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市级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剪梅》。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 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一剪梅》。
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画笔和颜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
提问: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特点吗?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一剪梅》,注意停顿和语气。
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3. 诗文解析:解释诗文中的生字词,解析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4. 画面描绘:让学生用画笔和颜料描绘诗中的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和背诵《一剪梅》,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和表情。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默写《一剪梅》并阐述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句《一剪梅》,并在旁边标注重点字词和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剪梅》的诗意。
2. 作业答案:《一剪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桃花、李花和春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在画面描绘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反馈(3分钟)二、导语设计(2分钟):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
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该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远方挚爱的深厚情感。
教学时,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2. 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3. 学习词的格律知识,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境美。
难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相关资料图片、词谱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古代生活的景象,为学习李清照的词作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词中的意境美。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词人的情感。
4. 讲解词谱:讲解词的格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课文,进行词的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剪梅梅花象征思念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一剪梅》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词。
答案:略2. 题目:请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挑选一首进行鉴赏。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程度较高,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较好地体会了词中的意境美。
但在词的创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邀请专家进行诗词鉴赏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组织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理解《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品味《一剪梅》中优美的词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相思之情和愁绪。
(2)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比喻、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情感的细腻和复杂。
(2)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秋天的景色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秋思的氛围,从而引出李清照的《一剪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一剪梅》大约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游学之时,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三)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四)词句解读1、“红藕香残玉簟秋”(1)“红藕”指红色的荷花,“香残”指荷花的香气已经消散。
(2)“玉簟”指光滑如玉的竹席,“秋”字点明了时节,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1)“轻解”表现了词人动作的轻柔。
(2)“独上兰舟”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1)这几句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收到他的书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引导语:《一剪梅》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公开课《一剪梅》教学设计,希望对备课的老师们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二、教学设想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
淡淡的忧伤二、背诵这首词三、赏析这首词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四、扩展阅读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 总结词风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
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一剪梅》。
课文描绘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次别离,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离别时的哀愁。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6. 朗读练习:学生跟读课文朗读录音,模仿语气、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剪梅》梅花爱情离别哀愁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邀请家长参与课后阅读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意象;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品味;4.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李清照的简介、《一剪梅》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学习资料:相关文学批评材料和解读,以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笔记本或复印机:用于分发相关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李清照,并简要介绍了《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对李清照了解多少?你对《一剪梅》有什么了解或感受?2.解析诗歌(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
教师可给学生一些引导问题,例如:诗歌的行数和押韵方式是什么?诗歌中有哪些关键词和意象?这些意象为什么重要?3.分组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解析和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一剪梅》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学习扩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学批评和解读。
可以使用课件展示相关资料,或者分发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
学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一剪梅》诗歌的内涵,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
5.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个人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学习,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独立查找其他作品,并进行类似的分析与讨论。
可以选择其他李清照的作品,或者其他作者的诗歌作品。
2.通过背诵和朗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写作比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或者短文。
4.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比较分析《一剪梅》的风格和主题。
一剪梅教案教案名称:《一剪梅》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一剪梅》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提高对传统戏曲的理解和表演技能;3. 开拓学生的艺术眼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备好《一剪梅》的视频资源或音频资源;2. 准备一些梅花图片或手工制作的梅花道具;3. 准备一些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等;4. 准备白纸和彩色笔。
教学活动:活动一: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故事情节1. 引入:播放《一剪梅》的视频片段或音频,并询问学生是否听过、看过或了解这个故事。
2. 回答问题:指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一剪梅》是哪个地方的传统戏曲?- 《一剪梅》讲述了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有哪些特色或情节?3. 解释:简要解释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剪梅》的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活动二:学唱《一剪梅》的主题曲1. 播放《一剪梅》的主题曲,并引导学生跟随节奏和音调哼唱。
2. 分组合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合唱主题曲的不同部分,然后全班一起合唱。
活动三:制作梅花道具并表演1. 分组制作梅花道具: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用白纸和彩色笔制作梅花道具。
2. 分组表演《一剪梅》的片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和编排《一剪梅》故事中的一个片段,运用梅花道具和动作来表演。
活动四:学习传统乐器演奏1. 介绍几种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等。
2. 邀请乐器演奏家到班级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亲自尝试演奏一段简单的曲子。
活动五:演唱和合奏1. 演唱《一剪梅》主题曲,并邀请部分学生以梅花道具和动作进行表演。
2. 学生自由选择传统乐器进行合奏或演奏《一剪梅》的伴奏。
活动六:欣赏和评价1. 听一段精彩的《一剪梅》演唱现场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表演的技巧和艺术表达。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评价,讨论各个表演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戏曲演出,增加对传统戏曲的理解和了解;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戏曲的历史和发展,并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3.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戏曲相关的比赛或表演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艺和表演能力。
《一剪梅》市级公开课教案
《一剪梅》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
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玉簟雁月花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
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
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
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李白《长相思》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
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