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57 KB
- 文档页数:1
玄宗命令郭子仪撤去包围云中的军队,回军朔方,更增兵准备收复东京。
并且另选一名战将带领一部分军队出井陉关,平定河北。
郭子仪推荐李光弼,癸亥(初九),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出朔方兵一万交他指挥。
史思明等叛将已经将饶阳城包围了二十九天,还没有攻下,李光弼率领蕃汉步、骑兵一万余人,再加上太原弩机手三千人出井陉关。
己亥(十五日),李光弼兵到常山,常山团练兵三千人杀死反叛的胡兵,抓住安思义出城投降。
李光弼对安思义说:“你知道你的罪该死吗?”安思义不说话。
李光弼又说:“你久经沙场,看我的这些部队能否打败史思明?如今为我打算,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如果你的计策可取,我就不杀死你。
”安思义说:“您的兵马远道而来,士卒疲劳,猝然与强敌交锋,恐怕难以抵挡,不如率兵入城,早做准备,先为部署,然后再出兵。
叛军虽然精锐,但难以持久,如果一旦失利,就会气丧心离,到那时就可以打败他们。
史思明现在饶阳,距离此地不到二百里路程。
昨天晚上已向他发出了求援信,估计先锋部队明天早上一定会到达,紧接着后面就是大部队,一定要留意才是。
”李光弼听后很高兴,就为安思义松了绑,当即移军入城。
史思明得知常山失守,立刻解除对饶阳的包围来救常山。
次日天未亮,前锋部队已到达常山,史思明等率大军紧随其后,共二万多名骑兵,直逼城下。
李光弼派步兵五千从东门出击迎战,叛军死命地堵住城门不退。
李光弼命五百名弩机手从城头上一齐射击,叛军被迫后撤。
然后李光弼又把一千名弩机手分为四队,一队接一队地不停地发射,叛军不能抵挡,收军退于道北。
李光弼派五千手持矛枪排成方形的队伍出于道南,在呼沱河两岸列阵。
叛军多次用骑兵来进攻,都被李光弼的弩机手射退,大半人马被射中,只好停止进攻,退下去休战,以等待步兵。
这时有村民报告说叛军的五千步兵从饶阳向常山进军,昼夜兼程,行走一百七十里,已到了九门南面的逢壁,估计正在那里休息。
李光弼立刻派出步、骑兵各二千,偃旗息鼓,沿呼沱河悄悄地进军,到了逢壁,叛军正在吃饭,官军突然袭击,叛军被全部歼灭。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
郭子仪初遇李光弼文言文
昔日大唐盛世,蜀中之地,英才辈出。
时有名将郭子仪,威震四方,其勇略非凡,世人皆称颂。
一日,郭公率军行至剑门关外,恰遇另一位豪杰李光弼,亦是当朝栋梁,二人缘分不浅,于此初会。
郭子仪勒马而立,望向来者,但见李光弼一身戎装,英气勃发,心中暗自赞叹。
遂上前几步,拱手言道:“兄台可是李光弼将军?吾闻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李光弼闻言,亦下马回礼,笑道:“郭将军过誉了,光弼不过一介武夫,岂敢当此赞誉?倒是郭将军,战功赫赫,保我大唐疆土安宁,光弼久仰之至。
”
二人相视而笑,言谈间,皆是家国天下,兵法战略,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郭子仪道:“今番相遇,实乃天意。
吾等皆为大唐之臣,当携手共进,共御外侮,护我河山无恙。
”
李光弼点头应和:“郭将军所言极是,光弼愿与将军并肩作战,共赴国难,不负圣上厚望,不负百姓期盼。
”
言罢,二人相视一笑,仿佛已预知未来并肩作战之辉煌。
夕阳下,两军将士皆为之动容,知此二将相遇,定能为我大唐开创更加辉煌之篇章。
自此,郭子仪与李光弼结下不解之缘,共书大唐名将之传奇。
《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译文《《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译文《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息怒。
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
译文: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李世民畏魏征》2、《避性畏热》原文及翻译译文《避性畏热》原文及翻译冯梦龙原文:一贫亲赴富亲之席,冬日无裘而服葛①,恐人见笑,故意挥一扇对众宾曰:“某性畏热,虽冬月亦好取凉。
”酒散,主人觉其伪,故作逢迎之意,单衾②凉枕,延宿池亭之上。
夜半不胜寒,乃负床芘体③而走,失脚堕池中。
主人环视之,惊问其故,贫亲曰:“只缘避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洗一水浴耳。
”——选自冯梦龙·《广笑府》【注释】:①葛:葛麻做的衣服。
②单衾:单被。
③芘体:遮住身体。
芘通“庇”。
译文:有个穷人要到有钱的亲戚家做客。
冬天没有棉袄穿,就穿一件葛布夏衣。
他怕人看了之后笑他,就故意摇着扇子,对客人说:“我体质怕热,所以嘛,虽然冬天也要扇风得凉。
文言文阅读(一)岳阳楼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 备⎩⎨⎧ 前人之述备.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薄⎩⎨⎧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阴风怒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极⎩⎨⎧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惊⎩⎨⎧ 波澜不惊.与蒙论议,大惊.曰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阴⎩⎨⎧朝晖夕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乃⎩⎨⎧乃.重修岳阳楼 去后乃.至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而⎩⎨⎧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2.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阅读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
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原文及翻译张弼原文: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
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
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
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延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
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
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拷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辩明。
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
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
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遂击登闻鼓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
埙佯诺之。
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
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
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
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
父为漆工。
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
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
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
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
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然此公论,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长裾,号称科第人物者,乃低徊淟涊,甘为之扫门捧溺,无所不至,而覸然自得,夸噪于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译文: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遭刑讯者即使被冤枉,明知他没有任何证据也不敢反抗。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黄晕.(yūn)殉.(xùn)职神采奕.奕(yì)B.分歧.(qí)灼.伤(zhuō)骇.人听闻(hài)C.贮.蓄(chǔ)庇.护(bì)人声鼎沸.(pèi)D.蜷.伏(quán)祷.(dǎo)告莽莽榛.榛(zhēn)2.下面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恍惚宽敞翻来覆去B.静默帐蓬麻木不仁C.粗广滑稽咄咄逼人D.位临倜傥结然不同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向日葵的颜色是太阳赋予的灿烂的金黄,明媚而不妖艳;它的头颅是追求托起的尊严,高贵而不________;它的身躯是信念挺起的________,纤细而不弱小。
它不为月亮的皎洁清高而动摇,不为浩瀚天宇的熠熠星辉而迷乱,更不为太阳的遥不可及而放弃。
它该知道它永远得不到太阳,但它不会因此而________,因为太阳是它追求的信念。
A.傲慢肩膀示弱B.傲慢脊梁低头C.怠慢脊梁示弱D.怠慢肩膀低头4.下面的一段话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祖先留传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遗产。
②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开启智慧的钥匙。
③我们有能力和条件,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全面的发扬和继承。
④只有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拥有了一定的智慧,才有能力、有资格去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A.第①句B.第①句C.第①句D.第①句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位九十多岁的篆刻艺术家从16岁起便与篆刻结缘。
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这位篆刻艺术家说:“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A.,。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经典例题】(一)慎其所处子曰:“商①也好与贤已者处,赐②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思考练习: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1)故曰,与善人居 (2)与不善人居(3)如入鲍鱼之肆 (4)亦与之化矣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丹之所藏者赤”和“漆之所藏者黑”中的“之”用法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4.根据文义,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请写出这个成语。
5.对君子“慎处”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6.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二)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①。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②,首不得出③。
既④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⑤。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先瓮(wènɡ)中盛谷:先在瓮中装进谷子。
②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骆驼将头伸入瓮中吃谷子。
③首不得出:(骆驼的)头不能够缩出。
④既:已经。
⑤其人以为忧:那个人为此事发愁。
其,指示代词,那个。
以为忧为(这件事)发愁。
2014年上海初三一模课外文言文汇总(一)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1,塞于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2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3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4,立偿之。
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5,悉推瓮于崖下,须叟,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注释:1瓦瓮: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
2 向:将近、将近的意思。
3铃铎:代指车马。
4缣:线织品,此处用作货币的代用品。
5结络:捆扎瓦瓮的绳子。
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1)文中,两处加点词“于”的意思是的;两处加点词“得”的意思是的。
(2分)A相同 B不同(2)根据文意,“属天寒”中“属”一词的解释,应选的一项是(2分)A同“嘱”,嘱托。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类,一类。
例——“忠之属也”(《曹刿论战》)C适逢,适才。
例——“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1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载瓦瓮车“进退不得”的原因是、和。
(3分)15.从刘颇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个性特征中的两大亮点:、。
(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回答)(2分)12.(4分,每小题各2分)(1)B A (2)C13.(3分)刘颜于是打开行囊拿出缣(货币代用品),马上偿还(抵补)给那个人(瓦瓮主人)14.(3分)道路峻滑车马太多车身太重15.(2分)当机立断(处事果断)慷慨大度(豪爽大方)(二)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
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二原文和译文起强圉大渊献十二月,尽昭阳大荒落,凡六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上◎天宝六年丁亥,公元七四七年十二月,己巳,上以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征灵察入朝,灵察大惧。
仙芝见灵察,趋走如故,灵察益惧。
副都护京兆程千里、押牙毕思琛及行官王滔等,皆平日构仙芝于灵察者也,仙芝面责千里、思琛曰:“公面虽男子,心如妇人,何也?”又捽滔等,欲笞之,既而皆释之,谓曰:“吾素所恨于汝者,欲不言,恐汝怀忧;今既言之,则无事矣。
”军中乃安。
初,仙芝为都知兵马使,猗氏人封常清,少孤贫,细瘦颣目,一足偏短,求为仙芝傔,不纳。
常清日候仙芝出入,不离其门,凡数十日,仙芝不得已留之。
会达奚部叛走,夫蒙灵察使仙芝追之,斩获略尽。
常清私作捷书以示仙芝,皆仙芝心所欲言者,由是一府奇之。
仙芝为节度使,即署常清判官;仙芝出征,常为留后。
仙芝乳母子郑德诠为郎将,仙芝遇之如兄弟,使典家事,威行军中。
常清尝出,德诠走马自后突之而过。
常清至使院,使召德诠,每过一门,辄阖之,既至,常清离度谓曰:“常清本出寒微,郎将所知。
今日中丞命为留后,郎将何得于众中相陵突!”因叱之曰:“郎将须暂死以肃军政!”遂杖之六十,面仆地曳出。
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叫哭救之,不及,因以状白仙芝。
仙芝览之,惊曰:“已死邪?”及见常清,遂不复言,常清亦不之谢。
军中畏之惕息。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其四夷之将,虽才略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犹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
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馀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宰相则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
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
”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
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
公与私(一)①国家或集体的;②共同的;③让大家知道;④丈夫的父亲;⑤雄性禽兽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
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但汉代封爵仅有王、侯两级,所谓“大者王,小者侯”,其他均废。
至魏晋又恢复五等封爵制,据《晋书·职官志》说:晋以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诸大将军开府者皆位从“公”。
诸公品秩第一食俸日五斛。
又晋代设郡公,地位如小国之王。
其下依郡国人口多寡分别有侯、伯、子、男之封。
魏晋以后相沿。
唐宋有开国公、郡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爵。
明代对功臣仅封至侯、伯为止,非皇帝子弟不封王,重要功臣死后始赠封王爵。
清代置公、侯、伯为超品,其下子为正一品,男为正二品。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规定公、侯、伯以次封爵表。
因此,清代除皇室及一些蒙古贵族外,异姓封王者极少,一般以公爵为最高爵位。
公爵分一、二、三等,各加以美名,如“嘉勇公”、“忠勇公”,不以地名为号。
外戚一般称为“承恩公”,与前代不同。
通“功、工”“公、工、功——《诗经·大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今按…公、事‟,即…功、事‟。
…功‟、…公‟古字通。
《诗经·小雅·六月》:…以奏肤公。
‟《毛传》:…公,功也。
‟《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
‟《后汉书·宋弘传》引之作…肇敏戎功‟。
《管子·问篇》:…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句中…工事‟即…公事‟。
此是功、工、公三字音同形异而义互相通假之例。
”(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形】(会意。
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
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
本义:公正,无私)公gōng中文解释- 英文翻译公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八部外笔画:2 总笔画:4五笔86:WCU 五笔98:WCU 仓颉:CI笔顺编号:3454 四角号码:80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16C基本字义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
天津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I卷(29分)一、本大题共11小题,1-4题每题2分,5-11题每题3分(共29分分)1.(本题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抖擞(sǒu)涨潮(zhǎng)酝踉(niàng)B.黄晕(yùn)混杂(hǔn)斗笠(lì)C.支撑(chēng)薄烟(bó)笼罩(lǒng)D.嘹亮(liáo)蓑衣(suō)应和(hé)2.(本题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家,终于到了。
我用脚丈量故乡的每一个角落,用心_______每一片田地的记忆。
在省域长大的几子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在这里_______。
我带着他行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路遇之人,不管熟不熟悉、叫不叫得上名字,都对我们报以_______的笑容,送上_______的问候。
A.唤醒开端淳朴诚实B.呼唤开端朴实诚实C.呼唤发端坚持真诚 D.唤醒发端淳朴真诚3.(本题2分)下面这个语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雷锋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
①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②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③无论你多么平凡,也不管你的善行多么微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的诗篇。
④让我们践行雷锋精神,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而奋斗!A.①B.②C.③D.④4.(本题2分)下列语段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句子是()①武胜麻哥面,柔而不稠,味道独特,以“麻、辣、香、鲜”闻名。
②如今,在川渝、豫粤多地都有武胜麻哥面馆的身影,这为武胜劳务输出、农民增收作出了卓越贡献。
③为此,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尹才干应邀撰《武胜麻哥面赋》一文道:“武胜麻哥面,天下情相牵。
”④还有人创作歌曲《情深意长麻哥面》,以颂其美,撰写《武胜味道赋》,以叹其绝。
光弼初仕于玄宗朝,累迁至监察御史。
时值安史之乱,国事凋敝,光弼因才干出众,被擢为朔方节度使。
光弼临事果断,善于用兵,屡破叛军,收复失地。
肃宗即位,以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赐姓郭,封为临淮郡王。
光弼在军中威望素著,所至之处,士卒争附。
及至收复长安,光弼以严整军纪,军容整肃,百姓安堵,称其仁政。
时郭子仪以功高望重,为朝臣所忌,光弼与子仪同心协力,共保社稷,内外咸服。
光弼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故能令行禁止,士卒用命。
每战必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故得众心。
及至德宗立,光弼以功封为司空,进封为忠武侯,食邑三千户。
建中四年,李希烈叛,光弼受命为淮西节度使,率师讨之。
光弼深知李希烈狡猾,难以力敌,遂设计诱降。
光弼以智谋,使李希烈势穷力蹙,终归顺朝廷。
光弼以功封为淮西节度使,封开国公。
光弼一生,历仕玄宗、肃宗、德宗三朝,功勋卓著,封爵屡加。
然光弼谦逊有礼,不以功高自傲,每遇国事,必竭诚尽智,以国事为重。
光弼之为人,忠直不阿,勤政爱民,故得民心,为国之栋梁。
光弼既殁,德宗皇帝闻之,痛哭流涕,曰:“吾失良将矣!”朝臣亦为之惋惜。
光弼之死,实为唐朝一大损失。
然光弼之精神,长存于世,其治军之道,尤为人称道。
《新唐书》载光弼曰:“光弼以智谋取胜,以仁爱服众,可谓忠臣良将矣。
”光弼之名,与岳飞、韩世忠并称“三杰”,其功业昭著,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
翻译:李光弼,字伯仁,河东闻喜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卒于德宗建中四年,享年六十四岁。
光弼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兵法。
长大后,凭借文武才干,在世间闻名。
光弼最初在玄宗朝任职,逐步升迁至监察御史。
正值安史之乱,国事衰败,光弼因才干突出,被提拔为朔方节度使。
光弼临事果断,善于用兵,多次击败叛军,收复失地。
肃宗即位后,任命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赐姓郭,封为临淮郡王。
光弼在军中威望很高,所。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俱.乘船避难俱:(2)王欲舍.所携人舍: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译文:3.从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注】①第:只管。
②鬻(yù):卖。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6.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傅修期为长史,虽威仪不足,而文武有余矣。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注释】①让:责备。
新安史原文及翻译新安史原文及翻译《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 三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安史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新安史原文及翻译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翻译:有旅客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旅客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吏人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中男入伍了。
旅客说:啊,中男还是短小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
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
旅客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
他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
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
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
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
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
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
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象父兄一样。
赏析:《新安史》记述了诗人经过新安时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
“三史”、“三别”是诗圣的千古名篇,既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愆,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正义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古诗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翻译赏析“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出自文言文《公而忘私》,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翻译】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的(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害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女。
”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