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讲义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1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讲义2007-07-0412:42:39标签:国土资源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于2003年11月19日由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11月24日由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第394号令公布,并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
《条例》共七章四十九条,为帮助大家进一步学习、贯彻、宣传《条例》,现就《条例》主要内容作一简析。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条例》第2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级别划分(《条例》第4条):地质灾害灾情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共划分四个等级。
即: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为特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为大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为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
三、防治地质灾害的三项原则一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条例》第三条)大量的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其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防再减灾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些地质灾害的先兆是可以被人们捕捉到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预报预警地灾,或者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条例》第五条第三款)灾害治理投入大、工期长,《条例》明确自然灾害治理由各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以及灾害所在地的各级政府都负有治理的责任。
三是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国务院其它有关方面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材料《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串讲(2003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1、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意义和目标: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起因与分类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
按地质分类:山体滑坡、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3、我市情况:湖南不在地震带,但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我市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80多处。
4、治理原则: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有关部门(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2、怀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怀政办[2014]3号)按照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安排,2014年全面完成市县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切实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程度,进一步评估地质灾害易发成灾风险。
3、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防护重点。
第三章地质灾害预防1、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
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三)重点防范期;(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避让、播出避让、工程治理等)(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1、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分类。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滑坡地质灾害2、滑坡的定义及主要组成要素。
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带;滑动面—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周界—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原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糟,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
位于滑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毛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性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滑舌部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教育讲义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请大家认真听讲,严格执行。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对我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2.什么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3.什么是滑坡?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4.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陷落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感化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陷落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6.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XXX不断发生,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裂缝。
结合上面介绍的这些特征,请同学们不要在容易崩塌和滑坡的中央逗留、玩耍。
结合上面介绍的这些特征,请同学们不要在容易崩塌和滑坡的中央逗留、玩耍。
地质灾害防治讲义第一部分地质灾害基本知识一、地质灾害概述(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定义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理解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应该明确两点:()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也是以人为中心而论的,离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危害、威胁,灾害便无从谈起。
()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含人类活动的营力作用)。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中明确提及的种类型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地质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级.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因灾死亡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小型:因灾死亡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根据调查,对我市(县)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也有少量的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
1、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我们常常叫做“塌方”。
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30度的斜陡坡上。
2、什么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我们常常也叫做“塌方”。
3、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水库溃坝等水源激发的,形成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4、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5、什么是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下砂土层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软土层压缩变薄、地面标高显著降低、地面缓慢下沉的一种现象。
地面沉降一般出现在滨海平原地区,如上海。
6、发生崩塌、滑坡的主要原因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降雨则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触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
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存在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松散的堆积层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切坡建房、建厂等工程活动,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
在斜坡上不规范堆渣堆土,易发生崩塌、滑坡。
雨水、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土体,易引发崩塌、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开采,也可能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斜坡发生崩塌、滑坡。
二、应急调查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每年汛期前应对可能发生隐患点进行排查;汛期进行应急调查。
地质灾害防治讲义(日期:2005-11-06 点击率:236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基本知识一、地质灾害概述(一)地质灾害的定义1.定义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地质灾害: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理解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应该明确两点:(1)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也是以人为中心而论的,离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危害、威胁,灾害便无从谈起。
(2)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含人类活动的营力作用)。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条中明确提及的6种类型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地质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