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详细资料).共50页
- 格式:ppt
- 大小:6.76 MB
- 文档页数:50
工业革命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革命,诞生于18世纪晚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后,1784年问世的珍妮纺织机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从而诞生了车间、工厂,大量农民与手工业者成为产业工人,机械化革命成就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也促使人类从农耕文明走向了工业文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革命,标志事件是1870年,美国辛辛那提屠宰场的自动化生产线建成,企业能够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式的生产,该时期以福特汽车为代表,工业进入了大批量的生产阶段。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革命,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核心技术就是PLC以及后来的互联网。
进入信息化革命后,人们可以从繁复的劳动中得到初步解放,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当中,因此技术进步呈加速状态,新兴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
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现在的工业4.0,通过赛博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系统),将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整个生产系统中,并使人、机、料等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自主控制,实现一种智能的、高效的、个性化的、自组织的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是以分散式智能柔性制造为方向的全新生产管理模式,是将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德国人是这么描述的:“工业4.0将在制造领域的所有因素和资源间形成全新的社会—技术互动水平。
它将使生产资源(生产设备、机器人、传送装置、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 形成一个循环网络,这些生产资源将具有以下特性:自主性、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可自我配置、基于以往经验、配备传感设备、分散配置,同时,它们也包含相关的计划与管理系统。
作为工业4.0的一个核心组成,智能工厂将渗透到公司间的价值网络中,并最终促使数字世界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工业4.0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的生产状态,工厂内人、机、料自主协同,自组织、高效运转,工厂外,通过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了价值链的共享、协作,效率、成本、质量、个性化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工业革命相关资料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这个术语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
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
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连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以后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英国首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
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
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
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
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
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
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
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
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
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
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
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
”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工业革命资料第七节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内涵(一)什么叫工业革命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也是从技术革命开始,最终引起社会革命的整个过程。
(二)工业革命的标志、起止时间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机器工业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阶段,就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工业革命,不仅迅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直接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引起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二、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1、政治背景:英国较早的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1688年以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保证了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这个政权积极地为资产阶级服务,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经济背景:农业革命的完成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并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此外,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3、技术背景:长达几个世纪的手工工场的发展,其生产的分工和专门化为机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储备。
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支持4、内部动力: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使得英国国内外市场急剧扩大,使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这就要求更高形式的生产方式取代旧式的手工工场三、工业革命的进程在英国各工业部门中,最早采用机器的是棉纺织业。
因为棉纺织业是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要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棉织品的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
为提高生产率,满足市场需要,许多人努力从事技术革新。
1733年,棉纺织业中出现了一项重要新技术,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既省力,又加快了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