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1孔子|语文S版
- 格式:docx
- 大小:26.04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孔子教案语文S版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孔子教案语文S版孔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人及己、翻来覆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重难点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准备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2.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
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 孔子(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2)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这篇课文,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学习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的主要内容;2.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孔子的思想;2.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课文《孔子》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笔记,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论语》相关内容,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重要思想。
第二步:预习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看课文《孔子》的标题和插图,猜测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贡献有哪些。
第三步:阅读理解(15分钟)1.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阅读课文《孔子》。
2.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并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收获。
第四步:课文讲解(15分钟)1.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第五步:课文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运用。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文分析,包括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走向等方面。
第六步:阅读技巧训练(15分钟)1.教师讲解常用的阅读技巧,如概括主题、寻找关键词、理解词义等。
2.通过针对课文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阅读技巧。
第七步:思考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对《孔子》这篇课文进行思考和拓展。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八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孔子》相关的习题;2.思考孔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孔子》。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分析、阅读技巧训练等环节,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孔子进行思考和探究。
21.孔子设计思路《孔子》这篇课文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编写的。
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分述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
通过对孔子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表现了孔子推己及人、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好学等方面的品德,体现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认识本课生字“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怨、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一)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感兴趣的话题:名人。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显示孔子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孔子。
(二)齐读课题后,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孔子的资料。
(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2.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笔画:如怨(),祭(),祀(巳)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一)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根据写作内容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说说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二)交流读书情况。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感悟品味(一)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上关键的词句)(二)学生交流读书情况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育人们怎样为人处世。
21、《孔子》教学设计连平县忠信镇中心小学黄小玲[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竞赛激趣、自读自悟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活动]一.抢答激趣,揭示课题1古代最有名的老师,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的是谁?2课文主要写了孔子的哪几个小故事?(用小标题概括)(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不喝“盗泉”之水;(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4)晚年读《周易》。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则强调“半部《论语》学做人”。
如果这节课我们能把《论语》中这四个小故事读懂、读通、读透,对我们怎样为人处事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悟. 板书课题并齐读:21孔子二.课堂学习大比拼比赛要求:说清故事、感情朗读、会举例子、能写片段自读自悟、交流讨论1.边读边思考这些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小组合作,学习提示默读第3至8自然段思考:想想孔子是怎样通过言传身教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要对每个小故事进行分析理解并划出文中让你体会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说一说①.第一个故事: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你是怎样理解的?孔子教育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②.第二个故事:不喝“盗泉”之水。
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从中你可以体会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③.第三个故事: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在课文中孔子是怎样谈君子与小人的?想想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④. 第四个故事:孔子晚年读《周易》。
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他说了什么?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3.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每个小组选一个故事选派代表汇报)(一)第一个故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孔子1.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认识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理解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人文精神。
3.能用正确的口音、读法并理解学过的孔子课文。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背景、情节、描写、意境,并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5.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珍惜美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理解。
2. 教学重点1.讲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并开展相关讨论。
2.读懂和理解学过的孔子课文,明确文章表达的主旨和情节。
3.学会总结归纳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人文精神,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2.学会从课文中领悟文章的背景、情节、描写、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 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1.教师简单介绍暮春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
2.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兴趣。
4.2 阅读教学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政篇》等关于孔子思想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教师以快读、分析、品味的方式,让学生逐句阅读课文第十六段:孔子的名字。
3.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理解“晏子自若”、“千里送鹅毛”等成语,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
4.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就自己所读的文章段落进行深入的讨论。
2.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认识与看法,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4 总结概括1.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学过的孔子课文,总结归纳内容,并缕清文章表达的主旨和情节。
2.通过学生的口述、互动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并进行分享。
4.5 课外拓展1.教师留下作业,让学生拓展了解孔子的思想、影响和故事等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与事,运用孔子的思想进行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5. 教学评价1.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多元化的思考与交流。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孔子教案设计语文S版【教材分析】《孔子》是小学语文s版课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笫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简要地对孔子作了一些介绍。
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地讲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
通过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突出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属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在此阶段让学生对《论语》以及孔子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无论是他的教学思想还是做人之道都值得我们的学生去领悟和学习。
让五年级的孩子对孔子进行初步的了解有利于为他们升入高年级进一步学习《论语》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1.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词语。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教学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谈话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预习成果——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2课时:整体入手,回顾全文——细读课文,品读感悟——整体回顾,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2课时。
《孔子》教学设计《孔子》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以及孔子的几个小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让我们懂得了: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课文和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儒、蔡、祭祀”等字;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等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子、段读懂课文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进取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名人?(适当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名人,孔子。
为什么是伟大的呢?学习了课文大家自然会知道。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时代,走近孔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出示朗读提示,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对于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重点理解。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难读,难认或难理解的词语、句子。
)2、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预设及准备资料:(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2)需了解的词意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孔子【教材分析】《孔子》是小学语文s版课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笫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简要地对孔子作了一些介绍。
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地讲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
通过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突出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属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在此阶段让学生对《论语》以及孔子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无论是他的教学思想还是做人之道都值得我们的学生去领悟和学习。
让五年级的孩子对孔子进行初步的了解有利于为他们升入高年级进一步学习《论语》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1.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词语。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教学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谈话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预习成果——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2课时:整体入手,回顾全文——细读课文,品读感悟——整体回顾,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2课时。
21、孔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在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怨、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兴趣导入1、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那他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请你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
2、(针对理想是“当一名教师”的同学)既然你想当一名学生敬佩的、有水平的老师,那你们知道教育始祖是谁吗?(生回答)对,我们教师的始祖就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了解我们的教育始祖孔子是何等神圣的。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根据字的不同特点,自主识字。
3、采取生生、师生互动的学习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介绍了孔子生平的哪些情况?2、交流孔子的生平情况:姓氏、历史地位与思想主张。
3、再次小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以各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五、课后作业多方面收集有关孔子的各种资料。
第2课时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二、品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孔子生前的几个小故事?你能为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2、汇报交流(1)轮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2)汇报,相机板书A、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推己及人)。
B、不喝“盗泉”之水。
C、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和识人不易。
D、晚年读《易经》(“韦编三绝”的由来)。
3、品读、感悟1、选择其中一个你所喜欢的小故事按要求进行学习:(1)说说这个小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自由合作,相互交流找与自己选择相同故事的同学进行交流。
21.孔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理解文中(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3)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
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全文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孔子的哪些信息?(孔子概况)课文中还具体讲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不喝盗泉水(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4)晚年读《周易》2、这4个故事选自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一本书《论语》,这本书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最可靠,直接的文献,也是在教导我们怎样为人处世。
这节课我们就抓住孔子的言行,了解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一)自主合作探究:温馨提示:孔子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看学习提示:默读3——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孔子言行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交流。
体会孔子具有怎样的崇高品质?(二)交流汇报:1、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段落中,哪个词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推己及人)。
联系你的生活,你还能用哪些词语进行理解呢?(将心比心、宽以待人……)小结:意思是:孔子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不要强加给别人.(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习第二个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用书上的话来说说:孔子为什么在很渴很渴的情况下也不喝“盗泉”的水呢?(生答)你能抓住“盗”字本身意思来谈谈吗?(本身有“盗窃,偷盗”的意思,孔子不饮“盗窃”的水,说明了他对“盗窃,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是一种可耻行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21 孔子语文S版21 孔子一、教材分析《孔子》这篇课文介绍了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伟大成就。
课文中以孔子教育其子弟的具体事例来体现孔子是一个注重言传身教的著名教育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
四、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课件)五、上课时间:月日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2.需了解的词意:儒家.仁.隐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4).晚年读《周易》(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说说你悟出了什么?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第二个故事: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孔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行文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从不同途径(网络、书籍、向家长了解)了解孔子生平、小故事、哲理名言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读1.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吧!看:束发高冠,衣袂飘飘,先贤正在向我们走来。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幻灯依次出示图片:黄帝、孔子、李白、杜甫、柳公权、李清照等,学生猜人物]2.导语: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足迹令人怀想,这一单元,就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去了解先贤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请同学们快速读导读,说说本单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我们需要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掌握什么?生自读,汇报单元训练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二、初识孔子导语:同学们,人们往往把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的,在学问或是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为“圣”,比如:诗圣——(生:杜甫),书圣——(生:王羲之),茶圣——(生:陆羽)……那么,你们知道,孔子被人们称为什么吗?生答(孔圣人)师肯定学生答案,板书“至圣”:至,最高,至高无上,不可逾越,孔子是人们心中圣人中的圣人哪!那么,为什么呢?同学们,能根据你们所了解的谈谈吗?(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齐读“学习链接”孔子名言。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3.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多音字:处(chǔ chù)笔画:如怨(夕)祭()祀(巳)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1、2)孔子的生平。
(2)(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这两部分内容是什么关系?(总——分)3.课文讲了孔子的哪几个小故事?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归纳吗?复习归纳小标题的方法:摘录语句法、人物事件法、取主舍次法、提炼段意法等等。
生汇报,师点拨尽量用简洁词句,最好字数相同。
(1)论“推己及人”(2)不喝盗泉水(3)谈“识人不易”(或“论君子小人&谈‘识人不易’”)(4)晚年读《周易》4.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5.默读1、2自然段,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孔子的生平、地位、成就,及儒家学说的核心——“仁”。
五、总结收获引导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认识了古代先贤,并走近“至圣”,初知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孔子的影响。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寻之旅,学习孔子为人处事的哲理。
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阅读同步读本中关于孔子的故事,并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那么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1)谈“推己及人”(2)不喝盗泉水(3)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4)晚年读《周易》2.概括写法: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关于他的故事有许多许多,为什么单单选择这四个故事来写呢?生:因为这四件事最特别(最有代表性、最能看出孔子为人处事……)(点拨:选取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问:那么,这几个故事,哪个故事写得最详细最具体呢?(点拨:事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温故知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而有机地渗透写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凸显语用。
】二、细读品味,感悟美德。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以先贤为师,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及美德。
2.出示学习目标:①读懂四个小故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出示问题: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誉为“至圣”、“万世师表”。
请你默读课文3-8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孔子的美德?[学法提示:默读课文,划出表现孔子精神品质(语言或行动)的句子,旁注体会。
可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开去。
]4.学生自主探究,静思默想,旁注体会。
5.小组交流。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预测一:谈“推己及人”。
学生汇报感悟。
A.师问:文中哪个词高度概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推己及人)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解释了这个道理?生答,师小结: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你们掌握得很好!B.幻灯出示《论语》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儒家思想中的“恕”体会宽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师点拨:联系资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C.填空:小明向小张借了本书,还给小张后,小张发现书被弄得很皱,有些地方还被小明画了几道痕。
小张对小明说:“。
如果你的书被人弄脏弄皱了,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D.模仿例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口头造句。
E.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为人处事的成语?(大公无私、知恩图报、一诺千金……)[设计意图: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主线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主线问题展开自学探究,自读自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落实学法指导,紧扣重点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并扩展积累,落实语用。
]预测二:不喝盗泉水。
A.生汇报理解,为什么不喝到盗泉水?B.这种行为体现了孔子什么精神?[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
表现了孔子甘守节操的美德。
]C.孔子“恶其名”也不饮盗泉水,如果你是孔子的弟子,会给盗泉改个什么名以让师长喝水呢?(生:义泉、圣泉……)师:古之“盗泉”,实为“倒泉”,因泉水倒流得名,后改名“道泉”沿用至今。
指导读出厌恶的感情。
[设计意图:引导理解孔子甘守节操的美德,通过练习改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把语用落到细微处。
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培养语感。
]预测三:谈小人与君子及“识人不易”。
A.学生谈对君子小人的理解。
课件出示原文对比今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B.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吗?小练笔:例: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君子(),小人() 。
C.生练笔,交流,根据练笔内容谈对“君子”“小人”的理解。
(师小结: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体会孔子美德。
)出示孔子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点拨写法:(抓住语言描写,通过对比,表达孔子甘守节操的美德。
)D.当孔子发现自己误会了颜回,是怎么说的?屏幕出示:“我们相信..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自己的眼睛,以为们依靠....要记住,了解..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
你们一定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E.学生结合课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F.从孔子的感叹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知错就改,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并善于诱导弟子。
敢于反思,敢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课件出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G.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带着理解,读出孔子感慨的语气。
预测四:晚年读《周易》。
A.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借用俗语,结合孔子名言,体会孔子的学习精神。
[韦编三绝,活到老,学到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B.拓展积累形容勤奋好学的成语:映雪囊萤、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手不释卷……C.体会写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创设情景,让学生结合资料,结合课文,抓住重点词去感悟去体会孔子的美德。
相机穿插《论语》原文,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强化运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体会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手法适时进行小练笔,并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形式的练说让语用落到实处。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A.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B.名人看《论语》司马迁:(孔子)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匹夫而为天下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毛子水:《论语》为中国的第一书。
钱穆:《论语》自西汉发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程翔:《论语》是中国知识分子不可绕行的的文化经典。
谢然:《论语》,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张口可言,举笔可写,多识于世界纷繁之道也。
2.介绍17岁少年作家谢然和《不读论语枉少年》一书。
3.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学完后你有什么收获?(可从表达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去谈。
)4.总结: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短短四个小故事,并不足于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孔子,让我们跟着谢然,读一读《不读论语枉少年》,再沉下心试着读读《论语》。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引导学生反思,强化写法和学法的掌握,落实学法,推进语用。
从古今中外名人对孔子及《论语》的推崇,更深刻地认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影响,从而突破重点。
以少年作家的著作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延伸课外,去认识孔子,去读《论语》,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布置作业1.读谢然《不读论语枉少年》一书,尝试阅读《论语》。
2.抄写孔子名言。
五、板书设计: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典型事例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详略得当谈“识人不易”敢于自省语言动作、对比晚年读《周易》勤奋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