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诊断及治疗的最新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818.50 KB
- 文档页数:5
类风湿关节炎2022年诊疗全文新规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2022年诊疗新规。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我们将介绍新的诊疗策略和建议。
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同时评估炎症活动水平。
3. 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MRI等,用于评估关节损害程度和病变部位。
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炎症明显、关节功能受限的患者。
- 疾病改变抗风湿药(DMARDs):用于控制疾病进展,减轻关节炎症和维持关节功能。
- 生物制剂:适用于DMARDs治疗无效的患者。
2. 物理治疗:- 关节保护和功能锻炼:通过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手段,提高关节功能和减少疼痛。
- 热敷和冷敷:适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3. 手术治疗:- 人工关节置换:适用于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
- 关节镜手术:用于关节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随访和预后评估1. 随访:定期进行患者随访,评估疾病活动性、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等。
2. 预后评估:根据病情、治疗及个体差异,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活质量。
结论通过遵循2022年的诊疗新规,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调整。
请在实施新规时,确保与患者充分沟通和协商,以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进展[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2, 12(3): 123-135.。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新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缓解、减轻疼痛、预防关节畸形进展。
下面介绍一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进展:
1. 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是一种可以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阻断炎症介质的药物,能够有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比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介素6(IL-6)药物、抗白介素1(IL-1)药物等,已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
2. 早期介入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是指尽早诊断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预防关节畸形和进一步病情恶化。
针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靶向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早期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关节损害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病史,制定治疗方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是保证治疗的最大化效果同时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药物的滥用。
以上是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一些新进展,然而,针对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个性化定制。
必须通过与医生的密切合作来选择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2022年全文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治疗新规范1. 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炎症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
RA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
为了提高RA的诊疗水平,我国制定了2022年全文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治疗新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
2. 诊断标准2.1 临床表现RA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临床表现:1. 持续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2. 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活动受限;3. 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肺间质病变、眼部病变等。
2.2 实验室检查1. 类风湿因子(RF)阳性;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阳性;3. 血沉(ESR)升高;4. C反应蛋白(CRP)升高;5. 关节液检查:白细胞增多、尿酸盐结晶阴性。
2.3 影像学检查1. 手、足X线片:早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2. 胸部X线片:关注肺间质病变;3. 超声:评估关节炎症、血管翳形成。
3. 疾病活动度评估3.1 疾病活动度评分工具1. 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2. 简化疾病活动度评分(SDAI);3. 临床疾病活动度评分(CDAI)。
3.2 评估时机1. 初诊时;2. 治疗过程中:每3-6个月评估一次;3. 病情稳定后:每6个月评估一次。
4. 治疗原则4.1 治疗目标1. 缓解关节炎症;2. 延缓疾病进展;3. 减少关节损伤;4.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2 治疗方案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炎症;2.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关节损伤;3. 生物制剂:针对特定靶点,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4. 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缓解严重关节炎症;5. 传统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
4.3 治疗策略1. 早期积极治疗: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避免关节损伤;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3. 联合治疗: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4. 长期治疗:RA为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维持病情稳定。
2024类风湿关节炎新疗法研究(全文)1. 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和骨破坏,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据统计,全球约有3000万人受到类风湿关节炎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对RA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为RA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综述2024年类风湿关节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
2. 传统治疗手段目前,RA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疾病改变抗风湿药物(DMARDs)和生物制剂。
这些治疗手段在缓解关节炎症、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3. 新型治疗手段3.1 小分子化合物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炎和抗骨破坏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如JAK抑制剂、S100A8/A9抑制剂等。
这些化合物通过靶向RA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有效缓解关节炎症和骨破坏。
临床研究表明,这些新型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RA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2 细胞疗法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调节和修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达到治疗目的。
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疗法的研究备受关注。
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骨修复;Tregs则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可以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
临床研究显示,细胞疗法在改善RA患者关节功能、减少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3.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RA患者中存在基因异常,如Fos基因过度表达。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者开发了一种针对Fos基因的RNA干扰技术,通过抑制Fos基因表达,达到缓解关节炎症的目的。
尽管基因治疗在RA治疗方面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4. 总结随着对RA病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为RA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2年全文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新规范前言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本文档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对2022年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新规范进行总结和阐述。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1. 至少持续4周的对称性关节炎;2. 至少持续4周的关节肿胀;3. 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4. 关节肿胀至少出现在三个外周关节区。
实验室检查1. 类风湿因子(RF)阳性或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阳性;2. 血沉(ESR)升高或C反应蛋白(CRP)升高。
影像学检查1. 手和足的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等表现;2. 胸部X线片检查排除肺部病变。
治疗原则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主要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1. 甲氨蝶呤(MTX):首选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2. 柳氮磺吡啶(SSZ):适用于轻中度RA患者;3. 来氟米特(LEF):适用于活动性RA患者;4. 羟氯喹(HCQ):适用于轻中度RA患者。
生物制剂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INF)、阿达木单抗(ADA)等;2. 针对CD20的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RTX);3. 针对IL-6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如托珠单抗(TOC)。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控制严重炎症,短期使用,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按摩、热敷等,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中医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策略1.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发现并及时采用综合性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3. 联合治疗: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4. 长期治疗:RA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和随访。
最新类风湿诊断标准类风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对关节和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类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最新的类风湿诊断标准是基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首先,对于类风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此外,类风湿病还常常伴随着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这些临床表现对于类风湿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类风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病的特异性标志物,其阳性率可以达到70%~80%。
此外,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指标的升高也有助于类风湿病的诊断。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为类风湿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除此之外,影像学检查也对于类风湿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X线检查可以显示关节破坏和骨质疏松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类风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超声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也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最新的类风湿诊断标准强调了对早期类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
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活动,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具有关节炎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进行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能够早期发现和诊断类风湿病。
总之,最新的类风湿诊断标准是基于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旨在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类风湿病。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应当充分了解最新的诊断标准,提高对类风湿病的认识,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诊疗水平。
对于患者来说,也应当及时就医,接受全面的检查,以期早日发现和治疗类风湿病,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为类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2022年诊疗全文新规一、前言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导致关节破坏、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我国风湿病学专家在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于2022年制定了全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诊疗全文新规。
二、诊断标准2.1 临床表现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临床表现:- 持续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至少涉及两个关节区;- 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限;- 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发热、乏力等;- 实验室检查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
2.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包括以下项目:- 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 尿常规:蛋白、血尿、白细胞等;- 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 类风湿因子(RF)检测:IgM、IgG、IgA型RF;-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检测;- 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
2.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片、MRI和超声等,用于评估关节破坏情况和病变活动度。
三、治疗原则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原则分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四个层次。
3.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主要用于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和炎症,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
常用药物有布洛芬、萘普生、美洛昔康等。
3.2 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DMARDs主要用于减缓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
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等。
3.3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针对特定的免疫靶点,具有显著的疗效。
常用药物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IL-1)抑制剂、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等。
3.4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2022全文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更新指南前言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炎症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对RA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使得RA的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指南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对2022年的RA诊疗进行更新,以指导临床实践。
诊断临床表现RA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临床表现:1. 持续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至少影响两个关节区。
2. 关节炎症至少持续6周。
实验室检查1. 类风湿因子(RF)检测:RF阳性有助于RA的诊断,但RF 阴性也不能排除RA的可能。
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检测:抗CCP抗体阳性对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尿酸、血糖等,有助于评估病情活动度及合并症。
影像学检查双手、腕关节X线片检查是评估RA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等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RA的治疗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减轻关节炎症、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
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活动度、病程、年龄、体重、合并症等因素制定。
药物治疗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
2.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等,可减缓病情进展,降低关节破坏。
3. 生物制剂:针对特定靶点的治疗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适用于对DMARDs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4. 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严重关节炎症,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外科治疗1. 关节置换手术:对于严重关节破坏、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行关节置换手术。
2. 滑膜切除术:对于早期RA患者,滑膜切除术可减轻关节炎症,延缓病情进展。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心理支持等,有助于减轻关节炎症、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022全文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更新指南简介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的类风湿关节炎(RA)诊疗更新信息。
通过综合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简单策略,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和治疗RA患者。
诊断1. 临床表现:RA的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尤其在早晨和休息后更为明显。
2. 实验室检查:血沉率、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可辅助RA的诊断。
3. 影像学检查:X射线、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评估关节炎的程度和损害。
治疗1. 非药物治疗:- 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关节灵活性和强度,减轻关节疼痛。
-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和理疗等,可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 营养治疗:均衡的饮食和补充适当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关节健康和减轻炎症。
2.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可缓解关节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 糖皮质激素: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迅速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长期使用需谨慎。
- 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DMARDs可减缓RA的进展和关节破坏,常用的包括甲氨蝶呤和氢氯喹等。
-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类靶向免疫系统的药物,可有效控制RA的炎症和症状。
随访和评估1. 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评估:使用评估工具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和疾病活动评估等,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关节炎活动。
参考资料1. Rheumatoid arthritis: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2022.2. Smolen JS, 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Nat Rev Dis Primers. 2018;4:.---以上是《2022全文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更新指南》的简要内容。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诊断及治疗的最新发展——访栗占国教授时间:2011年5月18日上午10:45地点:栗占国教授办公室采编:张立民栗占国,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侯任主席,中华医学会中华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Intl J Rheum Dis 》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主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临床实验室》:栗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临床实验室》从创刊到现在一直坚持检验与临床相结合,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听到临床专家对检验学科的要求和希望,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这是我们此次拜访您的最大心愿。
您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此次我们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要切入点,您看可以吗?栗教授: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关节病,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追溯到18世纪。
但是,直到1858年才由Garrod首次使用“类风湿关节炎”描述一组不同于“风湿”的畸形性关节炎。
之后,类风湿关节炎一词逐渐被人们采用。
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肿痛和晨僵,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并伴有骨骼肌萎缩,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都是进展性的。
除了造成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关节畸形、骨质疏松以外,还会出现心脏、肺和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
以前,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被广大患者称为“不死的癌症”。
但是,现在经过规范的个体化用药,可以完全控制病情。
首先,我先讲一下类风湿关节炎在国内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大概有500万人患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约为0.41%。
遗憾的是:现在90%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误诊或者误治,而且这类人群是没有人关注的,国家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只有亲戚朋友在呵护。
500万病人,如果一个家庭三口人,就是1500万,中国起码上千万人受这个病的困扰。
2006年全国肢体残疾人口致残原因调查发现两类疾病在社区普通人群中最高,一个是脑血管病,另一个是关节病,而关节病中致残率最高的就是类风湿关节炎,且远远高于交通事故和外伤,在女性病人中关节病致残占第一位。
类风湿是非常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可是以前被大家忽视了。
现在感到欣慰的是由我科牵头承担国家的973专项研究这个疾病,相信会在尽短时间内缩短和发达国家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上的差距。
《临床实验室》:一般检验工作者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定义或分类标准还很模糊,包括如何诊断,您能帮我们解释一下吗?栗教授: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抗原驱动、T细胞介导与遗传相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表现为滑膜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
后者则进一步导致滑膜、软骨乃至软骨下骨组织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多数起病缓慢,可首先表现为乏力、体重下降、低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一个或多个关节肿、痛。
少数患者可起病较急,几天内出现典型的关节症状。
本病可以通过临床表现、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诊断来判断。
临床表现方面就不再赘述了,主要谈谈自身抗体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中,传统的类风湿因子特异性一般,近年来又发现了多种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乃至病因研究均有意义的自身抗体。
抗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是新发现的一种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诊断意义的抗体,1999年首次报道RA患者血清中存在抗CCP抗体。
分析表明,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很好,特异性达到96%,敏感性76%,且在发病前10余年即可被检出。
其特异性显著高于类风湿因子,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有可能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标记性抗体。
该抗体不仅对诊断早期、非典型、类风湿因子阴性的RA有重要价值,对于判定疾病活动和预后及指导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这还使人们重新认识了B 细胞在RA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瓜氨酸化现象在RA中的致病作用也由此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另外的一种抗体是血清中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CV),其有可能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诊断标志物。
为此,我们对170名病程小于一年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名正常人及76名其他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检测了血清中抗MCV抗体水平、抗CCP2抗体和RF,并对这3种诊断指标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
发现抗MCV抗体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指标。
如果与抗CCP抗体联合诊断,可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技术中关节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临床检查,典型的表现是近端指间关节的梭形肿胀、关节面模糊或毛糙及囊性变。
晚期出现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
本病的早期可见关节的骨质疏松,晚期可由关节炎症及废用而致普遍性骨质疏松。
但是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诊断的敏感性比较差。
CT检查对关节间隙的分辩能力优于MRI,对需要分辩关节间隙、椎间盘、椎管及椎间孔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选用CT检查。
MRI对早期发现关节骨质破坏很有帮助。
已经证明, MRI可很好地分辩关节软骨、滑液及软骨下骨组织。
发病4个月内即可通过MRI发现关节破坏的迹象。
纵观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的发展不难看出,近20年来,该病的研究已经有了历史性的改变。
诊疗理念已经由诊断疾病、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发展到早期诊断、抑制病情发展、完全缓解疾病。
《临床实验室》:栗教授,我一直分不清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之间的具体区别,您能帮忙解释一下吗?栗教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都不同,包括治疗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这两种病不一样。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以小关节,双手为主,对称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病人早上起来会有关节僵硬,出现发烧、皮下结节,检查血中会出现一些类风湿相关抗体,X线检查主要是关节的破坏。
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大关节,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等,手上一般是靠近指甲的关节容易出现病变,一般不会肿得很厉害,也没有全身的表现,比如说发烧、皮下结节等,如果出现了,那可能是出现了感染或肿瘤等,骨关节炎本身不会出现这些表现,同时病人血中也很少出现抗体,如果出现抗体了要考虑是类风湿的可能性。
《临床实验室》:类风湿关节炎被很多人称为“不死的癌症”,现在还是这种状态吗?栗教授:像我前面提到的,现在经过规范的个体化用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完全控制病情。
你们的栏目侧重于临床检验,此方面的临床治疗就不太详细介绍了,我只说一下治疗现状:与以往比较单药的临床研究不同,RA的治疗研究逐渐步入了药物研究与策略研究并重的时代。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研究,RA 的治疗策略越辩越明,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及个体化方案以使患者获得长期临床缓解成为治疗RA追求的目标。
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诊断明确就用药。
实践证明,RA的治疗应坚持早期治疗,越早越好。
2.联合用药效果好。
尽管少数轻症病人单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就可能有效,但不少类风湿关节炎都需要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作用抗风湿药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而且研究证实,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且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没有明显增加。
因此,在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患者应接受足量、足疗程的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治疗。
3.坚持个体化原则。
在药物治疗上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对重症RA或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者,应给予二联或三联慢作用抗风湿药;对年轻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雷公藤;对于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等难治性患者,可采取免疫净化(如免疫吸附)等治疗;对关节腔积液者应及时给予穿刺抽液和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但应注意用药次数不可过多。
在治疗上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无伴随疾病以及肝、肾功能等,选择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或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而不应每位患者都使用同一种药物。
当患者的病情改善时应将药物减量,争取以较小的剂量予以治疗。
同时,还应注意根据每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的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
慢作用抗风湿药可阻止RA患者关节病变进展,若应用得当,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
这些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及柳氮磺吡啶等。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应用可使大部分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4.切忌乱用激素。
激素并不是RA的首选药物,而且多数RA患者也不需要激素治疗。
一般来说,正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只有少数患者在非甾体抗炎药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作为过渡治疗时才需要考虑使用激素。
而且即使患者具有使用激素的适应症,也应尽可能使用小剂量,并尽快减量或停用。
在部分患者出现反复的关节腔积液时,原则上可采用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等,但两次注射间隔不应少于3个月。
《临床实验室》:国际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那些方面?栗教授:不少研究发现,瓜氨酸化蛋白可直接促进小鼠关节炎发生,并诱导产生针对瓜氨酸蛋白的抗体。
此外感染与瓜氨酸化现象的相关性得到初步证实。
除诱导瓜氨酸化现象外,感染与RA发病相关的证据还包括TLRs在RA的滑膜中过度表达,从而诱导持续的关节病变。
近年的研究认为,吸烟是RA发生的风险预测因素之一。
病程在12周以内的极早期RA患者中,吸烟者所占比例为非吸烟者的3倍,且88%吸烟患者的抗瓜氨酸蛋白/多肽抗体(ACPA)阳性,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感染、吸烟等环境因素与瓜氨酸化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导致RA发病的机制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遗传学背景是RA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Natural Genetics等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多篇与RA发病的遗传学相关的研究。
除IL2RA、CCL21、AFF3等过去已知的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最新研究还发现CCR6、IL-6ST、SPRED2、RBPJ等位点也可能与RA发病相关。
此外,IL-22、IL-27等细胞因子的不平衡、DKK/Wnt、LXR等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血清和滑膜蛋白表达谱的异常与RA炎症及骨破坏的关系也是RA研究的热点。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峰值,也就是PEAK,来直接判定患者是否是类风湿关节炎,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的蛋白质图谱的峰值是不一样的,其特异性达到90%以上,现在还没有一种特异性抗体达到这个水平。
《临床实验室》:您对国内实验室在检测类风湿关节炎上有何建议?栗教授: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特异性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水平:一、特异性抗体检测,例如上面提到的抗CCP抗体和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CV),特异性都非常好。
二、一般特异性检测,例如RF,特异性一般。
三、非特异性检测,例如CRP,血沉等,对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没有多大的帮助。
所以我建议:国内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开展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临床实验室》:非常感谢您,栗教授!通过和您的交流,我们也更加感觉到检验和临床相结合的必要性,回去一定好好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