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22.05 KB
- 文档页数:8
初一下册地理东亚的教案人教版设计初一下册地理东亚的教案人教版2021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学习方法指导: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读图2-3回答: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探究结论】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
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1、自主学习: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初中地理东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东亚五国的名称及首都。
3. 了解东亚的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东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东亚五国的名称及首都。
3. 东亚的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1. 东亚的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册。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找出东亚的位置和范围。
2. 提问:东亚包括哪些国家?它们的首都是哪里?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亚的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状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东亚的地形特点: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2. 讲解东亚的气候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3. 讲解东亚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日本和韩国为经济发达国家,蒙古和朝鲜经济相对较弱。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
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东亚地图,标注五国的名称和首都。
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东亚经济发展状况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状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东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记住东亚五国的国家及首都的位置,记住主要海洋、岛屿、半岛的分布。
知道东亚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通过学习东亚五国历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国存在的共同之处(人种、风俗等)加深学生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东亚从沿海到内陆气候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国情教育,培养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东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东亚的地形特征。
3.东亚地区季风气候特征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l.国家及其首都的空间分布。
2.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及成因。
(四)教学媒体相关挂图(五)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启发法,朗诵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
那我们国家在哪个地区呢(东亚),那么东亚还有哪些国家,有什么个性呢?大家是不是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走近东亚,一起来熟悉东亚的基本概况。
【板书】东亚【提问】打开地图册56页,读“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图看看东亚包括那几个国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它们的首都分别叫什么?(北京、东京、平壤、汉城、乌兰巴托)海陆位置怎样,在图上标出来以加深印象,一会找同学到前面连线。
【板书】1、组成:乌兰巴托中国内陆国平壤韩国沿海国首尔蒙古岛国北京日本半岛国东京朝鲜【提问】把这五国归为一个地区,说明它们存在着共性。
这5国的共性,和世界其他的地区相比就是东亚的个性。
请思考一下,东亚有什么个性?为什么叫东亚?找出东亚地区濒临哪个大洋?背靠哪块大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亚的纬度位置大约是4°N----54°N属于北温带,它在空间的位置是唯一的、特定的,这是位置的个性。
【板书】2、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4°N----54°N,北温带【提问】我们了解了东亚的独特的位置,那东亚的地形特征又如何呢?读东亚地形图,根据图上颜色深浅变化,东亚地势有什么特点?(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流向就是(从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东亚东部和西部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还有其他特征吗?(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板书】3、地形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②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③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东亚概述地理教案东亚概述地理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亚概述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
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
讲得也很精彩。
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
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
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
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
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地理教案-东亚概述
教案主题:东亚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东亚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和地理位置;
2. 理解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3. 了解东亚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情况;
4. 掌握东亚地区重要国家的位置和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和地区,并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
2. 理解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掌握东亚地区的重要资源分布情况。
教学准备:
1. 世界地图和东亚地图;
2.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要求学生定位并介绍东亚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简要介绍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气候等;
3. 介绍东亚地区的主要资源分布情况。
三、学生活动(20分钟)
1. 学生分组,查找和介绍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和地区,并标注在地图上;
2. 学生小组讨论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学生小组就东亚地区的重要资源分布情况展开讨论。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东亚地区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继续深入研究一个东亚国家或地区,并撰写一份与该国家或地区有关的的综述报告。
教学延伸:
1. 邀请相关专家或人士来讲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2. 探讨东亚地区的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等,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一)教学环节学习目标1、教会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东亚主要国家、首都、地形区、河流、湖泊。
使学生掌握东亚地区东、西部地理特的差异。
2、教会学生日本领土的组成、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日本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日本的地质灾害。
3、教学生分析日本工业的发展条件,以及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课题概述本节是分区地理和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两个大标题,由东亚和日本组成。
日本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主要城市”。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加上“日本与外来文化”、“日本的渔业”、“日本的交通运输业”等补充资料,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东亚这一区域和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东亚,日本共分2课时。
分析讲解引入:读东亚图,识别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1)写出国家及其首都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三)教学环节分析讲解学生活动设计【填图】填日本图:①朝鲜半岛,②北海道岛,③本州岛,④四周岛,⑤九州岛,⑥日本海,⑦濑户内海,⑧太平洋。
(二)日本(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国)1、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境内多山,国土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丘陵,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这对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是季风性气候,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具有海洋性特征。
3、日本比较丰富的资源有森林、谁能,矿产资源贫乏。
其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服装、石油、学生自主学习:1、读图,填图2、识记日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教案(四)。
东亚音乐教学设计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东亚音乐作为东亚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因此,东亚音乐教学设计成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音乐素养的重要课题。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1.1 东亚音乐的概述东亚音乐是指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地区国家的传统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方式而闻名。
东亚音乐包括中国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京剧、说唱以及传统乐器演奏;日本的传统民谣、传统器乐、日本歌剧、能剧和盲人音乐;韩国的传统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歌舞剧等等。
1.2 学习东亚音乐的意义学习东亚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东亚音乐,学生能够体会到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美感和韵味,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东亚音乐,让学生了解东亚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熟悉一些经典的东亚音乐作品和作曲家。
同时,学生还应该掌握一些东亚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东亚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辨别和分析东亚音乐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作出符合东亚音乐特色的作品。
2.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东亚音乐,培养学生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东亚音乐的概述:包括东亚音乐的起源、发展和传播,介绍东亚音乐的代表性作品和表演形式。
(2)东亚音乐的元素:介绍东亚音乐的乐器、音高、音色、节奏、音韵等基本元素及其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和运用。
(3)东亚音乐的经典作品:介绍一些经典的东亚音乐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演奏这些作品,培养学生对东亚音乐的欣赏能力。
(4)东亚音乐的创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出符合东亚音乐特色的作品,展现自己对东亚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东亚文化之都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亚文化之都”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东亚各国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东亚文化之都”的定义和意义。
2. 我国曾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称号的城市。
3. 东亚各国文化特点介绍。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教师讲解“东亚文化之都”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我国获得该称号的城市。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东亚各国文化特点,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看法。
3. 展示法: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教师准备关于“东亚文化之都”的PPT,包括定义、意义、我国获得称号的城市等内容。
2. 资料:教师收集东亚各国文化特点的相关资料,用于学生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东亚文化之都”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东亚文化之都”的定义和意义,以及我国获得该称号的城市。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东亚各国文化特点,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看法。
4. 展示: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6. 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更多关于东亚各国文化的资料,加深对文化之都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东亚文化之都”主题班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东亚文化之都的认识。
2. 开展东亚文化之都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东亚各国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摄影展览,展示我国获得该称号的城市风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东亚文化之都的兴趣。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搜集的东亚各国文化资料,评估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知识竞赛和摄影展览,评价学生在文化之都主题班会的表现。
东亚教案诸城四中管言荣首先要组织培训学习小组的组长,然后下发学案,让学生先期预习,熟悉教材及要学习的内容。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放映幻灯片,展示【课前准备】内容,并找一个学习好的学生把小组评价表画在黑板上。
学习目标要找一个普通话较好的同学起来朗读。
【课前准备】1、准备好你们的课本、笔及教案,尤其是你们年轻上进的激情。
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2、准备好你们的世界地图册并且熟读东亚及日本地图。
3、预习教材并且明确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识记东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海洋、岛屿及半岛。
2、理解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3、识记日本的的岛屿、临海和自然条件特点。
4、理解日本经济特征和工业分布特征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区域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重点与难点】1、东亚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3、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4、日本的工业分布及特点【学法指导】1、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必须抓住区域突出特征,一般从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三方面分析。
2、读图识记东亚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及日本重要海港及城市图,进而分析区域特征。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东亚、日本的地理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评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回答情况先自行打分,探究问题展示、点评得到老师肯定的得2分;能针对探究问题提出质疑的同学为本小组加2分;能主动回答问题或者为展示及点评小组组纠正错误的为本小组加2分。
起立协助老师参与【自主学习】约10分钟,首先,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一边看地图册,一边阅读教材,最后,小组派代表展示。
东亚部分一范围:内陆国;临海国;半岛国、;岛国(国家名称及首都)二位置: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带海陆位置:东部,西岸三自然地理特征:1 地形:地势;西部多,东部多;半岛岛屿多,海岸线。
地理教案-东亚概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东亚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使学生了解东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东亚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难点:东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东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地图,说一说东亚的位置和范围。
”二、探究东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东亚各国的基本情况。
三、分析东亚的自然环境1.教师展示东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东亚的地形特点。
”四、分析东亚的人文特点1.教师展示东亚文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人文特点。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东亚的人文特点。
”第二课时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谁能概括一下?”二、分析东亚的自然环境(续)1.教师展示东亚气候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候特点。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东亚的气候特点。
”三、分析东亚的人文特点(续)1.教师展示东亚民俗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民俗特点。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东亚的民俗特点。
”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绘制一张东亚地图,并标注重要地理事物。
2.深入了解东亚的人文特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2.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1.教师展示东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描述东亚的位置,大家会如何表达?请大家踊跃发言。
”2.学生回答:“东亚在亚洲的东部,靠近太平洋。
东亚概述第二课时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掌握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3.分析东亚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经济等。
4.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对东亚地区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3.东亚的人文地理特点。
教学难点:1.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2.东亚的人文地理特点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谁能告诉我东亚的位置在哪里?它的范围包括哪些国家?二、新课讲解1.讲解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
(3)河流:主要河流有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面积较大。
2.讲解东亚的人文地理特点(1)人口:东亚地区人口众多,约占全球人口的1/4。
(2)民族:主要有汉族、日本族、朝鲜族等。
(3)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在东亚地区有广泛的影响。
(4)经济:东亚地区经济发达,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3.分析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点的关系(1)地形对农业、交通、城市分布的影响。
(2)气候对农业、生活、旅游的影响。
(3)河流对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的影响。
(4)人口、民族、宗教、经济等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分析东亚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如中国的长江流域。
2.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谁能告诉我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哪些?人文地理特点又有哪些?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熟记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结合教材,分析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点的关系。
3.选择一个东亚地区的国家,了解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东亚,东南亚教学目标:1.了解东亚、东南亚、日本的位置、范围2.掌握东亚、东南亚、日本的地形、气侯、河流的主要特征3.掌握东亚、东南亚、日本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教学过程:一、学生自主探究、回顾知识学生阅读补充教材完成以下内容:1.将1200E、1000E、800E、400N北回归线补画完整、观察它们通过的主要区域。
2.指出东亚5国及其首都的名称3.东亚的经济差异邻国:A ________ B _________C ________D ________海洋:① 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岛屿:a ________ b _________C ________ d _________3.东南亚(1).在下图中绘出赤道、北回归线、1000E、1100E、1200E(2).指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克拉地峡;(3).指出东南亚的10个国家及首都;二、合作探究、突破重点1.读亚洲东部季风环流示意图(1)东亚季风和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成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2)为什么亚洲的季风气候特别显著?2读日本的有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1)日本是怎样立足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的?(2)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析日本渔业发达的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3.东南亚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课堂练习、巩固提升1.阅日本一月份的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描述日本一月份的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
2.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米.图中A城市名称是、它是 (国家)的首都。
东亚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东亚》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1、了解东亚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地形、河流、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特点;)
2、了解东亚人文地理特征(居民、民族、各国经济特点,东亚沿海和内陆差异比较)
【教学内容分析】
《东亚》是世界区域地理的起始章,《东亚概述》又是东亚的第一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较为重要。
教学设计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学习地理分布,建立空间概念,分解难点;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用比较法学习区域差异,为后面复习区域地理奠定基础。
其中季风气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学生容易把握的气候分布图入手,再进一步分析气候成因、特点,最后归纳整理思路,通过解决这个难点还让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考虑到利于课堂教学,只选取于自然地理一块内容,最后的人口和经济另外学习。
【学情分析】由于中招不考地理,现在的高中生,初中时很少有人认真学习过地理,区域地理基础比较差,高二文科班学生更不用说了,我所担任的三个班是普通班,只有少数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不但区域地理基础较差,高一地理基础、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本该复习的只能按新授课来进行了,比新授课层次稍高点儿。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上课
比较积极主动,只要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就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式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互助互学。
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较低,并多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以保证较大部分学生能学会。
【学习目标】准确掌握东亚的地理位置、主要边缘海、半岛和岛屿及其分布。
知道东亚五国概况。
会分析归纳东亚的地形特征,理解季风气候及成因。
初步学会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建立空间概念。
初步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东亚从沿海到内陆气候的逐渐变化。
理解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树立“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论观点。
【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思想,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分解难点,层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乐趣。
首先设计短信激趣导入,引出正题,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运用丰富的图片和具有探究性的设问,教师的激情讲解,鼓励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景,设疑启思;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分享思想,小组讨论中提高认识;最后设置课堂学生小结,归纳提取规律性认识。
【重点与难点】
东亚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学法指导
1、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必须抓住区域突出特征,一般从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三方面分析。
2、读图识记东亚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进而分析区域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亚洲雄风》引入本节课。
分析亚洲区位。
检查导学案前置作业完成情况。
二:东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一) 东亚的位置与范围
(1)提问:读图,找出东亚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
纬度:20°N~ 53°N 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经度:73°E~145°E.
②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③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查阅:
提问:东亚地区有哪些国家?以及各个国家的首都是哪里?(二)(1)提问:看图分析东亚的地形、地势特点.。
①海岸线比较曲折,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
②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较低。
③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地势较高。
④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以高原,高山为主
(2)提问:在“东亚的地形”图上,分析地形对河流有哪些影响?
①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
②高原山地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提问:判断水能资源丰富的两点方法
A河流的落差大
B河流水量丰富
(三)、东亚的气候
1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着
(1)仔细观察东亚气候图,指出东亚地区有哪些气候类型和分布。
①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南部、海南岛、台湾岛南部。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以南、日本南部
③温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国西北部、蒙古国
④带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以北、日本北部
⑤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地区
(2)看图分析东亚不同季节季风的风向和成因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合作探究1:分析东亚季风最为典型的原因(画图分析,学生到黑板演示)
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3)提问东亚地形地势对冬夏季风的范围有何影响?
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冬季风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所以冬季风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而夏季风由于西部地形的阻挡,主要影响东部沿海地区。
合作探究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异
分布差异:日本北部、朝鲜、韩国北部、及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日本南部(九州、四国、本州南部)韩国南部及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带季风
降水和气温差异: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一般年降水小于800mm,降水较集中,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最冷月的气温在0℃以下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于800mm,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气温年
较差小,冬季最冷月的气温在0℃以上
提问海洋性与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区别。
陆性季风气候:降水一般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在7月。
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气温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
2、西部内陆地区(中国西北部和蒙古):
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小)
合作探究3: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干燥
成因:①深居内陆,距海远,距冬季风源地较进。
②地形的阻挡,因此受夏季风影响小。
四:区域分析的方法
学生自主总结东亚自然地理区位,到黑板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区域。
五:反馈练习
选择不同知识点的选择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
1、抓牢主干知识:对照板书提出重点
2、注意整体特征与内部差异
3、充分发挥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思想设计的,其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获得了
知识,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最得意之处就是对气候成因的分析,把问题层层分解,学生回答暂时不作评论,展示分析过程,师生思想碰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成了主人,动眼看、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议得到充分体现,由原来的被动“被填鸭”,变成了满堂学。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引路、关键处开窍促进。
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正确的到位的引导,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通过这节课使我更充分的认识到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特别适合解决难点问题,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得以全面提高,这才是真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