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毅力、盘山道、沉香木”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习扫路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体会扫路人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天游峰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天游峰的了解。
提问:“你们知道天游峰上有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特殊的扫路人。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书写。
指导学生用直线划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句子。
3.精讲课文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分析课文结构,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以第一段为例,讲解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想象。
4.合作交流“课文中的扫路人具有哪些品质?”“作者为什么对扫路人充满敬佩之情?”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扫路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组织学生进行“我心中的扫路人”作文比赛。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课文中的扫路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
2.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要求运用观察和想象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1.讲解生字词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避免一知半解。
2.在合作交流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3.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请找出课文中描述天游峰的句子,谁能分享一下?”学生A:“‘天游峰壁立万仞,高耸入云。
2024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的理解。
(3)扫路人工作辛勤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扫路人的认识和看法。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段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3. 讨论与探究:(1)小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小组探究:扫路人为什么能够坚持每天打扫天游峰?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运用及对课文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你心中的天游峰。
3. 思考:你认为扫路人辛勤工作的原因是什么?与父母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的理解。
4.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
5.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中描述的景色之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向学生介绍《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作者对他们的描写和表达。
4. 环境描写分析:让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
5. 总结与反思: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节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环境描写分析,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扫路人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于坚持和努力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些品质。
七、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
2.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扫路人的视角写一篇故事或日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八、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描述扫路人或类似职业的文学作品,以拓宽阅读视野。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兴趣。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敢、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探讨扫路人的工作特点,培养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3.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扫路人的工作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扫路人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答疑问。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探讨扫路人的工作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扫路人的辛勤劳动,培养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勇敢、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扫路人的辛勤劳动和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1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四、教学过程:(一)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
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2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3.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扫路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学习,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难点:扫路人生活态度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美的理解并体会扫路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天游峰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扫路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4.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扫路人生活态度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词语。
2.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乐观、自信的小作文。
3.家长参与评价:请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步。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情况,以及小作文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旅游景点,了解清洁工人的工作环境,体验他们的辛勤劳动。
2. 邀请清洁工人或类似职业的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理解。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语文第15课课文。
作者是陈章武。
中心思想是扫路人的豁达开朗和以苦作乐的一种精神。
下面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欢送阅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合作探究,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师: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从小到大,你最敬仰的人是谁?说明理由。
(生畅所欲言,师相机点评)2、过渡,提醒课题。
师:同学们敬仰的大多是名人或熟悉的人,可是作家章武,却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的深深的敬意!想知道事情的原委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天游峰的扫路人。
(齐读课题)过渡: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谁能迅速从文中找出根据?1、出示句子: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2、指导朗读: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说说看。
(1)指名读。
(2)指导读:交情好似一般,感情还不够深。
哪个词语最能表达“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课件闪烁“紧紧地抓住”)(3)你体会得非常正确!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3、小结:对!一个“紧紧”,一个“抓住”,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此环节视时间和学生答复程度而灵活机动)4、出示句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笑声会伴随我回到住地吗?那终究是什么呢?说明什么?1、过渡: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仰呢?作者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文本,与老人进展心灵对话。
2、学法指导:别急着读课文,老师想知道的是,你们准备怎样来感悟人物特点?3、小结:对,感悟人物特点就得紧紧围绕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感悟。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天游峰的美景。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了解和探究事物的背后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工作情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的想象与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天游峰的美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回答相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用于深入分析和讨论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其美景。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3)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辅导。
(4)理解课文大意: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补充和讲解。
2. 第二课时:(1)深入分析课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2)推理和想象: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回答相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如绘制天游峰的景色、编写扫路人的工作情况等。
(4)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品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动画视频、生词卡片、课文课件、讨论问题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简介课文大意。
二、学习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生字的认读。
2.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组内交流。
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理解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概括段意。
2. 学生讨论:扫路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什么?四、课堂小结2. 教师强调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培养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学生朗读上节课学过的课文。
2. 教师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扫路人乐观向上的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毅力的理解。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体会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课堂小结2. 教师强调扫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培养毅力。
2024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询等方式,使学生对天游峰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扫路人的工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扫路人工作态度和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天游峰图片或地图。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查阅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对天游峰有直观的认识。
(2)简要介绍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引入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2)教师通过生字词卡片,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
4.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的感悟。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扫路人的勤奋精神和正确的工作态度。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使学生了解了扫路人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课题:
使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了解天游峰扫路人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豁达、爽朗的性格特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了解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自强不息的人。
4、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朗读品味,了解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自强不息的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通过读三组词语,让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描写的是扫路人、天游峰、游人。
进而让学生明确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扫路人。
学习品读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词句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二环节:感悟扫路人的伟大。
引出描写老人的外貌、语言的句子,初步感受一个平凡、普通、慈善、健康的老人形象。
接着扣住老人说的三段话,引导学生自读、研读、品读,体会老人自信、豁达开朗、乐观的性格。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设计小练笔,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一写读后感想。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
2、课件出示词语:
轻轻松松飘飘悠悠气喘吁吁
自在悠闲层层叠叠大汗淋漓
炯炯有神顶天立地望而却步
朗声大笑九百多级半途而返
A、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
B、交流:第一列:写扫路人。
第二列:写天游峰。
第三列:写游人。
过渡: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扫路人,就让我们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一起走近他。
二、感悟扫路人的伟大。
1、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好好读读品品,你从中读出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六、通过外貌描写勾勒出一个平凡、普通、慈善、健康的老
人形象。
②指名读。
(读出老人勤劳、善良、朴实、健康的感觉来。
)
③讨论:两次外貌描写,为什么第二次天色越来越黑,而对老人的观察越来越细致呢?(通过对老人交谈,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
过渡:那么作者与老人交谈了什么内容呢?从交谈中,你又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感受。
2、讨论扫路人说的第一段话。
①指名读。
思考:你觉得老人每天扫上山,扫下山,到底累不累?
②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
学习第2自然段:
A、自由读,你能感受到什么?(通过打比方、夸张写出了天游峰的高、险。
银丝写出了石阶的细、窄。
)
B、课件:出示天游峰图片。
C、齐读。
(读出天游峰高、险味道来。
)
学习第7自然段:
A、认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再一次展示了天游峰的高、险以及游人的劳累。
)
B、指名读。
(读出倒抽一口凉气的感觉。
)
③小结:山如此之高,老人年龄如此之大,而老人还说:“不累,不累……”为什么呢?
④指名读老人说的第一段话。
(读出自在悠闲的感觉。
)
⑤讨论:这篇课文写扫路人的,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天游峰和游人呢?(运用衬托的写作方法。
)
3、讨论扫路人说的第二段话。
①自由读,思考:老人离不开这里的理由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指名试说。
③小结:我们感受到老人生命不止、攀登不止、热爱山水、热爱工作,愿意与山水终生相伴。
4、讨论扫路人说的第三段话。
①齐读。
思考: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老人,你也问他同样的话,他们一般会怎样回答呢?(30年后,我已经不在了。
)
②文中的老人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自信、爽朗、豁达。
)
③为什么这儿又出现了宿鸟呢?(衬托老人笑声的爽朗。
)
5、引读最后一小节。
①你认为回荡在作者心中,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
②同桌交流讨论。
③小结:回荡在作者心里不仅仅是老人的笑声,还有老人那种自信、豁达、爽朗的性格以及生命不止、攀登不止、热爱工作的精神。
这也是作者写扫路人的缘故。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吧。
2、交流。
3、小结:一个人的一生不一定要流光溢彩、轰轰烈烈,但只要我们自信、豁达,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乐趣。
六、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教学这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一开始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接着,引导学
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
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
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
最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一写自己读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