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学的电气二次回路接线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二次回路的接线和接线图
一、二次回路的接线要求
1、按图施工,接线正确。
2、导线与电气元件间采纳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坚固牢靠。
3、盘、柜内的导线不应有接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
4、电缆芯线和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其回路编号,字迹清楚且不易脱色。
5、配线应整齐、清楚、美观,导线绝缘应良好,无损伤。
6、每个接线端子的每侧接线不得超过2根。
7、二次回路接地应设专用螺栓。
8、盘、柜内的二次回路配线、用于连接盘、柜门上的电器、掌握台板等可动部位的导线还应符合其它要求。
二、二次回路接线图的绘制要求与方法
1、二次设备的表示方法
全部二次设备都必需按规定,标明其项目。
项目是指接线图上用图形符号所表示的元件、部件、组件、功能单元、设备、系统等。
2、接线端子的表示方法
全部设备上都有接线端子,其端子应与设备上端子标志全都。
假如设备的端子没有标志时,应在接线图上标示端子。
3、连接导线的表示方法
连续线表示法、中断线表示法
用连续线表示的连接导线假如全部画出,有时显得过于繁复,因此在不致引起误会的状况下,也可将导线组、电缆等用加粗的线条来表示。
在配电装置二次回路接线图上多采纳中断线来表示连接导线,显得简明清楚,对安装接线和维护检修都很便利。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定要好好复习!
电气二次接线图讲解
电气二次接线图讲解
用来控制、检测、保护、计量电气正常运行的低压回路图称
为电气的二次接线图。
看图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六句
话(即六先六后):
先一次,后二次;先交流,后直流;先电源,后接线;
先线圈,后触点;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所谓的先一次,后二次,就是当图中有一次接线和二次
接线同时存在时,应先看一次部分,弄清是什么设备和工作
性质,再看对一次设备监控作用的二次部分,具体起什么监
控作用。
所谓先交流,后直流,就是当图中有交流和直流两种回
路同时存在时,应先看交流回路,再看直流回路。
因交流回
路一般由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引出,直接反
映一次接线的运行状况;而直流回路则是对交流回路各参数
的变化所产生的反映(监控和保护作用)。
所谓先电源,后接线,就是不论在交流回路还直流回路中,二次设备的动作都是由电源驱动的,所以在看图时,应
先找到电源(交流回路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再由此顺回路接线往后看;交流沿闭合回路依次分析
设备的动作;直流从正电源沿接线找到负电源,并分析各设
备的动作。
所谓先线圈,后触点,就是先找到继电器或装置的线圈,。
电气二次接线图和原理图详解二次接线图的内容二次接线图是由二次设备所组成的低压回路。
它包括交流电流回路、交流电压回路、断路器控制和信号回路、继电保护回路以及自动装置回路等。
二次接线图是由二次设备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明二次设备互相连接的电气接线图。
在实际工作中,二次接线图不但常常遇到,而且数量较多,对它必须充分了解。
二次接线图的分类二次接线图可分为原理图和安装图两大类,其中原理图分为归总式原理图、展开式原理图,安装图分为屏面布置图、屏后接线图。
(1)原理图凡表示动作原理的二次接线图统称为原理图。
由于元件的表示方法不同,原理图包括:a.归总式原理图,即各元件在图中是用整体形式来表示,如电流继电器的表示图形中,下面是线圈,上面是闭合或断开有关直流回路用的触点。
b.展开式原理图,就是将各元件分解为若干部分,例如:上述电流继电器便分成线圈和触点两部分。
它们在图中并不位于一起,而是分散在有关回路中。
(2)安装图根据安装施工的要求,将二次设备的具体位置和布线方式表示出来的图形称为安装图。
安装图包括屏面布置图和屏后接线图。
屏面布置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和相互距离,均要详细注明,便于在屏上进行安装。
而屏后接线图系将各元件及回路加上编号,施工时,即按编号进行接线,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二次接线图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二次接线图中,为了说明各元件的连接状况,每个元件须用具有一定特征的图形和笔墨标记表示出来,以免发生混淆。
如电流继电器笔墨标记为LJ;时间继电器笔墨标记为SJ;实验按钮笔墨标记为YA;起动按钮笔墨标记为QA;截止按钮笔墨标记为TA等。
归总式道理图惯上常把归总式道理图简称为道理图。
归总式道理图,由于元件为总体方式,看起来比较直观,并且与一次设备画在一起,容易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便于形成清晰的概念,这种接线图对于叙说动作道理是有利的。
它的缺点是,假如元件甚多时,接线互相交织显得缭乱,元件端子及连线均无标号,使用常感不便。
配电箱的二次接线流程,这个太专业了,值得学习,一篇文章足矣!配线原则2.1布线应平直、整齐、统一,走线合理,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查和检修。
2.2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且横平竖直。
同一通道中的导线要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时应紧贴敷设面。
2.3同一层次的导线应高低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不得多层次跨越。
2.4不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拐角弯曲半径约为线经两倍)。
2.5上下或左右接点若不在同一垂直或水平线时,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2.6导线与端子连接时,应不在绝缘层、不反圈、露铜不大于1mm。
2.7同一元件、统一回路(或功能相同元件与回路)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及弯曲弧度应保持一致。
2.8每个接线端子只允许接一根导线,每个电器元件端子接线不得超过两根。
2.9布线时严禁损伤绝缘层和线芯。
2.10二次配线应远离飞弧元件,并不得防碍电器的操作。
2.11电流表与分流器的连线不得经过端子。
电流表与电流互感器的连线必须经过试验端子。
2.12二次配线不得从母线相间穿过。
2.13成套电气产品绝缘导线最小截面积为1.0mm2,对于低坪(≤100V)线路允许采用截面积小于1.0 mm2的导线。
2.14接线不得使端子受到额外应力。
2.15导线接入端子应采用铜接头,许可不采用铜接头时,软导线绞紧搪锡接入,独股线作成羊眼圈接入。
2.16线槽布线时,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总截面积不大于线槽截面积的60%;线束布线时,应根据缠绕管规格,但最多不得超过30根。
2.17布线应垂直或水平有规律的布臵,不得出现歪斜交叉布臵。
2.18柜内的弱电布线与强电应分开敷设。
2.19集中布臵的端子的短接线,不进入线槽。
2.20面板和柜体的接地跨接线不应缠入线束内(单独敷设)。
2.21剥线必须使用专用工具(剥线钳剥4mm2及以下导线,6 mm2以上导线用电工刀削除绝缘层)。
2.22端子接入两根导线时,之前应加铜垫片,保证压按平贴,接触良好。
电气二次回路的接线是维修电工常常要做的工作,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一般都得经历多年的实践磨练。
特别是碰到复杂的电路图时,接起来很容易出错且难以发现出错点。
本人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验,摸索出一种简单易学且不易出错的接线方法。
电气二次回路的接线是维修电工常常要做的工作,对于新手来说常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一个简单的电路都很难接好。
对于老手来说主要是接复杂的控制回路时容易出错,并且查找出错点还很费神。
经过本人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到了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简单方法。
实践证明新手用后上手快,很短的时间就可独立接线,老手用后即使面对复杂的电路图也胸有成竹。
能一次性地正确地接好电路图,检查起来也有迹可循。
确实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人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均未发现有人用过此法,在过去买的许多电气类书中也没人提到过。
这次公开出来,希望有缘的人能细心体会,变成自己的一个绝招。
下面我就详细介绍这一方法。
四。
我们接线的过程就是将图纸上的电路图变成实际的控制电路的过程。
图纸是平面的,而实际控制电路却是立体的。
两者之间是有较大差距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图纸与实际电路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用线(导线)将各个元件连接起来。
通常在按图接线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任意性的。
比如线圈的两个接线端,当该线圈是交流380伏时,你可以先从左边端子进,再从右边端子出,也可以反过来先进右边端子,再从左边端子出来。
如图1.。
正是由于这种任意性
导致了容易接错线的不良后果。
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图纸时更是容易出错,并且接到一定的程度时自己都会分不清接到哪儿了。
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任意性,建立起某种接线规则,统一按规则来接线。
那么这种规则是什么呢
当我们面对电路图和配电盘时就会发现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
电路图上有两种关系:前后,左右。
配电盘上有三种关系:前后,左右,上下。
于是我们在按图接线时就可以按照这些关系的内在联系来接线。
我总结的规则是:前进后出,左进右出,上进下出,以节点为中心展开。
图纸上的关系与实物上的关系对应,每走完一根线就在图纸上对应的线上作一记号,以示走过。
这样走一根是一根,有条不紊,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一气呵成。
即使你还不大明白控制回路的控制过程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你的正确接线。
为了便于说明具体的接线方法,我就以星——三角降压起动时间继电器控制线路为例来讲解。
先讲讲图纸上的前后,左右,节点的概念。
如图2。
对于FR来说,a为前,b为后; 对于GB2来说,b为前,c为后; 对于SB1来说,c为前,d为后;对于KM常开触头来说,c为前,e为后。
其它的依次类推。
再说左右,对于Kmy常开触头来说,f为左g.为右. 最后说说节点。
图2中,c f g m 均是节点。
节点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元件接线端共同连接的点。
图纸上的前后,左右,节点的概念弄清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实际元件的前后,左右,上下,节点的概念。
在实际接线中,配电盘在我们面前一般有两种状态:水平放置,垂直放置。
无论是哪种状态,我们均应把配电盘假设为水平放置。
就像是一张图纸摆在桌面上一样。
与图纸
不同之处在于:1,各个元件是立体的,元件的接线端子除了有前后、左右的关系外,还多了一个上下关系;2,元件之间还没有连接导线。
图3为实际元件布置图。
对于KM来说,a为前、b为后、a1为左、a2为右;对于KT来说,m为前、n为后、m1为左、m2为右;其余的元件以此类推。
图4反映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中线圈、触头的左右关系。
图5反映当俯视交流接触器时,其常开触头的前后关系。
常闭触头没画出来,判断常闭触头的前后关系与常开触头一样。
图6是一个热继电器的正面图,ab内是常闭触头,ac内是常开触头。
a为上,b、c 为下。
在交流接触器中,一般各有两对常开辅助触头和两对常闭辅助触头。
常闭辅助触头通常在常开辅助触头的上方,所以常闭辅助触头为上,常开辅助触头为下。
通过上述讲述,对图纸、配电盘、具体元件的前后、左右、上下关系有了一个人为的规定。
以这个规定为基础,我们在按原理图接线时只要遵循“前进后出、左进右出、上进下出”的规则就可以了。
当图纸上某个元件(如KMy)为上进下出时,我们在接线圈时就按左进右出来接,对于常闭辅助触头就按前进后出来接。
图纸中的KMy常开辅助触头是左进右出,在接线时我们就按前进后出来接。
热继电器的常闭触头在图纸上是上进下出,在接线时我们就按上进下出来接,即先接a端头,后接b端头,大家可以顺着这一思路举一反三。
对各种常用的电器元件都能迅速判断出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后,再弄懂下一点“以节点为中心展开”就基本上学会了。
下面再详细讲一下。
在实际接线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端子互相接通的情况。
这时是容易接错线的时候。
稍不小心就会漏接或接错位置。
那么这时就应遵循“以节点为中心展开“的规则。
例如图2中f点就是一个节点。
它是四个元件互相连接的点。
具体是:KMae常闭触头的出线端、KMy常开触头的进线端、KT线圈的进线端、KT通电延时分断常闭触头的进线端。
当我们在元件上接线时必须严格按以下顺序接:1接KMae常闭触头的后端头; 2接KMy常开触头的前端头;3,从KMy常开触头的前端头引一根线到KT线圈的左端头;4,从KT线圈的左端头又引一根线到KT通电延时分断常闭触头的左端头。
这个接线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各个元件的端头的前后、左右要找准,要和图纸上的前后,左右关系对应。
一旦弄错则必然接不成功。
图2中g点也是一个节点,具体接线过程如下:1,从KM常开辅助触头的后端头到KM线圈的左端头接一根线;2,从KMy常开辅助触头的后端头到KMy常闭辅助触头的前端头接一根线;3,从KM常开辅助触头的后端头到KMy常闭辅助触头的前端头接一根线。
大家仔细揣摩就可以明白这一思路的具体应用。
到此,我这一简单易学的接线方法就讲完了。
剩下的就是对着图纸试着接几块配电盘或控制盘,很快就能上手的。
我总结的这个规则对于复杂控制电路的接线特别有效。
你不用担心看不懂原理,更不用担心接迷糊了。
只要严格按此规则接,那就是接一根成功一根。
当看到几十根或上百根线密集地接在各个元件的端子上时自己都不会相信自己会有此能耐。
要知道达到这个水平一般得很多年的训练才行的。
五.结束语
好的方法一个人掌握了作用不大,许多人掌握了就会形成大的力量。
这个方法只是针对传统的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等元件总结的。
控制技术早已进入了可编程(PLC)时代。
相对于传统的控制电路,PLC 可以实现更多、更高级的功能,所以即使熟练掌握了这个方法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有时间有兴趣可以学习更先进的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