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方面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属于事理说明文。
从内容来说,《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则由斯石英存在的原子排列,推测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文都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体现了科学互联的思维模式。
从说理过程来说,两文都运用论证的方式,表现出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提升和科学教育的极好篇目。
二、说学情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事物说明文,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知识,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事理说明文,这种层层推进、科学严密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理解有点难度。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习主题为引领,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同时提出“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鉴于两篇短文的共同特点,我聚焦“互联”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篇短文整合起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以学习事理说明文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寻找说明对象、探究说理过程、激发创新思维三个活动,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提升思维能力。
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认识不同科学领域的互联之美,理解事理说明文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特点。
2.体会现象与本质的互联之趣,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
3.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探究由现象到本质的说理过程,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对学生来说,思维方式的形成一定是不断思考、不断发现,老师再点拨的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点拨法。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课前熟读教材,课前采用自主预习法,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初中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学问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觉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觉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讨论成果。
3.短文的行文挨次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力量目标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力量。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想,合理的想像,合乎规律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看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索。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学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挨次、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觉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觉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支配: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颖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样子竟会如此相像?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莫非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别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异的想法兴奋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全部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讨论,结果发觉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讨论、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有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同学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恐龙的确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商量明确:1.1986年在南极发觉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觉有恐龙化石。
因此“恐龙的确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意于南极发觉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八年级学生,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这两个领域中,阿西莫夫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给人带来了无数的思考和启示。
而今天,我将为大家提供两篇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阿西莫夫作品的兴趣。
◆ 教案范文一:《我,器人》目标:通过阅读并解析这篇文章,学生们将能够进一步了解的历史和未来。
步骤:1. 阅读文章前的导入:引导学生们了解一下“”的定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读取文章: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检索其中一些科学术语和概念。
3. 分析思考:通过与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大家可以分享自己对以及未来社会的看法。
这样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发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互相帮助和完善。
4. 根据文章写一篇小论文:了解完整篇文章后,学生们将需要通过写一篇小论文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完善表达。
评估标准:1. 了解各项科学术语和概念。
2. 参加讨论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与小组成员合作提出自己的想法。
3. 通过写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给予评分,有效地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 教案范文二:《穆勒的故事》目标:通过阅读并解析这篇文章,让学生们理解知识探索的重要性。
步骤:1. 阅读文章前的导入:让学生们观看一些有关科学发现的录像并提出自己的感想。
2. 阅读文章:学生们阅读文章并掌握其中的重要信息。
3. 分析思考:课堂上让学生们和小组进行讨论,了解到穆勒的探索所用的方法和他制造出的东西,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些过程思考,并自己试着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4. 结论: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让学生们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结论。
评估标准:1. 了解探索方法。
2. 参与讨论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与小组成员合作提出自己的想法。
3. 通过实验和讨论提出适当的解决措施和结论。
4. 给予评分,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这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经典之作。
在认真地学习和解析这两篇文章时,我们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和文学在人类生活与思考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取的阅读材料是两篇与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相关的短文。
这两篇短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学生在学习这两篇短文时,将会对阿西莫夫及其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阅读,学生将会了解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创作。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
2.分析并掌握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
3.探讨科幻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引导学生进行科幻创作,并培养其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掌握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能够分析科幻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科幻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未来世界的兴趣和向往。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3.分析科幻作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幻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科幻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提高其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对阿西莫夫和科幻文学的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对科幻的喜爱和欣赏。
2. 阅读与讨论(4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两篇阿西莫夫相关短文,并进行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阿西莫夫是谁?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科幻文学有什么特点?它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你认为科幻文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3. 分析与探讨(3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科幻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篇1 【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2、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奇妙的分子》和《原子》。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篇短文进行简要概述。
2. 选择一篇短文,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评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科学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进行科学实验,加深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奇妙的分子》和《原子》阿西莫夫的短文。
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阿西莫夫短文中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2)能够分析并解释短文中的科学现象和问题。
(3)能够运用阅读理解技巧,理解并解读阿西莫夫短文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1. 阿西莫夫短文《倒退的进化》的阅读与理解。
(1)让学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分析短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解释短文中的问题。
2. 阿西莫夫短文《未来的进化》的阅读与理解。
(1)让学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分析短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解释短文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阿西莫夫的简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阿西莫夫短文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短文中的科学问题和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析短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解释短文中的问题。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短文中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评价:(1)教师通过提问和答案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师通过短文填空或选择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 分析与讨论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2)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成果。
五、教学资源:1. 阿西莫夫短文《倒退的进化》和《未来的进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教材背景本篇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小文章,是阿西莫夫所写的两篇短文,分别是《阿西莫夫为什么热爱写科学幻想》和《你猜我猜不猜》,属于科普类文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了作者阿西莫夫及其作品;(2)学习科普类文章的特点,学会阅读科普类文章和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技能;(3)学会通过读懂短文来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科普类文章并进行归纳和总结;(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1)使学生明白阿西莫夫的写作理念和目的,正确认识科学幻想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学进展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两篇短文了解阿西莫夫的写作理念,明确科学幻想文学的重要性;(2)学习科普类文章的特效和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技能。
2.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科学幻想文学的概念,了解科学幻想文艺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2)指导学生使用科普类文章写作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了解学生对于科幻类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多媒体设备,介绍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及其文学地位,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两篇短文。
2.阅读短文(1)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完成第一遍阅读,让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注释或词语解释来理解短文的意思和词汇;(2)学生归纳每段的主旨和小标题,整理出文章的大意和构思,帮助学生形成对短文的整体认识,并体会其中的科普目的;(3)引导学生通过多次阅读短文,了解文中使用的手法、分类、列举法、比较、类比法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3.写作练习(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并使用科技文章写作中的技巧,如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准确表述等;(2)就短文中未提及但需要理解的科学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目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对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进行说课,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阿西莫夫的创作风格,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引入: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阿西莫夫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以及他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生平简介和创作经历,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短文两篇的讲解:我们将分别对《黑洞》和《机器人》这两篇短文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对文章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解释,并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两篇短文的内在逻辑。
同时,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中蕴含的深意和阿西莫夫独特的创作风格。
3.小组讨论:在讲解完两篇短文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主题将围绕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展开,包括对科学概念的深入探讨,对阿西莫夫创作风格的看法等。
我们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和讨论,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4.课堂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们将对今天的课程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核心思想,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欲望。
5.课后作业:课后,我们将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作为作业。
这些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在逻辑和意义,掌握文章中的科学概念,了解阿西莫夫的创作风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篇短文,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欲望。
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我们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包括投影仪、电脑等设备。
我们将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中的科学概念和背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与说课稿《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第一课时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上汉字。
领yù( ) 骨gé( ) 鸟臀目( ) 地壳( )zhě( )皱 xié( )带悲cǎn( ) 尘āi( )潮汐( ) jié( )难二氧化硅( ) 陨( )石péng( )胀追sù( ) 衍( )射天衣无fèng( )2.解释词语或加线的字。
(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6)争论不休_______ (7)人人皆知_______(8)泛大陆________ (9)追溯________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国________作家_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自贡(地名)。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理请文章思路2、课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三【研读探究、合作交流】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5、本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四【巩固训练】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漂移”和“迁移”能否对调?为什么?3.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一问题”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中“这些”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
4.引文中加粗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理请文章思路2、课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三【研读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四【揣摩语言】(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五【比较阅读】从说明角度、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中心思想五个方面来比较阅读两篇短文。
六【巩固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两栖动物()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4.给加点的字注音潮汐()大劫难()5.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6.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①②③④⑤7.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②其依据分别是8.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9.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10.第③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七【板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制作课件。
《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 chu):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zho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问题提得不正确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