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29147000_酮及醌的卤化、磺化、硝化或亚硝化衍生物(2003-2013)进口量及进口额
- 格式:xls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6
收稿日期:2012-07-18修回日期:2012-08-14*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项目(JYB22-XS047):基于中药有效成分咖啡酸类化合物和替米沙坦的孪药设计与合成研究,负责人:李朋收。
**通讯作者:张小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药物合成与结构修饰。
中药黄酮类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王忠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杨丽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北京102249)张小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曾祥伟(北京丰泰金源药业有限公司北京102212)潘激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摘要:黄酮类(flavonoids 、类黄酮、黄碱素)化合物是一类具有C6-C3-C6基本骨架的中药次级代谢产物。
因其分布广泛性、结构复杂性、活性多样性,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作者就其在抗氧化活性及作用机制中取得的进展进行整理,以期为今后黄酮类抗氧化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作用机制进展doi:10.11842/wst.2013.03.036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黄酮类化合物多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 )基本母核的衍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的重要次级代谢产物。
截止2007年,共发现该类化合物1万余种,主要涉及(二氢)黄酮(醇)、异黄酮、查尔酮及黄烷与双黄酮等[1]。
此类化合物自1682年研究至今,已发现多方面的生物学活性,如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吸收紫外辐射、抗病毒、抗肿瘤、保肝、降血脂、清除自由基和雌激素样作用等[2]。
现就自由基的定义及危害、黄酮类抗氧化机制及各类型黄酮在抗氧化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参考。
一、前言研究表明,氧自由基几乎和人类大部分常见的疾病都有关系,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
1.自由基的定义及危害自由基(free radicals ,游离基)是含有单电子的、活性极高的化学质点,分为氧自由基和非氧自由基两类。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XiXi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是色原烷的衍生物,其特点是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并可根据中间吡喃环的不同氧化水平和两侧A、B环上连接的各种取代基,而分为不同的黄酮类型,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10多个类别:黄酮、黄烷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现已发现约4 00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果实、根、皮中,实验证明其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包括抗病毒、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衰老等),因此对该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均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1.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作用1.1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自由基被认为与炎症、自身免疫病、肿瘤、衰老等疾病的成因有直接关系。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有人研究了从4种大麦麦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得出随着黄酮浓度的增加,清除率呈上升趋势的结论。
还有用化学荧光法对不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测定,确定了它们的强抗氧化性。
1.2 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在心脏功能调节方面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体现在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冠脉循环方面。
在血管功能的调节方面,芦丁能协同增效维生素C一起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维持毛细血管稳定性。
在调节血脂血压方面,山楂黄酮、大豆异黄酮等能降低高脂血症人群中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黄酮类化合物降低血压主要表现在促进一氧化氮(NO)的生成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凋亡的双向调节作用上。
在抗血栓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以及对内皮细胞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黄酮类化合物在调节心血管作用方面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是分不开的。
中药大黄中蒽醌衍生物成分分析及其稳定性
刘志兵;王海鸥
【期刊名称】《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年(卷),期】2003(022)005
【摘要】体外抗菌实验证明,中药大黄对一些真菌、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抗菌活性成分主要为游离蒽醌衍生物中的游离大黄酸类等物质.以1,8-二羟基蒽醌为标准物,采用比色法对这类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其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为酸性>中性>碱性,在相同pH值条件下室内自然光照的稳定性优于日光照射.【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刘志兵;王海鸥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036;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MELC法与常规HPLC法在检测大黄药材中5种蒽醌类衍生物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J], 潘家峰
2.大黄蒽醌和黄连小檗碱衍生物含量变化及中药成分谱的研究 [J], 贺福元;罗杰英;阳长明;张正飞
3.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XXXI.大黄蒽醌衍生物系统分离的改进方法 [J], 陈琼华;戴
汉松;苏学良
4.TLC—SRS技术在中药大黄蒽醌甙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J], 黄灶华;洪筱坤
5.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中药大黄及青海野生大黄茶中活性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J], 郑文捷;陈兴国;贾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