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9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小学生数学作业探究一、前言在新课标推行的今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数学作业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如重数量、轻质量的培养,作业批改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本课题将从数学作业的设计、批改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的舞台,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现、探索,在开放性的作业中发现知识问题,同时在积极的作业批改的过程让他们更有自信,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幸福人生,从而掌握知识。
“作业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战场。
没有作业的教学好比纸上谈兵,讲的带劲、听的有趣,用起来却茫然。
”新课程要求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的不断发展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作业作为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智力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在作业的设计中加入新的元素,而不是单纯靠题海战术,继而在作业批改的时候也要推陈出新,寻找一种或者几种更高效多益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缓的,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了解,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这使得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作用和实践意义。
二、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早在17世纪的欧洲,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就已经对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和安排方法做了精辟论述,指出:“所教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和练习,教育便不能达到彻底之境界”。
[2]他要求教师讲完新课后让学生复述所讲内容,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再教给别人,通过实际应用把知识巩固在记忆里。
在国外,作业问题研究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们就曾对作业的方法与策略作过专门的论述。
凯洛夫曾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研究的文献综述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首次明确了活动课程的地位。
1998年国家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又明确规定了活动课程的定义。
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正式把活动课内容编入小学数学教材,这就从教学内容体系上确保了活动课程的实施。
我国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探讨在近几年日益增多,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化。
现有的相关成果主要是从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内涵、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特点、课型、价值、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的。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涵目前国内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定义,主要基于1998年国家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规定:“活动课程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同时,不同的研究者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又对其内涵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
1、“数学活动课”是一门课,区别于“课外活动”,也不是非要在“户外”进行的课,“数学活动课”应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体验、数学实验、数学游戏、社会实践调查等各种形式,即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生、发现和发展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情况到一般形式,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使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模式。
(赵波,2009)2、实际上数学活动课系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
开设的目的应在于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文献研究综述摘要: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近几年关于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文献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策略、题目类型、解题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近期,在寻找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关文献过程中,发现该方面文献约有120篇,其中,谈到教学问题的寥寥无几,可见,在这方面教育界还不足够重视。
从古至今,应用题都是将数学理论模型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故将应用题作为教学重点无可厚非。
本文拟就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做一梳理,以期引起各方对此的关注。
一、当今小学应用题教学现状数学应用题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数学计算要更加得生动有趣,其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切实提高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但是,解答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他们在做题时往往不能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的综合分析,而是以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的因素为依据,按照固定的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进行解答,不能随着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换思维。
同时,小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也不能根据题目中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应用题涉及的类型现今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出现的应用题类型主要有以下的三十个类型:1、归一问题2、归总问题3、和差问题4、和倍问题5、差倍问题6、倍比问题7、相遇问题8、追及问题9、植树问题 10、年龄问题11、行船问题 12、列车问题13、时钟问题14、盈亏问题 15、工程问题16、正反比例问题17、按比例分配18、百分数问题19、“牛吃草”问题20、鸡兔同笼问题 21、方阵问题22、商品利润问题 23、存款利率问题24、溶液浓度问题 25、构图布数问题26、幻方问题 27、抽屉原则问题28、公约公倍问题29、最值问题30、列方程问题三十种类型虽多,但涉及的方面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同,所以教师对其的教学策略也需要提高与改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引言本文旨在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双基教学和干预法等策略。
II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研究的基础。
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足,口算、估算和笔算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学中存在着算法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等问题。
III分析问题的原因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造成的。
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IV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双基教学和干预法等策略。
双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促进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干预法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V结论通过本文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采用双基教学和干预法等策略,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提高计算正确率。
引言2011年,___发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计算在小学数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研究中最基本的数学技能之一。
该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计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
21世纪是全球性经济竞争的时代,是信息、数字时代,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探析及实例自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标志着我们新的数学课程总目标又一次从(2011版)的“四基四能”转向到(2022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课程目标。
发布会上明确要求从2022年秋季学期执行新的课程标准。
自发布以来,为使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领会并实践新课标理念,史宁中教授和王永春教授作了大量努力,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对2022版新课标的解读作了无数场公益讲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以我所在的边远山区为例,感觉多数老师(包括我)却不为所动,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把我们的新课标理念束之高阁。
今天的这节直播网课,内容是“6的乘法口诀”练习,我尝试着以实际行动走进2022版新课标,探析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
其具体内容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七8-11题。
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升运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2.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和区别,促进推理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有关6的乘法口诀的相关练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巩固关于的6的乘法口诀。
请同学们作好学习准备。
1.背诵1-6的乘法口诀。
2.指名说出“三六十八”口诀的意义。
(师:谁来说说口诀“三六十八”的意思?用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哪几道乘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1.第8题,如图:师:这一题没有题目要求,谁来帮帮忙,给题目取一个名字?生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通过询问“你们同意吗?”同学们纷纷表示赞成。
然后让同学们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本题虽然没有较为明显题目要求,但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同学们学会给无名题目命名,知道题目的含义,超越题目的想法,不做“题奴”,换一角度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长久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老师往往陷入为了做题而讲题的“深渊”,学生成了刷题的机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理念成了空中楼角,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相关研究述评摘要运算能力是小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同时具有实用性。
数学运算能力渗透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是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
当前国内外对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对象主要在中学和高中阶段,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研究甚少;研究内容集中在运算能力的影响因素,且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不同;对提高运算能力的策略缺乏理论支持,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不够,从而导致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运算能力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数学十大核心素养,其一为“运算能力”,无疑是对运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运算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数学的基础性、普遍性,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对运算的要求也随之降低。
同时随着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它的依赖也使计算教学中中最常用和最基础的知识发生了变化。
国内外对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
本论述通过对CNKI中收集的十余篇期刊和硕博论文整理,对运算能力的概念、特征,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历史演变,国内外对运算能力的研究内容,以及之后对运算能力的发展方向做如下综述:一、关于概念的研究1(一)数学能力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系统地研究了数学能力的性质和结构,提出数学能力有九种成分组成,包括: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能使数学材料形化,并用形式的结构即关系和联系的结构来进行运算能力,能用数学和其它符号来进行运算能力,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能力,缩短推理过程的能力,逆转心理的过程的能力,思维灵活性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形成空间概念能力。
[2] 我国学者林崇德说:“数学能力结构是以概括为基础的开放性生态系统,是三种基本数学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相互交叉的统一整体。
中期报告关于提高小学生常规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常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的常规计算能力较弱,无法熟练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导致后续数学学习的困难。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常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提升。
二、文献综述1.个性化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常规计算中,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例如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常规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策略:游戏教学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常规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较高的计算游戏,例如计算接龙、计算填字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常规计算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3.多元化教学资源策略:多元化教学资源是指利用不同的媒体、工具和教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在常规计算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例如数学软件、计算机模拟、实物教具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常规计算方法。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常规计算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调查问卷: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生和教师对常规计算教学的看法和需求,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2.教学实验:选择一所小学进行实验教学,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个性化教学、游戏教学和多元化教学资源等策略进行常规计算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3.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两组学生的常规计算能力差异,验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学生常规计算能力的因素。
四、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得到以下结果:1.对小学生常规计算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成果。
小学数学新课标文献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数学思维的锻炼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相关文献,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文献中提到,教师应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其次,新课标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研究表明,通过游戏、讨论、合作学习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再次,新课标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强调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文献中指出,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研究表明,通过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文献中提到,教师应通过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数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篇一:数学专业文献综述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一般性的定理和方法,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自身的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学科。
数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分析、代数、拓扑、几何、组合等等。
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数学专业文献的综述,以期帮助更多的学者更好地了解数学研究领域的进展和优秀成果。
一、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某些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在许多自然现象和工程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与时间有关的问题,例如物理学中的运动、力学、流体力学、电路理论、化学反应动力学等等,都需要通过数学模拟来进行研究。
常微分方程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些应用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常微分方程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美国数学学会会士E. L. Ince于1926年所著的《奇异常微分方程》一书,是经典的常微分方程教材之一。
该书详细讲述了常微分方程的各种性质,包括一阶、二阶及高阶常微分方程的一般解法,特殊函数解和一些线性或非线性重要实例的求解方法等等。
另外,在普通微分方程方面,苏联科学家C. Levin于1956年曾经发表了一篇题为“守恒积分”(“conservation integral”)的重要论文,论文中关于两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法的研究成果以及针对一些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守恒积分的构造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拓扑学拓扑学是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及其变形的一些性质。
拓扑学对许多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物理学、化学、及地理学等等,尤其在几何物理学、量子场论等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拓扑学的一些新成果也得到了许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关注。
在拓扑学领域中,著名数学家W. G. Dwyer和J. Spalinski等人的共同发表的论文《拓扑有界性理论》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拓扑有界性概念,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同伦群问题。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文献综述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相关研究述评摘要运算能力是小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同时具有实用性。
数学运算能力渗透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是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
当前国内外对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对象主要在中学和高中阶段,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研究甚少;研究内容集中在运算能力的影响因素,且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不同;对提高运算能力的策略缺乏理论支持,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不够,从而导致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运算能力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数学十大核心素养,其一为“运算能力”,无疑是对运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运算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数学的基础性、普遍性,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对运算的要求也随之降低。
同时随着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它的依赖也使计算教学中中最常用和最基础的知识发生了变化。
国内外对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
本论述通过对CNKI中收集的十余篇期刊和硕博论文整理,对运算能力的概念、特征,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历史演变,国内外对运算能力的研究内容,以及之后对运算能力的发展方向做如下综述:一、关于概念的研究1(一)数学能力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系统地研究了数学能力的性质和结构,提出数学能力有九种成分组成,包括: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能使数学材料形化,并用形式的结构即关系和联系的结构来进行运算能力,能用数学和其它符号来进行运算能力,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能力,缩短推理过程的能力,逆转心理的过程的能力,思维灵活性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形成空间概念能力。
[2] 我国学者林崇德说:“数学能力结构是以概括为基础的开放性生态系统,是[1]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克鲁捷茨基.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三种基本数学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相互交叉的统一整体。
”[3]田万海认为:“数学能力就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指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发明创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章士藻教授认为“在数学中,能力一般是指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由此可见数学能力包含多种思维发展能力,其中包括了运算能力,而这几种思维能力优势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所以研究运算能力之前也需解释一下数学能力。
(二)数学运算能力曹才翰先生在《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数学卷》(1991 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数学能力,它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独特结合。
他指出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主要通过数学解题活动来实现。
学生的运算能力主要表现为能正确、迅速的感知题目形式,确定题目类型,根据题目类型选择解题模式、解题方法,然后多方向的寻求解题方法,摆脱思维定势,力求解法简洁合理,并对题目类型、解题模式方法进行反思总结概括等。
[6]章士藻先生认为运算是根据运算法则与公式对具体对象进行变形的演绎过程,而运算能力是指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运算的条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
[7]罗增儒则认为运算能力包括计算技能和逻辑思维。
计算技能体现在:能记住数学公式及计算法则,能运用概念、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推导;能正确、迅速的得出运算结果,过程合理、推导严密。
逻辑思维则体现在:合理运用公式法则进行推理,能简化运算,能对运算结果进行检查和判断,自我改正运算中的各类错误等。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9]尽管运算能力的表述形式多样,内容上都大同小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数学思维的结合,主要指能够根据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对题目进行正确的运算,及在理解运算算理的基础上,能够借助数学思想方法,寻求合理的运算途径,并可以灵活地解决问题。
二、国内外关于“运算能力“内容的研究2[4]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7.[5]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24.[6]曹才翰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数学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一)国内相关研究1.1我国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历史演变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历来重视计算教学。
1952年至2000年大纲对小学生计算能力3的要求主要在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口算和四则运算,考核的关键也就在大量且快速计算的准确度。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没有单独提出“运算能力”这个概念,但是提出了不同学段在运算技能和了解数量关系的要求。
在最新版的《标准》中,把“运算能力”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并且提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10]把运算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更加注重运算能力的是实用性。
强调了对口算和估算的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将计算器引入到了小学计算教学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明确指出:“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
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洁。
换言之,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11]以上可以看出,运算能力关注的不是教给学生简单的计算来应对实际生活,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在正确的运算,理解运算算理的基础上,可以借助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2 相关内容的研究1.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前,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多数学者研究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地区、性别和年级差异:李丽(2006)主要研究的数学能力的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城市较高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高于西南地区的学生数学能力。
张怀英等对海南省小学生数学能力基础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小学中男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得分都高于女生,但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在数学运算领域局域处于优秀和中上等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四年级除外)。
周军对武汉市小学生数学能力现状调查的研究结果发现,三、四年级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得分高于一、二、五、六年级。
且阐述了其此状况在学生思维和知识逻辑上造成差异的原因。
[8]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王永春.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应与时俱进[J].教学研究,2012(10).[12] 夏小刚.布依族、汉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还有学者从影响数学运算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夏小刚(2000)从不同民族的角度进行了调查,得出“文化背景差异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成为影响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12]李丽在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现状研究发现:文化、经济背景、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的水平等因素造成了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差异。
[13]这些研究都是关注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且主要集中在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因素上。
司继伟博士(2002)则从小学生估算能力的现状,影响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提高小学生估算能力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小学估算能力做了全面的研究。
梅芳(2007)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小学生计算兴趣,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对策等几方面做了细致研究。
虽然这两者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现状和策略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也是在新课程标准之前。
1.22新版课程标准之后,学者们的研究内容:然而国内大多数关于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都集中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关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研究远不如在初、高中阶段的研究多,其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及初高中。
那些关注初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文章内容相近,大多集中在激发学生的数学运算的兴趣,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熟练掌握算理及科学合理的训练等。
这些文章关注的内容较窄,仅关注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对初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因素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导致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
也有几篇关于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文章,比如苏井生《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研究》和齐迎春《新课程下关于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思考》,两篇文章只是泛泛的谈了培养的策略。
而王永春《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应与时俱进》,它阐述的运算能力比较全面,包括运算能力的不同阶段的认识,影响小学生运算能力的主客观因素和具体的培养策略,本人认为这4篇文章既具体又有一定深度,结合实践分析透彻,极具代表性。
(二)国外相关研究1.1国外研究的主要方面:在数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外学者从性别、年级、焦虑与态度、文化神经学、大脑变性形态学角度进行论述:Michel Desert(2007)探究了四年级和七年级两个年级的男女生在数学能[13] 李丽.中国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现状抽样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04:42-49.[14] Delphine Martinot.Michel Desert, Awareness of a gender stereotype, personal beliefs and self-perceptions regarding math ability: when boys do not surpass girls [J], Soc Psychol Educ, 2007,10:455-471.力上的性别差异。
他认为孩子们对赞同男孩在数学能力性别刻板印象并没有清晰的意识,然而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哪个年级的女孩子都认为她们比男孩子们做的更好。
而当她们的性别认同感有显著差异时,男孩子们认为女孩们过高的估计了她们的数学成绩。
另一方面,不考虑女孩们在年龄和刻板意识或者个人信仰,当她们的性别认同感有显著差异时,她们的数学成绩都高于性别认同感没有显著差异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