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晨地理第四次课学生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31.50 KB
- 文档页数:5
环球雅思教育集团学科学生讲义授课日期:________________ 时段:________________辅导科目:地理学员姓名:沈逸晨年级:高二年级学科教师:张子良课时数:课时第_3__次课课题第二篇世界地理第三部分世界地理分区——东亚教学目标 1.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进行综合知识练习2.掌握较基本的地理的解题方法教学重点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进行综合知识练习教学难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综合运用教学内容一、导入本次课是第三次课。
主要内容是对应于高中综合区域地理课本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的整理复习。
本次课时的主要复习内容是对第二篇区域地理世界地理第三部分世界地理分区——东亚的知识点综合整理并练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勤练习,勤思考,勤总结。
掌握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教授世界地理分区:十三个小区亚洲(5个区)东亚、东南亚、中亚、南亚、北亚非洲(2个区)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2个区)欧洲西部、欧洲东部美洲(2个区)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1个区)南极洲(1个区)第一节东亚[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1、概述:⑴位置范围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4°N-53°N 73°E-140°E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汉族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蒙古族【畜牧业】范围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朝鲜族【前者社会主义国家,后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岛国:日本(首都东京)大和民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纬线:20°N:北部湾、琼州海峡、海口、南海、巴士海峡北回归线:云南、广西、广东(汕头)、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湾岛(玉山)40°N: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海、本州岛⑵地形、河流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东亚水系:太平洋水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湄公河)印度洋水系: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⑶气候: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生产和生活差异。
2.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4.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对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重点】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学习难点】1.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2.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资料搜集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习过程】地区 (米饭、年糕等)清淡)B 组:气候与服装展示非洲黑人着装、温带居民服装、爱斯基摩人服装、青藏高原居民服装。
C 组:气候与民居建筑1.结合P84页图“4-5-7欧洲部分城市1月平均气温”和文字材料,观看“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图得出结论及原因。
2.展示北京四合院、窑洞、竹楼和江南水乡房屋图片,思考江南水乡、竹楼、窑洞、四合院等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D 组:气候与健康1.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疾病受气候中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认识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引导学生要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远离疾病。
2.出示图片气候除了能影响或危及生命健康之外,能否影响人们的心情?学生观看图片分析不同地区居民着装与气候的关系: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区,服装薄厚、颜色、材料、款式有很大差别。
1.观看并得出结论:欧洲民居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
因为欧洲冬季气温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所以欧洲民居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
2.学生回答:北方冬季长而严寒,北京四合院便矮小紧凑,密闭程度高,取暖效果较好;黄土高原的居民,常以窑洞为房屋,温度变化小,有冬暖夏凉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炎热、降水丰沛,所以傣家竹楼没有墙,悬于地面之上,便于通风散热;我国南方夏季长而炎热,江南水乡民居多高大宽敞,通风散热条件好; 得出结论: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不同地区,建筑结构相差很大。
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课型】活动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用实例说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3.通过气候与人类关系的探讨,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科学人地观。
【教学重点】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组气候与服饰2组气候与饮食3组气候与民居4组气候与交通5组气候与健康6组气候与农业各小组明确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讨论。
教师走到学生们中间参与各小组的学习;留意存在问题;聆听小组的交流,适我们一年四季衣服的变换是我们适应的变化。
【课件展示】探究1 气候与服饰什么关系吗?你知道湖南人为什么最喜欢吃辣椒吗?不同地方的人们为适应不同气候,建造了千姿百态的住所。
探究3气候与民居【课件展示】探究3气候与民居说出下列地区传统的民居的名称及特探 究 展 示 (四)【课件展示】探究4 气候与交通我国古代交通工具为南船北马,这和气候有什么关系吗?将传统交通工具与对应地区连线。
气候对现代交通有什么影响? 出示暴雨、冻雨对交通的影响图片。
【板书】气候影响交通分析我国古代交通工具为南船北马和气候的关系。
介绍图片气候对现代交通的影响。
再补充介绍气候对现代交通的影响(暴雨、冻雨、大雪、大雾等)在活动中体会气候与交通的紧密联系。
探究展示(五)【课件展示】探究5 气候与健康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气候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
极寒天气 暴雨导致洪水高温天气 干旱导致缺水我还知道…… 分析气候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
极寒天气 暴雨导致洪水高温天气 干旱导致缺水通过图文资料体会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探 究 展 示【课件展示】探究6 气候与农业气候 特点 粮食 作物 主要 水果 北方温凉口头填表,对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
初一上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来揭示地球上的各种规律和现象。
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在初一上学期的地理课中,我们学习了第四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地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地球的大气环境。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和季节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它自身西自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它使得太阳的东升西落变成了昼夜的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它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季节的产生。
3. 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导致的。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4. 地区季节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影响的结果。
例如,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是同时进行的。
二、地球的组成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乎等径的椭球体,它的赤道稍扁,两极稍尖。
地球的形状对地球自转和对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2.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地方。
3. 地幔和地核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金属铁和镍构成。
地幔和地核的作用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三、地球的大气环境1. 大气的构成和特征大气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汽、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不同层次的大气特征和气象现象存在差异。
2. 大气循环和气象要素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和能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和流动。
大气循环是各种气象要素的结果,例如气温、降水、风力、湿度等。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教学重点】气候对衣、食、住、行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的树立。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当点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精当点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专题研究【教师活动】教师分配小组,说明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让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学习任务,多余的任务实行小组竞学,在课件上做好链接,以便于学生的和课堂的讲授。
展示学习任务任务1(饮食组):气候与饮食习惯任务2(服饰组):气候与日常服饰任务3(民居组):气候与民居建筑任务4(身心健康组):气候与人们身心健康任务5(农业生产组):气候与农业生产任务6(交通组):气候与交通运输指导、帮助和跟进各小组学生进行专题探究【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分配的专题探究任务,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专题探究活动;并设计出展示探究成果的方式和素材。
在课前准备中就生活中的学生容易感受到的自然地理现象与所学书本知识找到桥梁和纽带联系起来,一方面实现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小组之间的竞学意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展示1】多种水果图片通过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一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易于激发学师:同学们都吃过哪些水果?它们的产地在哪里?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师:香蕉、菠萝、哈密瓜、桔子等果树能不能种植在我们这里?生:有的说“不能种植在我们这里”;有的说“能种植在我们这里”。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谁说的对呢?生:想。
师:让我们共同走进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板书1】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并且产生不同的观点,更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定向示标明确任务【教师活动】【课件展示2】【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造成的生产和生活差异。
2.举例说明,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初中地理第4课主要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其形状被称为地球椭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为6371公里,赤道直径约为12756公里,而从北极到南极的极径则稍短一些,大约为12714公里。
地球的大小使得它在太阳系中属于中等大小的行星。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旋转,这个轴线穿过地球的北极和南极。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而地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椭圆形轨道运动,这个周期大约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3.时区和时区差异:时区是根据地球的经度划分的,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
这种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标准,方便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时间,这就是时区差异。
例如,当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是中午12点时,东经15度的地方是下午1点,而西经15度的地方则是上午11点。
4.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位置的坐标。
它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坐标值。
经度表示东西位置,从本初子午线向东或向西到180度;纬度表示南北位置,从赤道向北或向南到90度。
地理坐标系统对于地图制作、航海、航空以及各种地理信息的定位都至关重要。
5.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了多种地理现象的产生,如昼夜更替、四季变换、潮汐现象等。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交替面向太阳,从而产生昼夜;而地球公转则导致不同纬度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形成四季。
潮汐现象则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
6.季节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的角度保持不变,导致不同纬度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根据温度和气候特征,地球被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和极地五个气候带。
地理高一第四课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地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其中第四课是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地理高一第四课知识点的归纳: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部分,由地壳板块组成;地幔是地壳之下的较厚的岩石层,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四季的变化。
三、地球的地壳板块地球的地壳板块是地壳的一部分,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组成。
地壳板块不断地发生相对运动,因此地球上会出现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四、板块运动导致的地理现象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地堑、地沟等。
这些地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球表层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五、地震的成因和影响地震是地球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振动。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板块运动产生的挤压和拉伸,地壳内部岩石断层的滑动等。
地震的影响包括破坏性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震预测和防范的重要性等。
六、火山的成因和类型火山是地壳板块相互运动产生的岩浆喷出的结果。
火山的成因有板块运动产生的岩浆上升、地壳板块发生碰撞等。
火山的类型包括火山口、火山群、火山岛等。
火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貌的形成和土壤的肥沃程度。
七、地球上的断层地球上的断层是地壳内岩石产生滑动而形成的地质构造。
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地质资源富集的重要地质现象。
八、地震波和地震波传播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壳内传播的振动。
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传播时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的传播有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等形式。
环球雅思教育集团学科学生讲义授课日期:________________ 时段:________________辅导科目:地理学员姓名:沈逸晨年级:高二年级学科教师:张子良课时数:课时第__4_次课课题第二篇世界地理第三部分世界地理分区——东南亚教学目标 1.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进行综合知识练习2.掌握较基本的地理的解题方法教学重点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进行综合知识练习教学难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综合运用教学内容一、导入本次课是第四次课。
主要内容是对应于高中综合区域地理课本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的整理复习。
本次课时的主要复习内容是对第二篇区域地理世界地理第三部分世界地理分区——东南亚的知识点综合整理并练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勤练习,勤思考,勤总结。
掌握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教授一、东南亚[读图识记]1.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2.10个国家(新世纪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东帝汶);3.赤道穿过;4.克拉地峡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⑴范围赤道两侧,100S—25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惟一内陆国,半岛上的半岛是马来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02年5月独立⑵十字路口的位置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注意]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⑶地形与河流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河流上游河流流经国家城市红河元江中国、老挝、越南河内湄公河澜沧江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金边、万象湄南河泰国曼谷萨尔温江怒江中国、缅甸伊洛瓦底江中国、印度、缅甸仰光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
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2、居民和经济⑴人口稠密华人众多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佛教建筑、泰国将佛教为国教。
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⑵主要农产和矿产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②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
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稻米产国,其中泰国出口最多。
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缅甸、泰国、马亚西亚、印度尼西亚处于东南亚的锡矿带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莱,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主要输往日本,当两伊战争爆发时,东南亚的石油尤其显得重要。
物产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霜稻米锡石油主要国家马亚西亚马亚西亚菲律宾菲律宾印尼泰国马亚西亚印尼、文莱⑶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3、新加坡——“花园式城市”⑴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
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⑵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和造船业(最大的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井平台的制造中心)、电子电器业(第二大工业部门)等;利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⑶工业布局: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三、课后作业一、选择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和经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据此回答第1——4题。
1.湄公河在中国境内被称为()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2.为发展湄公河流域的经济而新建的“泛亚铁路”的起讫是()A.西宁,河内 B.昆明,新加坡 C.昆明,曼谷 D.拉萨,胡志明市3.对开发湄公河流域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①推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②带动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发展③促进该流域的旅游业发展④加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4.关于湄公河、红河、恒河、尼罗河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B.都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或影响C.粮食作物都是水稻和小麦D.三角洲上都有国家首都5.东南亚最著名的矿产是()A.天然橡胶和油棕 B.煤矿和铜矿 C.锡和金矿 D.锡和石油6.关于东南亚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马来群岛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②中南半岛上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属热带季风气候③菲律宾群岛北部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④东南亚各地降水量差别很大,沿海多雨,内陆少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关于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外)都是发展中国家,多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②农矿产品的出口能换取巨额外汇,有利于经济发展③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国④许多国家都努力发展加工工业,振兴本国经济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8.亚洲生产石油钻进平台规模最大的国家是( )A.韩国B.日本C.新加坡D.印度尼西亚9.一艘货轮正在位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港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可能是( )A.锡、天然橡胶、油棕B.锡、稻谷、石油C.锡、椰子、石油D.天然橡胶、油棕、稻谷10.到东南亚新马泰等国家去旅游,既要领略热带雨林气候又要领略热带季风气候,你要去的国家是( )A.泰国B.新加坡C.马来西亚D.缅甸11.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A.湄公河B.湄南河C.伊洛瓦底江D.红河12、下列国家中,与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国家是( )A、柬埔寨B、泰国C、缅甸D、新加坡13、关于马六甲海峡的正确叙述是( )A、位于亚洲和大洋洲之间B、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C、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D、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4、关于东南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锡的产地B、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产地C、处于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上D、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15、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原因为( )A、农业发达,粮食生产自给有余B、对外开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C、位置优越,港口优良,交通便利D、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出口初级产品,发展对外贸易二、综合题16.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相应问题(22分)材料一: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尤为重要,需开辟多条石油进口线路。
下图为我国目前和将来拟开辟的石油进口线路。
材料二:在第三届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上,各国代表原则上通过了泛亚铁路(昆明——新加坡)的修建计划。
东盟国家还计划开凿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克拉地峡运河。
(1)中缅石油管道与泛亚铁路、克拉地峡运河航线、马六甲航线等石油进口线路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列表比较该输油管道与中俄、中哈石油管道的区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8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中缅石油管道中哈、中俄石油管道(2)写出图中C所示的铁路,并简要分析影响该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
(4分)(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中B地区由于农村生活用能短缺而导致的最大生态问题。
并提出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的主要措施?(6分)(4)图中A海域附近正常情况下风浪较小,其原因是,但2004年12月26日该海域却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其原因是。
(2分)(5)据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海啸中,丧生和失踪的外国游客中以北欧人居多,利用所学的旅游地理相关知识试分析其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