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118.74 KB
- 文档页数:32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消化系统内脏器官的多种疾病,包括胃、肠道、肝脏、胆囊及胰腺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胃肠道出血等症状,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临床管理至关重要。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过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一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发展情况以及家族病史等。
通过病史采集,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有助于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通过触诊、听诊和视诊等方式检查患者的腹部、肝脏和胆囊等器官。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异常体征,比如脱水、黄疸和腹部肿块等。
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进一步缩小诊断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和胃肠道病原微生物等检测。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指标、肝脏功能和消化道感染情况。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超声波、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消化系统内脏器官的详细结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病变、肿瘤和结石等。
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专家的解读,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除了上述的主要诊断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检查可以辅助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例如,内窥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变化,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组织或细胞的异常情况,基因检测可以寻找可能的遗传因素等。
总结起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当然,为了获得更好的诊断效果,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并及时关注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消化道是自口腔、咽喉、经食管、胃、小肠、大肠,以至肛门的连续性腔道,在肝、胆、胰的共同作用下,摄取、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并防御外来的侵害。
在神经内分泌的统一协调下,消化道在机体维持内、外环境的稳定,对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消化道在多种致病刺激物的作用下,常常迅速地起反应,产生种种无明显形态学变化的功能异常,构成人类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如吞咽困难、返酸、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等。
通过对肝脏功能、胰腺功能、腹腔穿刺液和粪便的实验检查,有助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第一节肝功能试验肝脏是人体内体积最大、功能最复杂的器官。
它接受双重血液供应,即除接受肝动脉外,还接受门静脉的注入。
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肝小叶,肝小叶中肝细胞围绕中心静脉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索,肝小叶周边是汇管区,内有肝动脉、门静脉、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间隙为血窦,由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包裹形成,这些血窦接受来自位于汇管区肝动脉和门静脉细小分支的血液。
每天肝脏执行几百个功能,包括合成、代谢、分泌和排泄。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分泌胆汁,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汁酸和胆红素均经肝脏摄取代谢;肝脏的另一个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糖类、脂类,其中约90%以上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并在血浆蛋白质的处理上起着重要作用。
肝细胞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核蛋白体和大量酶类,因而能完成复杂多样的代谢功能。
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此外在脂类的消化、吸收、运输、合成、分解等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的能力很强,对甘油三酯及脂肪酸具有分解能力,是生成酮体的器官。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等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肝与许多激素的灭活和排泄有关系。
一、血清酶检查肝脏复杂的代谢功能需要酶的参与,肝脏含酶特别丰富,其酶蛋白约占肝细胞蛋白的2/3,包括细胞内功能酶和具有血浆蛋白固有组分的酶,如凝血因子和补体,以及由肝细胞产生、分泌排泄的酶等。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正确地进行疾病诊断与鉴别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包括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道出血等。
一、胃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胃溃疡的准确诊断,医生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鉴别。
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特点、发作时间等,并通过体格检查来寻找可能的体征。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胃溃疡的关键诊断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变化。
在内镜下,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胃溃疡的形态、大小和位置,进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3. 放射性核素检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结合摄影技术,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功能和血流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溃疡。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鉴别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食物和消化液回流到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它常见于胃食管括约肌的功能障碍或上呼吸道解剖异常的患者。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医生常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鉴别。
1. 症状询问和食管内pH监测: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胸骨后灼热感、咳嗽等,并可通过食管内pH监测来判断食管内酸碱度的变化。
2.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胃黏膜和食管黏膜的情况,并检查是否存在食管炎症和溃疡等病变。
3. 24小时食管内阻抗检查:通过患者24小时内食管内阻抗的变化,可以判断胃食管反流病的程度和类型。
三、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鉴别消化道出血是指消化道各部位的黏膜破损或血管壁的破裂导致血液外流的病症。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医生常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鉴别。
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呕血、黑粪等症状,并通过体格检查寻找可能的体征,如腹痛、贫血等。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判断消化道出血原因的重要手段,通过直接观察黏膜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胃、肠道、食管和其他相关器官的各种疾病。
为了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生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方法进行评估和检测。
以下将简要介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方法。
A. 临床评估在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有关其食欲、饮食习惯、排便情况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医生还会查看患者的体征,如腹部肿块、黄疸等,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区域。
B.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通常包括血液和粪便样本分析。
例如,完整血细胞计数可以帮助识别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等情况。
另外,血液中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脏相关问题。
粪便样本分析可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消化道问题,并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出血等症状。
C. 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消化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溃疡、肿瘤或梗阻。
D.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情况的方法。
主要有胃镜、结肠镜和食管镜等。
通过将柔软的管状器械插入体内,医生可以实时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或取样以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A. 胃溃疡1. 诊断:胃溃疡常伴有上腹部疼痛、反酸等不适感。
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十二指肠镜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测试。
2. 治疗:抗酸药物可用于缓解胃溃疡引起的不适,并促进溃疡的修复。
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进行抗生素治疗。
B. 肝炎1. 诊断:血清学检测可以确定肝炎类型,包括乙型、丙型肝炎等。
此外,肝功能指标的异常也可用于评估肝脏损伤程度。
2. 治疗: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和改善肝脏功能。
对于乙型肝炎,还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C. 胆结石1. 诊断: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胆结石诊断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胆囊区域的影像来确定结石的位置和大小。
2023最新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和相关专业人士准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其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1. 胃炎的诊断标准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和特定检查结果,胃炎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诉症状:上腹餐后不适、反酸、恶心等- 体征检查:腹部压痛、上腹部叩击痛等- 常规检查:胃镜检查、血液检查等- 病因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等2. 胃溃疡的诊断标准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发生溃疡的疾病。
胃溃疡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主诉症状:餐后上腹疼痛、腹部不适等- 体征检查: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呼气幽门螺旋杆菌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X线造影等3. 肠道感染的诊断标准肠道感染是指肠道黏膜感染引起的疾病。
肠道感染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症状: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体征检查: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致病菌分离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4.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主诉症状: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体征检查: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症状- 病史采集:排除其他肠道疾病结论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最新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包括胃炎、胃溃疡、肠道感染和肠易激综合征。
这些诊断标准将有助于医生和专业人士准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以上是关于2023最新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的文档,包括胃炎、胃溃疡、肠道感染和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的症状、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临床诊断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筛查与诊断在临床诊断中,消化系统疾病的筛查和准确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消化系统疾病筛查的方法消化系统疾病的筛查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来实现。
常见的筛查方法包括:1. 问诊与病史采集: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其消化系统相关症状、病史和家族史等,以获取初步的信息。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皮肤颜色、体型、腹部触诊等,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现象。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等的常规检查,以及特定的生化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等的检测,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4.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检查,能够对内脏器官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评估,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5. 内窥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等检查,可直接观察和采集组织样本,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二、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在筛查的基础上,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的积累,我们目前常用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如下:1.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组织和细胞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能够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是确诊的金标准之一。
2.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检测DNA、RNA或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疾病。
3. 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体液或组织中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和变化,可以诊断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4. 遗传学检测:通过检测DNA序列或基因突变等,可以诊断和鉴别某些遗传性消化系统疾病。
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某些病原体的核酸,具有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三、消化系统疾病筛查与诊断的应用与展望消化系统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及时、准确地筛查和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进展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检验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检测方法与解读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
消化系统疾病涵盖了胃肠道、肝胆胰等多个器官,其中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结肠癌、肝炎等疾病。
为了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这些疾病,医学界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胃肠道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方法1.内镜检查法内镜检查法是目前胃肠道疾病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内镜设备,医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到胃肠道内腔的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组织或细胞取样。
常见的内镜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和食管镜等。
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胃肠道病变的存在及程度,并进行病理学的检查。
2.影像学检查法影像学检查法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透视、超声波、CT、MRI等技术对消化系统进行影像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有关病变的信息。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X线、超声波检查、胃肠道钡餐检查等。
这些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关消化系统病变的形态学信息,但对于组织的细节不够清晰。
3.实验室检查法实验室检查法是通过对体液、组织、细胞等样本的化学、免疫学及生物学分析来获取相关疾病的信息。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呼气试验、粪便检查等。
这些检查能够提供关于病情、病程及可能的病因的综合信息。
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与解读1.胃炎的检测与解读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胃炎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检查、血液检查和呼气试验等。
内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检测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血液检查和呼气试验可以通过相关指标的变化来评估胃炎的存在及程度。
2.胃溃疡的检测与解读胃溃疡是胃黏膜的溃疡形成,常见症状为胃痛和消化不良。
胃溃疡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血液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溃疡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同时进行病理学检查。
血液检查可评估炎症反应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指标。
3.胃癌的检测与解读胃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消化系统疾病检查报告消化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素并吸收进入血液中以供全身各器官使用。
如果消化系统出现异常,将影响整个身体的功能,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消化道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检查流程当感觉消化不良或腹部不适时,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消化系统的检查。
一般来说,检查流程如下:1.问诊和体检:医生会询问病史和症状,同时进行腹部体检。
2.血液检查:医生会要求抽取血液样本,以检测生化指标和炎症标志物等。
3.胃镜检查:医生会使用气管镜或口腔吞咽镜将镜头插入食道,检查胃内部和食管的情况。
4.结肠镜检查:医生会使用肠镜将镜头插入肛门,检查结肠内部。
5.超声波检查:医生会在腹部涂上一层凝胶,然后用一把手持探头在腹部进行探测,以检查内部器官的情况。
检查报告当检查完成后,医生将给出一份检查报告,包括病人的详细信息和检查结果。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检查结果:1.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出炎症标志物、蛋白质、血糖和胆固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肝脏、胰腺和胆囊等器官的健康状况。
2.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以检查胃部的病变,包括溃疡、息肉和癌症等。
医生还可以通过检查食管内壁,判断是否存在食道炎症或食管癌。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检查肠道内部的明显异常,例如结肠息肉和肠癌等。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该检查来了解结肠内腺体的健康状况。
4.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内脏器官的异常增大或缩小,同时可以排除是否有囊肿和结石等病变。
小结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过程通常是相对繁琐的,但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确定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病人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注意预防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对于全身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都应该多关注消化系统,早日发现和解决问题。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体检指标一、引言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系统之一,负责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到血液中以供全身细胞利用。
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问题等原因,现代人普遍存在着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健康风险。
因此,进行定期的消化系统体检对于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体检指标,为读者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胃肠道 ulcer(一级段落标题)胃肠道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上长出溃疡,并且容易反复发作。
以下是该类溃疡相关的体检指标:1. 尿素呼气试验:该测试通过测量尿素酶是否在胃内分解成氨来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形成有关)。
2. C14呼气试验:该测试也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但相对于尿素呼气试验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三、胃食管反流病(一级段落标题)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通常由胃酸和胆汁的后流引起,导致食道黏膜受损。
以下是与该疾病相关的体检指标:1. pH监测:通过在食道内植入一个可记录酸碱度变化的探针来评估胃酸是否倒流至食道中。
2. 食道肌电图:用于评估食道肌肉功能是否正常。
3. 高精确度无创性呼吸试验:通过分析呼出气体成分来诊断胃食管反流。
四、消化性溃疡(一级段落标题)消化性溃疡指的是发生在贲门、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上的溃疡。
以下是与该疾病相关的体检指标:1. 脱氧吡咯酮/抑制剂试验(C13或C14尿素试验):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形成有关)。
2. 糜粉胃酸激发试验:通过给予糜粉刺激胃内壁来评估胃酸分泌情况。
五、胃癌(一级段落标题)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初阶段通常无明显症状。
以下是与该疾病相关的体检指标:1. 上消化道内窥镜:通过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来早期发现黏膜变化或肿瘤。
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血液中特定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来辅助诊断。
六、结语(一级段落标题)定期进行消化系统体检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胰腺炎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与体格检查: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包括胃痛、腹泻、反酸、恶心等。
医生通过与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腹部体格检查等方式,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2. 实验室检验: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等,可以从生化指标的变化中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胆固醇水平、胰腺酶水平等。
3. 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来观察消化系统的内部情况,如X线、超声波、胃肠镜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异常情况,如胃溃疡、结石、肿瘤等。
4. 生化功能检查:通过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来判断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如呼气试验、胃酸检测、胃黏膜活检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因,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胃炎患者可以使用抗酸药、抗生素和胃黏膜保护剂等;溃疡患者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和抗生素等;胰腺炎患者可以使用解痉药、抗生素和胰酶替代治疗等。
2. 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盐、低刺激性食物的原则,同时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摄入。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胃癌、胆道结石等,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的具体类型和方法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4. 其他治疗方法:针灸、中药、物理疗法等也被一些患者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总结: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多样。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和生化功能检查等。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消化道是自口腔、咽喉、经食管、胃、小肠、大肠,以至肛门的连续性腔道,在肝、胆、胰的共同作用下,摄取、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并防御外来的侵害。
在神经内分泌的统一协调下,消化道在机体维持内、外环境的稳定,对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消化道在多种致病刺激物的作用下,常常迅速地起反应,产生种种无明显形态学变化的功能异常,构成人类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如吞咽困难、返酸、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黑便等。
通过对肝脏功能、胰腺功能、腹腔穿刺液和粪便的实验检查,有助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第一节肝功能试验肝脏是人体内体积最大、功能最复杂的器官。
它接受双重血液供应,即除接受肝动脉外,还接受门静脉的注入。
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肝小叶,肝小叶中肝细胞围绕中心静脉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索,肝小叶周边是汇管区,内有肝动脉、门静脉、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间隙为血窦,由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包裹形成,这些血窦接受来自位于汇管区肝动脉和门静脉细小分支的血液。
每天肝脏执行几百个功能,包括合成、代谢、分泌和排泄。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分泌胆汁,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汁酸和胆红素均经肝脏摄取代谢;肝脏的另一个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糖类、脂类,其中约90%以上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并在血浆蛋白质的处理上起着重要作用。
肝细胞中富含线粒体、内质网、核蛋白体和大量酶类,因而能完成复杂多样的代谢功能。
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此外在脂类的消化、吸收、运输、合成、分解等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的能力很强,对甘油三酯及脂肪酸具有分解能力,是生成酮体的器官。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等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肝与许多激素的灭活和排泄有关系。
一、血清酶检查肝脏复杂的代谢功能需要酶的参与,肝脏含酶特别丰富,其酶蛋白约占肝细胞蛋白的2/3,包括细胞内功能酶和具有血浆蛋白固有组分的酶,如凝血因子和补体,以及由肝细胞产生、分泌排泄的酶等。
根据酶的分布特点,肝细胞酶可分为质膜酶、胞质酶和线粒体酶三类。
肝胆疾病时,肝细胞的质膜酶被淤积的洗脱或酶水解及肿瘤、化学物质刺激等释放入血;胞质酶多因肝细胞膜损伤或通透性增加而释放入血;线粒体酶只有在肝细胞损伤较为严重或发生变性坏死时才会释放入血。
因此,根据血清中肝脏酶的种类及其活性升高或降低,可了解肝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但是,一些具有共同酶活性的血清酶并非肝细胞所特有,从而导致血清总酶活性检查的特异性偏低,通过检测肝细胞酶的同工酶则更具有临床意义。
㈠转氨酶氨基转移是氨基酸代谢中基本的生化反应之一,在机体内存在着多达60多种的氨基转移酶(amiontransferases),简称转氨酶(transaminase)。
转氨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曾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曾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
转氨酶属细胞内功能酶,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时,酶进入血液中,致使血清酶活性增加,成为肝细胞损伤的标志酶。
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脏、肝、骨骼肌和肾,还有少量AST.存在于胰腺、脾、肺及红细胞中。
肝中AST大部分(7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ALT也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含量最多的不是心脏,而是肝脏,由多到少依次为肝、肾、心脏、骨骼肌等。
与AST相比,ALT在各器官中含量都比AST少,肝中ALT绝大多数存在于细胞质中,只有少量在线粒体中。
AST有两种受不同基因控制的同工酶,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分别称为细胞质AST(cytoplasma AST, c-AST)和线粒体AST(mitochondria, m-AST)。
虽然一般认为ALT不存在同工酶,但近来有研究者证实在人组织和血清中也存在类似AST的两种同工酶,即细胞质ALT(s-ALT)和线粒体ALT(m-ALT)。
c-AST易释放入血,m-AST与细胞亚群结构紧密结合而难以释放入血,所以在血清中以c-AST为主,约占60%~80%。
由于m-AST在血清中半衰期较短,如有升高时恢复正常较早,所以将m-AST升高作为肝脏严重损伤和肝细胞坏死的指标。
1、适应证⑴各种肝胆疾病,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结石、胆囊炎、肝癌、胆囊癌、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肝性脑病等。
⑵其他可致血清转氨酶升高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肌炎、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胰头癌、细菌性或阿米巴肝脓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血吸虫病等。
⑶各类住院或门诊病人的常规检查、手术前检查、医疗保健等。
2、标本采集:宜用血清作标本,在4℃冰箱中储存一周,转氨酶活性一般无明显变化,最好不要冰冻,以免在冻融时破坏酶活性。
此外,红细胞中AST和ALT分别为血清含量的15倍与7倍,所以明显溶血标本不宜测此二酶。
3、检测方法:转氨酶测定方法主要有比色法(赖氏法)和连续监测法,以后者较为常+,连续监测340nmNADH氧化成NAD用。
其原理为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将氨基转移过程中处吸光度的变化可反映转氨酶的活性,故又称速率法。
此法为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方法。
连续监测法与比色法相比较,前者结果准确是公认的较好的方法,但需要自动生化分析仪,且对试剂的要求也较高;比色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试剂价廉易得,但比色法有其固有的缺陷,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现多已不用。
4、参考范围:ALT 10~40U/L,AST 10~45U/L,AST/ALT=1~1.15(37℃)。
5、临床意义ALT和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的损伤及损伤的程度。
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时,以ALT最敏感,而反映损伤程度时AST较为敏感,AST大部分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m-AST),当肝细胞损伤较严重时m-AST释放入血液循环中,AST/ALT增高。
⑴急性肝炎:能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的因素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药物及化学毒物中毒)、乙醇等。
在急性肝炎中,ALT和AST均可升高,尤以ALT升高显著,可达数百至1000U/L以上,AST/ALT<1.0;黄疸型肝炎的胆红素增高程度与转氨酶活性增高程度并无一致关系,但在同一病人的病程发展中,随黄疸逐渐消退,转氨酶亦相应降低。
血清ALT升高幅度多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关,但两者也非完全一致。
急性重症肝炎(爆发性肝炎)早期病人ALT明显升高,随着肝细胞的广泛坏死,不能合成转氨酶,以至血清”胆分离-酶“中酶活性下降,甚至处于参考范围内,而血清胆红素却呈进行性明显升高,呈.(enzyme bilirubin separate)现象,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m-AST作为AST的同工酶,在判断急性肝炎急性期的严重程度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总AST升高明显,而m-AST/总AST比值较低,表明病情较轻;反之,如果比值较高,常有肝细胞重度线粒体破坏,见于肝坏死。
因此,有学者人认为测定血清m-AS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肝活检。
⑵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时,由于坏死局限于肝小叶内,汇管区炎症不明显,无碎屑状或桥连坏死,因此血清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通常介于100~400U/L之间。
转氨酶异常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实验检查的唯一异常指标。
而在慢性活动性肝炎,由于肝实质有碎屑状或桥连坏死,所以血清转氨酶异常升高的程度较慢性迁延性肝炎明显。
在活动期,转氨酶常持续或反复升高,多高于参考法内的3~5倍,ALT一般高于AST,AST/ALT<1.0。
如果m-AST持续升高,表明肝损害继续加重,有迁延的可能。
定期测定转氨酶有助于判断肝内病变的活动性和程度。
⑶肝硬化:在肝硬化静止期,由于无肝细胞继续损害,转氨酶可在参考范围内或仅轻度升高。
肝硬化活动期,血清转氨酶常有轻度或中度升高,多在100~300U,并有其他肝功能减损的表现。
胆汁性肝硬化时,转氨酶活性较高,与黄疸程度大致平行。
如果肝硬化时肝细胞坏死严重,m-AST 也释放入血,AST升高程度超过ALT,通常AST/ALT>1.44以上。
⑷原发性肝细胞癌:血清转氨酶活性可有轻、中度增高或正常,与一般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较难以区别。
如出现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常提示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较差。
少数病例起病时即有转氨酶明显升高,伴发热,称为“炎症型”肝癌,病程进展往往较快。
约半数肝癌的m-AST增高亦明显,AST/ALT可>3。
⑸胆道疾病:正常肝细胞内的转氨酶,一部分可透过肝细胞膜经肝窦状隙进入血液;一部分通过溶酶体带入毛细胆管,经胆道排泄入小肠。
因此,胆道病变,尤其是胆道梗阻时,胆道内压升高,尽管此时肝细胞没有明显病变,仍会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阻塞性黄疸伴有胆道感染(特别是化脓性胆管炎)时,转氨酶可明显升高,ALT与AST升高程度基本平行。
一般认为,肝外胆道梗阻时,AST多数不超过300U/L,ALT多数不超过400U/L;阻塞解除后常在1~2周内恢复。
有时在一些病例也可持续升高,但有波动性。
⑹酒精性肝病:由于酒精对肝细胞线粒体有特异性损害作用,以致血清中m-AST的升高较其他肝病更有特征性,AST/ALT比值常>6。
m-AST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 ),可共同反映酒精对肝的损害;但在戒酒后,m-AST恢复正常的时间较GGT 早,多数在3周内降至正常。
⑺其他肝病:局限性肝损伤和肝细胞坏死的疾病也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如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肌炎、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或阿米巴肝脓肿、疟疾、血吸虫病等。
⑻药物性肝损伤:一些药物常可致肝细胞损伤,如异烟肼、利福平、环磷酰胺、氯丙嗪和部分抗生素等均可引起血清ALT和AST增高。
6、评价与问题全身很多组织都含有转氨酶,而且这些组织损伤都可以使血清转氨酶上升,从而导致血清转氨酶上升诊断肝病的特异性减低,遇单项ALT升高时,应密切结合临床分析。
然而,由于肝脏转氨酶含量高,并为最大的单一实质脏器,且常为弥漫性损伤,加之肝脏的血流丰富,转氨酶易释放入血,如结合临床其他症状和体征,血清转氨酶升高仍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标志,仍为现在最敏感、最常用的肝脏疾病的诊断酶。
碱性磷酸酶㈡.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是一组底物特异性较低,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的酶,需要镁和锰离子为激活剂,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其中以肝脏、肾、胎盘、小肠、骨中含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