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 格式:pdf
- 大小:240.47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
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一、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1.转变教师角色,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
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作为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绩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
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
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情知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势必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心理氛围,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探索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良好的情感功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当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他们的学习气氛、语言表达能力等明显提高;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呢?一、创设环境,培养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设置情景,使师生双方建立一种类似交往的“工作关系”,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以满足学生的情感接触需要。
通过这种“关系网”,强化语言训练,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课堂效益。
如课前的free talk和perform dialogues(表演对话),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环节。
情景的设置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在对话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热情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表达思想,充分肯定他们在口语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学习之间的交流、参与,可增进学习主体意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可增强课堂凝聚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频繁交流,形成了合作气氛,获得了交际的乐趣。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奋异常,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教学活动参与的潜在动力。
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特点,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其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创设情景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电教和直观教具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如在教学动词短语ride a bike,drive a car,walk to school等时,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既可以让他们缓解疲劳,又可以达到听说的效果,从而掌握这些动词,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一、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
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
鼓励他们适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当学生夹杂着中文、英语与我对话时,也要非常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以便消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到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研究教材,挖掘情感课本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英语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素材,这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钻研教材,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感情,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并选好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师以情感为手段,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学see the doctor时,为了自然引入新课,教师可以以这样的简单问候打开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话题。
如:how are you today?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如:very well, thank you. / i’m not very well today. / i have a cold (headache,fever),进而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主题:how many deadly diseases do you know?引导学生了解目前关于医学界有挑战性的疾病问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疾病问题,谈谈感想、体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和教材产生共鸣,将所学语言用于实践,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借鉴。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例如,在进行对话练习时,可以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对话。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还能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到自己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情感。
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学习诗歌和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情感。
例如,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文章或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其中传递的情感,并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抒发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动交流,增强情感交流和合作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最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关怀和支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同时也能让他们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困扰,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和表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及给予关怀和支持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并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6-06-07T09:54:43.2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作者:陈思平[导读] 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荣县 643100)
情感教育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
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
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
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
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
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
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这样,评价结果就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
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
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
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正确无误: (1) 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 he didn‘t pass the exam.
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
(2) 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
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例句(2)比例句(1)更具乐观色彩。
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
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
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
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办板报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活动等,让他们充当其中能胜任的角色,从而在参与中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干,在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
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此外,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
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