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及组织供血不足。
本文通过分析一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例,探讨其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的相关问题,旨在加深对心力衰竭的了解。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气促、乏力、浮肿等。
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长期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病情,近期出现上述症状后就诊。
1. 病因分析: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
本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这两种疾病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
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荷过重,久而久之会损害心肌功能;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等,从而诱发心力衰竭。
2. 症状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常表现为胸闷、气促、乏力、浮肿等症状。
胸闷和气促是由于心脏泵血不畅,导致肺淤血和氧供应不足;乏力则是因为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能量代谢障碍所致;浮肿则是因为心脏排血不畅,引起体液潴留。
3. 诊断与治疗: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B型钠尿肽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根据病情的轻重与稳定性,治疗可选择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或器械治疗等。
本例患者根据病情较为稳定,给予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4. 随访观察与护理: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观察与护理,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时需注意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患者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限制盐摄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等。
结论: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影响。
通过临床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症状与诊治方法。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的风险因素、早期诊断和科学治疗,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病例分析导语: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二者合并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
本文通过对一个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病例的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该病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等方面,以期为相关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一、病例描述患者,女性,65岁,体质偏胖。
主要症状包括胸闷、气短、乏力,并逐渐加重。
入院时患者自述每天需使用倍他乐克等硝酸酯类药物多次缓解症状,但疗效不佳。
家族史中有冠心病的病史。
二、病因分析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力衰竭。
这种病情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引起:1.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导致冠状动脉内膜血管壁增厚,血流受阻,影响心肌供血。
2. 血管痉挛: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时,血管收缩引起血流减少,造成心肌缺氧和供血不足。
3. 血栓形成:血管内膜受损、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形成等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闭塞,进而引发心肌梗死。
4. 心肌纤维化:心肌长期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甚至纤维化,丧失收缩功能,导致心力衰竭。
三、临床表现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病例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包括以下症状:1. 胸痛或胸闷: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可表现为持续或阵发性的胸痛或胸闷感。
2. 呼吸困难:因心力衰竭引起气短、乏力,严重时甚至不能平卧。
3. 水肿: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下肢水肿、腹水和心包积液等。
4. 心率不齐:由于心肌缺血、心室负荷过重等原因,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
四、诊断方法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病例的诊断通常依赖以下检查和评估:1. 心电图(ECG):可检测心电图上的异常波形,如ST段改变、T 波倒置等,提示心肌缺血。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通过超声波检查,可评估心脏大小、心室功能、心肌收缩能力等。
3. 冠状动脉造影:该检查能够直观地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狭窄或阻塞情况,确定冠心病的诊断和病变程度。
·诊治分析·老年早期心力衰竭的52例诊治分析韦汉松作者单位:530800广西大化县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分析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实践。
结果经综合诊治,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血压、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好于治疗前。
结论针对老年心力衰竭的特殊病情,早期发现,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和延缓心衰发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人;治疗【中图分类号】R 5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296(2013)01-0102-02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活动失常,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1]。
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加上老年人特殊的身体体质,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逐日增多。
老年人心力衰竭在临床发病中相对比较隐匿,尤其是早期症状更需要接诊医生耐心检查,综合各方面表现确诊,老年人心力衰竭诱因很多,诸如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摄盐过多、精神压力及情绪激动等都可促发病情加重[2]。
本研究就我院对该病的早期症状发现及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
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60 76岁,平均68岁。
合并高血压2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4例,肺动脉高压7例,糖尿病5例。
所有病例按NYHA 分级,Ⅰ级17例,Ⅱ级22例,Ⅲ级13例。
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有少尿、水肿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情绪和精神异常。
1.3NYHA 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乏力、呼吸困难;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失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例分析(二)-心血管系统[问答题]1.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1>.病因治疗(1)去除基本病因。
(2)去除诱发因素。
(江南博哥)(3)改善生活方式。
<2>、减轻心脏负荷(1)休息,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2)控制钠盐摄入。
(3)重症心衰者应注意控制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1)利尿剂。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3)β受体阻滞剂。
(4)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
(5)醛固酮拮抗剂:醛固酮在心室重塑中有重要作用,ACEI可抑制醛固酮分泌,醛固酮拮抗剂可阻断醛固酮作用,两者合用效果较好。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7)血管扩张剂。
[问答题]2.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正确答案:(1)有心脏病基础。
(2)突然出现烦躁,极度气急。
(3)四肢湿冷。
(4)咳白色泡沫或粉红色泡沫痰。
(5)发绀,双肺满布湿啰音、哮鸣音,休克。
[问答题]3.急性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检查正确答案:同慢性心力衰竭。
[问答题]4.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正确答案: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收缩期左室血液反流至左房,造成收缩期左房压升高和心排血量降低。
收缩期左房压峰值达到30~40mmHg,高时可达70~80mmHg,舒张期压力突然降低,由于左房血容量增加,舒张末期常遗留5~10mmHg的跨瓣压差,平均左房压一般在15~20mmHg,少数病例左房压也可正常。
肺血管阻力的升高一般较二尖瓣狭窄为轻,可能与左房压升高是间断性的有关。
左房附壁血栓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也较低。
左心室功能可长时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很少发生临床症状,左室舒张末压一般不超过12mmHg。
左室扩大及肥厚是其代偿性反应,一旦代偿失调,病变发展就会加快。
[问答题]5.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1)内科治疗①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定期随访。
②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力衰竭。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危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对策。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7月收治的老年危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观察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血栓通,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87.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65.2%,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吸氧、利尿、抗血小板、调脂、抗重构、防猝死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取血栓通及硝酸甘油治疗。
观察组静脉注射血栓通2~5 ml,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1~2次/d。
对照组静脉注射硝酸甘油5 mg。
均以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功能分级降低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心功能分级降低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4]。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2]spinarova l,spinar j,vitovec j,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otal cholesterol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hort and long time prognosis[j].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2012,156(1):21-28.
[3]问亚锋,祁正军,陈健,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与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0):1210-1212.
[4]zeman k,pohludková l,spinar j,et al.short-term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heart failure in a regional hospital without a cardiocentre[j].vnitr lek,2012,58(4):273-279.
[5]陈燕,吕蓉,季诗明,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28-530.
[6]范新丽,秦俭,吴燕川,等.血浆脑钠肽及去甲肾上腺素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3):201-204.
[7]shirakabe a,asai k,hata n,et al.immediate administration of atorvastatin decreased the serum mmp-2 level and improved the prognosis for acute heart failure[j].j cardiol,2012,59(3):374-382.
[8]尹巧香,赵玉生,侯晓平,等.性别因素对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2):127-129.
[9]赵瑞刚,蔡俊彦,王立强,等.n端脑钠肽定量检测在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50-52.
[10]park d,mc manus d,darling c,et al.recent trend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j].clin epidemiol,2011,22(3):295-303.
(收稿日期:2013-03-17)(编辑:韩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