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竞争理论综述

竞争理论综述

竞争理论综述
竞争理论综述

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摘要

竞争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古典竞争理论和均衡竞争理论都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竞争,因此可归类为古典竞争理论。继而,克拉克实现了竞争理论由古典竞争理论向现代竞争理论的过渡。同时对竞争目的与竞争手段的分歧促成了马克思竞争理论与西方竞争理论的分化。西方竞争理论代表性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等现代竞争理论着重与在动态环境下研究竞争。各学派的竞争理论各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同时也都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评述,对促进竞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竞争;古典;竞争理论;现代竞争理论

SUMMARY

Competition theory a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s,through a long and tortuous process of https://www.doczj.com/doc/4d14537104.html,petitive equilibrium theory and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c competition,it can be classified as classical theory of competition.Then,Clark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competing theories to modern competition theory.The purpose of the competition while disagreements and competition means competition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he West competition.Western competition theory representation School Harvard School,Chicago School,the new modern Austrians competition theory focuses on research and compete in a dynamic https://www.doczj.com/doc/4d14537104.html,peting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have their own reasonable place,but also there are different defects.Thes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mmentary,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mpeti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ompetition;classical;competition theory;modern competition theory

前言

竞争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历久弥新的竞争理论体系源自古典学派的竞争理论(王振峰2006)。随着经济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竞争理论的发展印迹由最初的以静态视角分析竞争的古典竞争理论和均衡竞争理论,经过克拉克而实现了竞争理论由古典竞争理论向现代竞争理论的过渡,进展至主张在动态环境下研究竞争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及新奥地利学派等(谢树江2006)。

对于同样强调竞争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马克思竞争理论,西方竞争理论与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关于自由竞争的前提条件、竞争目的和手段、竞争的形式、竞争的作用、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存在这一系列的分歧而造成的(杜朝辉2008)

本文以竞争理论形成和发展步骤为过程为主轴,顺次阐述世界竞争理论主要流派的相关理论及思想,对竞争理论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古典竞争理论

竞争理论的产生是从古典学派开始的,作为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斯密首创了古典自由竞争理论。斯密的自由竞争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经济人”假设、竞争机制或“看不见的手”以及自然秩序三项内容,这一理论成为经济学竞争理论的基础(John Hitt Vail1996)。斯密首次对竞争规律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任何商品和要素的价格,都有一个自然的平均比率,商品价格在竞争的驱使下,受自然价格的吸引并围绕其波动。当然,为使竞争运作起来,一定数量的买方和卖方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各方的人数越多,竞争就越激烈(Smith,1776)。在考察了一个市场或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之后,斯密还详述了在竞争作用下不同市场或产业的资源配置问题。各个生产资源的所有者都力求将资源用于会产生最大收益之处,因而在竞争之下,每一资源的配置都能保证在各种用途上获得相同的收益率(Sweezy,P.M1968)。在斯密的观念里,经济社会是“完全自由”的,即各种生产资源在不同用途上有充分的流动性,不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看不见的手”作为最佳的调节机制,通过其作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为一体,自由竞争是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福利二者协调增长的保证(琼·罗宾逊1984)。

二、马克思的竞争理论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贯穿于他的价值理论和实践与剩余价值理论之中,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在竞争现象背后支配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李秀芝2006)。马克思对竞争的研究重点考察的是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及与此相关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竞争包括两种,一种是同一部门内的竞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其核心思想有两点:(1)同一部门内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为社会价值;(2)同一部门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的变化制约着商品社会价值确立的界限,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沈尤佳2010)。另一种是不同部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徐梅2010)。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始终把竞争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他考察了在竞争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的影响,并且把这一变化过程看作是规律性的、长期的必然趋向(尹栾玉2003)。因而,马克思在竞争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竞争过程的动态性质。但马克思的竞争理论未进入“世界市场”的层次面上进行竞争分析,故马克思的竞争理论是不完善的(王永年2010)。

三、均衡的竞争理论

完全竞争理论是指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至21世纪20年代围绕市场均衡理论和价格理论而形成的竞争理论。在经济学史上,瑞士洛桑学派和英国剑桥学派对完全竞争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Cournot(1838)从垄断的情况开始分析,然后引入下一个乃至无数个厂商从而达到“无限”竞争的状态。在无限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都小得不足以对价格产生可以感觉得到的影响或容许采取价格策,Jevons(1871)认为一个“完全的市场”应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市场中每个交易者知道其他任何交易者的报价;二是不存在交易者之间的任何联合行动。按照杰文斯给完全市场下的定义,在完全市场上每一同质的商品在任何时点都只能有一种价格,他称此为“无差异法则”。

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理论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张伯伦各自提出的竞争理论。他们认为现实的竞争不是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在斯拉法的影响下,张伯伦和罗宾逊几乎在同时发表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开始了所谓的“垄断竞争革命”。根据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1933)提出了“过剩能力定理”,对浪费性竞争做了理论上的阐释。他从产品差异出发,得出了垄断竞争的结论。他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都是极端状态,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垄断竞争才是存在于绝大部分市场上的一种常态。罗宾逊(1933)受斯拉法的启发,提出让垄断“吞并掉竞争的分析”,并从消费者偏好和产品之间可替代出发,得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结论。由于存在消费者偏好,从而导致市场的不完善性,使每一个厂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量都是垄断的.

四、现代竞争理论

现代竞争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抛弃了把完全竞争作为现实和理想的竞争模式的教条,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李林华2007)。研究的重点是现实市场竞争过程的各种竞争要素的组合形式以及在什么样的竞争形式下能够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而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尤其是欧美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曲调之一是与“马歇尔冲突”相关的所谓反托拉斯或竞争政策,是动态竞争过程中“自由竞争”与“适当管控下的自由竞争”的博弈发展过程(Robert H.1993.)。围绕着这一个主题,先后兴起了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

(一)创新理论与动态竞争理论。熊彼特的创新与动态竞争理论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熊彼特提出了产品和生产方法的不断创新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实质的观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破坏”来自于以企业家为主导的各种创新活动。“创造性破坏”的过程需要时间,在一个静态的模式内无法评价它的作用。“创造性破坏”式的竞争可以在企业中产生一种内部效率,它对经济福利的重要性远胜于传统理论的配置效率(陈光志2008)。在权衡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资源最佳静态配置和垄断结构的动态效率,尤其是关于创新活动时,熊彼得偏向垄断和寡头,蔑视完全竞争理论和自由竞争,认为它只反映了竞争的局部现象,垄断为创新者提供了巨大的(虽然是暂时的)报酬,而竞争却没有(柴源2006)。

(二)有效竞争理论。有效竞争理论是克拉克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和最终形成的现代竞争理论的第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所谓有效竞争就是由“突进行动”和“追踪反

应”这两个阶段构成的一个无止境的动态过程的竞争(陈秀山1997)。“突进行动”阶段是由先锋企业进行创新,运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从而获得“优先利润”,在竞争中占据市场优势地位。随后“追踪反应”阶段,其他竞争企业开始模仿追随先锋企业的方式,以求分得一份优先利润,从而使利润平均化,之后再有先锋企业进行创新(吴晓丁2001)。

克拉克认为竞争过程中,在一段可以自由反应时期内存在垄断的市场地位是必要的、合理的。它不同于企业间相互勾结串通来协调市场行为,或者依靠独占及非经济因素形成市场权力的垄断(陈细和1998)。竞争政策的目标,并非要消除竞争中存在的不完善性或垄断因素,而是要保证竞争过程的动态性质,把实现经济技术进步放在优先位置。克拉克的观点和政策结论是对竞争理论的重大贡献。竞争理论的主流派从此放弃了传统竞争理论的静态均衡模式,把分析起点建立在了动态竞争的基础之上(霍小军2012)。

(三)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从经验研究出发,具体分析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发展了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其基本分析框架是60年代,由以梅森、贝恩、谢勒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建立的。梅森认为,所谓可行或者有效竞争就是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基本特征就是偏离完全竞争的均衡模式(臧旭恒2007)。他坚持把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放在首位。贝恩则把可行或有效竞争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模式,其通过大量的经验研究揭示了市场结构与市场结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的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的影响,认为确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模式的标准,就是看它们是否能实现有效竞争,也就是看它们是否会导致有效的市场成果或绩效(克伍克2007)。哈佛学派认为,为了保持有效竞争,获得令人满意的市场成果,政府必须采取包括阻止卡特尔和协调行为方式、拆散市场中占统治地位的企业、控制合并、国家直接干预等在内的各项政策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于立帅2006)。

哈佛学派的是建立在对自由竞争具有浓厚依恋的情结上的,哈佛学派将反托拉斯作为其理论论证的重要命题(臧旭恒2006)。马歇尔认为企业规模经济的获得与企业组织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之间的关联,具体说就是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伴随有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张,由此又导致垄断问题的产生,这交织在一起的两类问题———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端。这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张伯伦和罗宾逊作为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理论中

体现着经济理论在认识市场方面的进步,他们看到并分析了现实经济生活中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与寡头垄断市场(臧旭恒、林平2006)。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哈佛大学的E.Mason及其弟子J.Bain发展的“结构—行为—绩效”行为范式,这种分析范式强调市场结构的决定性作用,其深层次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平民主义”,可以看作是导致反托拉斯法产生的“平民主义”在经济理论中的延伸(张强1994)。反托拉斯法产生的平民主义与私人企业神圣不可侵犯的强烈信念之间的冲突贯穿于反托拉斯实践及其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持久的争论(沈芳2008)。

(四)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芝加哥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如施蒂格勒、博克、德姆塞茨等提出一系列关于竞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对年代以来的美国竞争政策的转变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臧旭恒2007)。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基础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他们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一个没有国家干预的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国家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应该被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条件上。市场均衡不是最终状态,而是所有市场行为和市场过程所追寻的目标。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竞争政策实现的(王颖吉2010)。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认为,竞争的唯一目标是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竞争政策的任务就是要保持能够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特别是国民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市场机制的作用。芝加哥学派的竞争政策主张强调,反托拉斯法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应该允许竞争者之间的兼并(任剑新2004)。

(五)新奥地利学派的竞争理论。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有米塞斯、哈耶克等人。这一学派以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基础,对市场的调整功能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政府的介入抱有极强的不信任感(佘传奇2004)。强调竞争是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知识的发现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价格就会起到调整各种各样不同人的个别行为的作用。市场中企业家的作用是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环境下,迅速发现获利机会,并先于他人把其事业化(夏大慰2004)。新奥地利学派全面否定反托拉斯政策的必要性,主张对私人垄断应该完全自由放任。只需保证“自由的进入机会”这一惟一的条件,而反托拉斯政策不过是妨碍市场过程的有害的政府介入之一,所以应该将其废除(霍忻2012)。

参考文献

[1]John Hitt Vail,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1996.

[2]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3]Sweezy,P.M.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1968.

[4]Joan Robinson,Selected Papers in Economics,1983.

[5]Alfred Marshal,Principles of Economics.1890.

[6]Robert H.Bork,The Antitrust Paradox:A Policy at War with Itself,The Free Press1993.

[7]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The Road to Serfdom.1944.

[8]Richard A.Posner,Antitrust Law:An Economic Perspectiu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9]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M].商务印书馆,1996.

[10]王永年.马克思竞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0,1.

[11]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

[12]李林华.容春琳.现代竞争理论的演进及其对竞争情报研究的影响[J],2007,51(5)

[13]吴小丁.现代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流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14]琼·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M].1933.

[15]陈志广.熊彼特的竞争理论及其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2):16-20.

[16]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M].商务印书馆,1997.

[17]臧旭恒.从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到后芝加哥学派——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发展与展望[J].东岳论丛,2007,28(1):15-20.

[18]臧旭恒、林平.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9]夏大慰,王步芳.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学的行为流派[J].山西财经大学报,2004,26(5):71-76.

[20]尹栾玉.马克思竞争理论与新古典综合竞争理论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3,(9):16-19.

[21]任剑新.美国反垄断思想的新发展--芝加哥学派与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J].环球法律评论,2004,26(2).

[22]王颖吉.从哈佛思想到芝加哥学派——威廉·詹姆斯对美国早期芝加哥学派传播学者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6).

[23]张强.垄断与竞争—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剖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24]沈芳.经济理论对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2).

[25]于立帅.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分歧[J],山东工商学院学

报,2006,20(3).

[26]程然然.论美国政府反托拉斯政策的转变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1(1).

[27]肖松.美国反垄断法的思想基础——一个关于学派的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1(4).

[28]姚德文.以竞争为导向的新产业政策构建探析[J].理论界,2010(7).

[29]佘传奇.叶静西方产业竞争理论来源研究与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04,18(3).

[30]王振锋.解树江.竞争理论的演变:分析与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1]李林华.容春琳.现代竞争理论的演进及其对竞争情报研究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

作,2007,51(5).

[32]于畅海.张岩.王迎军.超越竞争还是超强竞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6).

[33]刘明礼.竞争理论演进与欧盟竞争政策选择[D].2004.

[34]吴旭云.多点竞争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8).

[35]杜朝晖.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竞争理论的比较[J].教学与研究.2008(4).

[36]刘辉群.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7]赵京政.治经济学革命时代到来-读《中国经济矛盾论》有感[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5).

[38]霍小军.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起源及其含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9]谢元态.从温州看企业形态的自然演化轨迹与趋势——基于马克思的分工、竞争与企业理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40]霍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的区别[J].现代商业.2012(3).

[41]徐梅.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互借鉴与演化发展[J].经济纵横.

2010(3).

[42]李林华.容春琳.现代竞争理论的演进及其对竞争情报研究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5).

[43]沈尤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几个带根本性的理论分歧》简评[J].高校理论战线.2010(8).

[44]王振锋.解树江.竞争理论的演变:分析与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

[45]李秀芝.王振锋.对竞争理论演变的分析与评述[J].学术交流.2006(9).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践报告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践报告 一、实践报告背景 企业文化具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作用,但能否真正发挥这种作用,还要看企业文化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性质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只有培养、塑造企业核心能力,才能够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相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等重要特征。能力、资源、人才、技术、知识、制度、流程无论如何先进,具有竞争优势,只是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反映或表现,而非核心竞争力本身和动力源。 二、实践报告主要内容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概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某项能力或者技术,是协调各种技术以及整合资源后形成的核心技术或者能力。基于该解释,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詹姆斯(Rod Coombs 1996)认为,技术竞争力和组织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两大要素,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核心技术能力,同时也包括能有效的整合这些核心技术的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F (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根据他研究,其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技术能力划分为三个层 次:1)科研人员所具备的获取或创造新技术的研发能力;2)工程人员所具 备的以现有成熟技术为基础,生产制造客户所需的、具有特定交织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3)具体作业人员所拥有的具有核心竞争里特征的作业能力。赵国浩对管理能力的定义是广泛的,他认为在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所体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市场调研、研发管理、生产管理、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管理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中管理嗯哪管理的范畴。对于整合能力他则认为主要包括信息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将技术、市场、信息、观点整合起来的能力,可以快

企业竞争力理论探究综述

企业竞争力理论探究综述 作者简介:冷沙(1987-),女,四川泸州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对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求为我国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涵;竞争力理论;评 一、竞争力的内涵 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李显军,2002);其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企业竞争力内涵的。张志强、吴健中(1999)认为,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企业现实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潜在的、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将潜在竞争能力转化为现实、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其主要是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展开,侧重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金碚(2004)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

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条件。开始从外部竞争环境、内部资源和自身能力综合的角度定义竞争力,且越来越关注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综合性的范畴,即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同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地将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以占有更多市场,创造价值,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等,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二、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竞争战略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1980),其竞争力理论主要从竞争战略理论阐述了企业在产业内部如何进行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更高的收益。波特认为,在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力量:市场上同业竞争者的力量、潜在入侵者的力量、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企业如果想在同行业内形成并获得战略优势,首先必须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充分利用这五种基本力量之间的关系,并推动这几种力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波特竞争力理论的重要贡献

企业逃税理论的文献综述

企业逃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刘华/张天敏 【内容提要】本文从两权合一企业所得税逃税、两权合一间接税逃税和两权分离企业所得税逃税三方面归纳了企业逃税的相关文献,旨在对企业逃税问题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逃税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两权合一/两权分离/间接税/直接税/企业逃税 逃税的现代理论研究始于阿林哈姆(Allingham)、桑德默(Sandmo)和斯里尼瓦桑(Srinivasan),他们以“单一决策人”(unitary decision-maker)假设为基础,将犯罪经济学与预期效用理论结合起来,建立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A-S模型,对个人所得税逃税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启了逃税现代理论研究的先河。①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在A-S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逃税问题。其中,马瑞利(Marrelli)以及克莱采尔(Kreutzer)和李(Lee)通过借鉴A-S模型,以两权合一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逃税问题,这是最早将现代逃税理论研究从个人逃税领域延伸到企业逃税领域的文献。然而,现实中除了两权合一的企业之外,还存在大量的两权分离企业。据此,陈恭平(Kong-Pin Chen)和朱敬一(C. Y. Cyrus Chu)从分析内部委托代理关系着手,对两权分离企业所得税逃税问题进行了研究,为企业逃税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 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将税种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国外学者对企业逃税问题的研究也可分为企业直接税逃税与企业间接税逃税,其中直接税逃税研究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逃税研究则以增值税为主。按照企业的性质,可将企业分为两权合一企业与两权分离企业,同理,对企业逃税问题的研究也可分为两权合一企业逃税与两权分离企业逃税。综合税种以及企业性质,可以将企业逃税问题分为4类:两权合一企业所得税逃税、两权合一企业间接税逃税、两权分离企业所得税逃税和两权分离企业间接税逃税。然而,与所得税相比,间接税的处理方式更为简单,并且两权分离企业中的财务信息要比两权合一企业更加透明,两权分离企业间接税逃税行为更容易被税务部门查获。因此,现实中两权分离企业间接税逃税行为比较少,也鲜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② 一、两权合一企业所得税逃税研究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 目录 一、相关文献整理............................... - 1 - (一)期刊论文......................................... - 1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 ................. - 1 -(三)学位论文......................................... - 1 -(四)相关著述......................................... - 2 -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 ...................... - 4 -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 4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延伸................................ - 5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多元研究视角................... - 6 -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 7 - 四、城市形象传播的业务研究 ...................... - 8 - (一)城市形象传播与传媒................................ - 8 -(二)城市形象传播与大型活动、赛事...................... - 12 -(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 - 12 - 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策略研究................... - 13 - 六、其他...................................... - 15 -参考文献...................................... - 16 -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外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萌芽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上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上,企业内部的能力分上决定企业的成长。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1959年,潘罗斯(Edith Penrose)发表了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论》(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潘罗斯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大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所以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应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应放在取得竞争对手不可能模仿(或者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上。她从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入手,对企业拥有的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的内在机制:1、企业所积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的机制;2、企业所积累的用于产生“非标准化操作规程” 和“非程序性决策”的新知识的机制。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到了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 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1989年夏爱温和料克尔斯提出核心技巧说,认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能使其开发出来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而组织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核心技巧的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 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当属Prahalad和Hame。 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Prahalad和Hamel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以及各种组织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核心能力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迄今企业战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它对指导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营造竞争优势无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章发表以来,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得以掀起。1993年Foss 发表的“核心、能力论”以及1994年哈默和哈尼发表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等等,这一时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战略管理》、《管理》和《哈佛商业评论》等美国知名度很高的期刊上关注的热点。 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之后,还通过对很多企业的分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重要观点如下:1、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判别标准:用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2、树型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Core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s)是一种最具生命力的企业战略范式,它揭开了现代企业成功的真实密码,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和价值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核心竞争力问题便成了现代企业的基本问题。考察跨国公司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们的主要领域各不相同,成长的途径千差万别,但它们经过长期累积和不懈努力,在各自的主营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就是应用本企业特有的核心能力,去争取市场主导权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问题,是我国理论界、实业界近年来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和方法,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以使企业在实践中更好地识别、构建、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自主性地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与演进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起源阶段:古代的分工理论。就经济学涵义来说,能力概念的有效性在于通过劳动的分工所带来的财富的增加。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劳动分工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不来自于其对于自然才能的最佳使用,而是来自于其创造新增的、新颖的专业能力的力量。[1]因此,福斯(Foss)认为,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斯密分工理论的再现。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2]换言之,分工意味着某些企业专门从事某一行业、某一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因而在此方面形成的能力比别人更强。劳动分工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第一,工人重复类似的工作,提高了劳动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可以提高效率;第二,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解为众多简单的作业的工序后,工人由一项工作转向另一项工作的转化成本大幅度降低了;第三,导致了专业化,便于生产工艺和机械的发明。一个工人专门从事一项简单的工作有利于用机器代替手工,从而简化了劳动或缩减了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他列举了一个关于扣针制造业的著名例子:当工人把整个工序和工艺分解为18种专门操作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乃至几千倍。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来看,企业的劳动分工实质上是生产流程被日益简化、分解的连续“发现过程”,企业内部由此可以产生各种生产可能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发现和积累,就是企业能力逐渐形成的过程。 2.发展阶段:企业内部成长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早期开创性的研究主要应归功于马歇尔(Marshall)、彭罗斯(Penrose)的研究。1925年,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论,将分工理论和差异化思想引入到企业的能力理论中,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飞跃。他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企业中的一项职能工作通常可以分解为多个新的次级职能单元,

第1章 城市竞争力文献综述.概要

第2章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经济结构转型使城市之间竞争日益剧烈(陈倚伟,1985年;Iain Begg,199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和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以及其它政策决策者的关注。 一、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 (一)从城市综合实力的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1、国外城市综合实力排序 国外的一些机构关于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的研究常常定期公布、出版。在英国,有专门组织政府统计部门进行城市排序(urban rating/ranking)。美国城市地位评价年鉴(place rated almanc)也进行城市地位排序,从1981年开始,这个出版物每4年对美国343个城市进行一次综合评述。它们通过选取指标,运用相关统计资料进行标准化和量化处理,然后进行城市综合得分比较并对其地位进行排名。另外自1989年以来,财富(Fortune)杂志每年出版“贸易的最佳城市”(表1-1)。该杂志对60个美国的最大的都市区进行评价排序,其主要的依据是经济因子,来自各统计年鉴或者企业的上报调查资料1。每年的评价焦点有一定的变化,如最近是“知识工人的最佳城市”。至上个世纪80年代,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的相关研究达到高潮。 资料来源:Borden,2000;Murphy,2000 2、国内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研究 国内关于城市排名或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最早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对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随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1它们采用的资料来自于标准的统计机构,其排名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给公司的经理作参考。由于它们选取的指标是可以有效取得数据的指标,因此一些不太重要的指标往往包含,而重要的不易获得的数据则往往省略,另外它们关于最好城市的定义也不像学者们那么考究。

XX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

更多免费资料,尽在 宝钢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钢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钢优势分析: (1)宝钢管理比较规范。宝钢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钢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钢业务高效。宝钢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钢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钢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钢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 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钢项目组与宝钢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钢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 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钢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钢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钢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钢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钢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钢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钢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钢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钢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钢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宝钢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钢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 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钢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钢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质量要求 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钢优良的人力资源。 ◆ W: 劣势(Weakness) 所谓劣势,指的是企业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 ....的缺点与不足。劣势是多方面的,如规模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1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 1、企业核心竞争力寿命周期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寿命周期可划分如下几个阶段:无竞争力阶段、一般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未形成阶段)、初级核心竞争力阶段、成熟核心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新生阶段。不同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所处寿命周期阶段不同,这跟企业所处的企业寿命周期阶段不尽相同(后者指新生企业、成长企业、成熟企业、衰老企业等数个阶段),也跟企业的“年龄”长短不尽相关。有的企业虽然很“年轻”,但是由于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就有可能具备较其它企业更成熟的核心竞争力。相反,另一些“大龄”企业,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利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却使其仍处于核心竞争力早期阶段,包括许多一时很成功的企业,如当年曾盈利30个亿的万利达也只停留在一般竞争力阶段上。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竞争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在四个层面上展开的:获取和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能力的竞争,这些技术和能力的整合的竞争,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竞争,最终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第一层次竞争的目标在于获取和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所需的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第二层次竞争目标在于将所获取和开发的能力与技术整合成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内部能力、技术的调整和组合过程,只有经过整合这些单个的能力与技术才能升华为支持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的竞争表现在整合能力和整合效果的差异上。 第三层次表现在由核心竞争力而产生出来的核心产品的竞争,核心产品可以是实体性的中间产品,对无形产品如服务等而言也可以是核心平台。一个行业内的竞争往往可归结为核心产品的竞争,竞争目标在于争取核心产品的更大市场占有率。第四层次是通常意义上的竞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终结果。此理论阐明了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同时这样的竞争是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多个层面上开展竞争。该理论另一个启示是:企业独家拥有控制生产其核心产品的能力和技术时,企业只须集中于核心产品的生产上,并通过将核心产品销售给竞争对手,来保证自己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创新性的经营思路。它告诉人们:一个中小型企业只要能掌握核心产品,就有可能在业界中取得主导地位,它可以拥有的大品牌,将非核心产品的生产委托给他人生产,通过开展这样的虚拟经营,成为虚拟大企业。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流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又源于能力,而能力又源于资源。企业需要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投入才能得以运行,资源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程度,单一资源无法形成产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能力是整合一组资源来执行一个任务的本事,它是以知识为基础来对资源进行整合的,首要因素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反复使用会变得愈有战略价值。能力往往是在一些功能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积累和学习如何应用不同资源和能力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能够使企业在长时期内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能力。不是企业的所有资源与能力都属于企业战略资产,而只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竞争优势之源。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竞争对手试图模仿企业竞争优势却无法成功,或者失去模仿的信心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由核心竞争力创造出的竞争优势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该理论集中阐明了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长期运行中将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综合、升华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所产生的。这样一个整合过程正是企业素质的提升过程,企业只有自觉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竞争中的长期主动性。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该理论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现有核心竞争力和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将市场机会划分为现有市场机会和可能出现的新的市场机会,形成

税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文献综述

税务人员公平性认知与工作满意度 关系分析研究 摘要:组织公平感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国家机关对待公务员的公平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组织中的公平问题己成为衡量机关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指标。组织公平感将显著影响公务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而满意度又将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本文针对地税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建立研究框架,通过调查问卷等调查工具对公务员的组织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希望可以为我国国家机关制定提高公务员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及决策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助于和谐国家的建设,从而提高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也希望有助于组织公平相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税务系统公务员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

Abstract:Organizational just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public servants’’ motivation. How the government office treat the public servants’ will greatly influence the working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he public servants. Organizational justice will be significant effect on job satisfaction civil servants, and which will affect the work of our civil service attitude and work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study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f skilled workers of government office and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job satisfaction. First of all,the thesis clarifies the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and its significance,To solve the problem, we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f skilled workers of government office and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job satisfaction. It is hoped that the thesis will be of use in following aspects:improving the famines Perceptions of public savant in government office;increasing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public savant in government office;increasing the individuals’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their organization;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government office ;increasing the attraction and competi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 and also Perfecting the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ory. Keywords:local taxation ,public savant,Organizational justice,Job satisfaction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越来越多,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旅游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间的负面影响三方面深入探析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建设 作为各个时代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城市往往是各个国家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也在进行着变化,使其在传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等功能之外,又增添了许多新功能。而城市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入旅游视野,成就了一种新的功能——旅游。随着城市综合能力的增强,环境的进一步美化,各种旅游设备的逐步完善,使得现代化的城市以其方便的交通,发达的经济,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越的商务及购物环境吸引了许多的游客。使城市在传统的功能之外,发展了新型功能——城市旅游。城市旅游是以城市的功能、性质及特色为基础,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吸引体系,吸引、推动、促进旅游者在城市地域内所进行的富含城市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城市旅游研究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Stansfield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提出了旅游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城市旅游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及少量的城市旅游方面的文献,并且基本停留在简单介绍、描述层面。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因此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多扩大,研究成果也日见增多。而这里通过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文化建设这两方面分析城市旅游。 一、城市形象提升 在当今这样一个所谓“眼球经济”的时代,形象以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起鲜明的形象,从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使游客充分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而游客会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城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次好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要向五个人进行宣传;而一次坏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会向十一个人进行宣传。这些宣传,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进行取舍的选择。 1.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与广大市民对一个城市的整体感受、评价与印象,是城市现实的或历史的情况总和,是城市外部表现、内在素质、文化内涵的综合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与其他城市的特别之处。 2.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1)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塑造 城市旅游是城市经济发展下的产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开始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人民不再局限于温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城市旅游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随着旅游人数的激增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新的旅游城市不断涌现,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城市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其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旅游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还需要城市本身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需要城市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并且需要人才素质、市民素质和社会风尚的发展和完善。这些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报告评述及展望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学术论文发表时间:2018-08-10 08:30论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d14537104.html, 论文发表者:毕业论文网点击:84次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YU Qun-e, MENG Y u (1.Finance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2, China。2.Finance Study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YU Qun-e, MENG Yu (1.Finance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2, China。2.Finance Study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标题注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度重点工程<02JAZ790011) 【文章日期】2004-01-06 【作者】虞群娥/蒙宇 【作者简介】虞群娥,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蒙宇,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74 虞群娥<1964-),女,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生;蒙宇<1976- ),男,四川成都人,博士。 【内容提要】自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日益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综述

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综述 1990年,在美国企业改制、大量裁员、企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实际矛盾突显的大背景下,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目标与实际的矛盾,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学识”。根据这个定义,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模仿(学习)成本高的,即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各种因素或社会实践的复杂性,核心竞争力不能够轻易地被其他企业模仿或重复建立。无替代的,即核心竞争力没有任何其他实物可以替代或顶替,比如知识或信任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主要形成五种观点: 一是资源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特有的资源和能力。企业的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等特有的生产要素,企业的能力指对知识技能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企业对资源的整合可通过相关的制度、体制等进行硬约束,也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等软环境进行约束。 二是技术观, Stalk.Evans.Shulman认为核心能力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全部,而是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整个价值流上某一点的技术性技能或生产技能。正如Martin认为一种能用于许多产品的、具有关键性的技术或技能的能

力,一旦一个企业掌握了一系列的核心能力,它就能使企业比其它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它能被应用于多种产品而竟争对手却不能很快地模仿它。其中李悠成所说一种无形资产,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 三是能力观,章建、丁开盛等学者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李悠诚等学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其中,左建军认为企业的体制与制度是企业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史东明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整合企业组织的能量,其核心是企业文化与价值。 四是消费者剩余观,这种观点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在目标为基础进行研究,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消费者剩余的竞争力。如管益忻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系。康荣平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能够长期获利的一种优势能力。 五是创新观,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独有的技术上,如专利份额就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新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税收流失类型及其治理对策【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税收流失类型及其治理对策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税收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然而税收流失的治理一直是普遍性的一大难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税收流失问题。逐年递增的税收流失规模不但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直接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机制,破坏了税收公平原则,同时使税收优惠政策失去了其实际意义,严重影响经济正常的发展运行。如何有效的控制税收流失的规模己经成为财税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浙江省税收流失现状的深入研究,对税收流失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模式。最终意义不仅可以从理论方面支持我国现有财税理论体系的完善,还促进和深化了各地区财税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加强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更有利于各地区在实践中提高税收效率,加强征管;有利于强化税收公平原则,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地区经济发展,尤其对完善浙江省现行税收制度和其治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预期目标: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在分析税收流失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对税收流失问题研究分析,对税收逃逸行为的分析,掌握税收逃逸行为的形成机理,从而得出完善税制、加强征管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相关治理措施,为治理税收逃逸提供一定意义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而对税收流失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模式以控制税收流失现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最早研究逃税的理论模型是由Allingham和Sandmo (1972)建立的,即《所得税偷逃析》,研究的重点是高税率是否会导致更高或更低程度的遵从。《所得税偷逃:一种理论分析》以“纳税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了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即A—S模型,该模型分析了纳税人为达到预期效用最大化,如何在税率、被查获概率和罚款率的影响下,做出是如实申报纳税还是低申报所得逃税,以及低报多少所得的选择。为此,纳税人一方面通过隐瞒收入以增大效用,另一方面又必须承担由于被处罚而引起的效用损失,因此纳税人应合理地申报收入以达到预期效用最大化。在此之后, T.N.srniivasan(1973)又在其基础上创造了预期所得最大法模型。对有关避税、税收成本问题、税式支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出现了与偷逃税问题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的趋势。Yitzhaki(1974)对A-S模型作了重要改进,对A-S模型作了修改,将逃税额作为罚款的依据,从而得出A-S-Y模型,并认为逃税额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