形情况。
通过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可以提前发现和识别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变形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
监测方法本次变形监测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全站仪监测:使用全站仪对关键点进行定期观测和测量,以获取其坐标和位移信息。
2.测量标志物:在关键位置设置测量标志物,定期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从而识别变形情况。
3.应变计监测:在工程体内或结构上安装应变计,监测它们的应变变化,从而评估工程的变形情况。
4.挠度监测:通过安装挠度计或弯曲传感器来测量结构的挠度和弯曲变化。
监测结果和分析根据以上监测方法,得到了如下监测结果和分析:1.全站仪监测:根据全站仪观测的数据,分析了工程项目各个关键点的位移变化情况。
发现部分关键点存在较大的位移变化,显示出工程项目存在一定的变形情况。
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变形情况与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有一定关系,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变形情况。
2.测量标志物:通过测量标志物的 position 变化情况,可以精确地评估工程项目的变形情况。
经过分析,发现工程项目的部分标志物出现了较大的位置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工程项目存在一定的变形情况。
需要及时调整和修复这些位置变化较大的标志物,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应变计监测:应变计可以用于监测结构的应变变化情况,进而评估工程项目的变形情况。
根据应变计的监测数据,发现了一些结构的应变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趋势。
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应变的变化与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施工负荷等因素有关。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摘要:随着测绘仪器的智能化和测量精度的提高。
可以运用测量机器人自动监测边坡变形。
针对渝东南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滑坡,运用测量机器人对监测点的水平位移监测;运用数字水准仪对沉降监测。
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做出报警。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灾;边坡;变形监测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伴随着引发很多灾害,比如公路塌方、滑坡、尾矿库区垮塌。
这些灾害都与自身变形有关。
因此研究好变形监测对人类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意义。
变形监测是对通视对象或物体(简称变形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本文介绍变形监测的方法及对监测数据作图分析。
二、监测概况彭水县文武小学校位于重市庆彭水县处在渝东南地灾多发区,为了确保在校学生安全,要求对兴建不久的彭水文武小学校工程西边坡进行变形监测,为其预报提供技术依据。
受彭水县文武小学校委托,彭水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汉葭所承担了其边坡监测工作。
学校场地开挖形成高边坡,学校周边为有市政道路。
学校周边有工程在施工,对边坡上部临时工棚有一定安全影响。
学校南翼为临时围墙,围墙外为市政道路,从而对过往行人人生安全有较大影响。
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
我单位于2017年3月31日至2017年9月27日对彭水文武小学校新建工程边坡进行了25轮次变形监测。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隐患,预测预报边坡稳定状况,确保边坡及围墙区周围建筑物及人员安全。
三、变形监测的技术设计1.变形监测人员与设备本监测投入测量人员分为两个监测小组6人,一个小组负责水平位移的监测,另外一个小组负责垂直位移观测,单次测量周期监测历时1天。
位移监测采用的设备为拓普康GPT-9001A(角度测量精度: 1″;角度测量最小读数:0.5″/1″;测距精度:±(2mm+2ppmxD**)m.s.e)测量机器人,垂直位移监测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铟钢条码尺千米来回程标准偏差:0.3mm)。
边坡变形监测记录石槽河煤矿矿坑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观测仪器:华星A6 CORS/GNSS(卫星定位/导航仪)仪器精度:水平:2.5mm+1ppm,高差:5mm+1ppm观测方法:三测回平均观测时间:2014年3月10日(与上次监测间隔40天)测点编号。
X(m)。
Y(m)。
高程H(m)。
水平移动u(mm)。
横向水平移动ul(mm)。
垂直移动W点间距离L(mm)(m)。
倾斜i(mm/m)。
备注JC1.xxxxxxx.592..740.2004.011.7.左5.-4(m)。
-21.观测:___ 审核:___JC2.xxxxxxx.076..198.2002.314.8.左6.+2(m)。
-JC3.xxxxxxx.560..655.1996.418.5.右5.80.019.-JC4.xxxxxxx.799..201.1982.677.9.右1.-5(m)。
-JC5.xxxxxxx.642..009.1989.166.7.左6.-4(m)。
-JC6.xxxxxxx.314..852.1976.089.9.右10.80.344.-JC7.xxxxxxx.107..372.1965.923.10.左4.-6(m)。
-JC8.xxxxxxx.116..379.1968.275.6.右2.79.838.+29.-JC9.xxxxxxx.831..820.1958.522.7.-。
-164.-74.-观测时间:2014年4月30日(与上次监测间隔50天)测点编号。
X(m)。
Y(m)。
高程H(m)。
水平移动u(mm)。
横向水平移动ul(mm)。
垂直移动W点间距离L(mm)(m)。
倾斜i(mm/m)。
备注JC1.xxxxxxx.588..746.-。
-。
-。
-。
-。
-JC2.xxxxxxx.078..192.-。
-。
-。
-。
-。
-JC3.xxxxxxx.555..650.-。
-。
-。
-。
-。
-JC4.xxxxxxx.804..197.-。
边坡变形观测报告一、引言边坡是指山体或坡地上的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地形,由于地质、地下水位、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边坡可能会发生变形。
为了及时掌握边坡的变形情况,采取观测手段对边坡进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本报告将对边坡的变形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背景本次边坡变形观测对象城市的一处边坡,该边坡位于市区的东部,总体高度约为60米,坡度在20°左右。
由于该边坡的稳定性存在疑问,为了及时发现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决定对该边坡进行一年的变形观测。
三、观测方法1.位移监测:通过在边坡上设置立柱,并固定位移传感器,以测量位移传感器与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移,记录边坡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情况。
2.倾斜监测:在边坡上均匀设置倾斜计,通过测量倾斜计的倾斜角度,判断边坡是否发生倾斜。
3.高程监测:在边坡上设置高程测量点,通过测量高程变化,了解边坡的立体形变情况。
四、观测结果1.位移观测结果:经过一年的位移监测,边坡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平均为5毫米,最大位移达到了10毫米;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平均为8毫米,最大位移达到了15毫米。
根据位移观测结果可以看出,边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
2.倾斜观测结果:通过一年的倾斜监测,边坡的倾斜角度平均为0.5°,最大倾斜角度为1°。
倾斜度的变化较小,说明边坡整体上并未发生明显的倾斜。
3.高程观测结果:经过一年的高程监测,边坡的高程变化范围在3厘米以内,变化较小。
说明边坡在立体方向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形变。
五、结果分析通过对边坡变形观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边坡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位移,表明边坡整体上发生了变形现象。
但是位移的范围相对较小,并未出现明显的破裂或塌方。
2.边坡的倾斜角度变化较小,说明整体上并未发生明显的倾斜。
这也说明边坡的稳定性相对较好。
3.边坡的高程变化范围也很小,说明边坡在立体方向上并未发生明显的形变。
这可能是由于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变化较小等因素的影响。
边坡变形观测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四四九厂2008年暴雨灾害恢复重建项目(宿舍区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二期)
边坡稳定性监测报告
报告编号:结构(07)2011-009
注意事项
1、报告未盖本公司“检测试验专用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本公司“检测试验专用章”无效。
3、报告无批准、审核、编写、检测人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缺页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检
测单位提出。
工程名称:委托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监测单位:监测地点:监测日期:
检测:编写:
校核:
审核:批准:
目录
1.工程概况 (5)
2. 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6)
2.1监测目的 (6)
2.2监测内容 (5)
3. 监测依据 (5)
4. 监测方法 (6)
4.1仪器设备 (6)
4.2基准网设置 (6)
4.3变形监测点设置 (6)
4.4观测精度及方法 (7)
4.5边坡调查 (7)
4.6监测频率与周期 (7)
5. 监测结果与分析 (7)
5.1边坡监测结果 (7)
5.2边坡调查结果 (9)
5.3边坡稳定性分析 (9)
6.结论与建议 (9)
附图
1、边坡监测点布置图(附图1、附图2)
1.工程概况
四四九厂2008年暴雨灾害恢复重建项目(宿舍区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二期)位于梧州市钱鉴路南西侧,面积约0.02km2,该地段楼房、厂房较多,建筑物多为开山傍水而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山坡、河岸边坡较陡且植被较发育。
2006年6月8日,由于持续降雨导致山坡坡体浅层土体饱水,四四九厂宿舍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危及坡脚宿舍的安全。
根据现场调查,现状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中等,如不及时进行治理,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滑坡区地处寒武系黄洞口组风化砂岩低丘分布区,自然边坡坡角15~38°,坡高20~50m;坡脚人工边坡坡角40~75°,坡高8~33m。
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边坡较陡地段,覆盖土体的自重下滑分力较大。
滑坡区岩土组成从上至下为:素填土①;砖红色粘土②;全风化砂岩③;强风化砂岩④。
素填土①结构松散,透水性好;砖红色粘土②,全风化砂岩③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在强降雨作用下,雨水渗至相对隔水面受阻,在层面附近形成饱水带,强度降低,而发生滑坡。
梧州市建筑设计院对四四九厂2008年暴雨灾害恢复重建项目(宿舍区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二期)进行设计,由梧州市建联建筑有限公司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
地质灾害治理分A、B两个治理点,A治理点主要是对边坡采用锚杆格构护坡进行防护,对坡顶的挡土墙行加固,B治理点主要是对边坡采用锚杆格构护坡进行防护,其中B0+00-B0+25段要拆除现有产生裂缝的挡土墙再设高6m的挡墙。
边坡治理施工完成后,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边坡进行变形监测,以检验边坡治理的效果。
2. 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2.1监测目的
为保证边坡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须对边坡进行监测,以分析其变形趋势,判断运行状态的稳定性与危险性,作出实时预警预报。
2.2监测内容
挡墙顶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边坡变形及坡面裂缝。
3. 监测依据
(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4)四四九厂“6·8”地质灾害整治工程设计施工图
(5)业主的有关要求与建议
4. 监测方法
4.1仪器设备
本监测项目拟采用的主要仪器如表1所示。
表1 :
主要仪器设备
注:表中仪器均经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4.2基准网设置
为了使监测点位移有可比性,在滑坡影响范围之外稳定的地方设置基准点构成基准网。
4.3变形监测点设置
在A治理点的A0+10及A0+20处的坡顶抗滑桩的桩顶、坡顶原已成石墙及坡脚已成墙墙顶各设1个监测点,共6个监测点;B治理点的B0+23坡顶桩板墙顶、桩板墙墙脚、格构护坡的坡顶、毛石砼挡墙顶及墙脚各设1个监测点,B0+57的护脚墙的墙顶及墙脚、两个分级平台各设2个监测点,共12个监测点。
A,B治理点累计共18个监测点,见附图1、附图2。
4.4观测精度及方法
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岩质滑坡监测精度要求进行监测,精度要求见表2。
表2岩质滑坡监测精度表
每处边坡首先以观测基准网建立独立直角坐标系和假定高程系统,测量出各个基准点的坐标和高程。
然后分别自两处观测墩采用极坐标或边角前方交会方法对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测量出各个变形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水平角、倾角及斜距,然后解算出变形监测点的坐标值及高程,以第一次监测数据作为基准值,将后期观测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得到各个变形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情况。
在监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三固定、一相同”,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数据采集。
4.5 坡面裂缝观测
边坡调查与边坡监测同期进行,裂缝检查时,注意裂缝形态(宽度、延伸方向及最大宽度位置),分别用游标卡尺、塞尺、卷尺等量测并拍照描绘,同时记录裂缝两侧相对高差及水平变位。
从坡脚开始自下而上对边坡进行拉网式巡视,力求不错过边坡出现的任何一处裂缝。
对出现的裂缝,除了现场标示、文字记录以及必要的测量以外,还拍摄实际照片。
4.6监测频率与周期
边坡加固处理施工完成后设置安装基准点与观测点,本项目于2010年12月15日进行第一次基准网测量及观测点测量,以后每隔一个月观测一次,至2011年12月15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共观测13次,同时进行13次坡面裂缝观测。
5. 监测结果与分析
5.1边坡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详见表3《边坡各观测点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结果表》,各观测点的时间~水平位移、时间~垂直位移曲线见图1~图4,各观测点的监测数据见附表1。
表3 :
边坡各观测点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结果表
5.2坡面裂缝观测结果
每次边坡仪器测量各观测点位移时同时进行坡面裂缝观测,共进行13次坡面裂缝观测。
观测结果未发现边坡存在裂缝。
5.3边坡稳定性分析
经过一年13次对各观测点进行测量观测及对边坡坡面裂缝观测,得边坡各观测点累计水平位移1.71~2.21mm,最大累计水平位移点为14#点;垂直位移-2.13~-3.03mm,最大累计垂直位移点为16#点;水平及垂直沉降值均较小。
边坡未发现坡面裂缝。
边坡在监测期间处于稳定状态中。
6.结论与建议
边坡在监测期间处于稳定状态中,但边坡观测结果仍有微小变形,建议今后仍应对边坡进行必要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边坡的安全。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数据表
附表
1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数据表
续附表1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数据表
续附表1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数据表
续附表1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数据表
续附表1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数据表
续附表1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数据表
续附表1
17
18
19
20
附图1 A 点边坡监测点布置图(为观测点)
21
附图2 B 点边坡监测点布置图(为观测点)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