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信息工程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信息工程学是一门涵盖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信息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有效地协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三、教学内容1. 信息工程学的基础知识- 信息论基础- 信号与系统- 计算机网络-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库原理2. 信号处理与分析- 信号采集与处理- 信号频谱分析- 信号滤波与增强- 时域与频域分析3. 图像处理与识别-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图像特征提取- 图像分割与匹配- 图像识别与分类4.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概念与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 深度学习原理- 自然语言处理5. 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处理- 物联网概念与应用- 传感器网络技术- 大数据存储与处理- 数据可视化与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 实验课程:安排相关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的质量。
3.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信息工程学导论》2. 《数字信号处理》3.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4. 《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和安排以教师授课时的通知为准。
《信息系统综合实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272026课程名称:信息系统综合实习英文名称:9学时/学分:36 /2适用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指导教材及参考书:1、指导教材:牟冬梅主编:管理信息系统实习指导2、参考书:张基温主编,《信息系统开发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执笔人:牟冬梅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信息系统综合实习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本课程既是管理信息系统这门骨干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也是所有前期课程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
同时课程实验应充分体现“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运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基本能力素质和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搜集文献资料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工作能力。
4、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初步的专业技术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内容:图书馆流通系统分析与设计本门实验课程利用36个学时,对图书馆流通部的业务进行见习、分析和设计。
通过系统实施实验,使学生通过程序设计与系统调试,进一步检查在课程实验阶段所设计系统在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设计的修改;体验系统设计对程序员的要求;完成系统软件的编写与调试工作,即编制源程序,上机调试程序,运行程序和分析结果。
以期对所讲内容融会贯通。
可以分步完成:1、图书馆流通业务见习2、图书馆流通组织机构分析3、图书馆流通系统数据分析4、完成实验报告1:图书馆流通系统主题数据库设计5、就实验报告1进行答辩6、图书馆流通系统业务流程分析7、图书馆流通系统设计8、图书馆流通系统实施(软件完成)9、完成实验报告2:图书馆流通系统设计10、就实验报告2答辩并演示软件五、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占40%)2、软件(占40%)3、答辩(占20%)。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大纲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春季学期学分:1学分学时:16学时(1周)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306)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计是配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而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1、系统需求分析现行系统的描述;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完成对设计项目的调研和系统规划,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2、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数据流程调查,绘制系统数据流程图;在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编制数据字典;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完成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设计;完成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完成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设计;绘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4、系统的详细设计系统的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的输出设计;系统的输入设计;编制系统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结合,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1、集中指导第1天:布置任务、说明题意和要求;第3天:中期检查和指导;第7天:最后检查。
2、分散指导安排学生7天在计算机房进行设计,教师随时解答学生设计中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围绕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结合现实开发需求,深入理解生命周期法、原型法、CASE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未来应对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
2、成绩评定依据:信息系统软件质量40%(每抄袭10%扣4分);课程设计报告质量40%(每抄袭10%扣4分);工作态度及考勤20%(每旷课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2分)。
专业实习大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春、夏季学期学分:4学分学时:64学时(4周)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306)一、专业实习的目的与意义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必要途径。
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实际部门的工作,并在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通过专业实习,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工作及其重要作用,熟悉信息管理和主要业务内容、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特点和意义;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业务活动,推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意义和特点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专业实习的内容1、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制度、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
2、熟悉实际项目分析、设计、开发、测试、提交等完整流程,熟悉企业各类文档模板,并按照这些模板撰写项目文档。
3、熟练使用各种开发工具、数据库设计工具、系统设计工具、项目管理工具和缺陷管理工具,熟练使用常用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和开发。
4、熟练掌握一门主流编程语言.NET或JAVA,并将这些技术灵活的运用到项目中。
5、掌握开发架构,能独立设计完成企业中小型解决方案。
6、掌握企业开发常用的建模工具和设计模式。
7、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专业实习的方式1、以集中实习为主,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意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2、生产实习共计4周,分4个阶段完成。
实习动员大会、讲座和资料查阅阶段、到企业实习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第1阶段:实习动员大会,即实习前预备会议。
实习单位的选择,发布实习要求和实习管理办法,发放实习指导资料,强调安全意识及其安全管理办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训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是一门相对重要的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与领会信息系统的一些通用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掌握一些常用的实现工具。
该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软件工程的实施规范、比较熟练的网络编程技术和程序设计与调试手段。
通过实践训练,培养独立完成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的综合技能。
二、实训教学内容、要求与进度安排实训一、信息系统运行模式的分析(2学时)1.【实训内容】:以UPS公司的信息系统为例,分析其信息系统的运行模式。
2.【实训要求】:(1)了解信息系统运行的四种基本模式;(2)掌握信息系统客户/服务器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特点及相关技术;(3)会根据公司具体实际选择适合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的模式。
实训二、某一设想公司的系统建模(4学时)1.【实训内容】:对某一设想公司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并为其信息系统建立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控制模型和决策模型。
2.【实训要求】:(1)了解信息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2)掌握信息系统建模方法;(3)会根据公司具体实际为其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模型。
实训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6学时)1.【实训内容】:为某一设想公司的信息系统开发设计数据库。
2.【实训要求】:(1)了解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工具软件;(2)掌握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的方法;(3)会根据公司具体实际为其设计数据库模型。
实训四、信息系统输入输出设计(6学时)1.【实训内容】:根据前面实践结果,为信息系统设计信息采集的输入系统和信息输出系统。
2.【实训要求】:(1)了解信息系统输入输出模式的相关理论;(2)掌握信息系统输入输出模式设计的方法;(3)会根据公司具体实际为其设计输入输出系统。
实训五、信息系统用户接口与界面设计(6学时)1.【实训内容】:根据前面实践结果,为信息系统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接口。
信息技术应用实习教学大纲(综合实践类)综合实践名称:信息技术应用实习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actice课程编号:1400315面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总学时 4周;讲授学时:______;实验学时______;课程学分: 4 ;本大纲主撰人:陈伟达(Tel:83794849,E—mail:chenwd@)一、综合实践作用和具体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习这一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和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认识经济管理实践,获取信息管理的感性认识,增进学生对信管专业的了解,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和明确信管专业人员的角色定位与未来的工作性质。
二、实践内容,学时分配与组织1、实践内容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信息管理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参加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了解项目运作全过程,并能参与部分工作。
3、组织形式(1)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过程、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倾听企业管理人员的介绍、积极提问,通过对具体管理实践的认识,体会管理的真谛,在了解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发现信息管理中的问题。
(2)现场教学:认真学习具体的企业管理实务,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在提问阶段积极思考,虚心求教,通过对企业具体管理问题的了解与管理规则、方法的学习,不断积累对某些经济管理问题解决的间接经验,能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3)讨论:针对企业具体的管理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讨论,不断调校思维方法与习惯,寻找正确的决策准则,努力了解经营和企业管理决策的基本程序、原理与方法。
(4)调查: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研,在了解企业管理,特别是信息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整个实习环节,对学生进行分组(5人左右1组),并由指导老师负责整个实习过程。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实习期间,学生应认真记录每天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10月名目实验1:软件功能描述与确认(验证性实验2学时)4一、实验目的与要求4二、实验环境4三、实验预习与预备4四、实验内容和步骤4五、实验报告要求5六、实验注意事项8七、摸索题8实验2:从程序设计看软件需求(综合设计性实验,4学时)9一、实验目的与要求9二、实验环境9三、实验预习与预备9四、实验内容和步骤9五、实验报告要求17六、实验注意事项17七、摸索题17实验3:软件需求分析(业务需求)(综合性实验,4学时)19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9二、实验环境19三、实验预习与预备19四、实验内容和步骤20五、实验报告要求20六、实验注意事项22七、摸索题22实验4:软件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综合性实验,4学时)23一、实验目的与要求23二、实验环境24三、实验预习与预备24四、实验内容和步骤24五、实验报告要求24六、实验注意事项28七、摸索题28实验五:“××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讲明书的编写(综合性实验,4学时)29一、实验目的29二、实验的软硬件环境29三、实验要求与任务29四、实验步骤29【附录一】软件需求规格讲明模板30实验八:软件实现及测试(综合设计性实验,4学时) 39五、实验报告要求39六、实验注意事项42七、摸索题42【附录二】评分标准43实验1:软件功能描述与确认(验证性实验2学时)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针对常用软件(如Word),描述软件功能,确认描述的正确性(至少1 0个功能)要求:1.一人一组。
2.严格按照实验报告格式编写;3.实验报告内容详实,公平,态度认真。
二、实验环境1.个人运算机2.常用工具软件:MS Office 20033.CASE软件:Visio2002三、实验预习与预备1.组成实验小组2.复习课堂教学内容3.选择实验对象,查阅有关资料4.熟悉实验指导书内容5.实验报告、实验记录用纸等四、实验内容和步骤每实验小组自己选择实验对象软件(如Office Word, PowerPoint, Ex cel等),对其常用的软件功能进行描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实习单位)尊敬的实习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感谢贵单位支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实习工作。
前往贵单位实习的学生是我系大三的学生。
他们通过课堂学习和训练,已基本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
专业实习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并逐步培养其应用、管理实践能力和素养。
下面是对本次实习情况的简单介绍,以便贵单位安排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指导其实习过程。
一、指导思想与目的专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生产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深圳大学实行学分制管理,按照学分制的规定,学生必须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学分方能准予毕业。
专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1.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学习企业成功的管理、实践经验;2.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接触信息系统应用、信息与系统管理的实际工作,运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从应用、管理、设计、开发等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实践中的问题;3.加深对社会的认识,端正工作态度,学习工作方法,锻炼专业技能,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专业与工作的融合奠定基础;4.涉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实践问题与前沿课题,为毕业论文选题和专业知识拓展提供素材。
二、内容与要求(一)实习内容:1.了解实习单位的经营与管理状况,包括:实习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经营环境、核心产品、技术优势、文化氛围、战略定位等。
2.了解实习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包括:(1)认识信息化在该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实习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发展战略;(3)了解实习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成绩。
3. 参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维护,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业务工作,并适当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训学时学分:64学时先修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适用专业:电脑信息管理开课教研室:信息管理教研室一、实训目的与要求1.实训目的:通过实训稳固、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动手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并能实际动手开发一个小型系统。
学会撰写系统开发所需的各项文档资料。
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工作素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思维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训练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要求:独立认真完成每次实训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实训一、可行性分析报告〔4学时〕【实训目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问题进行研究,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可解经过对此项目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初拟系统实现报告,对软件开发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及合理安排。
明确开发风险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本报告经审核后,交软件经理审查。
【实训内容】:1、引言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3、技术可行性分析4、经济可行性分析5、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6、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7、结论意见【实训要求】:〔1〕了解可行性分析的内容;〔2〕掌握可行性分析的方法;〔3〕会对问题进行研究,初拟系统实现报告,对软件开发中将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及合理安排。
实训二、系统分析报告〔8学时〕【实训目的】:以大学学生学籍和选课信息管理系统为例,说明系统分析报告编写的步骤,参考以上资料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的编写。
【实训内容】:1、引言2、业务流程分析3、数据流程分析4、实施计划【实训要求】:〔1〕了解系统分析的内容;〔2〕掌握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的方法;〔3〕会编写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信息系统》教学实验大纲修订日期:2016年03月课程名称:信息系统课程代码:面向专业:档案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任课教师:王菲前导课程总学时:54实验学时:15学分:3实验项目个数一、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流程、工具、软件和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掌握;掌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模块设计等方法,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工具,提高动手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掌握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的方法,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工具,以及不同类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分析和业务流程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能够完成根据不同业务需求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工具和方法。
四、实验项目的设置与选定原则实验项目的设置与选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重点性原则。
主要针对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设置实验。
2、操作性原则。
设置的实验项目操作性要强,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际性原则。
根据实验室已有条件设置实验项目。
五、需要的实验教学条件硬件环境:工作站:Pentiumш双CPU2G内存500G硬盘软件环境: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XP以上版本、Indesign CS5.0、Photoshop CS4.0、浏览器:IE8.0或以上版本六、实验报告与考核1、实验报告要求:每完成一次实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撰写实验报告。
2、考核内容:一是是否按实验的要求认真的进行了实验;二是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是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
3、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每次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实验态度和纪律占20%;实验内容和效果占50%;实验报告占30%。
《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Bcim8430
2、课程名称: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
3、课程名称:Engineer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Practice
4、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
6、课程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7、总学时:48+64(其中64学时学生自己实践) 周学时:12+16(其中16学时学生自己实践)
8、学分:3
二、课程概述
《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课程是毕业的前夕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系统性的全过程实际训练,达到综合应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了解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
本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
本课以信息系统典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实际训练内容。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从需求分析到软件颁布的开发全过程,使学生在软件工程思想的指导下,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在理性上形成和巩固软件工程的全概念,在感性上有一个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实践。
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和详细教学计划由任课老师在前一学期末以文档形式提出,并交有关教研室审查确定,报系教学秘书备案。
四、教学内容
第一段任务与需求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用户和开发者的关系;
2.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
3.掌握需求分析文档的内容框架和书写格式;
4.掌握需求测试文档的形成及格式。
教学学时:9+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需求分析文档框架与格式。
难点:需求分析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老师布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日程安排和各阶段要求;(3学时)
学生开始进行需求分析,写出需求分析文档提纲;(4学时)
2.老师指导需求文档的格式、内容与要求;检查学生的需求文档提纲;(3学时)学生写出需求文档;(4学时)
3.老师指导由需求文档形成需求测试文档,检查需求测试文档;(3学时)学生完成需求测试文档。
(4学时)
第二段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开发中的地位;
2.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
3.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的内容框架和书写格式;
4.掌握系统测试文档的形成及格式。
教学学时:9+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框架与格式。
难点: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老师指导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3学时)
学生开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写出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提纲;(4学时)
2.老师指导如何由需求文档形成系统分析和设计文档,以及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的框架与格式、内容与要求;检查学生写的提纲;(3学时)
学生写出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4学时)
3.老师指导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形成系统测试文档,检查系统测试文档;(3学时)学生完成系统测试文档。
(4学时)
第三段数据库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2.掌握网络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3.完成初始数据的录入。
教学学时:9+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难点:网络数据库访问的编程技术。
教学内容:
1.老师指导数据库设计的方法;(3学时)
学生进行数据库设计,写出数据库设计文档;(4学时)
2.老师检查数据库完成情况,不能够指出问题;(3学时)
学生输入数据库初始数据;(4学时)
3.老师指导网络数据库访问编程方法;(3学时)
学生联系网络数据库访问的编程。
(4学时)
第四段模块设计与编码实现(含单元测试和模块测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模块设计的方法;
2.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3.掌握单元测试的基本方法。
教学学时:12+16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难点:单元测试与模块测试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老师指导模块设计的方法;(3学时)
学生进行模块设计,写出模块设计文档;(4学时)
2.老师指导面向对象的编程,检查模块设计的情况;(3学时)
学生编程;(4学时)
3.老师指导单元测试方法;(3学时)
学生在自己的编写的模块上进行单元测试,并写出单元测试报告;(4学时) 4.老师指导模块测试方法;(3学时)
学生在自己的编写的程序上进行模块测试,并写出模块测试报告。
(4学时)
第五段系统测试与软件发布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系统测试的方法;
2.掌握系统系统测试报告格式;
教学学时:6+8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系统系统测试报告格式。
难点:系统测试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老师指导系统测试的方法;(3学时)
学生进行系统测试;(4学时)
2.老师指导如何写系统系统测试报告;(3学时)
学生继续进行系统测试并写出系统测试报告。
(4学时)
第六段实训总结与报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总结收获、经验与教训;
2.培养学生上台讲述能力。
教学学时:3+4
教学内容:
老师组织实训总结大会,学生报告实训经验与教训;(3学时)
学生写实训报告;(4学时)
五、考核的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提交文档方式进行:需求分析文档、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模块设计文档、需求测试文档、系统测试文档、单元测试报告、模块测试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程序清单(含数据库)和最后的实训报告。
成绩评定方式:各类文档齐全占30%,文档的质量占20%,程序占30%、程序质量占10%、实训报告占10%。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教学参考书:
(1)《软件工程》
(2)《软件测试》
(3) 与本次实训的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关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