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84
书法一、商周到战国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产生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且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到的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之人。
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了神话色彩。
现在关于文字起源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符号陶文。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查,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也就是说,在书法上已经具有了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锋利的东西镌刻的,这是向神灵祖先叩问吉凶,解疑释惑所记载下的文字。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大约在同一时期。
但后者都已经消亡,只有甲骨文与现代的汉字一脉相承流传了下来。
在现今发现的十万多块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单字总数约4700个,已经解读出来的单字约1800个,为中国断代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甲骨文和在它之后出现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占一个方形空间。
甲骨文的笔画和字的排列,也有上下、左右、分合、交叉、穿插、重叠、堆积、包裹等等方式。
每片甲骨文上字的排列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如果是多行的,行的排列则是自右而左,这与其后3000多年中汉字的排列样式是一致的。
商代甲骨文书体,因经锲刻。
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的影响,且可大致分为五期。
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100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棍牢调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中国书法简史时代发展概述代表作品与作家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帛书、竹简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汉代书法◆秦刻石与秦小篆◆汉代刻石◆汉代墨迹秦汉时期,汉字变迁更为剧烈、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
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东汉“碑碣云起”。
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
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衍化出不同风格和流派。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在先秦时期,书法艺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呈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文字形式,最早出现在甲骨上,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起源。
甲骨文简洁而古朴,线条刚劲有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字的认知和书写技巧。
金文则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文字形式,其字体优美流畅,开启了汉字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秦汉时期,书法艺术逐渐成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颜真卿擅长行书,其作品《颜勤礼碑》气势磅礴,墨迹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楷书的典范之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书范本。
唐宋时期书法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代表作品。
王羲之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其行草结合,遒劲有力,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宋元明清时期,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
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书法潇洒自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褚遂良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其草书结体工整,气势磅礴,展现了元代书法的雄浑风采。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行草结合,刚中带柔,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当代书法的发展与展望当代书法继承传统,又注重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
从传统的楷、草、行、隶发展到今天的新书体、新技法,书法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当代书法家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以时代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为指导,不断与时俱进,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精神积淀。
[转载]中国书法简史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至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朱元璋所灭,统治中国98年,传十帝。
作为第一个君临华夏的少数民族,元朝的通统治者虽然还执行民族等级、歧视政策,但他们也深知汉文化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因而汉文化的发展没有停滞,反而有推进。
书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元灭南宋后,即将其内府图书礼器辇运大都,并特许京官借阅,其中有王羲之《王略帖》、孙过庭《书谱》和怀素《自叙》等巨迹。
元代不少皇帝如英宗、文宗、顺帝等都有书名。
元初功臣,如宰相耶律楚材(契丹人)及汉人翰林承旨姚枢、翰林学士王磐、国子祭酒许衡、太保刘秉忠等也都擅书,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利于书法发展的环境。
特别重要的是,为了搜罗汉族知识分子为新朝服务,程钜夫在至正二十三年(1286)奉世祖之命下江南访求“遗逸”,列赵孟钣冢玻次荒纤我琶裰祝鼍俑实郏雀悦项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也为元代文化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寻找了一个领路人,决定了元代书法的主流。
但并非所有华夏俊才都被吸纳到了朝廷,相反,在元代,隐逸文人的数量相当可观,其中的才俊之士,往往游戏人生、游戏艺术,从而实际上走了一条与主流书风大不相同的道路,形成了元代书法重要的一个侧翼。
一、赵孟睢⑾视谑嗉翱赂笫榧元代书法最具影响力的,是以赵孟钗椎摹⒁愿垂懦鲂挛缆返氖榧胰禾濉赵孟睿ǎ保玻担础保常玻玻肿影海潘裳┑廊耍趾潘廊恕⑴凡ǖ龋莱啤罢运裳薄K翁孀忧赝醯路际浪铩N庑耍ń裾憬州)人,后人称“赵吴兴”。
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他出仕后,从元世祖到元英宗,共经历了五个皇帝,先后在济南、浙江任职,又在中央担任兵部侍郎、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荣际五朝,名满四海”。
卒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所以后世又称他为“赵集贤”、“赵承旨”、“赵文敏”、“赵魏公”等。
《元史·赵孟畲匪担骸埃ㄈ首冢┮哉悦项比唐李白、宋苏轼子瞻。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先秦书法:指秦代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的书法。
但由于文字的演变以及书法的发展,这个时期也可以包括秦代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笔画规整、比划简单的小篆,并将其作为官方字体。
隶书则在民间盛行。
在篆书和隶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碑刻,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
汉代书法:西汉末年,书法家张芝将篆书、草书结合,创造了草书的一种,后人称为“章草”。
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篆书、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发展。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初步繁荣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东晋书法:书法家王羲之将楷书规范化,使其成为日后楷书的标准,称为“今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等著名的书法家。
隋唐五代书法: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提倡书法,其书法师承王羲之,尤其是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书法:宋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苏东坡、黄庭坚等。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元代书法:元代的书法以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赵孟颊、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其中赵孟颊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赵孟頫等。
同时,元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明代书法:明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王铎等。