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学案高考总复习1-1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56
高一化学创新导学案练习册选修一1、分馏法分离挥发油的主要依据是()[单选题] *A密度的差异B沸点的差异(正确答案)C溶解性的差异D旋光性的差异2、在溶剂提取法中,更换新鲜溶剂可以创造新的(),从而使有效成分能够继续被提取出来。
()[单选题] *A极性差B压力差C浓度差(正确答案)D体积差3、四氢硼钠反应变红的是()[单选题] *A山柰酚B橙皮素(正确答案)C大豆素D红花苷4、E何首乌生物碱沉淀反应的条件是()[单选题] *A酸性水溶液(正确答案)B碱性水溶液C中性水溶液D盐水溶液5、结晶法一般是在分离纯化物质的哪个阶段常常使用的()[单选题] *A开始B中期C最后(正确答案)D以上均可6、以下哪种方法是利用成分可以直接由固态加热变为气态的原理()A [单选题] * A升华法(正确答案)B分馏法C沉淀法D透析法7、下面化合物能与异羟肟酸铁反应的是()[单选题] *A花椒内酯(正确答案)B柠檬烯C色原酮D天精8、属于倍半萜的化合物是()[单选题] *A龙脑B莪术醇C薄荷醇D青蒿素(正确答案)9、凡具有()的木脂素,与三氯化铁反应,呈阳性()[单选题] * A酚羟基(正确答案)B羧酸C醇羟基D氨基10、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抗菌消炎的是()[单选题] *A穿心莲内酯(正确答案)B青蒿素C莪术醇D薄荷脑11、连续回流提取法与回流提取法比较,其优越性是()[单选题] * A节省时间且效率高B节省溶剂且效率高(正确答案)C受热时间短D提取量较大12、厚朴酚的结构类型为()[单选题] *A简单木脂素B单环氧木脂素C木脂内酯D新木脂素(正确答案)13、巴豆的致泻成分是()[单选题] *A丁二酸B巴豆油酸(正确答案)C绿原酸D抗内毒素14、香豆素与浓度高的碱长时间加热生成的产物是()[单选题] *A脱水化合物B顺式邻羟基桂皮酸(正确答案)C反式邻羟基桂皮酸D醌式结构15、除了能够沉淀有羧基或邻二酚羟基成分,还能沉淀一般酚羟基成分的是()[单选题] *A碱式醋酸铅(正确答案)B中性醋酸铅C酸碱沉淀法D以上都不对16、苯丙素类的基本母核是具有一个或数个()单元的天然化合物()[单选题] *AC6-C3基团(正确答案)BC6-C6基团CC5-C3基团DC8-C8基团17、临床上应用的黄连素主要含有()[单选题] *A奎宁C粉防己碱D苦参碱18、当一种溶剂无法结晶时,常常使用混合溶剂,下列不是常用的混合溶剂是()[单选题] *A甲醇-水B乙酸-水C乙醚-丙酮D石油醚-水(正确答案)19、从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看,下列属于简单香豆素类的是()[单选题] *A龙脑B七叶内酯(正确答案)C薄荷醇D西瑞香素20、E何首乌(正确答案)下列不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是()*A丹参(正确答案)B决明子C芦荟21、以下哪种方法是利用混合中各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或在冷热情况下溶解度显著差异的原理而达到分离的()[单选题] *A沉淀法B分馏法C结晶法(正确答案)D升华法22、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从中药中水提取液中萃取偏于亲水性的成分的溶剂是()[单选题] *A正丁醇(正确答案)B乙醇C乙醚D三氯甲烷23、以葛根素为指标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的中药是()[单选题] *A葛根(正确答案)B黄芩C槐花D陈皮24、与水不分层的溶剂是()[单选题] *A正丁醇B石油醚C三氯甲烷D丙酮(正确答案)25、下列方法中哪一个不是按照色谱法的操作形式不同而进行分类的()[单选题] * A离子交换色谱(正确答案)B薄层吸附色谱C纸色谱D吸附柱色谱26、以下不属于吸附色谱法的操作步骤的是()[单选题] *A制板B洗脱(正确答案)C点样D显色27、萃取时易发生乳化现象的是()[单选题] *A简单萃取法(正确答案)B逆流连续萃取法C二者均是D二者均不是28、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常用的是()[单选题] *A溶剂提取法B水蒸气蒸馏法(正确答案)C超临界液体萃取法D超声提取法29、关于肿节风,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别名:接骨金粟兰、九节茶等(正确答案)B功能主治抗菌消炎凉血清热解毒(正确答案)C肿节风为白色针晶(正确答案)D不易溶于甲醇,乙醇30、以下哪种分离方法是利用分子筛的原理的()[单选题] * A吸附色谱法B萃取法C沉淀法D透析法(正确答案)。
章末评估检测9(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超市里经常会看到一种外壳为纸层包装的电池,印有如图的文字。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电池是一次电池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C.该电池含有的金属元素中毒性最大的是HgD.此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3.25 g【解析】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Zn-2e -Zn2+,所以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应削减6.5 g,所以D项错。
【答案】D2.(2022·张掖模拟)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确定质量的另一种物质(括号内),溶液能与原来溶液完全一样的是()A.CuCl2[CuO]B.NaOH[Na2O]C.NaCl[HCl] D.CuSO4[Cu(OH)2]【解析】电解CuCl2溶液是电解电解质型,应加CuCl2固体,电解NaOH溶液实质是电解水,应加水,电解NaCl溶液释放H2和Cl2,通入HCl能与原来溶液完全一样,电解CuSO4溶液应加CuO,加Cu(OH)2会使原溶液浓度减小。
【答案】C3.(2022·浙江温州二模)臭氧O3是常用消毒剂,试验室可用电解稀硫酸制备,装置如下图(已知溶液中放电挨次:O2>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C处通入O2,电解时溶液中的质子由A极向B极迁移B.若C处通入O2,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C.若C处不通入O2,该制备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O 22O3D.若C处不通入O2,D、E处分别收集到x L和y L气体(标准状况下),则E处收集的y L气体中O3所占的体积分数为(x-2y)y(忽视O3的分解)【解析】E处产生O3,则B为阳极,A为阴极。
电解时溶液中的质子由B极向A极迁移,A错误。
溶液中放电挨次:O2>H+,若C处通入O2,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H++O2+4e-2H2O,B错误。
《高考总复习全效新方略一词汇学习必备》导学案Unit1答案
1、高效的复习,要学会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等梳理自身学习情况,找出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然后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
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好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
速读记忆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高效阅读学习复习方法。
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
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
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
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创新案创新提升命题前瞻创新点1 诗评诗论新思路【命题初探·微观考情】考势微解所谓诗评题,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面列出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评价谈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高考链接1.(2023·新课标Ⅰ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2.(2023·新课标Ⅱ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6分)常见变式1.前人评此诗,称其“……”。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定向性设问)2.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
你同意哪种看法?(开放性设问)3.诗的××句,有的版本作“×××”,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开放性设问)【创新有路·典例剖析】【例1】阅读导学案一【真题研磨·读懂文题】栏目第一题(2023·新课标Ⅰ卷)文本,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解析】审题定向本题考查考生在基本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形象化理论话语的能力答题关键理解了“卖花担上”的桃李与“树头枝底”的桃李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象征意味,就理解了诗歌尾联中提到的魏了翁的话。
冲刺高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专训导学案知识点一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2)实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科举制。
(1)形成:隋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员考查和官员监察(1)官员考核: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
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官员监察: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后期:两税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徭役更卒、正卒和戍卒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
1总复习:整数和小数(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我作为一名教师,今天要分享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总复习:整数和小数”章节。
这个章节主要是对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包括整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加减乘除以及整数和小数的转换等。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个章节的复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和小数的基本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以及整数和小数的转换方法。
这些内容将是我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黑板、粉笔、计算器等,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列出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以及整数和小数的转换方法,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通过反思,我会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部分,我会给出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个章节的复习,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分享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是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是教学目标和难点的设定,然后是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接着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对这几个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是非常关键的。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总复习:整数和小数”章节。
这个章节是对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包括整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加减乘除以及整数和小数的转换等。
2024创新版金太阳导学案英语高一2024 Innovation Edition Gold Sun Study Guide for English Grade 11Unit 1: Identity and BelongingIntroduction:The 2024 Innovation Edition Gold Sun Study Guide for English Grade 11 aim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learning resource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develop their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study guide is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24 and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readings, and exercises, students will explore their own identity, examine the concept of belonging, and engage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Chapter 1: Exploring Personal Identity1.1 Self-Reflection and Goal SettingBegin this unit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ir personal identity. They can consider their values, beliefs, talents, and interests, and set goals for personal and academic growth.1.2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versity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how it influences our sense of belonging. Engage students in activities that promot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such as group discussions, presentations, and research projects.1.3 Identity and LanguageExamine how language shapes our identity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on, such as poetry, storytelling, and journaling.Chapter 2: Belonging and Community2.1 Building Inclusive Communities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inclusive communities that value diversity and foster a sense of belonging. Organize group projects and discussions that encourage collaboration and empathy.2.2 Peer Pressure and IndividualityAddress the challenges students face regarding peer pressure and their desire to conform. Discuss 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individuality while navigating social situations, and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2.3 Social Media and Virtual CommunitiesExamine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and virtual communities on our sense of belonging. 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online interactions, and encourage responsible digital citizenship.Chapter 3: Literature and Identity3.1 Literary Analysis: Themes of IdentityIntroduce students to literary works that explore themes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nalyze characters' motivations, conflicts, and personal growth,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through discussion and writing exercises.3.2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LiteratureRead and discuss literatu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untries to broad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and belonging. Initiat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3.3 Creative Writing: Exploring Personal NarrativesPromote creative writing exercises that allow students to explore their personal narratives and reflect on how their experiences shape their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written work with peers in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Conclusion:The 2024 Innovation Edition Gold Sun Study Guide for English Grade 11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studying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hile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hrough self-reflection, critical analysis,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students will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identity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创新思维导学案答案主备:审核: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2、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知识:掌握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难点:想象与创新的关系;怎样做到求异思维。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相传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扭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
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
孙膑则经过多次观察和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担有余。
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
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要学会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1、让创新思维闪光、如何让创新思维闪光?a、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b、想像是创新的先导c、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想像与创新有什么关系?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伟大的创新皆源于激发人们创造动机的伟大想象。
、如何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首先,要“敢于想”,敢于“异想天开”;其次,要“能够想”;最后,要“善于想”、求异思维的核心是什么?求异思维的核心是“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
、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历程是什么?由生疑到存疑,到质疑,到新发现、新发明,这往往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经历。
、如何培养自己的求异思维品质呢?要培养自己具有求异思维的品质,就要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对权威下过得“结论”提出质疑,往往会得出意想不到的新发现2、积累知识勇于实践、知识储备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创新不会凭空而来,也没有捷径可走,创新必须以深厚的知识做基础。
创新思维同步导学案数学必修一一、导学目标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创新思维的概念创新思维是指以创新为核心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强调对问题的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是一种开放、包容、跨学科的思考方式。
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开放性:创新思维强调在思考问题时要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积极接受新的观念和想法,避免陷入固定模式的思维。
•无限性:创新思维鼓励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不局限于已知的范畴和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超前性:创新思维强调对未来的预测和展望,提前察觉问题和需求,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2. 创新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推动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深化。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创新思维,我们可以主动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拓展数学领域的研究范围。
•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独特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发现新的规律和定理:创新思维有助于我们发现数学中的新规律和定理,为数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研究: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导学任务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创新思维对数学学科的发展和深化有何影响?2.举例说明创新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3.你如何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四、导学总结创新思维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可以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和深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导学案高中同步语文创新导学案:高中同步语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掌握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2.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3.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内容
1. 字词积累
(1)重点字音
嗔怪(chēn) 浸淫(jìn) 倾圮(pǐ) 绮丽(qǐ)
(2)重点词语
风马牛不相及:形容彼此毫无关联。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3)成语积累
一叶知秋:形容通过个别细微的迹象,可以预见到事情的发展趋势。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2. 句子理解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中的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求。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3. 主旨与思想感情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领会文中传达出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
同时,也要学会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学习任务与要求
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阅读相关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023金版教程高中新课程创新导学案数学必修一导学目的:1.了解数学必修一的总体要求和教学内容,对数学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对数学必修一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有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掌握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导学重点:1.数的集合与逻辑推理2.函数与方程3.三角函数4.几何向量5.数学归纳法与数学证明导学难点:1.函数与方程的转化和运用2.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3.几何向量的运用4.数学归纳法与数学证明的应用导学内容:1.数的集合与逻辑推理1.1 数的分类和定义1.2 集合的概念和运算1.3 数与集合的关系1.4 命题与逻辑连接词2.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2.2 函数的性质2.3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4 方程的解法3.三角函数3.1 角度与弧度3.2 三角函数的概念3.3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4 三角函数的运用4.几何向量4.1 向量的概念和表示4.2 向量的运算4.3 向量的应用5.数学归纳法与数学证明5.1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5.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场景5.3 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6.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6.1 夯实基础,逐步深入6.2 多做练习,多思考问题6.3 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导学建议:1.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对各个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及时解决自己的疑问。
3.课下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4.相互合作,多借助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共同提高。
结语:数学必修一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创新和提升。
通过本次的导学案,相信同学们对数学必修一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有效地学习数学有了更明晰的思路。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勇往直前,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必修一作为学生整个高中数学学科学习的开端,教学内容更趋于严谨、深入和扎实。
第四课文化创新【课堂目标】1、理解、识记和应用“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2、理解、识记和应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知识归纳】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是什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2)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提示:注意区分“源泉”和“动力”的区别(看课本)。
“源泉”强调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动力”强调社会实践推动和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条件。
“动力”体现在:一方面:另一方面:2、为什么——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2)3、怎么做——文化创新的要求(1)文化创新的主体是(2)文化创造者应该怎样做:〖合作探究——重点突破〗: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讴歌新时代和新人物,中国作协和有关地方作协组织开展“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
组织作家亲身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征沿途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多出精品力作。
结合“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谈谈你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关系的认识。
考点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具体要求:(2)具体要求:3、具体要求:(1)把握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把握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我们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总结升华】结合第五课所学知识,概括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文化创新可以〖合作探究——活学活用〗号称“高密四绝”之一的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一地仅存民间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
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乏人。
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艺,有必要对其进行拯救和挖掘,使其焕发生机活力。
历史创新导学(创新导学案历史必修一答案)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参与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下面从几个点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激活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意识的关键。
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抓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5分钟要提质量。
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优化课堂管理。
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状况,以点带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如何有利于育“人”、造就“人” 而展开。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篇1 指导思想: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2.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暑假还没有结束,我们已经开始进入高三紧张的复习工作。
我参加过几轮高三,知道高三复习计划对高三复习促进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的安排新学期的一轮复习,现制定个人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3、根据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精神,我制订如下教学工作计划:基本情况:本人任教高二C4C50、C5C5C58五个班的历史课,在五个班中,其中分三个层次。
4.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完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必修课,共27课。
具体方案如下:本学期教材分析高一历史向学生呈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和外国,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历史时期。
5.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这学期,我在教高一历史。
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
相信通过这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成绩会得到整体的提高。
6.高中历史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学阵地的作用,以教研促教学,在教研中探索,在讨论中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五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多姿多彩的艺术【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