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摘要: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古诗十九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借写游子思妇,抒发了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怀才不遇的愁苦,知音难寻的的寂寞,还有诗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这些情感至真至性,情贯古今,本文主要介绍了《古诗十九首》产生的社会背景,继而从三方面探究了《古诗十九首》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情感表达;游子;思妇《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朝刘勰曾给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的评价,表明了《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而另一位钟嵘则评价道:“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足以证明《古诗十九首》在遣词造句上的绝妙,以及诗歌整体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最初是被收录在了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所编纂的《文选》中,十九首诗的作者都已经无从寻找,现在通常认为《古诗十九首》最迟不晚于东汉桓灵时期。
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东汉末年是政治腐败、群雄割据的一个混乱时代,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这使得《古诗十九首》充满着浓重的悲情色彩,产生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与疑惑。
其次当时的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在官员腐败的情况下,士人只有依附权贵才可以获得出路,当世家大族操控了官场,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才不遇的人,他们的愤慨之情也寄托在了诗歌里。
最后,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一直是汉朝的正统思想。
一方面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读书人怀揣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时代大背景无法给予这群人施展抱负的机会。
《古诗十九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文化产物,不再局限于“诗言志”,也跳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作者: 董恬甜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32-3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7期
主题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楚辞》探究
摘要:�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促成其极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它吸取了《诗经》《楚辞》等作品中的优秀因素。
本文从“美人香草”意象、哀怨悲苦和缠绵悱恻的情调、生命意识和反叛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古诗十九首》对《楚辞》的接受。
由于《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所以,研究视角多关注于屈原的“楚辞”作品。
名家名作邵玉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四言诗在周朝充分地发达了以后,诗界便渐行沉寂,直到新体的五言诗起来,才又另现了一番灿烂与光辉,而《古诗十九首》便是这五言新体的星宿海。
它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一方面又开了建安魏晋的五言诗的风气。
它的艺术价值也达到了纯熟的境界,它既有完整优美的外形,复有丰富充实的内容,而表现的方法,特具的风味,更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出来。
……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没有不喜欢读它的……”隋树森先生在其作《古诗十九首集释》序言中主要从诗歌形式(四言到五言的发展角度)高度评价了《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和影响,正如王世懋先生评价的:“《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
”而除此之外,愚以为,《古诗十九首》 的广为流传更有赖于其情感抒发得真切、自然,人物形象刻画得传神逼真。
抒发游子思妇伤感的情思,忧叹生命以及寻求现世的荣华和欢乐,是《古诗十九首》最突出和集中的主旨。
其中思妇之诗约占三分之一,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思妇的“思”,塑造了一些传神的思妇形象。
一、衣带渐宽为伊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李清照思念其夫赵明诚的词句,备受后人推崇。
而其实,“衣带渐宽”的思妇形象在《古诗十九首》中已经存在。
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就站立着这么一位因念夫而日渐消瘦的思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全篇从思妇一方叙说,首联就表达了夫妻别离日久而生发的“生别离”的慨叹。
重复“行行”,是为了加强语气,以离去者(丈夫)行之不止强调路途遥远,自然引出了“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境况,并把忧伤寄寓于其中。
“生别离”当从《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中而来,暗寓了“悲”意。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主要描绘了夫妻之间的思念和家庭生活的思念。
这些诗歌表达了妇女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以及她们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时光的感受。
例如,《青青河畔草》中,诗人借用了河畔草、园中柳等自然景色,表达了思妇对远行人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诗中提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又如《凛凛岁云暮》中,诗人通过描述岁月的流逝、季节的变化,表达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诗中提到轩车来何迟,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期盼和等待。
此外,《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也是思妇诗的代表作品。
前者以冬季为背景,描绘了思妇在寒冷的季节里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后者则通过描述远方客人的到来,表达了思妇对丈夫归家的期盼。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以其深情、真挚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家庭生活的深深牵挂。
论《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的异同贵州省德江县实验中学冯华钟嵘《诗品》曰:“嘉会奇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这应是作诗的诗眼吧。
对此,以读《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而深有感触。
这种感触来自于诗中所表现出的真切而深沉的“亲”与“怨”。
真可谓“怨深而文绮”。
读《国风》与《古诗十九首》,你感受到的是远游的游子和家中思妇的那份深切的离别之痛与思念之苦。
离别的无奈与思念的孤寂使诗的风格与情感哀怨之至,婉约之至。
它们虽出自不同时代,但却有如此的异曲同工。
首先,从它们的写作背景和表达方式看。
《诗经》收集的是公元前6世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
其中的《商颂》有的认为是商人之作。
那么,《诗经》上限则可能推至殷商时代。
而《古诗十九首》出自东汉文人之手。
我们不难知道,这两个时期都是动乱时期。
也许,正因如此,如此缠绵匪测的游子思妇文学便应运而生了。
戍边的丈夫,羁旅的游子,漂泊的生活,使它们在诸多方面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这些感受却以“思妇”情深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诗中“思妇”并不一定是作者,而是远行游子或戍边丈夫借思妇之口展现自己的漂泊生活。
这一点,《古诗十九首》与《诗经》的表现手法应是一致的。
或是大同小异。
如《古诗•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历,游子无寒衣”,与《国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都是通过思妇把自己深切的感情转化为对丈夫的担忧,从而使游子表达出了自己的思乡,思家思妻之情。
不同的是表达方式不同,《古诗》以抒情为主,《诗经》以叙事为主。
但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它们都不露痕迹的尽表了自己心中的情愫。
如《古诗》:“思君使人老,努力加餐饭”。
与《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表现的都是丈夫不在家,妻子茶饭不思,无心妆扮而孤寂的心情。
其次,从内容上看。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大多表达的是游子思妇的内心情感,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中愁闷是是它们的基本内容。
且乡情与男女恋情是融合在一起的。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作者:李云婷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两汉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其中的“思妇”形象呈现出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吸引众多读者关注思考。
本文从思妇诗的存在背景、思妇形象的类别,以及思妇诗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分析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探析在历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相思是亘古不衰的永恒主题,大致包括:思妇、闺怨、宫廷、弃妇、婚爱等不同种类。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中编辑在一起的一组诗歌,主要以游子、思妇为题材,吸收了《诗经》、《离骚》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精华,被刘勰称赞为“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钟嵘《诗品》也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2],其中的“思妇”意象呈现出与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值得深入探析。
一、《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存在的背景思妇诗贯穿存在于在整个文学史,衣披后世、影响深远,《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独有的苦闷抑郁和难言的寂寞无助,究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有两点:一是东汉末年的取仕制度和社会现状所致。
西汉时开始推行明经取仕制度,极大鼓舞了当时的读书人,使得游学、游宦的风气与日俱增,东汉末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勾结垄断仕途,中下层士人宦游在外却报国无门,只得离乡背井、不断奔波,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留守妇女长期与丈夫分离,成为思妇诗滋生的土壤。
二是汉代妇女的道德教化和生存環境所囿。
东汉时期,对妇女的女德、女诫等封建思想不断加深,使得男尊女卑等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男外女内思想也造成妇女的生活环境封闭、思想僵化,主观上助推了思妇诗的成长与发轫。
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的形象类别纵观《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久别离、长相思、永忠贞的共性,但思妇的身份、思念的情愫、思念的结果有不同的特点,分为以下四类:1.思中甜——忠贞不渝《客从远方来》是少有着些许甜蜜愉悦之诗,一女子收到了相隔万里的丈夫托人带回的锦缎,打开一看,上面还有鸳鸯双栖的图案,丈夫的牵挂和思念,心意与回应使得女子惊喜交加、深感慰藉,于是浮想联翩,想要将锦缎做成合欢被,与丈夫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简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古诗十九首》中,思妇是一个感性而多情的形象,她具有一种浪漫迷离而又神秘而迷人的形象。
她具有极强的忠贞之爱,为爱人付出最大牺牲,大到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小到在旧时男弱女馁的文化背景下仍然甘心任性。
正因如此,思妇一步步地从一个普通的女性转变成为许多古诗中的主流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塑造的形象是卑微可怜而又坚强勇敢的,在失去爱人的那时,她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不抱怨不报憾,甚至还发自内心地祝福男方去安裕的去处,她始终坚定的爱情精神,不因缘分的太差就放弃。
思妇就像一锥素餐,浅学钩胆,质朴爱情,弥补了古诗佛国落寞的背景,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中有永恒的价值可追求。
思妇在古诗中,构建起一个耐人寻味的异类,她从一个文言审美背景下提出新的思维,她不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礼仪,反倒是以坚定的信念维持了爱情的尊严,在这个背景下,她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吸引许多人把思妇的形象铭记在心。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撰的《文选》。
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
这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称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誉之:“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本文采用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这个说法。
将十九首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关于十九首的内容,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包括游子远游思家,感叹生命短促,宣扬及时行乐,描写真挚友情。
以及占了很大篇幅的思妇之诗。
一、思妇形象的塑造在古诗里,有很大一部分诗都是思妇之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之二《青青河畔草》、之八《冉冉孤生竹》、之九《庭中有奇树》、之十《迢迢牵牛星》、十六《凛凛岁云暮》、十七《孟冬寒气至》、十八《客从远方来》、十九《明月何皎皎》。
或有人谓其中的一些诗别有寄托,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古诗从整体上塑造了一批思妇形象,但表现了她们不同的侧面。
(一)侧重表现痴情《行行重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的形象,“与君生别离”,此句有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来解的,也有人把“生”解作“硬生生”,生生分开一对相爱的人。
从此,开始了游子相去日已远,闺中人衣带日已缓的相思苦等的日子。
此诗中,已经点明了“游子不顾返”,则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她仍执著地思念着游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怎样跟这个忽忽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女主公唯有劝自己努力加餐饭,这样才有可能等得到与外出的游子重聚的那一天。
整首诗用平淡如水的语气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形象。
(二)感叹青春易逝的悲哀《青青河畔草》诗连用六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刻画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一个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对比作者:骆捷文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8期摘要:《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多是抒发文人内心的情感,其思念诗与《诗经》有相似之处,但在二者对比中可发现仍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本论文主要从二者的思念主体、表现手法与个体意识着手,深入探讨《古诗十九首》。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诗经》对比萧统在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
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成就之高。
《古诗十九首》多写离愁别绪、游子思归、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等,《诗经》中也有写到游子思念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等诗歌,想要更好地研究《古诗十九首》,可与《诗经》进行比较研究。
一、《诗经》与《古诗十九首》对比研究的原因(一)内容相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中反映了民众劳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游子思乡、妻子盼夫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内容;而《古诗十九首》中也写到思妇的闺怨哀思、游子的羁旅思乡、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梦想幻灭后及时行乐的快意等内容,这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笔者发现,前人研究《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题大都单纯就《古诗十九首》本身而展开,并没有对研究对象进一步纵身拓展,没有将其放在中国诗歌的整体范畴内讨论。
因此,我们认为,想要更深入地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就需要革新研究方法,不能单单只从诗歌内部去研究,所以,采用对比研究法,将《古诗十九首》与《诗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其深层次的思想主题内涵。
(二)中国诗歌的继承性中国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继承的特点,诗人往往喜欢遵循古训,引用前人的诗句,诗句以像前人的诗句为荣。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六百年之间,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创作时代大概是东汉末年。
两部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有类似之处,都在战乱、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又加上中国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习惯性地往前寻找相似的痕迹,来使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为正统,也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因而,用《诗经》来和《古诗十九首》对比,显得合情合理。
不同时期的爱情诗词鉴赏【篇一】《诗经》中的爱情,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的魅力、地位完全可以同《关雎》相媲美。
这几句本来是描写战友之间同生共死的深情厚谊的,后来演化为形容爱人之间不离不弃、相伴到老的美丽誓言。
《伯兮》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描写的是,丈夫不在身边,她便无心梳妆,以至头发凌乱,体现的是对丈夫忠贞的态度。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的是因为思念而对时间产生错觉,真实地反映出他们难以割舍的爱情。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则描写对爱情的忠贞、坚毅,不会随意妥协的态度。
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后世因此怀疑这不是女子口吻,而是逐臣之辞。
《绸缪》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由于太过欢快喜悦,她竟然一时忘记今日是什么日子,以至于轻轻发问。
《风雨》中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一声惊叹,是对那个拯救自己于风雨凄凉中之人的无限爱恋。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一个凄美的单相思故事,“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是一曲悼亡的哀歌,“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是一声调皮的戏谑,“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是一首最唯美的征婚歌谣。
先秦无名氏的《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一首美妙的情歌。
由自然界顺理成章的现象,引出毫无规律可言的情爱,因此流露出一种痛彻心扉的惋惜之情。
它是中国最早的译诗,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西汉时期,据说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赢得佳人卓文君的芳心,文君抛下千金之躯与相如私奔。
后来司马相如得势后便想纳妾,卓文君听到后,写了一首《白头吟》表示与之决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以为嫁得了一个情义专一的男子,就能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可男人的一心一意又怎能敌得过岁月流逝,敌得过娉娉袅袅的诱惑?另有西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怨歌行》即《团扇诗》,“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思妇有怎样不同的内心痛苦?《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描绘了游子分离家乡的痛苦和思
念妻子的苦楚。
其中,每首诗都展现了不同的内心痛苦,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思念之苦:这是游子和妻子共同的痛苦。
游子在异地漂泊,
孤身一人,思念故土和妻子,如《长干行》中的“青青园
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等;妻子
则在家中独守空房,盼望着游子的归来,如《乌衣巷》中
的“门泊东吴万里船,才子佳人下里巴人”等。
2.分离之苦:这是游子独有的痛苦。
游子在外地漂泊,无法
与妻子团聚,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等;同时,游子还要忍受离乡背井的寂寞和孤独,
如《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
3.身世之苦:这是游子所面临的境况。
游子多为士人,才情
横溢,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如《送别》中的“昔别
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等;此外,游子还要忍受失去家乡
和亲人的痛苦,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家临九江
水,来去九江侧”等。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表达了游子和妻子在分
离时所承受的各种痛苦。
游子思念故土和妻子,无法与家人团聚,忍受着离乡背井、寂寞孤独的困境。
而妻子则在家中孤独
地等待游子的归来,忍受着思念和担忧的折磨。
这些内心痛苦
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验到分离和思念的悲伤和无奈。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解读作者:张英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诗歌对于思妇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思妇形象。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思妇诗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对思妇形象进行了分类,肯定了《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价值及其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叛逆;思妇;哀怨一、《古诗十九首》思妇诗歌产生的成因东汉末年,游子纷纷外出求学,与在家中的妻子长期两地分离。
抒写离别相思,或许成了思妇们最好的心灵慰藉。
思妇诗歌在两汉时期大放异彩。
究其成因,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汉末特定的社会政治与取士制度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明经取士制度,给读书人带来了希望,鼓励了游学的风气。
为了功名,士人纷纷离乡背井,四处求学。
东汉时期的文人学子对于游学和游宦的热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情况严重,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士人们为了自身前程,只得四处奔走,以求谋得出路。
士人们长期旅行在外,与家人长期的分别使得双方的感情无处倾诉。
古代社会,女子足不出户,恪守三从四德,生活的全部空间就是头顶的四四方方的一片天,因此更是把全部的希望与依靠放在了丈夫的身上,一旦面临分别,只得将满心的愁思与等待化作绵长的思绪,在孤独与寂寞中独自咀嚼。
(二)妇女道德的进一步强化《子夏传》有云:“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1]。
《礼记》记载女子要“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汉武帝时董仲舒指出“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臣者君之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2]。
这就是三纲思想,后来经班固进一步完善形成“三纲五常”思想体系。
汉代末年时期,人们对于妇女的行为约束又增强了不少。
班昭的《女诫》这本书就集中体现了社会对妇女道德的强化,自古以来被看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女性劝诫要集。
远客思归闺妇怨别-试比较《诗经》与《古诗十九首》中游思
妇之歌
王建弼
【期刊名称】《晋东南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4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王建弼
【作者单位】晋东南师专中文系,长治04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诗经·国风》与《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比较研究 [J], 孟庆钰
2.女性自我价值之觉醒——《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思妇形象之比较 [J], 李红霞
3.《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思妇精神觉醒层次论 [J], 覃素安
4.论《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思妇诗 [J], 胡艳娜
5.《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比较研究 [J], 代良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及其艺术作者:黄梦佳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7期黄梦佳内容摘要:《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的思妇形象鲜活饱满,凸显了忠贞不二,执着热烈等传统型态。
作为首批文人五言诗,作品中展现思妇形象的艺术也多彩多姿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艺术手法《古诗十九首》多以男子用女性的口吻来写思妇的心理,其形象有着那个遥远的时代最真挚最纯朴的情愫。
钟嵘评价其风格“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真情、感人。
其中刻画思妇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等十首。
其间无不折射出女子地位的低下和凄苦惨淡的处境,及其由不得自己左右命运的现实。
一.思妇形象的类型《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持续动荡的东汉末年,其间人们多因各种原因流荡在外,造成家庭分离,留守妇女相思难堪的现象。
1.心忧夫君,忠贞不渝丈夫远游在外,妻子心中自然有难解之忧愁,这种担忧是来自多方面的,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私心,有那么一丝痴情,有担心丈夫受冻的(《凛凛岁云暮》),有担心丈夫另娶新欢,自己不复得宠的(《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有担心红颜老去,青春不再的(《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行行重行行》)。
这种妻子在家苦苦等候,忠贞不渝。
她们中有幸的,被男子牵挂于心;不幸的,则成为弃妇,如《冉冉孤生竹》中,主人公的口吻虽是翘首盼望迎娶她的婚车到来,但那颗心早已凉了半截,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失望。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日夜盼望,总不见人影,盼得她如曾经惊艳一时的蕙兰,在秋风中枯萎,在这里用了比喻,而没有直言,只是间接道出了心中的隐忧,语言婉转而有深意。
《古诗十九首》的妇人都是恪守妇道,懂得遵守“三纲五常”,忠诚侍奉丈夫,绝无二心,即使“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也不会将其遗忘,倒是在外的丈夫更有“浮云蔽白日”的可能。
而女性这种忠贞不渝的形象在《诗经》中早有先例,《国风·卫风·氓》中刻画的这一女子与《冉冉孤生竹》有诸多相似之处,《氓》中的女子惨遭抛弃,处境凄惨,《冉冉孤生竹》的女主人公亦被抛弃,只是这种抛弃虽未明说但这种永远没有结果的等待也暗含了抛弃之意。
古诗十九首汉代文人五言诗少,且艺术水平也不高。
《古诗十九首》将汉代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转入抒情,因而形成了文人诗的风貌。
《古诗十九首》可谓横空出世,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气势。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一些无名氏的作品,由萧统编成题为《古诗》,与一般的汉乐府有所不同。
作者年代相近绝非一人,各诗所咏内容也不尽相同。
然而,它代表着五言诗早期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致于历代诗论家将它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个评价,我认为说的极是。
先看《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重”作“多”解,喻指道路漫长,与下句“万余里”呼应。
“生别离”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可作“永别离”,即爱人间的生离死别。
一、二句写“生别离”非同一般,烘托了强烈的缠绵哀痛气氛;三、四句写离别之远;五、六句写会面难期,显然和离别的原因有关,使得“生别离”的内容进一步落实;七、八句明写游子思乡之苦,暗喻“生别离”情意,“北风、越鸟(南)”能全;九、十句写妇人思君之苦,亦为“生别离”所致;十一、十二句说明“不顾反(作返)”原因是“浮云蔽白日”,此有二解:1 是君主为谗佞所蒙蔽,使忠良不得还乡(我认可此观点)。
师学院(华文新小初号)本科生毕业论文(黑体1号)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黑体2号)院(系)文学院(宋体)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向)研究向古代文学学生姓名薛习(楷体4号)学号 6指导教师高政瑞指导教师职称讲师(黑体4号)2014年6月8日(封面不显示页码)学生采用四号楷体,加粗、居中。
其余各项均为四号宋体,数字用四号“Times New Roman”。
各项下划线末端对齐。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一座高峰,它被誉为“无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作为古代抒情诗的典,它以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为基本容,其题材容相对局限狭窄,但却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大多数展现深闺女子缠绵的离愁别绪的共同主题之下,却有着复杂多样、各具情态的思妇形象,使得深闺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鲜活饱满,栩栩如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Abstract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the han literati WuYanShi one peak, it is known as \"the crown of silence\", 'China \"grades\" said its \"wen wen li, sadness and far, spectacular, is almost valueless. As a model of the ancient lyric poetry, it expresses some feelings and thoughts swept her best friend sorrow as the basic content, its relatively limited narrow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but it has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most show - women's lingering LiChou under the common theme of the sorrow of parting, there are complex and varied, with all kinds of modal women image, makes the purdah women's image from the page, fresh and full, lifelike.目录绪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非一人一时而作,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乐府诗》之后,从叙事诗成功过渡到抒情诗的典之作。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作者:刘明园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6期【提要】《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诗的最高成就,继承了《诗经》《楚辞》的抒情传统,下启建安诗风,向来为历代学者所称道,刘勰《文心雕龙》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
《古诗十九首》集中描写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游子诗、思妇诗恰如一体之两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本文主要对思妇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加以分析。
思想上,思妇诗一方面表现思妇的离愁别绪;另一方面反映自身的精神苦闷与青春易逝;艺术上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兴双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为后世提供了典范。
【关键词】思妇精神苦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谐音双关《诗经》之后,描写思妇的诗歌不绝如缕,但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古诗十九首》,钟嵘《诗品》称之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集中描写了那个时代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其中认为是描写思妇的篇章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十首,后兩首存在思妇诗与游子诗的争议,数量上整体约占一半。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诗,在继承《诗经》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思想内容上不同于《诗经》中活跃在旷野田间的劳动妇女,《古诗十九首》中的女子多是徘徊局限于自家庭院的少妇,无衣食之忧,无需去辛苦劳作。
这一来保证了她们相对宽裕的时间,二来限制了她们排遣的空间。
所以她们的孤独寂寞较之《诗经》更加绵长。
一、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或游宦、或游学、或行商,为了生计或功名四处奔波,流寓他乡,不得不与妻子长期分别,两地相思,譬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摘要:思妇主题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型题材,滥觞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神韵又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开始关注自我价值。
将两者的思妇诗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传承性,体会先秦与东汉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题材丰富,从神坛祭歌到婚恋悲歌,记载着古代人民生活的点滴。
行役主题当列其中,而对于想念在外役夫的主体——思妇的描写,自然也成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这组诗的吟唱以“游子”和“思妇”两个题材为主,其中塑造思妇形象的诗也几近半数。
所以将“思妇之辞”的初祖同以塑造思妇为主的《古诗十九首》做以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诗经》中的思妇诗共十二首,分别为《国风》中的《周南·卷耳》《周南·汝坟》《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卫风·伯兮》《卫风·有狐》《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秦风·晨风》和《小雅》中的《杕杜》《采绿》,虽然有的叙写采摘野菜,有的描写山林鸟兽,有的塑造征夫勇武形象,但都表现出”伤离别”、“盼夫归”的忧愁与迫切之情。
纵观《古诗十九首》,共有八首思妇诗,分别是《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和《明
月何皎皎》,这些诗中塑造的思妇形象对其丈夫的思念之情同《诗经》一样震撼人心。
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一、《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的特质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系列独居于家的思妇,都情系在外的丈夫,忠贞不渝。
但也存在不同的特质。
现从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两方面加以阐述。
《诗经》中的思妇多是处于日常劳作的劳动妇女,勤劳朴实。
如《周南·卷耳》和《小雅·采绿》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摘采植物,无论是卷耳为食用之物,抑或“绿”是一种染布之草,其功用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气息浓郁。
但是因为心中想念远方的丈夫,无心采撷,怎么都摘不满一只浅浅的筐,甚至“一匊”,借以表现其思念之深的忘形幽怨。
再如《王风·君子于役》描写了一派农村景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1 p62]在一个黄昏日落的时刻,一位村妇站在家门前,看着羊牛下山,鸡已进窝,而她的丈夫却归家无期,流露出无尽的悲伤与无奈。
相比较而言,《古诗十九首》淡化了日常性的事物,其中的思妇多是置于闺阁之中的幽怨妇人,衣食无忧,却心灵空虚孤寂。
如《庭中有奇树》,起笔就写出了适合于人物身份的环境背景。
对于深闺思妇来说,一旦丈夫远离,与她朝夕相伴的只有“庭中”的“奇树”,生活单调无味,将全部的情感都沉浸于无限的相思之中。
又如《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3 p65]刻画出一个风姿绰约的“楼上女”,常年深居高楼之上,凭窗远眺
也尽显姿容明媚。
但即使分外妖娆,也无人欣赏,足见孤寂之情。
《诗经》中的思妇除了外在洗净铅华的质朴之美,还拥有着温婉含蓄的内在神韵。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含蓄也是封建礼教的产物,她们无形中也成为周礼的捍卫者,渗透着一定的政治色彩。
如《秦风·小戎》,三章分别通过战车、战马和兵器极言军容盛况,后抒发缠绵的思念之情:“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1 p105]淋漓展现思夫之情的同时,也体现出进退有序,尊奉礼节的德行和操守。
凌濛初说:“思其人固思其车马,思其车马固思其车马之制度。
”思妇怀远也能表现的如此慷慨激昂,正是尚武精神的真切表现。
还有《周南·汝坟》《召南·殷其雷》等都是这种“发乎情而止于礼”的诗作代表。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流露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传统礼教的否定,无论是对韶华易逝的叹惋,还是对丈夫的刻骨相思,她们都敢于表露。
《青青河畔草》末句“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直截了当,毫不掩饰自己对荡子的思念之情,正如曹旭所言:“在贞洁道德与真情的冲突中展示生命的力量,具有人性的震撼力!”在离伤别怨的同时,《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还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而自伤迟暮,如“思君另人老,岁月忽已晚。
”[3 p63]“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3 p69]这种叹息是她们的普遍心声,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诉求。
二、《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的塑造
首先是通过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塑造思妇形象。
《诗经》通过直抒胸臆,反复咏叹来抒发情感。
这方面以《召南·殷其雷》为代
表,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复的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还有《秦风·晨风》,每章都以“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结尾,这种呼喊发自内心深处,情真意切。
《古诗十九首》则通过赋予思妇生命意识来传达感情,更具感染力。
通过营造凄凉的生活环境表现深闺生活的寂寞与孤独,而这些妇女则在自己生命之花绽放最为绚丽的时刻独守空房,这种压抑与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再者《诗经》通过变换叙述主体的方式,间接表达相思之情;而《古诗十九首》多以直接描写思妇的情感体会为主。
如《周南·卷耳》就是通过移位的方法,刻画出思妻念家的丈夫。
这位思妇因为思念之深而不知不觉陷入想象的思绪之中,展现出丈夫步履艰难而思其家的场面。
三、《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表现内容不同的原因
虽同为思妇诗,但由于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的不同,《诗经》和《古诗十九首》所塑造的思妇形象也不尽相同。
《诗经》处于先秦的动乱社会,周王朝大量征兵去抵抗外来侵略,只剩下妇女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务,她们没有闲情雅致去观察月圆月缺,体察红颜易衰,所以多体现为勤恳朴实的劳动妇女。
而对于汉代的思妇,她们的丈夫大多是不满于生活现状而外出漂泊的游子,虽然也苦于相思,但物质生活却也丰盈,所以更关注于自身的亲身感受。
另一方面,《诗经》主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流传于我国北方的民歌,所以朴实、直率,所塑造的思妇形象也带有普
遍的世俗性。
而《古诗十九首》多出自于文人士子之手,这就使诗歌的发生地点远离了农耕的环境。
另外,这些文人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上失落、经济上潦倒,所以他们希望在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审视和对时光的慨叹中得到宣泄和排解。
参考文献:
[1] 高亨.诗经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毓庆,方铭主编.诗骚分类选讲[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7.
[3]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阮忠.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5] 胡艳娜.论《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思妇诗[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0(05).
[6] 余溢文.《古诗十九首》之女性形象—思妇的此岸形象与彼岸意义[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04).
[7] 孟庆钰.《诗经·国风》与《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比较研究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作者简介:王啸晨(1986-),女,黑龙江省鸡西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