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参考书目
- 格式:pdf
- 大小:114.52 KB
- 文档页数:4
先秦部分(一)古籍类:《诗经》、《尚书》、《周易》、《左传》、《国语》、《礼记》、《周礼》、《仪礼》、《史记》、《战国策》(二)今人著作:1、《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文化人类学》,童恩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4、《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贾兰坡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8、《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安志敏著,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1、《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原始社会史》,林耀华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3、《半坡氏族公社——考古资料反映的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制度》,石兴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夏商史稿》,孙淼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5、《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6、《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朱凤瀚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7、《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18、《西周史》,许倬云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9、《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两周土地制度新论》,袁林著,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3、《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导言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基本史料】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论王位兄弟相继的弊端“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特如传弟既尽之后,则嗣立者当为兄之子欤,弟之子欤?以理论言之,自当立兄之子;以事实言之,则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
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之后九世之乱,而周人传子之制正为救此弊而设也”。
2、商汤“仁”的表现:1)“网开一面”: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史记·殷本纪》)2)汤克夏而正天下。
天大旱,五年不收。
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
民乃甚说(悦),雨乃大至。
(《吕氏春秋·顺民》)3、《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宅殷土茫茫,肇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乘。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
”4、春秋以降,王室衰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 《史记·周本纪》“幽,历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资治通鉴·周纪一》5、召陵之盟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南征而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6.《山海经》战国·佚名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32.《华阳国志》晋·常璩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36.《唐会要》宋·王溥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42.《贞观政要》唐·吴兢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史研究生考试科目: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博仁教育的林老师推荐的以上历史学考研参考书主要几点原因:1、与考试大纲的基本吻合。
以上所推荐的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基本上与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基本吻合,包含了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
比如“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这个考点,对应在北师大晁福林老师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春秋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当然,从近两年的命题来看,有一些所谓超纲的知识点,这里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历史学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书籍,拓展知识面,另外,在博仁的辅导班上,老师也会介绍相关的历史常识。
2、参考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
从这9本书的编写来看,编写结构合理,知识点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框架突出。
比如高教版世界史六卷本来说,写的也挺好的,但是编写的比较有深度,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看这套书是有一定难度的。
3、参考书的观点代表了历史学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很多考生看了其他参考书,有些观点是不一样,让考生很棘手,特别是在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答哪个观点。
推荐历史基础参考书,代表了历史学的主流观点,考生可以以这些观点为主,进行答题。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历史书的时候,买一本地区,边看书边看地图,通过地图的直观性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世界史部分,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能够更容易理解世界史的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
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掌握大量的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辑录了中国先秦两千年历史,包括五行、天地、周、秦、汉、三国、晋等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被誉为“中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而成,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2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巨著之一。
通鉴所涵盖的历史面广,文笔细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左传》:《左传》也叫《春秋左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的纪实性史书,分为左氏传和公羊传两部分。
《左传》是早期的注本,注释详尽而不失文雅,对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4.《三国志》:《三国志》是介绍三国时期历史的专著,原著作者是东汉晋代的陈寿。
《三国志》涵盖了南北朝以前长达138年的历史,通过场面壮观、气势雄浑的文体,使读者一览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智勇双全的壮美风景。
5.《后汉书》:《后汉书》是记录东汉末期至西晋初期历史的正史,是许多中国历史书籍编写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尚书》:《尚书》是一部古代史书,距今将近三千年的文献,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思想。
《尚书》关注了西周文化的无限风光。
7.《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领会先人的智慧和经验。
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教材】1《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5《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6《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7《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8《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9《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10《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11《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2《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3《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14《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5《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献索引】16《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8《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0《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21《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22《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23《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24《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5《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6《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27《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28《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9《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30《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31《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2《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3《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4《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35《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36《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37《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38《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9《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40《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41《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42《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43《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4《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5《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46《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47《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8《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49《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50《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51《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52《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53《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54《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55《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56《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7《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58《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59《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0《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61《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62《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63《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64《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5《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6《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67《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68《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69《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70《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71《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72《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师范班、文科基地班、城市传统与城市文化管理班、文物鉴定与保护班。
(二)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上)”课程以近百年史学界主流观点为根据,主要依时间先后,通过系统的讲授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先秦至隋)的基础知识,初步接触原始史料与近现代研究论著,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安排(一)学分与学时:学分:4学分总学时:72课时(实际48课时)教师讲授: 40课时阅读与讨论: 6课时复习: 2课时(二)授课内容及课时分配(详见教学日历):中国古代史导论 2课时第一章先秦 14课时第二章秦汉 13课时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3课时专题 4课时复习 2课时(三)考核方式满分: 100分考勤: 10分作业2次: 10分读书报告1次: 20分期末闭卷考试: 60分三、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基本参考书目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全十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各卷序说、综述部分。
林甘泉等著《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高明士主编《中国史研究指南》(全五卷)(1)总论·上古史·秦汉史,(2)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90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北京:地图出版社。
(三)推荐参考论著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教材】《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一、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一)先秦史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等,中华《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中国史稿》,郭沫若,人民《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等,人民《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科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所,文物《战国史》(增订),杨宽,上海人民《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李学勤,文物《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童书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国家》,列宁《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历史地图册》(1--8),谭其骧(二)秦汉史参考书目《秦汉史》,翦伯赞,人民《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略》,何兹全,上海人民《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齐鲁书社《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人民《西汉与西域关系史》,安作璋,人民《汉代考古概况》,王仲殊,中华《秦始皇传》,马非百,江苏古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张习礼(三)魏晋南北朝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唐长孺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册,十院校编写《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范文澜《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周一良《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缪钺《魏晋隋唐史论集》一、二集,社科院历史所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
(四)隋唐五代史参考书目《资治通鉴》隋纪、唐纪《中国通史》三、四册,范文渊《隋唐史》,岑仲勉《隋唐五代史》,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汪隋唐史论集》《唐史研究会论文集》《唐史学会论文集》《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唐太宗与昭陵》《武则天与乾陵》《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五)辽宋夏金元参考书目《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郭沫若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册,范文渊《五代史略》,陶懋炳《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王安石变法》,漆侠《两宋史论》,关履权《西夏史稿》,吴天墀《岳飞传》,邓广铭《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金史简编》张博泉《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主编《中国文学史》,文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六)明清参考书目《朱元璋传》,吴晗《明史》汤纲、南炳文《明代政争探源》,郑克晟《明清史资料》,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易代独见》,陈生玺《明史讲座》,吴晗《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第八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清史研究概说》,陈生玺、杜家骥《清史简编》,戴逸《清史》,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清史杂考》,王宗翰《明末三大思想家》,杨正福《清史稿》《清史列传》。
复旦大学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课程参考文献(修订增补版)复旦大学徐冲老师先秦~东晋一、引论1、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3、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韦伯作品集·I 学术与政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4、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5、谷川道雄《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总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二、文明、民族与国家1、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宫崎市定《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的社会》,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2003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三、周克商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语所集刊》1-1,1928年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3、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20015、李峰《西周的政体》,三联书店,20106、王明柯《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四、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1、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收入氏著《求古编》,商务印书馆,20142、王明柯《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阎步克《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收入氏著《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5、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6、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97、宫崎市定《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8、池田雄一《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总论:中国古代聚落的发展》、《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聚落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9、増淵隆夫《先秦时代的山林薮泽及秦的公田》,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0、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第二章《天下的领域结构——以战国秦汉时期为中心》,中华书局,2008五、始皇帝1、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2、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四章《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第一篇第二章《皇帝支配の成立》,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7、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氏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8、卜德《秦国和秦帝国》,载于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鶴間和幸《秦帝國の形成と地域》,汲古書院,2013六、汉的成立1、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3、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中华书局,20114、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中的涉马诸令研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5、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6、增渊龍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7、阿部幸信《漢初「郡国制」再考》,《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9,20088、阿部幸信《汉初天下秩序考论》,收入《史林挥麈——纪念方诗铭先生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陈苏镇课程内容:导言一、主要参考书:二、中国通史研究的特点和现状三、关于研究方法先秦部分第一讲、史前史和远古人类一、史前史的研究方法和概念框架二、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四、铜石并用时代第二讲、龙山时代和传说时代一、龙山时代二、传说时代三、信古和疑古第三讲、三代的纪年与文化一、三代的纪年二、寻找夏文化三、考古学所见三代文化的进步第四讲、三代的国家和社会形态一、三代的国家二、三代的奴隶制问题三、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五讲、三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一、井田制二、赋税制三、土地所有制第六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西周的衰亡二、春秋五霸三、战国局面的形成四、七雄的争夺第七讲、春秋战国的经济与社会一、经济的发展二、生产关系的变化三、关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第八讲、百家争鸣与变法运动一、学派的出现二、百家争鸣三、变法运动秦汉部分第一讲、秦帝国的兴亡一、秦的统一二、秦朝的暴政三、秦朝的灭亡第二讲、西汉的建立和巩固一、楚汉之争二、汉承秦制三、郡国并行四、黄老无为五、文景之治第三讲、武帝的功业与汉家制度一、霸王道杂之。
二、打击豪强和商人三、强化皇权四、开发边疆五、轮台诏和盐铁议第四讲、元帝改制和王莽变法一、元帝的改革二、王莽篡汉三、王莽改制第五讲、新朝灭亡和东汉建立一、新朝的灭亡二、东汉的建立三、刘秀强化皇权的措施第六讲、外戚宦官与士大夫集团一、外戚宦官之祸二、士大夫集团的形成三、清议和党锢第七讲、东汉的灭亡一、黄巾起义二、诛灭宦官三、董卓之乱四、三国鼎立第八讲、秦汉的经济一、土地制度和田庄经济二、农业的发展三、手工业的发展四、商业的兴衰第九讲、秦汉的学术一、经学的繁荣二、谶纬的出现魏晋南北朝部分第一讲、曹魏的兴亡一、曹魏的建立二、曹魏的政治三、曹魏的衰亡第二讲、蜀汉的兴亡一、“隆中对”二、跨有荆益和荆州之失三、诸葛治蜀的南征和北伐四、蜀汉的衰亡第三讲、孙吴的兴亡一、孙吴的建立二、孙吴的社会三、孙吴的政治四、孙吴的衰亡第四讲、西晋的改革和动乱一、司马氏的改革二、八王之乱三、永嘉之乱第五讲,东晋的门阀政治一、门阀士族专政二,荆、杨之争三,寒门士族的崛起第六讲,南朝的寒门当权与门阀制度一、寒门当权二、士族制度的发展三、南朝的衰亡第七讲,十六国的民族冲突与融合一、西北各族的内迁二,战乱和统一三、文化冲突与融合第八讲、北魏的汉化和改制一、北魏前期的胡汉分治二、北魏中期的汉化改革第九讲、北朝后期的反汉化运动和结局一、北魏中后期的反汉化运动二、北齐和北周的文化政策三、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结局第十讲、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一、南北经济的发展二、依附关系的发展第十一讲、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一、经学的发展三、佛学的传入和兴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4、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7、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8、郭沫若:《中国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9、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1、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2、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6、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8、林剑鸣:《秦汉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版。
21、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4、唐长儒:《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张承宗等:《六朝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7、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