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word范文 (8页)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2012年杭州市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农业局•【公布日期】2012.01.31•【字号】•【施行日期】2012.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2012年杭州市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区、县(市)农业、渔业、农机主管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2012年杭州市农业工作要点》已经局党委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单位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并将实施工作中的亮点、成效等信息及时报局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一月三十一日2012年杭州市农业工作要点(二〇一二年一月)2012年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落实“三化同步”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两区”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一年。
2012年,杭州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坚持“三化同步”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总要求,围绕“保供给、保增长、保安全、保落实”的工作目标,以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以“两区一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提高农业安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保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2012年农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保供给。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233万亩、总产93万吨以上。
保持“菜篮子”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自给率力争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保增长。
推进科技兴农,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保安全。
落实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在96%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检查,确保农机安全事故、拖拉机道路事故、渔船安全生产事故等保持在较低水平。
2019年农业农村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一、上半年工作总结(一)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印发《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传统模式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型2019年行动计划》、《XX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传统模式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型考评激励办法》、《XX市争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进市、乡镇和示范村(社区)工作方案》等7个系列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促进XX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预计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3.5%,完成农业投资6.3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420元、增幅9%。
上半年新(扩)建产业基地14个、3.8万亩,发展稻田综合种养4200亩;出栏生猪40万头,山羊25万只,家禽350万只,水产1万吨。
1-5月,劳务转移输出35.4万人,累计劳务收入25.57亿元。
(三)发展短板加快补齐。
深入实施农村“884”工程,建制村光纤闭路通达率100%,乡镇、村(社区)就业和社会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54所标准化义教学校、2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
截至5月,新增通天然气村46个,新建村组道路180公里,消除土坯房8200户、农村户用厕所改造10000余户,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建设8.38万亩,完成投资7674.67万元,占全年建设任务的96.7%。
(四)项目工作有序开展。
圆满完成招商引资“百日擂台赛”,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268.16亿元;精心组织“全球直播一小时”活动,在XX分会场向全世界推介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策划乡村振兴重点项目52个,目前已累计开工项目44个、完成项目投资96.87亿元,形成了“大抓项目、大干快上”的发展氛围。
(五)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四合一”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通知》,培训市乡村干部1500人,在7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22个村搭建“四合一”平台,预计6月全面完成。
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农业局2009年度工作总结》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农业局•【公布日期】2010.03.01•【字号】•【施行日期】2010.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农业局2009年度工作总结》的通知各区、县(市)农业(农机水利)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杭州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工作成效明显。
现将《杭州市农业局2009年度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
二〇一〇年三月一日杭州市农业局2009年度工作总结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基础、提质量、促转型、优服务、保增长为目标,以“一计划五行动”为载体,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在危机中稳步发展。
预计2009年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88.84亿元,同比增长5.5%。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据统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83.49万亩,同比减少1.8%,总产107.24万吨,同比减少2.65%,仍然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经济作物效益提升。
蔬菜产值为46.89亿元,同比增长4.9%;茶叶产值为18.2亿元,同比增长16.4%;蚕茧产值为3.89亿元,同比增长4%;水果产值为17.35亿元,同比增长9.5%。
畜牧生产企稳回升。
全市饲养生猪489.17万头,同比增长5.52%;饲养家禽6635.62万羽,同比增长0.66%;实现畜牧产值63.74亿元,同比增长0.1%。
渔业生产结构优化。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为92.61万亩,同比增长0.32%;产量19.6万吨,同比增长7.9%;其中名特优产品面积42.24万亩,同比增长4.32%;实现产值32.15亿元,同比增长4%。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全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浙委〔〕28号)精神,根据本市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础实现现代化目标,协调推进本市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建设,加紧杭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订本计划。
一、新农村建设关键意义和现实基础1、关键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加紧推进现代化重大战略步骤,集中表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
加紧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城镇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城镇工农关系,切实推进“四农一村”(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和城中村改造)问题处理;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农村新风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设,发挥党在农村领导关键作用。
2、优势条件。
杭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显著。
杭州地处东部沿海,是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南翼关键中心城市,交通便捷,经济活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二是综合实力较强。
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增加,人均生产总值超出5000美元,经济总量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
三是人文优势突出。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精巧友好、大气开放”人文精神,友好创业浓厚气氛,丰富多样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
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优异制造业加紧发展,工业对农业促进作用愈加显著。
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期,城市化率达成62.1%,城镇关系愈加亲密,生产要素流动加紧,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日益显现。
五是市场体系较为完善。
市场培育起步较早,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不停增强。
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农业局•【公布日期】2010.06.08•【字号】•【施行日期】2010.06.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方案》的通知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杭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方案》已经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〇年六月八日附件1:杭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方案“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编制好我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保持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战略部署,精心组织,深入调研,积极谋划,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尽力编制出一个符合人民意愿、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杭州农业特色的高质量的规划,把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为引领“十二五”农业发展的蓝图、谋划农业转型升级的成果和为农服务的载体,为推进杭州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编制原则(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科学发展观是“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落脚点,把统筹兼顾作为规划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遵循发展规律与联系杭州农业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重大决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相结合;三是坚持战略谋划的超前性与落实举措的可操作性相结合。
(二)突出重点,协调推进。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精神,按照我市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协调推进我市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杭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1、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步骤,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
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切实推进“四农一村”(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和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发挥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
2、优势条件。
杭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诸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
杭州地处东部沿海,是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南翼重要中心城市,交通便捷,经济活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综合实力较强。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经济总量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是人文优势突出。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和谐创业的浓厚氛围,丰富多样的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
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期,城市化率达到62.1%,城乡关系更加密切,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日益显现。
2019,杭州要做乡村振兴排头兵!作者:来源:《杭州》2019年第03期目标任务任务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八美”建设、乡村“三个六”产业发展、“农改十条”、消薄增收。
目标农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提升“菜篮子”基地5000亩,农产品合格率98%以上。
六大举措一、深化机制创新,当好统筹推进排头兵强化牵头抓总强化制度保障强化机制创新看点从2019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扶持乡村“三个六”产业发展,从生产、加工、经营、流通和主体培育等全产业链环节进行扶持。
二、推动产业升级,当好产业振兴排头兵推进平台升级推进主体升级推进业态升级推进科技升级看点争取余杭大径山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计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机器换人”行动;推进“电商增效”行动、实施农家乐(民宿)提质工程、加快三产融合园建设、着力办好农业会展。
三、提升人居环境,当好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建设美丽田园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城镇看点2019年力争创建3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0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300个美丽田园体验区和美丽农牧渔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力争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街道)10个左右,省级特色精品村20个左右,美丽乡村风景线10条左右;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特色小镇培育,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市级“风情小镇”建设。
四、协调城乡发展,当好精准脱贫排头兵打赢“3020”消薄增收攻坚战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打赢协作帮扶攻坚战看点确保到2019年底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到2020年,所有村集体总收入达到30万元,到2022年,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推动低收入农户助医、助学和行业救助活动;做好对衢州衢江区、湖北恩施州、贵州黔东南州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
杭州乡村振兴运营方案一、项目概述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振兴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生活,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杭州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个全面的、可行的、可持续的杭州乡村振兴运营方案,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项目背景杭州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虽然杭州市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完善,但其乡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乡村振兴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我们提出了下面的杭州乡村振兴运营方案,希望为杭州市的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三、项目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乡村振兴,实现杭州市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乡村环境和生活品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具体而言,我们的目标包括:1. 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2.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3. 改善乡村环境和生态环境;4. 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 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6.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四、项目内容1. 乡村旅游开发杭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理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我们将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杭州的乡村旅游。
同时,我们还将推进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杭州市乡村地区以种植水果、种养业为主,农产品丰富多样。
我们将通过扶持乡村农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 乡村生态建设乡村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杭州市的长远发展目标。
杭州市2019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思路二0一一年,全市农机化工作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强化安全为保障,以购机补贴政策为带动,狠抓农机管理服务、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和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农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一、2019年农机化工作回顾2019年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创新理念、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农机化工作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万千瓦,同比增长***%,农业机械原值***,同比增长***%,继续名列全省首位。
新增各类农业机械****台,其中,联合收割机19台,油菜收割机44台,粮食烘干机113台,拖拉机289台,育苗机械设备76套,种子发芽器102台,水稻插秧机124台,油菜移栽机5台,机动喷雾喷粉机7273台,茶叶炒(烘)干机5706台。
在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各种高性能农机装备大量涌现,农业机械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农机作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到2019年底,全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同比提高了***个百分点。
水稻机插面积达到17.1万亩,创历史新高;油菜机械化收获有了新进展,完成机收面积5.1万亩,油菜机械化移栽有新突破,预计全市能完成机械化移栽油菜面积超过5000亩;粮食机械迅猛发展,机械烘干能力快速提高,年烘干能力超过5万吨,明显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果机械分级作业量***万吨,冷藏保鲜库容量达到***万立方米,微喷滴灌技术应用面积大幅度提高,茶叶炒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杭州市五县(市)域发展规划目录前言 (1)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3)(一)发展背景。
(3)(二)现实基础。
(5)(三)制约因素。
(6)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战略定位。
(9)(三)发展目标。
(10)三、总体布局与空间引导 (13)(一)优化总体布局。
(13)(二)优化五县(市)功能定位。
(14)(三)优化县(市)域空间布局。
(15)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19)(一)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19)(二)加强新农村建设。
(31)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35)(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35)(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37)(三)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41)六、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45)(一)构筑综合交通网络。
(45)(二)提升能源电力网络。
(47)(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
(48)(四)构筑城乡一体的高速信息网。
(49)(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50)七、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52)(一)推进科技事业创新发展。
(52)(二)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53)(三)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55)(四)推进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56)(五)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7)(六)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5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60)(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60)(二)加强环境保护。
(61)(三)加强生态建设。
(63)九、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66)(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6)(二)深化农村改革。
(67)(三)深化中心镇改革。
(68)(四)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69)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1)(一)落实相关政策。
(71)(二)明确职责分工。
(71)(三)突出规划引领。
(72)(四)实施大项目带动。
(72)(五)建立健全协作机制。
(72)(六)加强财力投入。
(73)附件:五县(市)建设项目一览表 (74)前言杭州市五县(市)指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21世纪的前十年,是杭州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全市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目标的重要内容。
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
一、“九五”回顾“九五”以来,我市各级以“奔小康”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为“十五”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主体农业稳定发展,大宗农产品供给充裕。
“九五”期间,全市各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1.5亿元。
粮食生产保持了基本稳定,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169.5万吨。
“菜篮子”生产不断发展,199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8.5万亩,肉、禽(出栏)、蛋、奶、鱼、菜产量分别达到23.09万吨、3833.47万只、5.68万吨、3.86万吨、8.65万吨、203.07万吨。
大宗农产品供给充裕,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九五”前四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5.11亿元,完成土石方18830万立方米,建成钱塘江标准堤塘56.6公里。
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建立现代农业园区99个,面积9.87万亩。
加快农机应用推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64.41万千瓦。
进一步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全市绿化造林7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八五”末的61.9%提高到62.8%。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农业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网络。
(三)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
“九五”期间,认真组织实施《杭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全市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437.18万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1626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
茶、桑、果经济特产稳步发展。
茶叶生产连续五年增产增值,1999年全市茶叶总产量24915吨,总产值4.01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7478.6吨,产值3.3亿元。
全市蚕茧总产量8349吨。
水果总产量13.07万吨。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大优质良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1999年,全市引进粮油、蔬菜新品种129个,良种推广面积470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
(四)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1999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10.9万家,从业人员108.1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5%,完成企业总产值1468.88亿元,“九五”前四年平均年递增17.8%。
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1999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67.7亿元。
个私经济迅猛发展,到1999年,全市共有农村私有企业10.24万家,完成产值751.7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量比重51.2%。
“九五”以来,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乡镇企业转制工作,到1999年底,全市乡村集体企业转制面达96%。
乡镇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78只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九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力度,加快全市农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到1999年底,全市除淳安外的区、县(市)都实现小康,163个乡镇实现小康,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
1999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15.05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4209元。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效、农产品卖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仍显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够普遍,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联接,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村工业化步伐,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突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ht〗(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1999-201X 年)》确定的总体目标,突出阶段重点,积极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坚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构建农业支持和保障的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机制,努力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本原则。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
一是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以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措施,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原则。
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的技术经济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外向度。
四是坚持充分依靠科技的原则。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发展路子。
五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通过政策倾斜和增加投入,促进生产要素和人才有序流动,加快西部山区和欠发达乡镇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是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
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的总体目标。
——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到“十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00亿元,年均递增10%;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年均递增5%左右。
——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
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到“十五”期末,种植业中,大田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到55∶45,养殖业(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比“九五”明显提高。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商品粮田;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完成钱塘江标准堤杭州郊区段的建设,水库完好率提高到90%,全市增加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5%,森林蓄积量达2500万立方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288万千瓦,每公顷平均农机动力15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
——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进一步重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每年引进、改良示范新品种100个以上。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全市50%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五有”要求。
“十五”期间分别培训农民和持“绿色证书”的骨干农民50万名、5万名。
——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十五”期末,乡镇工业年增加值达到415亿元,年递增12%以上。
提高经济外向度,出口交货总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5%。
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和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农村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42%。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年均递增5%。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见效。
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4。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享受一项社会保险。
——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201X年,郊区和萧山、余杭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富阳、临安、桐庐、建德进一步加快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淳安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加大对中西部山区帮扶开发的力度,加快欠发达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三、“十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一)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效益农业发展新格局。
“十五”期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
着力提高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
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
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优势畜牧品种。
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奶牛业,提高乳品生产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保护和合理开发宜渔水面,在巩固提高渔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比重。
建立完善畜禽、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体系。
合理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带、产业区。
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总量,改善品质,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保持全市17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总量150万吨左右的基础上,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粮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适应发展养殖业的需要,积极扩大优质饲料作物生产。
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扩大设施栽培,稳定“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东部平原要巩固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创汇农业,不断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西部丘陵山区要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