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中的风分属十五国风,各以诸侯国名或地域名为称,这本身就是《诗经》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信息。
无国不有其美,无国不有其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考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继承和传递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三风产生在河淇流域,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卫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卫地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卫地又是殷商王畿故地,殷余民中的贤哲也多居于此,拥有殷商文化的精华无可置疑,这一点是卫地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
开国之初卫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其他非殷商王畿之地的诸侯国要先进发达。
钱穆先生认为同为姬姓的鲁、卫两国代表了春秋宗法封建国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两个国家在春秋史上主要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先生充分认可鲁、卫同为春秋时期文化的中坚,乃中国文明最渊浩之源泉。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史载吴公子季札适卫,言及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感慨“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能够令国家“未有患也”的君子应该符合多重评判标准,既要有很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又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德、才兼备之人。
卫康叔、卫武公之美名已广为世人所知,后世一直盛赞康叔之风,肯定康叔在卫地发展治理中积极有效的首创之功,卫国多君子可看作是康叔之风的内容之一。
卫武公是卫国诸多君子的又一典范,《卫风·淇奥》从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盛赞其君子之风,朱熹高誉卫武公,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者。
卫国被誉为“国多君子”,国中诸多君子的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有德之人。
这也表明了周人对殷商尊神敬鬼天命观的反思,他们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
尊神敬鬼不是治国安民的唯一条件,在周人看来,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是思想领域内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神治走向德治的变化,这种明显进步的思想意识为后世的安邦治国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段考卷高二语文试题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
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礼记·曲礼上》中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即士人阶层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
成年礼有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先要占筮确定行礼日期、选择负责加冠的主宾和赞冠者。
加冠当日,主人要在庙堂准备礼器、酒筵,并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
仪式开始,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同时颂念不同的祝辞。
冠礼毕,冠者要拜见母亲。
回来后再由主宾为其命字,有了字后再出见乡邻与尊长。
此时主人则以酒筵招待宾客,然后送宾,以后还要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成年礼。
在这个庄重繁复的仪式中,冠者经过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此后,冠者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女子笄礼在仪式上则要简略得多,并且甫一出现,就是与女子出嫁紧密相连的。
《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
许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仪式主要是结发戴簪和命字。
女子从此不再被称呼以小名,而开启了“待字闺中”的人生新阶段。
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只不过仪式更简单一些,“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
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其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而男子冠礼的某些仪式则随着社会结构改变和历史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异。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
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注意事项:1. 本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3.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4. 本次考题主要范围:选修2-2等第I 卷(选择题 60分)一、选择题 1.已知复数()2121iz i --=+,则z =( )A. 3144i -+ B. 1344i -+ C. 112i -- D. 112i -+ 2.函数()ln xf x x=的导数为( )A. 1xB. 21xC. 2ln 1x x -D. 21ln x x- 3.直线y=4x 与曲线y=x 3在第一象限内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 ) A.2 B.4C.2D.4 4.函数 在上单调递增,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 A.B. C.D.5.已知分段函数21,0,(),0,x x x f x e x -⎧+≤⎪=⎨>⎪⎩,则31(2)f x dx -⎰等于( )A.13e +B.2e -C.713e -D.12e- 6.ab 表示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分别用a , b 表示,记()3f ab a b ab =++,如()12123129f =++⨯⨯=,则满足()f ab ab =的两位数的个数为( )A. 15B. 13C. 9D. 77.已知函数f (x )=x 3+bx 2+c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2212x x += ( ).A.23 B. 43 C. 83 D. 1638.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f (x )的导函数为f'(x ),若对任意的实数x ,都有2f (x )+xf'(x )<2恒成立,则使x 2f (x )﹣4f (2)<x 2﹣4成立的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 ) A.(﹣∞,﹣2)∪(2,+∞) B.(﹣2,0)∪(0,2) C.{x|x≠±2} D.(﹣2,2)9.函数()()211e ,12x f x x kx k ⎛⎫⎛⎤=--∈ ⎪⎥⎝⎦⎝⎭,则()f x 在[]0,k 的最大值()h k =( )A. ()32ln22ln2-- B. 1- C. ()22ln22ln2k -- D. ()31k k e k --10.36的所有正约数之和可按如下方法得到:因为36=22×32,所以36的所有正约数之和为(1+3+32)+(2+2×3+2×32)+(22+22×3+22×32)=(1+2+22)(1+3+32)=91,参照上述方法,可得100的所有正约数之和为( ) A. 217 B. 273 C. 455 D. 651 11.已知点P 是曲线上一动点,α为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的倾斜角,则α的最小值是( ) A.0 B.C. D.12.已知a 是常数,函数()()32111232f x x a x ax =+--+的导函数()'y f x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函数()2xg x a =-的图像可能是( )A. B.C. D.第II 卷(非选择题 90分)二、填空题13.若f (2)=3,f′(2)=﹣3,则=14.若复数满足(为虚数单位),则______________.15.函数f (x )=e x +x 在[﹣1,1]上的最大值是16.定义函数y=f (x ),x ∈I ,若存在常数M ,对于任意x 1∈I ,存在唯一的x 2∈I ,使得=M ,则称函数f (x )在I 上的“均值”为M ,已知f(x )=log 2x ,x ∈[1,22014],则函数f (x )=log 2x 在[1,22014]上的“均值”为 三、解答题17.设函数()ln f x x x =. (Ⅰ)求()f x 的单调区间;(Ⅱ)求()f x 在区间11,8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8.观察下列不等式:413<; 218125+<;2211121237++<;2221111612349+++<;……(1)由上述不等式,归纳出与正整数n 有关的一个一般性结论;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得到的结论.19.已知复数12z a i =+, 234z i =-(a R ∈, i 为虚数单位) (1)若12•z z 是纯虚数,求实数a 的值;(2)若复数12•z z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且14z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0.已知函数()1xf x e x =--(1)若存在41,ln 3x ⎡⎤∈-⎢⎥⎣⎦,使10xa e x -++<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2当0x ≥时, ()2f x tx ≥恒成立,求t 的取值范围21.某工艺品厂要设计一个如图1所示的工艺品,现有某种型号的长方形材料如图2所示,其周长为4m ,这种材料沿其对角线折叠后就出现图1的情况.如图,ABCD (AB >AD )为长方形的材料,沿AC折叠后AB'交DC于点P,设△ADP的面积为S2,折叠后重合部分△ACP的面积为S1.(Ⅰ)设AB=xm,用x表示图中DP的长度,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Ⅱ)求面积S2最大时,应怎样设计材料的长和宽?(Ⅲ)求面积(S1+2S2)最大时,应怎样设计材料的长和宽?22.已知函数.(Ⅰ)讨论的单调性;(Ⅱ)设,证明:当时,;(Ⅲ)设是的两个零点,证明.参考答案1.C【解析】()()2121212211222221i i ii i i iz z i i i i --⋅-----=====-+∴=--⋅-+ ,选C 2.D【解析】2211ln ln 1ln ,'x xx xx y y x x x ⨯-⨯-=∴==本题选择D 选项. 3.D【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得到积分上限为2,积分下限为0, 曲线y=x 3与直线y=4x 在第一象限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 (4x ﹣x 3)dx , 而∫ (4x ﹣x 3)dx=(2x 2﹣ x 4)| =8﹣4=4, ∴曲边梯形的面积是4, 故选:D .4.A【解析】利用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的条件是此函数的导数在此区间上大于或等于0,得到a-2x≥0在[-2,-]上恒成立,故a-2(-)≥0,从而求得a 的取值范围.由题意知,y ′=在[-2,-]上大于或等于0,故 a-2x≥0在[-2,-]上恒成立.而a-2x 在[-2,-]上是个减函数,∴a-2(-)≥0,a≥-1.故选A .【解析】323232211212(2)(2)(2)(45)x f x dx f x dx f x dx x x dx e dx -+-=-+-=-++⎰⎰⎰⎰⎰322323223111(25)()[(22252)(12151)]12333x x x x e -+-++-=⨯-⨯+⨯-⨯-⨯+⨯+322271[()()]3e e e-+-+---=-,故选C. 6.C【解析】由题设可得310a b ab a b ++=+,即933a ab b =⇒=,故应选答案C 。
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题文】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
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
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注视你?又是什么时候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在成功的路上,一路有你。
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一路有你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
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
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
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
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
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
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
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成语大会”火了,“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朗读者”又火了。
为什么会火呢?有人认为是制作上的“高大上”,有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人认为是家长和孩子找到了共同的看点。
对以上评论,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遥遥数千年前。
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
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
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
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扼杀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
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
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
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
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
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
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
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
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
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
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
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最好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
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窃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
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二语文(实验班)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
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
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
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
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
老子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
安徽滁州市民办高中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上册滁州市民办高中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本卷命题范围:高考模式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刘国芳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
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
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
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
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
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
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
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
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
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
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
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注意事项:1. 本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3.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4. 本次考题主要范围:必修2、选修1-1等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设集合{}20A x x =-, {}220B x x x =-,则“x ∈A”是“x ∈B”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 某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面体的体积为( )A. B.2 C. D.43.设函数()()2f x g x x =+,曲线()y g x =在点()()1,1g 处的切线方程为21y x =+,则曲线)y f x =(在点()()1,1f 处切线的斜率为( )A. 4B. 14-C. 2D. 12- 4. 已知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是三个两两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 , ,则 ;②若 , ,则 ;③若, , ,则 ;④若 是异面直线, ,, ,则 . 其中真命题是( )A.①和④B.①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②5. ()2,0的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A. 2214x y += B. 2214y x += C. 2241x y += D. 221416x y += 6.已知双曲线2222:1x y C a b-=(0a >, 0b >)的实轴的两端点分别为,A B ,且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与直线20ax by ab -+=相切,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3B. 3C. 3D. 137. 在ABC ∆中, 0090,30,1C B AC ∠=∠==, M 为AB 的中点,将ACM ∆沿CM 折起,使,A B ,则C 到平面ABM 的距离为( )A. 12B. 2C. 1D. 328.已知抛物线22y px = ()0p >的准线经过点()1,4-,过抛物线的焦点F 且与x 轴垂直的直线交该抛物线于M 、N 两点,则MN =( )A. 4B.C. 2D. 19. 如图4,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各棱长都相等,则二面角1A B A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 )A. 2B.C. 1D. 310.抛物线y 2=4x 的焦点为F ,点A,B 在抛物线上,且, 弦AB 中点M 在准线l 上的射影为M',则的最大值为( )A. B. C. D.11.设函数()f x 在R 上可导,其导函数为()'f x ,如图是函数()()'g x xf x =的图象,则()f x 的极值点是( )A. 极大值点2x =-,极小值点0x =B. 极小值点2x =-,极大值点0x =C. 极值点只有2x =-D. 极值点只有0x =12.如图,过双曲线上左支一点A 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分别过两焦点,其中一条与双曲线交于点B ,若是等腰三角形,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B.C.D.第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13.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长轴在x 轴上, c =,且C 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2,则椭圆C 的方程为__________.14.已知双曲线(a >0,b >0)的右焦点为F ,过F 作斜率为﹣1的直线交双曲线的渐近线于点P ,点P 在第一象限,O 为坐标原点,若△OFP 的面积为,则该双曲 线的离心率为15. 如图,已知点A 为圆22:9O x y +=与圆()22:516C x y -+=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过A 的直线l 被圆O 和圆C 所截得的弦分别为NA , MA (M , N 不重合),若NA MA =,则直线l 的方程是______.16.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5-,部分对应值如下表,又知()f x 的导函数()'y f x =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关于()f x 的命题:①函数()f x 的极大值点为2;②函数()f x 在[]0,2上是减函数;③如果当[]1,x t ∈-时, ()f x 的最大值是2,那么t 的最大值为4;④当12a <<,函数()y f x a =-有4个零点.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17. 已知: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 13AA =, 2AB =, N 为棱AB 的中点. (1)求证: 1AC 平面1NB C .(2)求证:平面1CNB ⊥平面11ABB A .(3)求四棱锥111C ANB A -的体积.18.已知函数()()22,f x ax a R x=+∈为奇函数 (1)比较()()()239log 3,log 8,log 26f f f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提示:2log 3 1.59≈)(2)若0t >,且()()22120x f t x f x x ++--->对[]2,3x ∈恒成立,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19. 已知⊙22:1O x y +=和点()4,M m .过O 作⊙M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且直线AB 的方程为42110x y +-=.(1)求⊙M 的方程;(2)设P 为⊙M 上任一点,过点P 向⊙O 引切线,切点为Q , 试探究:平面内是否存在一定点R ,使得PQ PR为定值?若存在,请举出一例,并指出相应的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已知双曲线C : 22221x y a b-=(0,0a b >>4. (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过点()0,1,倾斜角为045的直线l 与双曲线C 相交于,A B 两点, O 为坐标原点,求OAB ∆的面积.21.如图所示,抛物线C :y 2=2px (p >0)的焦点为F ,经过点F 的直线l 与抛物线交于P ,Q 两点,弦PQ 的中点为N ,经过点N 作y 轴的垂线与C 的准线交于点T .(Ⅰ)若直线l 的斜率为1,且|PQ|=4,求抛物线C 的标准方程;(Ⅱ)证明:无论p 为何值,以线段TN 为直径的圆总经过点F .22.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22122:1(0)x y C a b a b+=>>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F F , 2F 也是抛物线22:4C y x =的焦点,点M 为12,C C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且253MF =. (1)求1C 的方程;(2)平面上的点N 满足12MN MF MF =+,直线//l MN ,且与1C 交于A,B 两点,若0OA OB ⋅=,求直线l 的方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A3.A4.A5.D6.C7.B8.A9.D 10.B 11.C 12.B二、填空题 13.221369x y += 14.15. 715248y x =+ 16.② 三、解答题17. (1)证明:连接1BC ,交1B C 于O 点,连接NO ,∵在1ABC 中,N , O 分别是AB , 1BC 中点,∴1NO AC ,∵NO ⊂平面1NCB ,1AC ⊄平面1NCB ,∴1AC 平面1NCB ,(2)证明:∵在等边ABC 中,N 是棱AB 中点,∴CN AB ⊥,又∵在正三棱柱中,1BB ⊥平面ABC ,CN ⊂平面ABC ,∴1BB CN ⊥,∵1AB BB B ⋂=点,AB , 1BB ⊂平面11ABB A ,∴CN ⊥平面11ABB A ,∵CN ⊂平面1CNB ,∴平面1CNB ⊥平面11ABB A .(3)作111C D A B ⊥于D 点,∴1C D 是四棱锥111C ANB A -高,1tan602h AB =︒= 底面积19323122S =⨯-⨯⨯=,11113C ANB A V Sh -==18.(1)∵函数()f x 为奇函数,∴()()f x f x -=-,∴2222ax ax x x ⎛⎫-=-+ ⎪⎝⎭,∴220ax =,对x R ∈恒成立,∴0a =, ∴()2f x x= ∵3328log 83log 2 1.89log 3==≈, ∴38log 8log 3> 又983log 26log 27 1.592<=<, ∴98log 26log 3<∵()2f x x=在()0,+∞上递减, ∴()()()923log 26log 3log 8f f f >>(2)由()f x 为奇函数可得()()2221x f t x f x x +>++-,∵[]0,2,3t x >∈,∴220,210x t x x x +>++->, 又()f x 在()0,+∞上递减,∴2221x t x x x +<++-即21x t x <+-对[]2,3x ∈恒成立,∵21xy x =+-在[]2,3上递增,∴22215t <+-=,又0t >, ∴05t <<19.(1)以,O M 为直径的圆为: ()()40x x y y m -+-=,设圆M 的半径为()0R R >, 故⊙M 的方程为()()2224x y m R -+-=,∴切点弦AB 的方程为: 224160x my m R +--+=,∴222{ 1611m m R =+-=解得3R =,故⊙M 的方程为()()22429x y -+-=. (2)假设存在这样的点(),R a b ,点P 的坐标为(),x y ,相应的定值为λ,根据题意可得PQ =λ=,即()2222222122x y x y ax by a b λ+-=+--++ (*),又点P 在圆上∴()()22429x y -+-=,即228411x y x y +=+-,代入(*)式得: ()()()2228412824211x y a x b y a b λ⎡⎤+-=-+-++-⎣⎦,若系数对应相等,则等式恒成立,∴()()()22222828{4241112a b a b λλλ-=-=+-=-,解得212,1,,,55a b a b λλ======, ∴可以找到这样的定点R ,使得PQ PR 为定值.如点R 的坐标为()2,1;点R 的坐标为21,55⎛⎫ ⎪⎝⎭. 20. (1)依题意可得222{24c a b c a b ===+,解得1,2,a b c ===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14y x -=. (2)直线l 的方程为1y x =+,由221,{ 44,y x x y =+-=可得23250x x --=, 设()11,A x y 、()22,B x y , 则1223x x +=, 1253x x =-,∴AB === 又原点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11422323OAB S AB d ∆=⋅⋅=⨯= 21.(Ⅰ)解:由直线l 的斜率为1,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y=x ﹣,与抛物线C 的方程联立,化简得x 2﹣3px+=0,设P (x 1,y 1),Q (x 2,y 2),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3p ,∴|PQ|=x 1+x 2+p=4p=4,p=1,∴抛物线C 的方程为y 2=2x .(Ⅱ)证明:设直线l 的方程为x=my+ ,与抛物线C 的方程联立,化简得y 2﹣2pmy ﹣p 2=0,设P (x 1,y 1),Q (x 2,y 2),由韦达定理可知,y 1+y 2=2pm ,∴x 1+x 2=m (y 1+y 2)+p=2pm 2+p ,∴点N 的坐标为(pm 2+ ,pm ),∴点T 的坐标为(﹣ ,pm ),∴=(﹣p ,pm ), =(pm 2,pm ), ∴ • =﹣p 2m 2+p 2m 2=0,∴无论p 为何值,以线段TN 为直径的圆总经过点F22.(1)的焦点F(1,0), 253MF =, 代入抛物线方程,有, 椭圆1C 的方程为 (2)点N 满足12MN MF MF =+,所以易知N 与M 关于原点对称,所以设直线l 方程:联立直线和椭圆方程得到: 设因为0OA OB ⋅=,所以 代入韦达定理有所以直线l 方程为。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普希金说:昨天,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有人说: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去,那就莫如忘却。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不应忘记昨天
有过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
但,唯独不会忘记这些过往,因为,它们沉积在我们心底!每每早晨的阳光照进窗户,我从睡梦中醒来,不经意间向窗外望去,新的一天开始了,心底的声音说:“珍惜,这每一天!”过去的我,总以为过去了的根本不算什么。
可是,自己真正长大以后,才知道过去的,其实最值得珍惜,那宝贵的回忆令人心醉。
那是一句残忍的话:身边要做的这么多,自己能做的也就那么点,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人要进来,有人又要离开。
其实,现在想想,自己早已不知不觉地将这份记忆小心翼翼地收藏……
现在,喜欢回忆那些过去的人和事,我也开始认识到,一切纷扰、琐事,开心的也好,不开心的也罢,一定要在沉淀一段时光后再回头看,那样,一切才更加清晰。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所以,总听到有人说得轰轰烈烈,彼此喜欢,彼此相见恨晚,然后又彼此淡忘。
我们呢?还能当孩子多久?有人说,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抬头看蓝天,回顾那些往事和人,一个沧桑的声音在唱:我们都老了吧,我们在哪里呀……这个年代,90后的年代,看着那些人:穿着白T恤,骑着单车,载着书包……这些灿烂的时光,用什么也不能追到,只能放在心底最深处去珍惜……不妨想想看,这么美好的年纪,整个世界可能就是一条辅路。
因为喜怒和哀乐、青春和梦想、光荣和尊严,全部都因这条辅路而起。
在校的回忆,都已经让你经历一遍,用这些感悟和经历好好地“旅行”一次,回忆过去的、并珍惜着,那过去的拥有……
【解析】试题分析:参考立意:(1)从普希金的话切入:①珍惜过往。
②过去是现实的土壤。
③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从陶渊明、黄永玉的话切入:①心系前方,方可欣赏更
多风景。
②把握当下,走向未来。
③尽管前方路远坑深,我只顾风雨兼程。
(3)从普希金、黄永玉两个人的话切入:①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②心怀过去,志存远方。
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标题】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