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38
苯并[a]芘污染物的毒性数据评价苯并[a]芘(Benzo[a])pyrene)是一种五环多环芳香烃类,结晶为黄色固体,其化学式:C20H12,英文表示为BaP。
苯并[a]芘性质稳定,沸点310℃~312℃,熔点178℃,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在日光和荧光作用下易发生光氧化反应,臭氧也可使其氧化[1]。
这种物质是在300到600°C之间的不完全燃烧状态下产生的。
苯并[a]芘存在于煤焦油中,而煤焦油可见于汽车废气(尤其是柴油引擎)、烟草与木材燃烧产生的烟,以及炭烤食物中。
苯并芘为一种突变原和致癌物质,从18世纪以来,便发现与许多癌症有关。
其在体内的代谢物二羟环氧苯并芘,产生致癌性的物质。
除了致癌性外,BaP还具有很强的致畸性、致突变性和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
BaP是多环芳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环境污染物,是确认的人类致癌物。
BaP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
1. 苯并[a]芘毒性数据BaP被认为是高活性致癌剂,但并非直接致癌物,必须经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激活才具有致癌性。
动物试验包括经口、经皮、吸入,经腹膜皮下注射、均出现致癌。
许多国家相继用9种动物进行实验,采用多种给药途径,结果都得到诱发癌变的阳性报告[3]。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BaP高污染区,它与肺癌,皮肤癌、胃癌等的高发相关[4]。
1983年国际癌症机构将BaP确认为人类致癌物。
有关BaP其致癌机制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也较为深入,从BaP的结构、代谢物及其与DNA嵌合的角度,曾提出“K区理论’夕、“湾区理论”及“双区理论”,但具体致癌的分子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
其毒性作用机制主要与BaP 及其代谢活化产物可干扰钙稳态、损伤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形成DNA和蛋白质加合物、干扰基因表达等有关[5-7]。
有关专家对我国云南宜威地区肺癌发病率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室内燃煤空气中BaP污染严重,但居民发生肺癌是由于暴露与环境致癌因素和机体的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见食品中的致癌物质及其安全性评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中往往含有各种化学物质残留,其中可能存在致癌物质,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估,以及如何避免食用可能存在致癌物质的食品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一、常见致癌物质1.亚硝胺类化合物亚硝胺类化合物是指含有N-亚硝基或N-二亚硝基等亚硝酰类化合物的物质。
亚硝酰类化合物是由亚硝酸和胺类物质反应生成的,其存在于工业和农业生产中的多种化学物质中。
亚硝胺类化合物在机体内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常见的来源包括烟熏食品、腌制食品、熏制肉制品等。
2.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是一类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组成单元的化学物质,可以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类。
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煤焦化、石油加工、化学工业、农药生产和大气污染等活动过程中。
常见的含有多环芳烃的食品包括烤肉、烤鱼、花生、黑色素果实等。
3.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无色或白色的晶体,在食品工业中用于防腐、颜色稳定剂等。
亚硝酸盐与胆固醇等物质反应,生成亚硝胺,可能导致癌症。
常见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腌制的水果蔬菜、肉类制品、酱料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物质并不是所有的食品都会存在。
即使存在,也不一定是致癌的。
二、安全性评估1.食品安全标准我国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通过科学的测试和研究确定。
2.限量标准限量标准是指国家和地方针对含有致癌物质的食品,按国际通行规定设置的安全标准。
限量标准的制定需要参考科学数据和风险评估。
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分为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风险通报三个阶段。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并评估致癌物在食品中的存在和潜在的风险。
在评估中需要考虑食品摄入量、暴露时间、生理变化等因素。
三、如何避免食用可能存在致癌物质的食品1.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健康饮食习惯可以锻炼身体免疫系统,冷静、增强对人体的抵抗能力。
2.选择新鲜食品新鲜水果、蔬菜、瘦肉等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不含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环境致癌物是指环境中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被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认证,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对癌症的发病有诱发和诱导作用的物质。
通过大量人群的职业病调查证实,过量接触沥青、煤烟、煤焦油、杂酚油、蒽油、页岩油、矿物油、石油以及润滑油等,有患皮肤癌、阴囊癌和肺癌的危险性,这些都是环境致癌物。
[三级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整理公布如下:一、肯定致癌物下列18种化学物质或工业生产过程,在实验动物致癌中证据充分,同时在人类致癌中证据充分,对人癌危险性评价为一级,即对人类具有比较确凿肯定的致癌性。
1、苯2、石棉3、2-奈胺4、联苯胺5、芥子气6、氯乙烯7、乙烯雌酚8、4-氨基联苯9、米尔法兰10、N,N-双(2-氯乙基)-2-奈胺(氯奈丫嗪)11、砷和某些砷化合物12、铬和某些铬化合物13、双氯甲醚和工业品级氯甲甲醚14、烟炱、焦油和矿物油类15、金胺制造工程16、赤铁矿开采过程17、镍的精炼过程18、异丙醇制造过程(强酸法)二、可能致癌物下列18种化学物质,在实验动物致癌中证据充分,但对人类致癌中证据有限,对人癌危险性评价为二级,即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1、黄曲霉毒素类2、环磷酰胺3、苯丁酸氮芥4、噻替哌5、京胺6、丙烯腈7、康复龙8、阿米脱(氨基三唑)9、非那西汀10、四氯化碳11、环氧乙烷12、硫酸二甲酯13、右旋糖酐铁14、多氯联苯类15、二甲基氨基甲酰氯16、镉和某些镉化合物17、镍和某些镍化合物18、铍和某些铍化合物三、可疑致癌物下列18种化学物质和化学物质组团,在实验动物致癌中证据充分,但在人类致癌中证据有限或不足,对人癌危险性评价为三级,即怀疑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1、氯霉素2、苯乙烯3、六六六(六氯环乙烷)4、利血平5、异烟井6、苯妥因7、三胺醌8、狄氏剂(氧桥氯甲桥奈)9、滴滴涕(二氯二苯三氯乙烷)10、表氯醇(环氧氯丙烷)11、赤铁矿12、三氯乙烯13、氯丁二烯14、苯巴比妥15、防老剂丁(N-苯基-2-奈胺)16、氯丹及七氯17、异丙基油类18、铅和某些铅化合物这份关于人类化学致癌物的研究报告,是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广泛收集世界各地有关癌症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集中了欧美、日本等世界20位著名癌症专家、医学专家组成的特别工作组,给予严格的仔细的科学分析和总结后作出的。
一.致癌物种类已知诱发癌症的化学物质已有一千多种。
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日常所见的有。
(1)多环性碳氢化合物如煤焦油、沥青、粗石蜡、杂酚油、蒽油等,这些物质中含有3,4-苯并芘,是一种重要的致癌物质,烟草中的含量也不少。
(2)染料如偶氮染料、乙苯胺、联苯胺等,均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3)亚硝胺有自然界存在的数量较少,但通过细菌的作用,在人体内可以合成大量的亚硝胺,是消化系统癌症的重要致癌物质。
(4)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的代谢产物,可以致癌,如黄曲霉毒素等。
(5)其它无机物如砷、铬、镍等及其化合物,以及石棉均有致癌作用。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界广泛存在着化学致癌物质,但不能说癌症都是化学物质引起的。
即使化学致癌物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也必须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原则。
在一定条件下,化学致癌物质长期反复作用之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够发生质的变化而诱发癌症。
二.危险评价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定性的,即该化学物能否致癌;二是定量的,即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以推算可接受的危险度的剂量,或人体实际可能接触剂量下的危险度。
由于致癌是一种后果严重的毒性效应,因此致癌性评定的工作极其复杂。
需要严密设计的人群流行病调查才能判定对人的致癌性;动物试验只有长期终生试验才被公认为确切证据。
这些调查和试验都不容易进行,因此先进行致突变试验,可对受试物的致癌性进行初步推测。
对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则需要进行体外恶性转化试验和短期动物致癌试验。
三.构效关系分析致癌物的化学结构种类繁多,分析从一种同系物着手,找出该系物质化学结构中与致癌性关系最密切的构份,以及其他构份改变时所产生的影响。
如对数百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小鼠皮肤癌诱发试验结果做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不仅化学结构的微小变化都关系着致癌性的强弱,而且与其立体结构性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
四.致癌物筛检此筛检又称为短期致癌物筛检试验。
首先应明确,致突变试验是依据大多数致癌物具有致突变性而大多数非致癌物无致突变性来对受试物进行致突变检测。
化学致癌作用名词解释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一般认为,化学致癌物使正常体细胞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引起基因突变,或者不改变DNA结构,但使基因调控失常,体细胞失去分化能力。
致癌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启动阶段和促长阶段。
在启动阶段,致癌物与生物大分子(特别是DNA)结合,导致遗传密码改变。
如果细胞中原有的修复机制对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修而不复,正常细胞就可能转化为突变细胞。
在促长阶段,主要是突变细胞改变了遗传信息的表达,致使突变细胞和癌变细胞增殖成为肿瘤。
测定体内一些主要毒物代谢酶的活性以及近致癌物、终致癌物、DNA修复功能和染色体变异等,对预测致癌作用有一定的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化学致癌作用相关的书籍或者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