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练案9杜甫诗三首(1)3!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基础知识积累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三⾸》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三⾸》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2018-03-18 10:12:28)转载▼标签:《杜甫诗三⾸》情境式默写分类:学习档案练习及答案语⽂教学《杜甫诗三⾸》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编稿 / 柳栖⼠1-1.《秋兴⼋⾸(其⼀)》⽤双关⼿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1-2.《秋兴⼋⾸(其⼀)》以枫叶凋零、秋⽓萧瑟寄寓诗⼈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萧森)1-3.《秋兴⼋⾸(其⼀)》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1-4.《秋兴⼋⾸(其⼀)》借捣⾐的声⾳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寒⾐处处催⼑尺⽩帝城⾼急暮砧)2-1.《咏怀古迹》运⽤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悲剧根源的句⼦是,。
(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魂)2-2.《咏怀古迹》中运⽤拟⼈,借⼭⽔形象蓄势,⽤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的乡⼟之思,吐露诗⼈⾃⼰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悲剧的句⼦是,。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3-1.《登⾼》由⾼到低,写诗⼈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是,。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3-2.《登⾼》道出郁积诗⼈⼼中⾃⾝苦和国运恨,⽆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是,。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3.《登⾼》中诗⼈远离故乡,⼜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是,。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4.《登⾼》借落叶和江⽔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是,。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5.杜甫《登⾼》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是,。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分享:。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杜甫诗三首(二)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凋伤漂泊渚清沙白鸟飞回B. 落魄箫瑟万里悲秋常做客C. 文藻逶迤无边落木萧萧下D. 慨叹朔漠艰难苦恨繁霜鬓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________。
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________,凉意袭人。
A. 作客落寞萧瑟B. 作客潦倒萧瑟C. 做客潦倒萧森D. 做客落寞萧森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 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 《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6、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6 杜甫诗三首 1 二中徐会霞《杜甫诗三首》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徐会霞【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6.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模拟试题】一、阅读杜甫的这首诗后,请回答下列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此时为广德元年(763)十月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 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2. 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阅读《登高》,完成下题。
1. 杜甫的《登高》,被人称为()()。
2. 选出不当的一项()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试题答案】一、1.“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已入夜。
“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聚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似无:写出夜已深了。
“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萤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息的鸟儿,已经睡醒,只有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 突出表现了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未眠。
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1.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 D附鉴赏材料: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其三)》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却C.艰难苦恨繁霜鬓恨:悲愤D.孤舟一系故园心系:联系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B.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D.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 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诗三首》训练案【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凋伤(diāo) 渚清(zhǔ) 霜鬓(bìn)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塞上(sài)C.青冢(zhǒnɡ) 憔悴(qiáo) 连朔(sù)D.省识(shěnɡ) 潦倒(liào) 万壑(hè)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3.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5.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能永存。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6.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练案9 杜甫诗三首(1)
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4( B )
A.玉露.(lù)塞.上(sài)渚.清(zhù)霜鬓.(bìn)
B.单.于(chán)萧.森(xiāo)凋.伤(diāo)千载.(zǎi)
C.琵琶.(pá)省.识(xǐnɡ)朔.漠(shuò)禅.让(chàn)
D.青冢.(zhōnɡ)环珮.(pâi)暮砧.(zhēn)潦.倒(liáo)
【解析】A项,“渚”读zhǔ;C项,“琶”读轻声,“禅”读shàn;D项,“冢”读zhǒnɡ。
2.下列加点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5( A )
A.玉露凋.伤枫树林B.白帝城高.急暮砧
C.一去.紫台连朔漠D.风急.天高猿啸哀
【解析】凋:使动用法,使……凋落。
3.下列加点词中有古今差异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6( C )
A.丛菊两开他日泪.B.分明怨恨曲.中论
C.画图省.识春风面D.万里悲.秋常作客
【解析】古义:曾经;今义:醒悟,探望,或节省,减去。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7( D )
A.艰难/苦恨/繁/霜鬓B.群山/万壑/赴/荆门
C.渚清/沙白/鸟/飞回D.玉露/凋伤/枫/树林
【解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5.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8( C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6.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 25894059( D )
A.《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这首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咏怀古迹(其三)》颈联“画图”句承第三句,“环珮”句承第四句。
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故土。
C.有人认为《登高》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登高》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解析】“新停浊酒杯”的原因是因为老病。
7.班级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雷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
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5分)导学号 25894060
答:①感谢李雷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灯火阑珊”元宵佳节盛宴,一场元宵文化大餐。
_(承前)同学们,这样的灯火阑珊,这样的月圆之夜,你是否会想起另一个月圆的十五之夜?_(共同点)是啊,天上月圆,人间月半,那一轮皎月又挂在了中天,_有请韩梅同学给我们介绍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_(启后)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引用诗词)李雷同学说到元宵节,让我想起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
同样身为豪放派词人的苏东坡也在他的词中写到了我国另一个传统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共同点做衔接)大家知道他写的是哪个节日吗?对,是中秋节。
下面有请韩梅同学为我们介绍“中秋节”。
大家欢迎!
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导学号 25894061
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强,而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利于车内的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其实,高价盒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高铁服务人员缺乏敬业理念。
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物美价廉的盒饭和方便面。
①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一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②不卖方便面不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③转变服务观念不一定能使乘客吃上物美价廉的盒饭和方便面。
二、提高阅读能力(22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导学号 25894062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唐]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①太虚:天空。
②贤人酒:浊酒。
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③阶除:台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E )
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
B.首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
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
E.尾联写诗人看到下雨后道路泥泞,对邀请朋友前来之举感到非常后悔。
【解析】B.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云层比作山峰。
E.感到“后悔”不妥,应该是感到“愧疚”。
(2)颔联中的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作赏析。
(6分)
答: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翻”和“落”两个字。
(2分)傍晚的燕子上下翻飞,作者把它想象成是雷震的结果,突出了雷声之大,颇有气势;(2分)河中的鱼沉入水底,作者想象成是骤雨降落的结果,突出了骤雨之猛。
(2分)
【诗意】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震雷惊翻了帷幕上的燕子,骤雨使河鱼沉入水底。
此时,我面对着坐席前摆好的浊酒,侧耳倾听您的车马到门前的声音。
唉,在雨天泥泞的时候邀请您来做客,实感内疚,不过还是希望您能骑马来到我的阶前。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导学号 25894063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DE )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尾联照应颔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
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E.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等。
【解析】D.应是“尾联照应首联”。
E.“官场失意”应是“孤苦无依”。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6分)
答: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2分)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2分)__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
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2分)
【诗意】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