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就形成了不同的维修策略。 维修策略(Strategy):为实现确定的维修目
标而制定的总体方案的计划与实施。 常用的维修策略有基于时间或工作量的维修策
略;基于故障的维修策略;基于状态的维修策略。 第一种通常为预防维修模式,第二种为事后维修模 式,第三种则为状态监测维修模式。在企业中三种 策略都不可或缺,对于一般设备或故障损失较小的 设备可采用基于故障的策略,主要生产设备可采用 基于时间、工作量的策略,亦可采用基于状态的策 略,对于涉及安全、环保或流程生产的设备则可采 用基于状态的策略。
维修除对设备的磨损与消耗在物资形态上给予补 偿外,还补偿了其经济价值。从投资观点来看,每一 次维修都是一次价值上的补偿与追加,也是唯一可以 替代设备重新筹措的方法。这种价值量上的补偿与追 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条件。
从技术上、经济上来看,对磨损及消耗的设备进 行物资形态上的补偿及价值形态上的追加,便存在一 个决策优化的问题。何时进行维修,维修到何种程度, 也就是维修计划和维修层次的问题,连同维修组织等 因素便构成了一种策略上的考虑,将其规范化后
21
工作量和各类零件的寿命, 从而确定设备的不同修理 类别、修理内容、修理周期及其结构。计划预修制的 实质就是对生产设备经过规定的开动台时后, 进行预 防性的定期检查及各种类别的计划修理和技术维护。 这些检查和计划修理的次序和期限是根据设备的作用、 特性、规格和使用条件来决定的。在计划预修制中, 设备的维修是通过计划实现的, 计划准确与否, 主要 取决于编制计划的依据是否准确, 这些依据通常包括 以下内容:
14
维修组织:可以充分地集中有关维修计划制订 与实施的权限, 改善维修工作的流程。
维修能力:无须按维修高峰需求维持较大的维 修能力, 从而减轻企业维修管理方面的压力。维修 需求发生波动时也可以具有较好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