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高考历史复习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0.05 KB
- 文档页数:7
【步步高练出高分】(广东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新人教版课时·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 B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
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 C解析A选项形容清末可以,形容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A;而B项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
3.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 ) A.被迫顺应时局B.反清革命的需要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选项B、C、D三项。
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出于无奈被迫剪辫,故选项A正确。
4.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
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解析: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错误,故排除C项;据材料“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可知,D项“不能适应”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答案:B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9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1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变迁的特点。
2.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与通信发展进步的表现。
3.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进步: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进步;②各种传媒的优势与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P99,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近代⎩⎪⎨⎪⎧①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①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②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①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文化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婚丧礼俗⎩⎪⎨⎪⎧①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 取代老爷和大人。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质检)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 A 材料中“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表明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民国成立之前”的史实,故B 项错误;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某某模拟)《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主题禁缠足(篇) 3 11 17兴女学(篇) 5 6 17介绍外国2 19 22妇女(篇)合计10 36 56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
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
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
1873年的《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3.(2018某某某某一中月考)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日常生活的变化观看视频,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1.饮食变化观片,思考问题,简述变化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饮食方面有何变化?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比较单一。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服饰变化观察图片,思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服饰有哪些变化?改革开放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
3.住房变化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住房方面有何变化?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改革开放以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识4.消费表,思考回答问题填格,总结提升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消费方面有何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5.读表思考结合上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①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②商品供应充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
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⑤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6.总结提升三、交通、通信的发展1.交通的发展观片,感受变化观察上图及视频,简述我国交通快速发展的表现,思考交通发展的意义?成就: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底,我国高铁、高速公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我国成为民航大国。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8河北沧州质检)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 A 材料中“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表明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民国成立之前”的史实,故B 项错误;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D项错误。
2.(2019山西大同模拟)《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
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
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
1873年的《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3.(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 D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外国侵略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交通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丧失了独立性,D项正确。
4.(2018湖南六校联考)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
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C.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D.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 C 由材料中“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可知,这一时期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并未被完全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京临时政府对中国之家庭问题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的占多数,反映出在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故C项正确;小家庭制逐渐取代传统大家庭制,不属于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错误。
5.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
6.(2019安徽黄山模拟)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答案 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由“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可知清政府缺乏近代化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反映出当时(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答案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
8.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 D 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故选D项。
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现以形求神,排除A项;年画仅涉及上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除B项;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项。
9.(2019辽宁抚顺质检)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刊登《徐园告白》: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内设西洋影戏。
……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
这反映了( )A.徐园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答案 D 根据材料不能断定徐园是中国最早的电影院,而且西洋影戏也并不一定是电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西方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10.(2019河南焦作模拟)1914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的《报纸条例》,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
这说明当时政府( )A.极力维护辛亥革命的既得成果B.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C.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D.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进行规范答案 B 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当时政府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故B项正确;《报纸条例》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不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更不是为了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进行规范,故C、D两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1.(2018河南八市联考)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答案 A 材料中体现的是《申报》为弥补《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着重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以此扩大销路。
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没有涉及《申报》适应政治斗争需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答案 A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27年”和表中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崇尚自主自由,故A项正确;B项所述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流,故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材料二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编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就是保守、顽固的风气。
——摘自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6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2分)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若答维新变法或辛亥革命也可给分)(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公益广告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