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故居凤凰涅盘百花盛开
- 格式:doc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6
《凤凰涅槃》赏析《凤凰涅槃》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
郭沫若(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前茅》、《恢复》和话剧《屈原》、《虎符》等。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女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新诗形式构成了其浪漫主义特色。
这首诗歌选自《女神》,发表于1920年宗白华主编的《时事新报·学灯》。
《凤凰涅槃》采用了象征的艺术形式,用凤凰涅槃的过程象征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
诗中涉及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凤凰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自我的象征;火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烈火的象征;群鸟是反动军阀和无耻市侩文人的象征。
这首诗具有显著的泛神论色彩。
这种泛神论色彩既是精神内涵的也是创作手法的。
作者借助凤凰的传说,书写大地、自然、万物与宇宙,并赋予他们以生命,并把自我融会于其中。
因此,诗作中歌咏凤凰、歌咏宇宙、歌咏万物、歌咏宇宙,也就是歌咏自我。
而歌咏自我也就是歌咏自然造化的一切。
“一切的一,一的一切”这是一个完整的状态,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
诗人“万物同源”,“万物同灵”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得到了张扬。
《凤凰涅槃》借凤凰的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世界和诗人新我的诞生。
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
凤凰的死而新生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是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激情。
在艺术特色上,本诗显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首先,本诗显示出了火山爆发似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概。
郭沫若《凤凰涅槃》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郭沫若《凤凰涅槃》鉴赏郭沫若《凤凰涅槃》鉴赏《凤凰涅槃》(节选)百鸟歌岩鹰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孔雀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鸱枭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哦!是哪儿来的鼠肉馨香?家鸽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鹦鹉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从今后请听我们雄辩家的主张!白鹤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凤凰更生歌鸡鸣昕潮涨了,昕潮涨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试述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这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凤凰涅槃》的思想是以“新文化运动”为基础的,它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是最重要的,并且强调了“追求真理”的思想。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当时的文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凤凰涅槃》的艺术特征是“现实主义”,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把社会的矛盾和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以此来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最后,《凤凰涅槃》的文学风格是“现代文学”,它采用了现代文学的表达方式,以更加现代化的文学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使文学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总之,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它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涅槃》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字鼎堂,四川乐山人,出生于地主兼商人家庭。
童年时代即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熟读《庄子》和屈原、李白的诗。
[日本时期,接近泛神论(Pantheism)后,郭沫若则重新发现了《庄子》的价值。
[1]主要是《庄子》的奇谲恣肆、想象狂放的浪漫主义基质,以及“齐物我”“等生死”哲学思想与“泛神论”的相似;而屈原、李白诗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雕龙·神思》)的创作思维彰显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特色。
]戊戌维新之后,接触梁启超、林纾等人的著作。
1913年10月,赴天津求学;1914年1月至1923年4月,在日本求学,期间广泛接受西方文学和哲学的熏染,尤其是泰戈尔、歌德、惠特曼和斯宾诺莎等人,他说“对于泛神论的思想感受着莫大的牵引”。
[2]1926年3月出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7月任国民革命军宣传科长,投身北伐;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次年2月流亡日本,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归国。
解放后曾担任第一届文联主席、第一届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
其20年代的诗歌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8)、《星空》(1923.10)、《瓶》(1926)、《前茅》(1928)和《恢复》(1928.3)。
话剧作品主要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1926.4)、《屈原》(1942.3)、《虎符》(1942.10)和《蔡文姬》(1959)。
《凤凰涅槃》选自于诗集《女神》,最初发表于宗白华主编的《时事新报·学灯》,时间为1920年1月底。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部较为成熟的诗集,1921年8月有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收录从1916年至1921年间创作的57篇作品。
凤凰涅槃的诗歌主题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发表于1920年,后收入诗集《女神》。
此诗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它以凤凰的传说为素材,通过凤凰集体自焚,从烈焰中新生的神话传说,鞭挞丑恶的现实,呼唤美好的未来。
在《凤凰涅槃》中,凤凰“集香木自焚”体现了彻底破坏旧世界的精神,“复从死灰中更生”则是创造意志的写照。
新生后的图景是诗人对五四后中国的创造性想象。
在此诗中,“凤凰更生歌”被描绘为祖国的新生之歌,新生的凤凰被视为《女神》中的自我化身。
这不仅是对新鲜、净朗、华美、芬芳、和谐、自由的新中国的想象和描绘,而且为之欢唱、赞美,爱国之情由沉郁而激越。
此外,该诗由一个“小序”和四章组成,结构缜密完整,戏剧化的诗或诗化的戏剧的元素也很明显。
因此可以说,《凤凰涅槃》的主题借神话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
郭沫若《凤凰涅盘》原文阅读及赏析《凤凰涅盘》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歌作品,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歌,并进行赏析。
凤凰涅盘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之子于归,百川汇聚。
瞻望睨众,息纤纤之悔;纷纷籁籁,游心灵之曳。
登凤望凰,泫然流涕。
霜归秋逝,惊鸿照影。
落棚斫柴,轻烟薰土。
志当存高远,懿此猷之博。
长卿去我,谪居遐土。
汉水辽浩,楚山川渚。
玄鸟逝兮,白驹翩翩。
知子乘龙,骑摄提以过洛。
狂风暴雨,人生若寄。
而今已改,昔非无之。
秋叶寂寥,相见夕矣。
这首诗歌开头就引出了凤凰的形态,翙翙其羽,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接着又说到之子于归,表现出百川汇聚,显示出凤凰归巢的场景。
然后是瞻望居众,说明凤凰内心的复杂情感,又有息纤纤之悔,纷纷籁籁,表现出凤凰游心灵之曳的情感,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接下来是登凤望凰,泫然流涕,描述了凤凰的悲痛情感,让人暗自惋惜,惋惜生命之短暂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凤凰的品格与高贵。
而诗歌中的落棚斫柴,轻烟薰土,表达出凤凰忠于自己的职责,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
诗歌中还借用了长卿之去我,谪居遐土,表达了离别的悲伤之情。
而汉水辽浩,楚山川渚,玄鸟逝兮,白驹翩翩,更是表现出诗人对于过往事物的感慨,让人感受到时空变幻的无常性质。
最后,狂风暴雨,人生若寄,而今已改,昔非无之,秋叶寂寥,相见夕矣。
表达的是对于时间的转移,生命的短暂,回忆的美好,以及对于生命的珍惜与珍视。
就整个诗歌而言,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用词质朴,情感真挚,富有哲理与警示性。
是一首值得我们读懂并且深入体悟的诗歌,也是一首值得我们传承的经典之作。
郭沫若《凤凰涅槃》原文阅读及赏析《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一篇哲理诗。
在这首诗中,郭沫若以凤凰涅槃为主题,表达了对于世界的环境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原文参考:凤凰涅槃,焕然一新。
羽翼丰满,光辉四射;智慧与力量,双倍倍增。
烈火中燃尽身躯,化为灰烬的凤凰,又在凤凰涅槃的灰烬中重生;涅槃之火,焚烧不凡之魂。
敢于迎接挑战的心灵,淘汰退缩之念,时时专注强化自我,总能在涅槃的火焰中重生。
长路漫漫,莫等闲。
耐心深思破局,才能成功;凤凰喻我们,磨难锻造,千锤百炼,才能更强大,更高贵。
赏析参考:《凤凰涅槃》这篇诗歌运用了凤凰的形象,表达了破旧重生,超越自我,强大成长的主题。
诗歌的开头以“凤凰涅槃”为题,预示着一次彻底的变革,一种凤凰从灰烬中重生的绝佳形象,引人深思。
其后,作者用表现手法描述凤凰燃尽身躯,化为灰烬,不断涅槃的过程,表现出在经过种种挫折和磨难之后,心灵经过了重新垂范。
同时,这一过程中闪现出来的智慧与力量双倍增加的概念,象征着在深思熟虑的过程中,心境得以突破,迎来精神上的升华。
在《凤凰涅槃》中,诗人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来表现主题,把生命与凤凰对应起来,将涅槃之火的明能量象征成自我提升的力量。
这篇诗歌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设定,吸引读者的眼球。
从凤凰涅槃的元素、智慧与力量的双倍增加、及涅槃之火的焚烧,都旨在告诉我们,生命需要经历磨难,需要在痛苦中得到升华。
这篇诗歌可以上升到高飞的凤凰,并回到灰烬中,然后再次升华,体现了生命与时间之间的奇妙关系。
总之,《凤凰涅槃》是一篇深刻的哲学诗歌,充满了哲学意味。
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同时表达出艺术家对生命力的敬仰。
通过诗歌,郭沫若呈现出一种精神的向上、挺拔、阳刚。
即使在困难的日子里,也要一路前行,像凤凰一样,坚定、勇敢地实现我们的梦想。
《凤凰涅槃》赏析《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女神》中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它是一首时代的颂歌,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纳新时代已经到来。
“凤凰”,我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吉祥之物。
题中的“涅槃”,不是寂灭,而是新生,是经过剧痛和死亡之后的新生;含有永生不死之意。
《凤凰涅槃》强烈地提点出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对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诗中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焚烧了旧我,获得了新生,整个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的“新鲜”、“明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的“生动”、“自由”、“雄浑”、“悠久”。
诗人通过凤凰再生,来抒发他对社会的改造的勇气和决心,是他对祖国新生的强烈渴望在诗作中的自然袒露。
又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凤凰涅槃》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的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诗篇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篇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抒写了凤凰自焚追求新生命的全过程,基调高昂而悲壮。
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新奇的想象伴着大胆的夸张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而且充满了英雄主义基调和传奇色彩。
诗篇借古代历史故事和奢华传说的英雄抒发现世的理想,把宇宙的新生、世界的新生、中国的新生和诗人自我的新生融为一体,通过凤凰的新生一体多能地表现出来。
《凤凰涅槃》的艺术特征(1)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形象和语言,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想象与夸张摆脱了对生活原型的依赖,似乎呈现了一种不合理性,但更强烈地显示了生活的本质,融入诗人感情色彩的真实性,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艺术抒情方式的创造。
如作品中对于宇宙的夸张的描绘:“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中国的愤怒和诅咒的感情。
约9200字。
郭沫若《凤凰涅槃》一、作家介绍郭沫若(1892一1978),原名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开始白话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此外还著有诗集《星空》(1923)、《瓶》(1925)、《前茅》(1928)等,戏剧代表作《屈原》、《虎符》等。
他留下了浩瀚的文学著作。
他的文体,常有可挑剔的地方;他的作品,并不都能经受时间的销磨。
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继鲁迅之后,他成为中国进步文学的又一面旗帜。
他的作品中有激荡的力量、饱酣的气势和洒脱的风度。
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人能达到他的精神强度。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郭沫若堪称“五四”时代最早感受到历史转型、祖国新生、民族觉醒的时代气息的诗人,这首《凤凰涅槃》正是一首时代的颂歌。
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1920年1月,《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破例以整版的篇幅连续发表这首长诗,它宣告,《凤凰涅槃》“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五四运动高潮期。
虽然,诗人当时留学日本,远离祖国,但是,凭着他满腔的爱国热忱,他同故国所保持着的密切联系,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他的丰富的想像力和敏捷的才思,终于创作出了《凤凰涅槃》这样的浪漫主义杰作。
他曾告诉过人们他这首诗写作的具体过程:“《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成两个时期写出来的。
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那首诗的前半。
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作战。
”(《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还曾明白地告诉读者:“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郭沫若故居凤凰涅槃百花盛开
————————————————————————————————作者:————————————————————————————————日期:
郭沫若故居凤凰涅槃百花盛开-旅游管理
郭沫若故居凤凰涅槃百花盛开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前海西街,东观什刹海、南望静心斋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纵横交错的胡同小巷,均给这里增添了静谧文雅的气息。
这是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两进四合院。
1963年11月,郭沫若搬至于此,在人生的最后15年,这里是他写作、生活、接待友人的地方。
这座幽静的小院有着不平凡的身世经历。
它曾是和珅府邸的后花园,随着和珅被抄家,这里也慢慢荒废了。
此后又作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
民国初年,恭亲王府的后人为了生计,将这里卖给了中医世家乐达仁堂。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先后作过蒙古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的寓所。
100多年间,这个院落几经沉浮,最后成为了郭沫若的晚年居所,亦成为了如今的郭沫若纪念馆。
步入故居,古朴淡雅,一面洁白的墙壁上,洋洋洒洒书有郭沫若的手迹:“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
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
”在赞扬“双百方针”的同时,也看出郭沫若是个亲近自然的人。
小院内种着许多花草树木,他的雕像便伫立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致之中。
不远处的一株银杏树尤为显眼,秋日来临,金色满园,美不胜收。
这棵树还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妈妈树”。
1954年春,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身患重病,离京治疗,郭沫若便带着孩子们前往大觉寺,移植回一棵银杏树树苗,种在当时所住的西四大院胡同的寓所中,并赋予其“妈妈树”之名。
这棵树承载着他对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的祝福,希望她能像不屈的银杏一样,战胜病魔,早日回到孩子们的身边。
1963年,郭沫若一家迁往此处时,这棵银杏也随着他们一起迁入了新居。
当年选择银杏树的原因,也许是出于郭沫若对其的偏爱,银杏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具有人文价值,郭沫若
曾称它为“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
随着岁月流逝,这棵树现在已成为故居一景了。
连接前后院的垂花门前有两口不对称的古钟,它们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高一点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年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间,它们奇怪地放置在此处,并作为镇宅之宝,究其原因,还得追溯到1962年冬季的那一天。
据说当时郭沫若一家还未到这里居住,那天家里突然着起了大火,虽然及时扑救,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此事还是引起了郭沫若的不安。
听说古钟有警钟长鸣之意,郭沫若就购置了这对钟,警醒家人注意防火的同时,也象征着家庭的稳定与平安。
四合院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的房间,当年分别用作会议室、秘书办公室及郭沫若家人的住房,现今都辟为了展室,从文学、历史和生平三个方面介绍了这位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的人生境遇。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幼时诵读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书,培育了他最早对诗歌的兴趣。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到日本求学、参与文学活动、发表小说新诗。
随着诗集《女神》的出版,郭沫若不仅确立了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地位,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女神》中很多诗篇以极大的激情抒写温暖、光明,反映了时代的需要,这也是诗人郭沫若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除继续不倦地进行文字活动外,还长期担负着党和国家的事务,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领导工作。
有学者评价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又一面旗帜。
四合院北房为原状陈列室。
虽然隔着透明的玻璃窗,但还能清晰地看到这位文学巨匠日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在郭沫若的客厅内,傅抱石巨幅山水《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下陈放着主人收集的形态色泽各异的观赏石,文化气息浓郁。
周恩来以及科学、文化、外交领域的领导人与友人都曾来这里作客或商谈要事。
钢
琴前面的单人沙发便是郭沫若接待外国朋友时习惯的座椅。
郭沫若写作和办公的地方摆满各种书籍,墙上悬挂着毛泽东和于立群的手记。
东南角窗前的木匣里珍藏着主人流亡日本时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手稿,在1957年终于由日本寻回后,郭沫若特为之题名为“沧海遗粟”。
郭沫若的案头端放着他两个孩子的日记,寄托着一位父亲对在“文革”期间不幸丧生孩子的无尽思念。
郭沫若卧室的床边陈放着主人时常翻阅的《二十四史》。
每当太阳升起时,他便起身,穿着窗前那双普通的布鞋去廊下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开启新一天的生活。
一处舒适的住所,一段跌宕的人生,阅读文学大家郭沫若的一生,就如同诵读他的诗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