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展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治策略(附46例报告)作者:田硕王森林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治疗经验。
结果 46例患者共48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4例死亡。
术后3个月42例患者得以随访,GOS评分 5分14例,4分9例,3分11例,2分8例,脑积水6例分流术后痊愈。
结论 CTA应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明确诊断后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并夹闭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066-02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是一种伤情重,病死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入院就诊时多已有脑疝,术前检查多不充分,术者只看见了脑内血肿需要处理,而忽略了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且易与脑外伤和高血压性脑出血混淆,造成误诊。
由于术中操作不当或术前准备不足,有较高的死亡率,能否早期明确诊断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对预后有很大影响。
为探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现对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2008 年1 月—2012 年 12 月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的46 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该组46例患者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9岁。
该组共发现动脉瘤48个,后交通动脉瘤12例,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并后交通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5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3例。
该组有跌例史22例,有高血压史12例。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4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一侧肢体瘫痪、眼睑下垂、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瞳孔改变等。
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A、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外科。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
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B、临床表现:(一)、硬脑膜外血肿1.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颅骨x线撮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皆应高度重视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2.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
由于还受到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因此,意识障碍的类型可有三种:①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小时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③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
大多数伤员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遗尿等表现,此时已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3.瞳孔改变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址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
应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
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交通事业、工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的剧增等,致创伤人数的日趋增加,颅脑损伤占全身外伤的第二位。
颅脑损伤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具有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因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
1.临床资料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
发生血肿7例,占4.5%。
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
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h~48h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h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 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 幕下血肿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3.1 意识状态的观察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
颅内血肿的名词解释
颅内血肿是指在颅骨内的脑组织和脑膜之间或脑室内形成的一种
含有血液组织的病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部疾病。
其形成原因多种
多样,例如头部受伤、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动脉瘤破裂等。
根据其
位置和大小,颅内血肿分为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膜下间隙)、蛛网膜
下腔血肿(位于蛛网膜下腔)、脑实质血肿(位于脑实质内)和脑室
血肿(位于脑室内)。
颅内血肿的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感
觉丧失、运动功能障碍等。
个别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颅内血肿还会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下降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较小的
血肿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严密观察、控制血压和颅内压、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等。
而对于较大或危及生命的血肿,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将积血清除,恢复脑功能和颅内环境的稳定。
在手术后,还需要进行
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协助患者恢复到正常状态。
总之,颅内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如
果患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预防颅内血肿也非常重要,注意避免头部受伤,控制高血压等病因,
可以有效预防发生颅内血肿。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指南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随血肿体积不断增大,使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形成,危及生命。
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类型,早期及时血肿清除,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一、血肿分类(一)临床上根据血肿的来源与部位,将血肿分为:1.硬脑膜外血肿2. 硬脑膜下血肿3. 脑内血肿4. 多发性血肿(二)根据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分类为:1.急性血肿伤后72小时以内出现症状者2.亚急性血肿伤后3日~3周内出现症状者3.慢性血肿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
二、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外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出血来源与颅骨损伤关系密切,当颅骨骨折或颅骨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所引起的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
在血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出血点外,由于血肿的体积效应不断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又可撕破另外一些小血管,使血肿不断增大,最终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的症状。
【诊断】(一)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⑴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⑵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⑶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诊治进展∗黄远军;李琦(综述);谢鹏(审校)【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5(000)023【总页数】3页(P3283-3285)【关键词】脑出血;血肿;神经系统;预后【作者】黄远军;李琦(综述);谢鹏(审校)【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中心,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中心,重庆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约占所有急性卒中的15%[1],其治疗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负担。
早期血肿扩大在ICH患者中占有显著比例[2],其与ICH患者的预后不良有着密切关联。
颅脑CT扫描作为评价ICH治疗效果的首选方法,应尽可能早地进行检查。
CT血管造影术(CTA)是用于早期血肿扩大预测的一个可靠影像学手段[3]。
血压的管理在理论上可以限制血肿增长,是目前被循证医学证明的治疗方式。
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有关于早期血肿扩大的评估、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目前对于早期血肿扩大的定义主要基于最初的CT扫描测量基线血肿体积(V1)和随后24~72 h的CT扫描测量随访血肿体积(V2)的比较。
通过对103例ICH患者的研究,Brott等[2]将 (V2-V1)/V1 >33%视为早期血肿扩大。
根据这个定义,在他们的研究中有38%的ICH患者在发病后的第1个24 h血肿扩大超过33%。
对817例ICH患者的研究后,Brouwers等[4]定义早期血肿扩大为(V2-V1)≥6 mL或V2/V1≥1.4。
根据他们的定义,在他们的研究中有20%患者出现早期血肿扩大。
这两种定义目前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可,在许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均使用24 h内血肿增加体积大于33%或超过6 mL为早期血肿扩大的定义。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一、硬膜外血肿【定义】头部外伤后,常因颅骨骨折致硬脑膜动静脉撕裂,以及板障出血使血液积聚于硬膜外腔和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
血肿形成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又可撕裂另外一些小的血管,导致血肿不断增大。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2)意识障碍:有三种情况:①无原发昏迷,血肿增大,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②昏迷-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③伤后持续昏迷;以中间清醒期最为常见和典型;(3)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Cushin9反应等;(4)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
2.辅助检查(1)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2)头颅X线片常有颅骨骨折;(3)头颅CT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高密度区,多在骨折线附近;(4)头颅MRl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异常信号区,其T1、T2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的时间有关。
(5)病情重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做CT检查者,应根据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及早通过钻孔探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鉴别诊断】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
【治疗原则】1.内科治疗(1)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CT;(2)保持气道通畅;(3)吸氧,避免低氧血症;(4)避免低血压;(5)降低颅内压:头高l50~300、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PC02维持在25~35mmHg);(6)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7)止血;(8)激素;(9)维持水、电解质平衡;(10)对症降温、镇静;(11)营养支持;(12)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治疗。
2.外科治疗手术指征:(1)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2)CT显示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中线结构有移位;(3)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
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张施远;龙勇;曾春;石海平;蒋永明【期刊名称】《西部医学》【年(卷),期】2014(26)12【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PHI)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治措施.方法对476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糖、凝血功能、血压、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体积、是否合并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发生PHI 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19)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08)为影响创伤后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HI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预后按照GOS评分,恢复良好47例,轻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5例.结论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SAH密切相关;伤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动态复查CT、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早期发现PHI,首次CT扫描后4小时内复查CT是早期发现PHI的关键时间.【总页数】4页(P1617-1619,1622)【作者】张施远;龙勇;曾春;石海平;蒋永明【作者单位】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遂宁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遂宁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遂宁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遂宁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遂宁6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相关文献】1.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J], 丁军;袁方;徐涛;田恒力;陈世文;郭衍;王敢;高文伟;曹合利;居世明;陈浩;林在楷2.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J], 王武盛;李世安;李爱民;陈军;颜士卫;吴海滨;陈震;周辉;江伟;李宁3.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崔阳;王张立4.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崔阳;王张立5.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帅俊坤;吴金玉;陈军;谢晓晓;陈强;张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血肿的新选择软通道治疗的优势与风险颅内血肿的新选择:软通道治疗的优势与风险近年来,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不断进步与创新。
软通道治疗作为一种新的选择,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软通道治疗在颅内血肿中的优势与风险,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一、背景介绍颅内血肿是颅脑外伤、脑卒中等疾病引起的脑组织内大量聚集的血液,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和针刺引流,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软通道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疗法,通过放置软导管进行内窥镜下引流,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成为颅内血肿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二、软通道治疗的优势1.微创操作: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软通道治疗无需进行大范围的头骨开颅,仅需在患者头皮上进行1至2个小皮肤切口,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良好的疗效:软通道治疗通过软导管引流,能够有效清除血肿积聚,减轻神经组织的压迫,从而迅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愈率。
3.快速恢复:相比传统外科手术,软通道治疗术后康复时间短,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减少了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不良影响。
三、软通道治疗的风险1.导管相关并发症:在软通道治疗中,导管放置不当可能导致导管阻塞、滑出或破裂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2.感染风险:软通道治疗需要在体内放置导管,如果操作不当或术后伤口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严重者可能导致脑脓肿等并发症。
3.治疗效果不确切:由于颅内血肿病因、患者病情等因素的差异,软通道治疗的效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辅助其他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软通道治疗作为一种新的颅内血肿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风险。
对于那些需要手术治疗但无法承受传统开颅手术的患者,软通道治疗提供了更为微创和安全的选择,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副作用,同时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软通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颅内血肿患者,其风险也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权衡决定。
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
郑亚北;李春晖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18(016)010
【摘要】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预后较差.在临床上,及早确诊此病患者的病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本文对临床上诊治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郑亚北;李春晖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北保定 071000;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北保定 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4+3
【相关文献】
1.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在基层医院的诊治 [J], 李军;缪永华;管义祥;吴德模;陆正
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治研究进展 [J], 莫瑞嘉;梁於凤;周重东
3.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在基层医院的诊治分析 [J], 仇斌
4.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诊治进展 [J], 张震; 魏屹东; 卢鸿超; 汪伟基; 叶斯波; 徐慧; 郭树章
5.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治进展 [J], 郑崇乐;梁波;孙天乔;徐荣;黄雷;周纯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的诊治
张会利;徐君;孙丹桂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1(10)4
【摘要】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traumatic multiple intracranialhematomas,TMIH)伤情复杂,病情演变快,预后差.回顾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31例TMIH的治疗、预后,并对该类型血肿的手术时机、手术原则、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31例中,男105例,女26例;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35.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06例(80.91%),高处坠落伤12例(9.16%),重物击伤8例(6.11%),跌伤5例(3.82%).发病至入院时间:伤后0.5h以内11例,伤后0.5 ~2 h 78例,伤后2~
6h24例,伤后6~12 h 12例,伤后12h以上6例.
【总页数】3页(P369-371)
【作者】张会利;徐君;孙丹桂
【作者单位】河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西河津043300;河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西河津043300;河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西河津04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进展 [J], 郑亚北;李春晖
2.一期双侧和分期双侧开颅术治疗创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疗效对比研究 [J], 邢俊领;许国栋;祖向阳
3.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45例临床分析 [J], 王冰;许慧中
4.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69例诊治分析 [J], 韩家如;周奇芳;严杰;薛兵军;刘清明;李洪
5.急性创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J], 李爱军;张振兴;张贺;王道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进展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神经外科;临床;进展性颅内血肿
【论文摘要】本文对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法。
得出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绝不能仅仅依赖首次CT结果制定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而应进行动态观察和监测,根据血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资料分析
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颅脑外伤后GCs8分的幕上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89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41例,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
男65例。
女24例,年龄6~85岁,平均33岁;人院距受伤时间0.5~16h。
平均8.5h,交通事故伤55例,高处坠落伤22例,头部被钝器打伤12例。
统计受伤机制:减速伤55例,加速伤34例。
1.2CT检查伤后第二次复查CT,颅内血肿较首次CT扩大为进展组,共4l例;第二次复查CT示血肿较首次CT无明显变化为非进展组,共48例。
首次扫描时间为伤后30分钟~16小时。
伤后CT 复查发现进展性血肿:4~8小时29例,8~12小时17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大于3天2例。
其中硬膜外血肿48例,脑内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8例,多发血肿2例。
首次头颅CT扫描血肿量:小于10ml19例,11~20ml50例,20~26ml21例;第2次头颅CT扫描均显示较原血肿增大,血肿大于30ml39例;第3次头颅CT扫描血肿大于30ml15例。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征;保守治疗包括脱水、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预防消化道出血及补液等处理。
符合以下指征之一的予手术治疗:①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
②血肿量总和30ml;③血肿位于一侧,中线移位1cm,或血肿位于双侧,中线移位o.5cm;④环池受压明显。
手术方法为开颅清除血肿,根据术前瞳孔及术中颅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
本组中进展组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16例,非进展组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28例。
2结果
对进展组的出血部位进行分析,其中脑内血肿23例(占56%),硬膜下血肿5例(占12%),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占5%),硬膜外血肿1l例(占27%)。
非进展组出血部位脑内血肿11例(占23%),硬膜下血肿21例(占43%),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占lO%)硬膜外血肿ll例(占23%)。
进展组的手术率为61.O%,非进展组为41.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为外伤后2一4月,平均2.5个月。
进展组获随访33例,死亡17例(41.5%),其中2w内死于脑外伤原发病10例,后期死于肺部感染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各l例,重残6例,生活自理10例。
非进展组获随访38例,死亡l0例(20.8%),2w 内死于脑外伤原例,生活自理16例。
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发病6例,后期死于肺部感染2例,另2例死因不详。
3讨论
3.1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除原发性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外,还取决于血肿的量、部位和形成速度等。
早期原发性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有或无意识障碍、头痛、呕吐,随着血肿量的逐渐增加和继发性脑损害的不断加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以及肢体运动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尿失禁等[3]。
本组50例入院时意识清楚或嗜睡,入院后30分钟到24小时逐渐进入朦胧、昏迷状态,其中1例入院后在询问
病史、查体、初步处理时意识清楚,肢体活动正常,30分钟后再次查看,病人已进入昏迷状态,复查头颅,-过程中发生脑疝。
此外,病人是否出现躁动在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中意义重大。
入院时意识清楚或嗜睡的病人出现躁动可能是由于血肿增大所致,而出现躁动的病人在排除镇静药物影响的前提下,安静下来或进入昏迷状态时应考虑血肿扩大的可能。
3.2进展性颅内血肿的预防及诊治高血糖可加重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情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临床的证实。
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红细胞透过血管壁,出血进行性增加。
长期的高血糖还可增加血管脆性,这也是引起继续出血的原因之一。
外伤后颅内血肿时,伤后引起的高颅压可以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甘露醇是有效的脱水降颅压药物,但伤后早期不适当的降低颅压,使血肿以外的脑组织脱水,致使血肿与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增大,诱发血肿扩大。
甘露醇还可能通过破裂及渗透性增强的血管渗漏至血肿周围,通过渗透作用使血肿进一步增大。
因此对丁颅压增高不突出的患者,尤其发病6h内不宜盲目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药物,以免使血肿扩大,加重病情。
对于重症患者,颅压增高明显,甚至有脑疝征象者应尽可能及早清除血肿。
3.3做好进展性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工作尽管本病患者多有原发昏迷,但多数在入院时尚未处于昏迷状态。
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再现或进行性加重,因此,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及其发展趋势非常重要。
每15~30min进行1次GCS评分动态观察。
若GCS评分
减少或患者在一度烦躁不安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在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或患者由非昏迷状态转为昏迷状态。
或昏迷程度加深等,均提示迟发血肿的可能。
应及时汇报病情,争取尽早复查CT,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兆聪,王如密,赵琳,等.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1(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