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_8
- 格式:docx
- 大小:16.79 KB
- 文档页数:7
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
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
⊙课内素材“拿来主义”新内涵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含义。
没有广泛地拿来,兼收并蓄,又怎能消化吸收,又如何能创造、创新?可见,只有先拿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最终有所创造。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电脑、汽车、影视文学、生活观念等事物如潮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中。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来占有、挑选、利用。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国外的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运用角度]“文化”“民族自信”“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运用示例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任何时代,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汲取营养成分,否则要发展不可能,要生存也会成问题。
假如我们的生存与外域隔离,与历史断绝,我们就会回归为一群茹毛饮血的怪物。
第8课拿来主义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3.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创作背景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对内,蒋介石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教案8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体现强大的思辩力,以第8,9段为例,谈谈你的理解拿来主义:第8、9段中的思辨力深度解析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其思想与艺术价值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特别是第8、9两段,更是这篇文章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
在这两段中,鲁迅通过精炼的文字和严谨的逻辑,阐述了对待外国文化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首先,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
他明确指出,一味地“送去”不仅意味着文化的自轻自贱,更可能导致国家的文化主权丧失。
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无疑是一种清醒的认识。
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实存在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行为。
鲁迅的批判,实际上是对这一行为的尖锐批评。
但鲁迅并没有停留在批判“送去主义”上,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拿来主义”。
他强调,与其被动地接受“送来”,不如主动地“拿来”。
这里的“拿来”不仅是对外国文化的选择性接受,更是一种有智慧、有眼光的选择过程。
在第9段中,鲁迅更是明确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
他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不仅是对外国文化的一种理智态度,更是对自我文化主体性的坚持。
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自我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而应该用脑思考、用心辨别、有眼光地选择。
这两段文字中,鲁迅展现出了强大的思辨能力。
他不仅分析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还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论述逻辑严密、言简意赅,使得整个思想观点显得非常有力。
这也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点:嬉笑怒骂间,自有深意;谈笑风生时,洞悉时局。
总体来看,第8、9两段是拿来主义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不仅对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思考问题的新视角。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鲁迅的这一观点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和独立的选择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真正做到“洋为中用”,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拿来主义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一、文章背景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1、注音磕kē羹gēng炙zhì冕miǎn吝lìn啬s è髓suǐ孱càn蹩bié粹cuì诩xǔ2、解释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比喻犹豫不决。
3、辨音①给gěi交给②得dé得到jǐ自给自足děi可得注意de跑得快4、辨形①粹精粹②辨辨别③蹩蹩脚悴憔悴辩辩护蹙蹙眉猝仓猝辫辫子鳖鱼鳖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
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
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
但有人被外国的“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来”与“送来”加以区分,强调不能听任别人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好的东西必须“自己来拿”。
到此为止,是论证为什么要实行“”。
接着,作者论证怎样实行“”,对“”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针对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文章以“孱头”“昏蛋”“废物”等三种人对待一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并同样以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最后,指出实行“”和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试参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
(破)“送去主义”(1—4)起因为什么实行“”(1—7)事实:有往无来实质:自欺欺人后果:亡国灭种(立)“”(5—10)必要性:与“送来”区别含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基本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怎样实行“”(8—10)必要性、紧迫性:与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请同学们注意左右两侧大括号并非对应。
四、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一个关联词“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实”这正是因为‘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句吗?不是,文章前半部分运用的是因果论证,论证为什么要实行“”,原因在于:“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它们表现虽截然相反,但实质一样,都是祸国殃民“闭关主义”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作评论,作者集中笔墨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从长远看,它会导致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它招来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送去主义“不可取,同样,如果听凭“送来”,也会大受其祸害。
所以,第七段得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针锋相对地提出””。
2.怎样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为“送去主义”典型的“学艺上”的事例?第一段中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事例,都是用来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行径的。
在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和画展,送艺术家出国表演和介绍,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
“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有往无来;“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活画出“大师们”献媚讨好的丑态;“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
这三个事例充分揭示出国民党政府欺世惑众伎俩的可鄙可笑,也与下文批判“丰富”“大度”联系照应。
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
“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点明了”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余地。
与“送来”意思相当的词是第四段中的“抛给”,有意图地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给”。
“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
这句话消除了“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人的误解,洋货并不是都不好,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样的人?“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第九段是如何论述怎样实行“”的?试具体说说段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述怎样实行“”。
开头一句,“他占有、挑选”简洁、精确而明白地表述了“”的基本原则。
接着,就以一系列比喻对如何实行加以具体论述:“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
这些比喻将如何“挑选、占有”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读者理解了“”的内涵,起到了论证作用。
6.课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哪五个问题?其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应提的五个问题是: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是强调实行“”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积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五、揣摩语言。
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点词含义,首先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给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发掘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是几张画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
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丰富”与“大度”原指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这里是讽刺意味的反语,意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拱手将国家领土、主权、物质文化财富“送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4、用“摩登”一词,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
六、阅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下面两段话的内容,加深对《》一文的理解。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新历史。
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