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 格式:ppt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16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预习点兵。
资料积累一一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O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r寺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杜甫“三吏”扌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别”扌旨:背诵诗歌。
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夫如何岱决眦入归鸟眦白头搔更短搔浑欲不胜簪簪菇錨推十老三男邺城戍邺戍如闻泣幽咽咽老妪力虽衰妪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造化钟神秀钟:阴阳割昏晓阴:阳:会当凌绝顶会当:浑欲不胜簪浑:吏呼何怒—何:老翁逾墙走逾:走:急应河阳役应:独与老翁别另I」:二' 整体感知《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三' 深入探究。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2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文学文化常识】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过着“朝扣富儿门,幕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衣袖露两肘,麻鞋见天子”,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涉世不深)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二、了解作品以及背景知识:《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5课杜甫诗三首1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2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
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生)设计者:陈朝军【学习目标】1.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蕴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特别是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3.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杜甫。
杜甫(712—770),字(),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
曾因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
初唐诗人()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杜诗风格是()。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有()、“三别”有()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歌创作可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游历吴、越、齐、赵,赴洛阳应举,不第。
在洛阳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代表作:《望岳》(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落第。
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学(教)反思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知识链接杜甫档案: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白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会见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I-四年,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安史之乱爆发, 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至徳二年,逃到肃宗临吋驻地凤翔,授官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因对现实政治I•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 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朋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年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 “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口并称“孕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吋所作,都作丁秋天,都是律诗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o《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