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阅读答案与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5.35 KB
- 文档页数:2
玄宗命令郭子仪撤去包围云中的军队,回军朔方,更增兵准备收复东京。
并且另选一名战将带领一部分军队出井陉关,平定河北。
郭子仪推荐李光弼,癸亥(初九),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出朔方兵一万交他指挥。
史思明等叛将已经将饶阳城包围了二十九天,还没有攻下,李光弼率领蕃汉步、骑兵一万余人,再加上太原弩机手三千人出井陉关。
己亥(十五日),李光弼兵到常山,常山团练兵三千人杀死反叛的胡兵,抓住安思义出城投降。
李光弼对安思义说:“你知道你的罪该死吗?”安思义不说话。
李光弼又说:“你久经沙场,看我的这些部队能否打败史思明?如今为我打算,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如果你的计策可取,我就不杀死你。
”安思义说:“您的兵马远道而来,士卒疲劳,猝然与强敌交锋,恐怕难以抵挡,不如率兵入城,早做准备,先为部署,然后再出兵。
叛军虽然精锐,但难以持久,如果一旦失利,就会气丧心离,到那时就可以打败他们。
史思明现在饶阳,距离此地不到二百里路程。
昨天晚上已向他发出了求援信,估计先锋部队明天早上一定会到达,紧接着后面就是大部队,一定要留意才是。
”李光弼听后很高兴,就为安思义松了绑,当即移军入城。
史思明得知常山失守,立刻解除对饶阳的包围来救常山。
次日天未亮,前锋部队已到达常山,史思明等率大军紧随其后,共二万多名骑兵,直逼城下。
李光弼派步兵五千从东门出击迎战,叛军死命地堵住城门不退。
李光弼命五百名弩机手从城头上一齐射击,叛军被迫后撤。
然后李光弼又把一千名弩机手分为四队,一队接一队地不停地发射,叛军不能抵挡,收军退于道北。
李光弼派五千手持矛枪排成方形的队伍出于道南,在呼沱河两岸列阵。
叛军多次用骑兵来进攻,都被李光弼的弩机手射退,大半人马被射中,只好停止进攻,退下去休战,以等待步兵。
这时有村民报告说叛军的五千步兵从饶阳向常山进军,昼夜兼程,行走一百七十里,已到了九门南面的逢壁,估计正在那里休息。
李光弼立刻派出步、骑兵各二千,偃旗息鼓,沿呼沱河悄悄地进军,到了逢壁,叛军正在吃饭,官军突然袭击,叛军被全部歼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
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
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
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
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
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
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
”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
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
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
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
其子孙多以功名显,盖盛德后云。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二:史臣裴珀曰:“汾阳①事上诚荩②,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
代宗不名,呼为大臣。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注]①汾阳: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护卫唐王朝的过程中军功卓著,被封为汾阳郡王。
②诚荩:忠诚。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元载使人告A以军容B将不利C公D其下衷甲E愿从F子仪G不听H但以家僮十数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举,又名武科,是中国古代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武举制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阅读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
文言文《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阅读答案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
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
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
”回纥曰:“令公在乎?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
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仪报曰:“皇帝万寿无疆。
”回纥皆曰:“怀恩欺我。
”子仪使谕之。
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
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
”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
”乃传呼曰:“令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待之。
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子仪长六尺余,貌秀杰。
于灵武加平章事,封汾阳王,加中书令,图形凌烟阁①。
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
子暧,尚升平公主。
诸孙数十人。
每诸生问安,颔之而已。
事上诚尽,临下宽厚。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等谮毁百端。
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
亦遇天幸,竟免患难。
田承嗣方跋扈,狠傲无礼,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
”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麾指进退如仆隶焉。
始光弼②齐名,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
岁入官俸二十四万,私利不预焉。
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代宗不名,呼为大臣。
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
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
卒年八十五。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六·器量一》,有删节)【注】①凌烟阁:唐朝绘有功臣画像的地方。
②光弼:唐中叶名将李光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子仪报曰报:答复B.子仪使谕之谕:告诉C.尚升平公主尚:推崇D.颔之而已颔:点头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皆持兵注目□待之②此膝不屈□人若干岁矣③虽威略不见,□宽厚得人过之A. ①以②与③则B. ①因②与③而C. ①因②于③则D. ①以②于③而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B.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C.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D.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回纥人误信仆固怀恩,和其他边疆部族一起兴兵进犯京畿,郭子仪只率领两千兵抵御,二者兵力相差悬殊。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黄晕.(yūn)殉.(xùn)职神采奕.奕(yì)B.分歧.(qí)灼.伤(zhuō)骇.人听闻(hài)C.贮.蓄(chǔ)庇.护(bì)人声鼎沸.(pèi)D.蜷.伏(quán)祷.(dǎo)告莽莽榛.榛(zhēn)2.下面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恍惚宽敞翻来覆去B.静默帐蓬麻木不仁C.粗广滑稽咄咄逼人D.位临倜傥结然不同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向日葵的颜色是太阳赋予的灿烂的金黄,明媚而不妖艳;它的头颅是追求托起的尊严,高贵而不________;它的身躯是信念挺起的________,纤细而不弱小。
它不为月亮的皎洁清高而动摇,不为浩瀚天宇的熠熠星辉而迷乱,更不为太阳的遥不可及而放弃。
它该知道它永远得不到太阳,但它不会因此而________,因为太阳是它追求的信念。
A.傲慢肩膀示弱B.傲慢脊梁低头C.怠慢脊梁示弱D.怠慢肩膀低头4.下面的一段话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祖先留传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遗产。
②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开启智慧的钥匙。
③我们有能力和条件,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全面的发扬和继承。
④只有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拥有了一定的智慧,才有能力、有资格去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A.第①句B.第①句C.第①句D.第①句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位九十多岁的篆刻艺术家从16岁起便与篆刻结缘。
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这位篆刻艺术家说:“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
(天宝十五载)六月,子仪、光弼率仆固怀恩等阵于嘉山,贼将史思明等亦结阵而至,一战败之,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
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
子仪将北图范阳,军声大振。
七月,肃宗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
八月,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至自河北。
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自西蕃入寇,车驾东幸,天下皆咎程元振,东宫屡论之。
元振惧,又以子仪复立功,不欲天子还京,劝帝且都洛阳以避蕃寇,代宗然之。
子仪闻之,因兵部侍郎张重光宣慰回,附章论奏。
代宗省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
可亟还京师。
”车驾自陕还宫,子仪伏地请罪,帝驻车劳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以子仪为尚书令,上表恳辞,答诏不允。
翌日,敕所司令子仪于尚书省视事。
诏宰相百僚送上,遣射生五百骑执戟翼从,自朝堂至省,赐教坊乐。
子仪不受,复上表曰:“臣伏以尚书令,武德之际,太宗为之,自后因废此官,永代作则。
陛下守文继体,固当奉而行之,岂可猥私老臣,隳厥成式?上掩陸下之德,下贻万方之非。
臣虽至愚,安敢轻受?”手诏答曰:“优崇之命,所以报功;顾循时议,会谓允谐。
而屡拜封章,恳怀让挹,宜宣示于外,编之史册。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B.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C.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D.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这里的馘也是斩首的意思。
古诗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翻译赏析“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出自文言文《公而忘私》,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翻译】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的(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害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女。
”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
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
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
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
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
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
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贼疲,乃退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B.又败之于沙河于公岂不危哉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②贼倦矣,可以出战③战于嘉山,大破之④至暮,杖折枪归营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A. ①③⑥B. ①②⑤C. ②③④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高一语文周考试题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科举制的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
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
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
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
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
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
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
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
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
《旧唐书·李光弼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互,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互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素狂易易:轻视B.乃斩众以徇徇:示众C.乃彻民屋为探石车彻:修补D.彼惩嘉山之败惩:忌惮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②光弼遣穴地颓之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⑤不如起军逼之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⑤妻子。
”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⑥,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④见诛:被诛杀。
⑤贷:宽恕。
⑥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虽(虽然)同席不交谈B.乃(于是)跪请曰C.但(只)乞贷妻子D.因涕(眼泪)泣勉以忠义20.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乡为(为了)生死而不受B.山恋为(由于)晴雪所洗,娟然如拭C.后子仪代思顺为(担任)将D.项为(因为)之强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仆岂敢怀私忿哉!22.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简要说一说。
(2分)参考答案:19.A(2分)20.B(2分)21.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2分)22.围绕学习郭子仪公而忘私、尽弃前嫌的品质谈即可(2分)(译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
”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动乱,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
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俱.乘船避难俱:(2)王欲舍.所携人舍: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译文:3.从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注】①第:只管。
②鬻(yù):卖。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6.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傅修期为长史,虽威仪不足,而文武有余矣。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注释】①让:责备。
《资治通鉴》对郭子仪的评价不当大漠霜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郭子仪去世后的评价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唐德宗建中二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并不是司马光自己做出的,而是来源于《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郭子仪传》评价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
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唯以谗怒,诬奏判官户部郎中张谭杖杀之,物议为薄。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欧阳修宋祁)在评价郭子仪时有:“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四。
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呜呼!垍诚知言。
”由《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郭子仪所做的评价来源于《旧唐书》和《新唐书》,并且对两书中的评价进行了总结归纳。
在《旧唐书》中,只说出了对郭子仪的评价而没有说出评价的来源。
在《新唐书》中,欧阳修不但说明了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是由唐朝的史臣裴垍做出的,而且还表明了自己对裴垍的这个评价的态度:“垍诚知言”。
我们可以明白:自从唐朝的史臣裴垍做出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之后,一直到宋朝,像欧阳修、司马光等一些史学家,都很赞同裴垍的评价,并在他们主修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采用了这个评价。
那么,《旧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所采用的唐朝史臣裴垍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笔者认为:这个评价并不是十分恰当的。
下面,笔者以《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一些史实为例,来看一看这个评价的不恰当之处:一“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上问(李)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唐肃宗至德二载》)“泌曰:‘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光弼,营州柳域人。
父楷洛,封蓟国公,以勇闻。
光弼幼持节行,基騎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玄宗眷求良将,委以河北、河东之事,以问郭子仪,子仪荐光弼堪当阿寄。
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拔赵郡。
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毎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幷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徳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龐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
众议欲修城以待之。
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贼垂至,今兴功役,是未见敌而自疲矣。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練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遼穴地颓之。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许粮遁走。
初,賊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也丸卫廈国爸底缆于袒也太圾址胞毀之走遁再蛍扭区墨明勒鉴裟灿一邕坯息我丕如冬军這之一彼■S备山之致不敢桧岀勿庆线可翕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頁£2;恳專匸孑:公話跖k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长史。
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时年五十七。
辍朝三日,赠太保,谥曰戎穆。
(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节度周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B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四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岀/则庆绪可禽/C.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四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D.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四/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岀/则庆绪可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书》,我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东汉时期的班固编撰。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阅读答案与翻译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2015课内文言文中考阅读与欣赏试题及答案2015课内文言文中考阅读与欣赏试题及答案(2015?广东中考)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估计数)(2)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3)不可久居(留、停留).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2015?汕尾中考)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光弼文言文阅读答案李光弼,营州柳城人。
严毅沉果,有大略。
安禄山反,郛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
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史思明乘胜西向。
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
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
”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
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
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
”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闬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
上元元年,进围怀州,思明来救,光弼再逐北。
思明屯兵河清,声渡河绝饷路。
光弼壁野水渡,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左右窃怪语无伦。
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
”“兵几何?”曰:“千人。
”“将为谁?”曰:“雍希颢。
”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
”遂请降希颢,与俱至。
光弼厚待之,表授右金吾大将军。
高晖闻之,亦降。
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
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
日越惧死,不降何待?高晖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宝应元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卷》,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B.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C.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D.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比跪拜礼简慢,多用于平辈间。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
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
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
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
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
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
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5.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许:答应。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贼疲,乃退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B.又败之于沙河于公岂不危哉 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 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②贼倦矣,可以出战③战于嘉山,大破之④至暮,杖折枪归营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B.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
连续几天后,郭子仪、李光弼终于在叛军疲惫不堪时找到机会大败叛军。
C.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官军切断,叛军只好轻骑偷偷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D.王思礼劝哥舒翰上表请求皇帝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派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还是没有答应。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4分)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
(3分)②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
(3分)5.A(追踪,追击)6.C(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助词。
A乃:才,副词/是,表判断副词。
B于:在,介词/对,介词。
D 以:而,来,连词/把,介词。
)7.D(①③属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行动,②属于郭李的谋划。
④是史思明败逃,⑤是河北十馀郡的官军在郭李胜利的鼓舞下的行动,⑥是安禄山兵败后的打算。
)8.B(“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错。
)9. (1)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评分说明,共4分,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六月//癸未”可断可不断。
)(2)①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
(3分。
“使(之)”省略句1分;将:率领,1分;北:向北,名词做状语,1分) ②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
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3分。
虽:虽然,1分;而:但,表转折,1分;大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郭子仪、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
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到了行唐县,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才退兵。
郭子仪乘机出击,又在沙河县打败叛军。
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占五分之一。
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郭子仪依靠深沟高垒来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就固守,撤兵就追击,白天以大兵向叛军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叛军不得安宁。
这样持续了数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叛军已经疲劳,可以出战。
”(至德元年五月)壬午(二十九),两军在嘉山开战,大败叛军,杀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
史思明从马上坠落下来,发髻散乱,赤脚步行而逃,到了晚上,拄着折断的长枪回到军营,然后又逃奔博陵。
李光弼率兵紧紧地围住了博陵,军势大振。
于是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州郡都杀了叛军的守将而归降朝廷。
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切断,往来的叛军都是轻骑偷偷摸摸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安禄山十分恐惧,计划放弃洛阳,逃回范阳,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招致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
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的,王思礼就秘密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
王思礼又请求率领三十个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出京师,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了。
”有人劝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对您不就危险了吗!”杨国忠大为恐惧,于是就上奏玄宗说:“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
”玄宗同意,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
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
六月癸未(初一),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