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四大历史名人传略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9
福建沙溪名人榜(推荐榜,第一榜)1、由人成神,沙溪第一神祗谢祐(推荐星级:超五星)简介:宋朝(英宗时代)人士,世居沙陽白水村(今三元白水村)。
据考相关资料及《白水村谢氏族谱》记载,谢祐为今三明白水村谢氏五世祖四郎公之孙,小四郎公之次子。
北宋年间,谢祐师从剑浦(今南平)黄裳(宋神宗时在今福建泉州、延平等地为官),宋元丰五年跟随黄裳守卫泉南(泉州)三年,因护驾和抗击倭寇有功被派往建瓯任职,途中遇异人引入某地水晶洞中留息三日后密授金符玉册,归乡后体骨不凡,能呼风唤雨,令田水倒流、泥鸭变活等异能。
传说他将“金符玉册”分藏于三元白水村红葱岭和梅列翁墩曼陀罗山,至今未被发现。
谢祐返乡后再次寄居尾历(今梅列列西)募莉坪,为乡里做了许多护国庇民的好事,民众有感于斯有意神话“谢祐”,据说在一个神奇的晚上,他在列西某树下得道升天。
后得到南北宋朝廷多次加封,最后加封为“日月盈光大帝”并敕“正顺”庙额建宫庙。
这就是列西正顺庙及“日月盈光大帝”封号来由。
列西正顺庙碑文和《正顺庙志》及《谢祐传奇》详述。
上榜理由:谢祐受朝廷诰封从广惠将军到显烈尊王、再到日月盈光大帝,等级之高无与伦比,由人成神比肩“妈祖”林默娘,梅列境域因他而更加钟灵毓秀,四坊八堡因有谢祐而更加平安富足,沙溪文化因有“谢祐文化”而更神秘更传奇更有感召力!(以上作品未经授权不得引用,擅自引用必将追究法律责任)2、开疆拓土,八闽邓氏始祖邓光布:(推荐星级:五星)简介:邓光布(?–878年),字明远,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
唐乾符元年(874年),邓光布任沙县崇安镇将。
时届唐末,百姓深受动乱之苦。
邓光布倡议将县治从琅口古县迁到凤林岗杨篢坂(今凤岗镇),以利据险固守,使百姓免遭屠戮。
唐乾符五年,黄巢起义军南下入闽途经沙县,邓光布率众抵御,中流箭而死。
后民间称邓光布为沙县“开县始祖”。
宋宣和五年(1123年),追封邓为灵卫侯,沙县建祠水南,历代均有修葺。
入榜理由:邓光布既是沙县“开县始祖”也是邓氏入闽始祖,传至第八世邓克谐后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八音分房”,子孙繁茂,上榜理由:沙溪本土族群中,邓氏,泱泱大族矣!光布后裔遍布三元、梅列、沙县、永安、明溪、清流、宁化、大田、将乐、连城、南平、德化、永春等市、县(区)和江西的广昌、兴国、宁都等县。
福建名人的事迹简写20字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孕育了无数的名人。
这些名人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杰出的品质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对福建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些福建名人的事迹。
1.郑成功:明末清初福建抗击外侮的杰出将领,成功收复台湾。
2.林则徐:清朝福建泉州人,以“鸦片之禍”和“道光新政”闻名。
3.林则徐:清朝福建泉州人,以“鸦片之祸”和“道光新政”闻名。
4.钱松:古琴演奏家,被誉为“中国古琴界领军人物”。
5.张艺谋:著名导演,作品《红高粱》、《活着》等享誉世界。
6.张大千:著名画家,其作品《百骏图》和《女儿情》千世流传。
7.林语堂:著名作家、学者,笔耕不辍,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8.王亚南:现代经济学家,为中国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9.林则徐:清朝福建泉州人,以“鸦片之祸”和“道光新政”闻名。
10.杨绛:著名作家,曾与钱钟书夫妇并称为“中国文坛夫妇”。
11.刘海粟:著名画家,以“国画第一人”和“艺术泰斗”著称。
12.郭沫若: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诗词和散文创作具有深厚的福建文化底蕴。
13.方文山:华语流行音乐创作人,为许多著名歌曲作词,以极高的才华和唱作两种天分而闻名。
14.陈祖没有: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为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15.朱自清:现代汉语言文学学者和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16.郑振铎:中国航空工程师,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17.马寅初:著名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18.谢耳朵:著名摄影家和摄影教育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
19.卫毅:中国著名导演、编剧,代表作品《东宫西宫》、《甲方乙方》等。
20.蔡楚生: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负责中国的核武器研发,被誉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
这些福建名人的事迹只是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成就。
福建名人的事迹简写20字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他们以其卓越的成就和事迹,深深地影响着福建乃至整个华人社会。
以下是一些福建名人的事迹简写,带您一窥这些伟大人物的卓越历程。
1.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
2.林则徐:禁烟运动的倡导者,为国家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3.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4.郑板桥:文学家、书画家,留下众多珍贵作品,为传统文化保留留下宝贵财富。
5.陈寅恪: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6.林则徐:清朝官员,对中国近代政治改革有重要影响。
7.陈其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8.林文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为培养人才做出巨大贡献。
9.陈豪英: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为工人阶级权益奋斗终身。
10.陈儒贤:中国著名企业家,为福建及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1.李显龙:新加坡总理,父亲为福建人,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2.陈元才:中国少将,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为国家的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13.陈德贤:中国科学院感染病研究所所长,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14.黄宾虹:近代画家,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有重要影响。
15.陈隆昌:著名航天科学家,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16.尤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17.林瑞阳:中国农业科学家,对福建农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18.赵建民:中国航天科学家,为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19.杨传堂:中国交通部部长,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
20.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众多重要身份,对国家影响深远。
这些名人的事迹简写在20字内,但他们的成就却远远超出了20字的局限。
他们的贡献不仅影响了福建,也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希望我们能在他们的榜样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福建近代现历史十大著名人物第一篇:福建近代现历史十大著名人物福建近现代历史十大著名人物1、林则徐(1785~1850)清朝大臣、爱国政治家。
福州人。
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庶吉士。
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
二十五年(1820)起,先后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
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十七年(1837)升任湖广总督。
是时鸦片危害日炽,他提出6条禁烟方略,并率先在湖广实施。
十八年(1838)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他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回。
”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逮捕主要烟犯60余人,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鸦片19179箱、2119袋共237万多公斤,于十九年(1839)六月初三在虎门销毁。
此间,他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方书报,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英国侵略者舰队多次侵犯粤海,均被军民合力击退。
同年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
十二月授两广总督。
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英军攻粤、闽未逞,改途进犯浙江,陷定海,再北犯天津大沽。
二十一年(1841)五月,道光皇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充军伊犁。
此间,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勘察,行程3万里,沿途倡导水利,开辟屯田。
二十五年(1845)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1847)升云贵总督。
二十九年(1849)因病归籍,三十年(1850)九月奉旨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行至广东普宁,病卒。
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2.沈葆桢(1820~1879)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
福州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
同治三年(1864),赐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赏头品顶戴。
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倡兴船政,荐为首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建船政,建造近代中国第一批舰船;并着眼于“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创办船政前后学堂,培养造就了大批海军及造船人才,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船舶工业基础。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本文导读: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
“龙湖者,龟山公所生之处也”。
《宏农杨氏族谱》、《房谱》,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归化县志》和-立图书馆清《归化县志》载:“龙湖旧隶将乐县,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明溪),杨时亦为归化人。
”龙湖有龟山,时自号龟山,学者称他“龟山先生”。
杨时4岁入村学,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
杨8岁善写诗文,人称神童。
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
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
常与张驾、陈瓘和杨希旦等研讨,长进快。
24岁中徐铎榜进士。
25岁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
元丰四年(1081年)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颇负盛名。
这时,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却与同学建阳人游酢到颖昌拜程颢为师。
后来,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他拜别程颢南归以后,仍与程经常保持书信往来,深入探讨哲学问题。
元丰六年(1083年),杨时赴徐州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逝世,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极尽师生情谊。
元祐八年(1093年),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
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
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为了不惊动老师,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此时天正下大雪,待程颐醒来,见门外两人站立,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
杨时历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县、工部侍郎等官职47年。
他勤政爱民,不畏权势,公正不阿,德望日重。
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学。
绍圣二年(1095年),浏阳适逢灾害深重,农业歉收,作为知县,他深知民间疾苦,一面-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积欠,拨米赈饥,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以救饥民。
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今长沙),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在余杭县任知县。
百家讲坛之百家姓谢姓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
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百家讲坛之百家姓谢姓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百家讲坛之百家姓谢姓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
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
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
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
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
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
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
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根据2013年百家姓排名,谢姓的人口已达到1000余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9%。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
血型分布: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
谢姓拥有南洋谢氏总会、泰国谢氏宗亲总会、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等宗亲会。
百家姓谢姓历史发展起源始祖传说中源于黄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
源于炎帝部落:现代谢氏公认的始祖申伯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乡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组县级观摩研讨课教案授课课题:明溪历史名人传略授课教师:胡育华授课时间:2014年11月6日下午第四节授课班级:高一(11)班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明溪乡土历史、乡土文化,特别是明溪历史名人事迹(明溪八杰)。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明溪乡土文化景观转化为教室情境的进行引导、梳理、讨论、赞赏的课堂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明溪乡土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明溪历史名人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增强作为明溪人的自豪感,增强学生识乡、爱乡、回馈乡里的乡土责任意识,由乡土爱或乡土情操推及于爱护国家,改造国家,发展国家。
教学重点:《明溪历史名人传略》第一课,是引导课,引导学生了解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明溪八杰历史名人事迹),通过明溪县歌、毛泽东《如梦令·元旦》和杨时“程门立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收集、整合含有明溪历史名人的乡土信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培养学生乡土之爱,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对各族群文化的尊重,增进社会族群间的和谐。
设计思路:《乡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中的“乡土文化”应包含明溪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内容。
本人选择《明溪历史名人传略》作为研究载体,既是乡土教材又是校本课程,将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明溪乡土文化景观特别是“明溪八杰”历史名人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有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有利增进学生对明溪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增强作为明溪人的自豪感,增强学生识乡、爱乡、回馈乡里的乡土责任意识,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让学生欣赏明溪县歌《明溪》2、简介《明溪》县歌2012年6月6日以《纤夫的爱》一举成名的著名歌手于文华现身福州,参加了福建省“一市县一歌”歌曲大赛,并演唱了《明溪》,代表三明明溪参赛。
明溪四大历史名人传略胡育华(编辑)明溪县为福建省三明市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纬26°08′-26°39′,东经116°47′-117°35′。
总面积1708.6平方千米。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湿适中,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川秀丽,景色迷人。
2003年末,户籍人口11.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8万人。
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
县人民政府驻雪峰镇,全县辖4个镇、5个乡:雪峰镇、盖洋镇、胡坊镇、翰仙镇、城关乡、沙溪乡、夏阳乡、枫溪乡、夏坊乡。
明溪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渔塘溪一带繁衍生息,创造自己的文明。
县境秦属闽中郡,西汉属闽越地,东汉为会稽南郡。
三国属吴建安郡,晋属晋安郡,隋代属邵武、绥城地域,唐、五代至宋代属汀州和南剑州及邵武地,宋设清流县明溪镇(驿)。
明成化六年(1470年)以明溪镇,取将乐、沙县、泰宁、宁化和清流部分地置县,初名归化是“因有古归化地在其中”及归顺朝廷成化之意。
在这前后,由于战乱、灾荒等诸多因素,大举南迁的中原汉人,历经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之后,陆续在县境内居住,这里因而成为中原汉人的聚居地。
客家人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文化,促进明溪地方农业和冶炼业的发展。
500多年来,主客和睦相处,共同建造家园。
清代至民国初,明溪属汀州府、汀漳道。
民国20年(1931年)为苏维埃福建省归化县革委会,列入中央苏区版图;民国23年成立福建省归化县苏维埃政府,后又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22年5月,因与绥远城和云南紫云县同名归化,就更改县名。
以境内的渔塘溪将城区分成大小阜,两阜相对如“明”字,故更名明溪县。
抗日战争时期属福建第七、九行政督察区(长汀、永安),解放战争时期属福建永安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24日明溪和平解放后属永安专区。
1956年与三元县合并,称三明县,属南平专区。
1961年恢复明溪县建置,隶属三明专区(地区),现为三明市辖县。
福建籍历史名人(一)引言概述:福建籍历史名人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与福建省有关的杰出人物。
这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成就在各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福建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福建籍历史名人(一),涵盖五个大点:政治家、文化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正文:一、政治家1.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
2. 黄道婆:元朝政治家,她以聪明才智在朝廷中崭露头角,为当时的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建议。
3. 张居正:明朝政治家,他任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得到了繁荣发展。
4. 李鸿章:晚清政治家,他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不断努力,为中国争取了有利的外交地位。
5. 蒋经国: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家,他在战争时期保护了台湾的安全,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
二、文化家1.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文化家,他主张新法变革,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林则徐:清代文化家,他在推行禁烟政策的过程中,展示出了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坚定的原则。
3. 郑板桥:清代文化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当时的艺术传统有着深刻研究。
4. 郭沫若:现代文化家,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人的爱国热情。
5. 张大千:现代文化家,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三、科学家1. 许仁昌:清代科学家,他在地质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发现,为中国的地质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 吴文俊:现代科学家,他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多次在国际学术界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3. 杨振宁:现代科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对理论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朱熹:宋代科学家,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理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 傅斯年:现代科学家,他是一位著名的冶金学家,为中国的冶金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教育家1. 陈寅恪:现代教育家,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为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溪县红军战地医院遗址
作者:
来源:《党史文苑》2020年第07期
1930年至1934年冬,红军在福建明溪县开展革命斗争,设立多处红军医院。
1931年1月,红军新编第七师后勤部医院设在枫溪村杨公庙,备有简易的病床。
7月,红四军和红三军团在雪峰谢厝湾祠堂设立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100余人。
1932年12月,红军在城西陈家大厝(今陈家巷内)设红军医院。
1933年夏,红军在城西曾家(今县宾馆)设一所医院,有医务人员30多人、病床20余张;同年冬,医院随军撤离。
1933年8月,红军东方军在儒学街李家大厝、东门城内杨家大厝、西门外蔡家大厝设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300余人。
1934年年初,東方军经县城、夏阳到沙县攻打国民党军时,设立了滴水岩、城西李家大厝(今县农业银行)、陈家大厝等临时医院,有伤病员250余人。
之后,红军在沙县俘获敌军伤病员540人,送明溪治疗。
同年10月,闽赣省机关和军区在枫溪乡杨公庙设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约120人。
主力红军转移后,红军医院随军撤离。
红军医院一面承担军队中救治伤病员的工作,还兼负宣传工作,以“救死扶伤”为宗旨,免费为地方群众治病,开展卫生防疫运动,每周大扫除一次,要求厅堂睡觉的地方不要放灰粪,公共场地、水沟轮流扫除、疏通等。
明溪县城关乡坪埠村的红军战地医院遗址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石灰岩溶洞。
洞内外有石刻30余处,洞口峭壁顶端有明代名人的摩崖石刻。
为了纪念红军战地医院的历史作用,1988年当地政府在滴水岩竖立大理石碑,铭文“红军战地医院”。
责任编辑 / 陈洪。
福建历史名人福建历史名人2008年05月12日星期一 22:03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
五代时期闽王,909年-925年在位。
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王潮遂发动兵变,囚王绪。
其后王潮扩张其势力,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观察副使。
干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
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再受封为闽王。
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谥忠懿王,庙号太祖,其子王延翰继立。
王潮、王审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带来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王审知且被福建移民尊为开闽圣王。
又由于喜乘白马,并于兄弟中排行第三,军中常称“白马三郎”,死后为闽北居民立庙奉祀,号“白马尊王”,现在马祖还有数座白马尊王庙。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
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
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
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
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
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
文天祥视死如归事迹文天祥视死如归事迹南宋忠臣烈士、民族精英文天祥为抗元曾两次路过明溪,皆有停留过夜,并留下了种种感人义举,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天祥视死如归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天祥于1256年20岁时进士及第,第二年参加殿试,考取状元。
历任宁海军节度使判官、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
1259年,文天祥以《已未上皇帝书》提出改革政治、军事方案,未被采纳。
时蒙古军发动了连读的声势浩大的灭宋斗争,文天祥坚决主战,反对迁都逃跑。
1275年,文天祥在赣州变卖家产组织起了几万人的勤王军队入卫临安。
1276年,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于福州。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广东,坚持抵抗。
1278年12月,在广东五坡岭被俘。
后被押到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五劝其降,并逼其亲弟弟文璧(文璧在宋亡之后为保百姓而降无可厚非)出面规劝,文天祥也读到了狱中妻女的来信,但没有动摇。
最后,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对元世祖的宰相之位相邀婉言以谢,并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衣带赞》等诗词以明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举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等经典名句,撼人心胸,震人魂魄!1283年1月9日,元世祖忽必烈在万般无奈之下斩杀文天祥,时年47年。
文天祥精忠浩气,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千秋万世!就是这样一位气贯长虹的民族精英曾两次亲临明溪。
1276年,文天祥随帝御驾南征,由南剑州赴汀州时,路过明溪留宿明溪驿站(此地后称为“皇帝殿”),拜谒奉祀五代奇女子莘七娘的显应庙,并题诗留壁。
诗曰:百万貔貅扫犬狼,家山万里受封疆。
男儿若不平妖虏,惭愧明溪圣七娘。
很显然,这是一首因感佩莘夫人的高风亮节而抒发志向的诗,号召民众挺身而出扫除“犬狼”,驱逐“妖虏”,保卫国家。
有关明溪文明的征文
明溪文明是闽东北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悠
久的文化底蕴。
不仅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如楹联、书法、民俗、民间艺术等,这些都为明溪文明的发展贡献了
不少力量。
明溪的楹联文化极其发达,优美的楹联别有一番韵味,别出心裁
的创意更是别具匠心。
每逢春节和佳节,各大街巷悬挂着的吉祥对联
彰显着明溪人的文化底蕴。
游览明溪街头巷尾,各式各样的楹联、对
联随处可见,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明溪的书法也是举世闻名的,自古以来,明溪人就有"书法之乡"
之美誉。
著名书法家林观夏就是明溪人,他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国内外
的广泛赞誉。
在明溪古城内,还有一个著名书法家庄龙宝的纪念馆,
展示了庄龙宝的书法作品和生平事迹。
另外,明溪的民俗和民间艺术也是独具特色的,如沙画、剪纸、
木雕等,这些民间艺术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对明溪文化的一
种展现。
总之,明溪文明在历史文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各种传统文
化习俗和艺术在这里都得到了精心保留和传承。
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
化的代表,明溪的文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而独特的文化世界。
明溪显应庙明溪显应庙,供奉的主神名叫莘七娘,当地群众尊称她为惠利夫人。
据传说莘七娘是距今一千多年前五季(即五代)江西人氏,随夫南征北战,途经明溪,在明溪施医惠民,深受明溪人民爱戴,死后,当地群众在南关溪左侧建了一座与众不同、周围有石门石槛的大坟墓,安葬她的忠骨。
到了二百多年后的南宋。
有一年夏天,一位客人在明溪驿站住宿,由于气候闷热无法入睡,在月下漫步纳凉,忽然听到有一位女人在独自反复吟诗,吐字清晰,诗意悲戚,他四处寻找吟诗的女人,却不见人影。
便把所听到的诗词背诵起来,次日写于驿站墙壁上,名为《月下吟》:“妾身本是良家女,幼习女工及书史。
笄年父母常爱怜,遂选良人作鸳侣,五季乱兮多寇盗,良人被命事征讨。
因随奔逐道途间,忽染山岚命丧夭。
军令严兮行紧急,良人命殁难收拾,独将骸骨葬明溪,数尺孤坟空寂寂。
屈指至今二百年,四时绝祀长萧然。
未能超脱红尘路,妾心积恨生云烟。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抗击元兵,途经明溪阅读了《月下吟》这首诗后,也题了一首诗,赞颂莘七娘:“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
男儿若不平妖虏,惭愧明溪莘七娘。
”之后两首诗广为流传,当地有钱绅士们,牵头捐款集资兴建夫人庙。
建庙后,莘七娘英灵显应,福佑万民,众口皆碑,因此香火鼎盛,百姓感恩上奏朝廷。
南宋朝廷降旨建“惠利夫人”牌坊,名“显应坊”,赐匾书“五季忠贞”,钦赐额“显应”为庙号,敕封莘七娘为“惠利夫人”、“福顺夫人”,清朝又御封“普佑夫人”、“灵应夫人”。
显应庙,先后在县城惠利桥东建“下庙”(今无存)、县城西门街建“上庙”(今无存),1984年迁建县城北郊,建设规模最大,占地面积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
每年六月十一夫人圣诞,称为“六月会”,每晚敲锣打鼓,夫人出巡受祀,隆重异常。
百姓家家户户来庙祀拜并勺沐浴过的香汤回家喝饮,以求平安。
神像巡游回庙后再演戏酬神。
祭祀这位惠利夫人成了具有明溪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
龙岩明代“三王”在龙岩历史上,明朝是一个文化高峰年代。
自明永乐二年(1404),王源打破龙岩学子150多年“久试不第”的沉闷,“丰稔破天荒”擢升为进士之后,整个明朝人才辈出,先后共有十三位学子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为明代的繁荣和发展奉献了才智,也为家乡龙岩的历史文化平添了光彩。
在这十三位学子中,有三位是龙岩王氏的先贤,他们分别就是明初的王源、明朝中叶后期的王以通和明末的王命璿,由于他们所处的年代特殊,特别吸引广大学者的眼球。
(一)爱民如子的王源明朝初期的王源(1396~1480),字启泽,号苇庵,城西西陂排头人;永乐二年高中进士,历任河北深泽县令、左春坊司直郎、江苏松江同知和广东潮州知府等职。
他学识过人,五岁就能熟读经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中年时曾任仁宗皇帝及多位王子的老师。
他勤政为民,政绩卓著。
担任河北深泽县令十七年,治水兴学、为民请命,深得百姓爱戴。
出任松江同知三年,上疏朝廷减免赋税十三万石、镇压“五虎”黑恶势力、平反“左道”冤假错案,群众称其“王青天”。
回乡守孝三年,与家乡官民一道翻修龙岩州学、重建龙津桥虎渡桥、新筑谢洋陂龙门陂,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大量具体有益的事情。
赴任潮州知府九年,“举廉能、黜贪墨、修学宫、立社学、除虎患、筑四厢堤、造广济桥”,潮州人建“王公祠”永远纪念他。
知名学者陈白沙认为历史上在潮州任职的官员众多,“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把王源在潮州的政绩,与韩愈治朝的功绩相题并论,可见其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潮州看到他当年主持建造、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的广济桥,读到他挥毫撰写、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作为镇馆之宝的“增修韩祠之记”;依然可以领略到他500多年前泼墨题写、至今仍然高高镌刻在广济楼城门正中的“广济门”三个圆润的大字。
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三起落难入狱、三次官复原职;龙岩人三次为其建碑立坊,赞美他的才智、颂扬他的官德。
明溪四大历史名人传略胡育华(编辑)明溪县为福建省三明市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纬26°08′-26°39′,东经116°47′-117°35′。
总面积1708.6平方千米。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湿适中,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川秀丽,景色迷人。
2003年末,户籍人口11.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8万人。
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
县人民政府驻雪峰镇,全县辖4个镇、5个乡:雪峰镇、盖洋镇、胡坊镇、翰仙镇、城关乡、沙溪乡、夏阳乡、枫溪乡、夏坊乡。
明溪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渔塘溪一带繁衍生息,创造自己的文明。
县境秦属闽中郡,西汉属闽越地,东汉为会稽南郡。
三国属吴建安郡,晋属晋安郡,隋代属邵武、绥城地域,唐、五代至宋代属汀州和南剑州及邵武地,宋设清流县明溪镇(驿)。
明成化六年(1470年)以明溪镇,取将乐、沙县、泰宁、宁化和清流部分地置县,初名归化是“因有古归化地在其中”及归顺朝廷成化之意。
在这前后,由于战乱、灾荒等诸多因素,大举南迁的中原汉人,历经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之后,陆续在县境内居住,这里因而成为中原汉人的聚居地。
客家人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文化,促进明溪地方农业和冶炼业的发展。
500多年来,主客和睦相处,共同建造家园。
清代至民国初,明溪属汀州府、汀漳道。
民国20年(1931年)为苏维埃福建省归化县革委会,列入中央苏区版图;民国23年成立福建省归化县苏维埃政府,后又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22年5月,因与绥远城和云南紫云县同名归化,就更改县名。
以境内的渔塘溪将城区分成大小阜,两阜相对如“明”字,故更名明溪县。
抗日战争时期属福建第七、九行政督察区(长汀、永安),解放战争时期属福建永安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24日明溪和平解放后属永安专区。
1956年与三元县合并,称三明县,属南平专区。
1961年恢复明溪县建置,隶属三明专区(地区),现为三明市辖县。
充满神韵的亮丽明溪,历史名人接踵涌现,如闪亮的颗颗繁星,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发光。
展示给我们的是聪颖敏锐的神智,坚毅果敢的人品,成仁就杰的信念,爱国爱民的情怀。
无论是思想家、军事家,还是名臣、法师;无论是华侨先驱,还是抗倭英雄,他们既是明溪这个地域的本源和血脉,又是明溪这个地域的标志和旗帜。
他们的事迹流芳千古,他们的英灵照耀人间。
当我们仰望他们的时候,不仅心灵受到撞击,思想得以升华,更是智慧的提升,视野的开拓,力量的凝聚,情感的迸发。
一多谋善智的谢英辅元统元年(1333年),泰宁南乡沂州(明成化六年划归归化县,既今明溪县夏坊乡李沂村)的谢家出了一名进士。
这是非常荣耀的事。
因为,自元蒙贵族入主中原以来,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全国民族划分为四等,汉人和南人为最下等,也很少任用他们做官。
国家的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上层分子担任。
因此,他们取消科举制度,从根本上堵塞汉人和南人入仕执政的路径。
至元延祐二年(1313年),在众多汉人的强烈呼吁下才恢复科举制度。
但,即使恢复科举制度,也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考。
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南人则须考三场。
在考试内容上,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汉人、南人的题目比较难。
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取中后授予的官职可以提高一等等等的不平等制度。
所以,元朝共举办过16次科考,三明境域仅出过30名进士(省志收录元代三明籍进士仅16名)。
所以,谢英辅能考取进士,实属不易。
谢家祖居泰宁城关,后迁居泰宁南乡沂州。
谢英辅(1312-1368年)于元皇庆元年(1312年)出生于南乡沂州。
谢英辅从小聪明才智,博闻强记,喜欢通读百家诸子之书,尤其喜欢研读兵法。
他写的文章立论往往与众不同,自号“小谢老子”。
他胸有大志,常常激励自己今后要有作为。
谢英辅考中进士后曾被荐擢为御史。
身为言官的谢英辅刚毅正直,针对时弊,敢于直言。
谢英辅与同科进士、素有“知无不言,言峭直无忌”的左丞余阙交情很深。
在余阙的推荐下,谢英辅到兵部任职,后累官至枢密副史。
但是,谢英辅、余阙都因刚正不谀,得罪权贵,遭谗而最终弃官归隐。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朝分省于延平,封陈友定为平章。
陈友定素闻谢英辅的才华和能力,请求朝廷准许谢英辅以枢密副史原职留在福建协赞军政大事。
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朱亮祖、胡琛合兵进攻建宁。
建宁城危在旦夕时,谢英辅帮助陈友定策划,以猛将阮德柔的4万大军扼守锦江,引诱胡琛来攻。
朱亮祖不听胡琛劝告强行下令要胡琛领兵强行攻城。
当胡琛部刚突破第二道栅栏时,阮德柔的精锐伏兵四起,团团围住胡琛。
城内守兵也杀出接应,内外夹攻,彻底击败胡琛部,生擒朱元璋的参军胡琛。
这次建宁城能化险为夷,全靠谢英辅谋划之功。
陈友定报请朝廷由谢英辅兼任福建行省左丞。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元朝任命“以李国凤为中书左丞,陈有定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元史&S226;顺帝》)当时,各地揭杆起义的各种势力围困着元朝大都。
大都的粮食等生活物质奇缺,要由福建行省发运接济。
但是,福建至大都的交通运输线也不顺畅,割地称王的张士诚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福建通往大都的陆路都完全被扼断。
谢英辅为陈友定谋划,由海路派兵护送。
因此,福建行省从登州、莱州每年为元都运送去数十万粮食等物质,解元朝大都的燃眉之急。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以中书平章胡廷瑞为征南将军,率领安吉、宁国、南昌、袁州、赣州等地卫军由陆路向福建进军。
同年十二月,朱元璋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
”陈友定以“环城外筑垒为备,每五十步更筑一台,严兵守之。
”(《续资治通鉴》)同时,陈友定命谢英辅与同佥赖正孙、院判邓益率二万兵马守福州,自已率精锐部队守延平,为犄角,相互支援。
汤和率军攻打福州。
福州守军不敌,溃败。
谢英辅、赖正孙从西门逃出,投奔延平的陈友定。
洪武元年(1368年)元月,明军数路大军合围延平。
作困兽之斗的陈友定部军心已涣散,相互猜忌,相互残杀,以至酿成内乱。
明军乘机攻破城防。
陈友定见大势已去,服毒自杀。
谢英辅为了表示对元朝的忠心,决心以身殉职。
他告诉他的部属说:“我元朝进士,为国重臣,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尚何计哉?”说完朝北跪拜后与妻子廖氏一起自缢身亡。
二英勇善战的谢赐荣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自率军攻下集庆(南京)后,开始有计划地建立完整的农民军的政权机构。
他发布告示说:“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惕惕不能自保。
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
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
居官者毋横暴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
”(《明史&S226;纪事本末》)因此,四方豪杰纷纷投效朱元璋。
在众多投奔朱元璋的英雄豪杰中,有一个叫谢赐荣的。
谢赐荣(1324-1379年),号古峰,生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溪县下觉里(今夏坊乡)沂州人。
他性情刚毅、臂力过人,又十分喜欢练武,从小跟伯父学习武术和兵法。
正值,朱元璋招揽人才,扩军武备,谢赐荣毅然率领数十骑投奔朱元璋,并向朱元璋阐述了自己对当前时局的看法和治国方略。
朱元璋十分欣赏和器重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典宿卫。
至正十七年二月,谢赐荣跟随朱元璋作战,击退张士诚对江南重镇镇江的进攻后,顺势攻占了张士诚占领的常州。
同年十月,谢赐荣随常遇春部攻克池州;至正十八年十二月,谢赐荣又随朱元璋亲率的大军一起攻克婺州(今浙江金华)。
谢赐荣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被朱元璋任命为指挥同知。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忿其疆土日蹙”,建造高数丈的巨舰,纠集号称60万人的大军,倾巢而出,进围南昌。
守将朱文正、邓愈、赵德胜、薛显率领全城将士殊死搏战,坚守85天,使陈友谅顿兵坚城之下,未能前进一步。
七月初六,谢赐荣随朱元璋率20万大军进击陈友谅。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到来,遂解南昌之围,东出鄱阳湖返战。
“鄱阳湖之战”是关系到双方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朱元璋指挥将帅士卒英勇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血战,终于击毙陈友谅,全歼陈军主力,取得鄱阳湖大战的胜利。
谢赐荣因参战有功,被提升为指挥使。
至正二十四年,谢赐荣随常遇春部征战于江西等地,先后攻克南雄、赣州、南安等郡县。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谢赐荣随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的20万大军讨伐张士诚,并且在平江一战,攻陷张士诚的老巢平江,使张士诚全军覆没。
谢赐荣以军功擢升为游击将军左翼都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位称帝后,封赏有功的大臣。
谢赐荣被封为镇国上将军兼枢密院事。
不久,朱元璋为了稳定辽东,派谢赐荣前往协助辽东镇军刘江处理辽东政务。
谢赐荣在辽东建立和建全行政建置,安抚辽东军民,稳定辽东的局势。
据《明史·地理志》载: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于旧金州。
八年四月置卫。
”同年,辽都卫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相当于今辽宁军区)。
同时,谢赐荣发起屯垦开荒种粮,发展农业经济。
当时,辽东重镇金州卫(相当于师级建制)领军5600人,下辖6个千户所(相当于团级建制)。
每千户所领军1120人,千户所下辖9个百户所(相当于连级建制)。
平时,军人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基本由屯田收入支给,减轻了中央政府对辽东军费的开支。
洪武九年,谢赐荣奉召回京任职。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加强皇权的控制,确保明王朝的“万世一系”,从洪武七年起有计划的清洗功臣,凡是他认为有碍于独裁统治的人,不管是勋臣还是宿将,都在翦除之内,至洪武十年先后以违制为由处死了淮安侯华云龙、德庆侯廖永忠,连军师刘伯温也不明不白的死亡。
谢赐荣也感到了危急,于是,他于洪武十一年请求准假回乡省亲扫墓。
翌年,谢赐荣病逝于家乡,终年54岁。
注:据新编《明溪县志》载:“谢赐荣率领数十骑到江苏投奔朱元璋部,并献《太平十策》。
”据《明史》载,当时献《太平十策》的是解缙。
《明史解缙传》:“解缙,字大绅,吉水人。
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
”他上书朱元璋说:“臣但知罄竭愚衷,急于陈献,略无次序,惟陛下幸垂鉴焉。
”“书奏,帝称其才。
已,复献《太平十策》,文多不录。
”谢赐荣是否也献了一道《太平十策》,无史资可查,为慎重起见,暂不予此说。
三效忠元朝的陈友定自从元蒙入主中原以来,中原汉族民众不堪忍受民族歧视,不堪忍受压迫,奋起反元的斗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即使是汉族官僚士族大都对元朝廷采取基本上不合作的态度。
但也有例外的,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就是少数几个誓死效忠元朝廷的官吏。
陈友定生年不详,据一些专家考证说,他约生于元天历二年(1330年)。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载:“陈友定(?~1368年)一名有定,字永卿、安国。
祖籍福清县,曾祖时移居清流县(明溪驿大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